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知青淘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

[复制链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81#
 楼主| 发表于 2016-3-26 19: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三十九

吴家中学是我工作过的地方

王力行
原抚顺一高中一年六班学生,下乡到北镇县吴家公社。今年65岁,退休前在抚顺矿业集团页岩炼油厂工作,任副厂长,高级工程师。

当年下乡插队在北镇县吴家公社(现北镇市吴家乡),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是在吴家中学当老师的岁月。至今每当我想起这段经历,都会深深地怀念我的同事们和我教过的学生们。一件件往事涌现在我的脑海中,使我的心不能平静。
保送到锦州师范学习
下乡一年半,经过两次秋收和春种以后,我基本掌握了农活技术,可以说是位熟练的农民了。由于自己身体好,体力强,什么活都干得得心应手,干活不比农民差,给当地社员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1969年农村搞政治建队活动,我被社员选为政治干事(相当于生产队副队长)。四月初的一天晚上,队长商万福找我,说公社有几个去锦州师范的招生名额,生产队推荐了我,大队和公社都批准了。我当时很惊喜。如果我去了将来就可以当老师,能提前结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历程。尽管我不喜欢老师这个行当。但想到我当时的处境非常不好,爸爸被划成走资派,关进了牛棚,妈妈也因家庭出身问题被劳动改造,我家当时真是到了最低谷了。我将来会怎样呢?前途何在,弄不好我将在农村当一辈子农民,我不甘心。如果念了师范,将来或许会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就这样,我选择了去锦州师范学习。
1970年4月7日,我来到了锦州师范,被分在工业基础知识专业学习。校址在锦州西郊的商业学校,在那里我度过了八个月的学习生活。来学习的人学历不同,有高中生,也有初中生,还有民办教师。按照当时的中学教材,工业基础知识主要是物理、化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加上工业生产的设备和流程。学习很紧张,八个月把过去高中的物理、化学课的内容全部讲完。还到锦州、锦西地区各大工厂实习。我还行,学习能跟得上。苦了那些初中毕业生了,他们是怎么学下来的呢?他们能当好老师吗?
回到吴家中学当老师
最初的吴家中学在现在中学的南侧。占地约4亩,有两趟土坯垒砌的草房,共8间。有两个教室,有几个老师,学生不多。当地的人们叫它农中,也有的人冷嘲热讽地叫它“扒中”,1968年前后停办。到1970年再次办起了中学,在原校址北面公路的北侧建起了两趟16间青砖草顶平房,有6个教室。到了1972年,又建了两趟青砖瓦顶平房。面对日益增多的学生,学校勉强维持。
1971年1月初,我完成了锦州师范的学习任务,来到了吴家中学。学校里除了几名当地的老师,就是我们几个一高中的下乡学生,还有三个国家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我们一高中的有刘伯行、汪德绵、周振环、李介荣。大学毕业生比我大几岁。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了解和教学活动,我发现他们是众多青年人中的精英,是人才。由于文化大革命中的激进、好胜和家庭问题,毕业后没有按所学专业分配工作。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许大正,他在1964年上海市高中数学竞赛中获第一名,同年他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的原子物理专业。这个专业是科技大学最尖端的专业。他实在太聪明了,有几件事让我记忆深刻,并当典型例子介绍给许多人。许大正是教物理的,在一次县里数学统考时,考试刚结束,学生们在议论考试题,正赶上许大正下课,看到考卷。他把考卷拿到教研室,用了不到10分钟就做完了,贴在户外的黑板报上,让大家对自己的试卷。还有杨金龙是北京财贸外语学院毕业的,该校是培养外交官和高层管理人员的摇篮,不比清华、北大差多少。就因在文化大革命中和外国人用英语对话,就作为有问题的人分配到吴家中学。悲哀啊,那时怎么会是这样呢?刘伯行是元老级的老师,也是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是组建吴家中学的重要人物,他付出的汗水要比别人多一些。汪德绵教体育课,我教化学课。就是这些人撑起了吴家中学,把吴家中学的教学质量搞上去了。把当地的青少年培养成有学习意识、勤学上进的学生。使得在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时,吴家地区考上的人很多。能有二十多人考上了大学或中专,在县里和乡里获得了很高的评价。我在吴家中学教了三年书,我专职教化学课,过去在学校学的全用上了。我要教七年级的无机化学,还要教九年级的有机化学。因为学校的仪器和化学药品少,有些实验做不了,我就画些图来说明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记得在1972年秋季县里搞了一次统考,检验学生对化学课的学习情况。我分别编写了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复习提纲,组织学生认真复习,搞了模拟考试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我的学生真争气,在全县统考时都得到很好的成绩,在县里排名上游。
在三年的教学活动中,有很多令人难忘的事。我被称为全能教师,语文课、数学课、俄语课、体育课、音乐课我都能上。有时老师因病,因事不能上课,学校领导就安排我代课,学生反映很好。
那时农村的文化生活比较落后,电视还没进入农村,放映电影的机会也少得可怜。学校为活跃农村的文化生活,安排我组织文艺宣传队。我高兴地接受了任务。在文化大革命中,城市里搞的一些文艺演出形式我都心中有数,加之在锦州学习期间看过几场演出。我就按照锦州市文艺队的模式、节目内容,结合当地的新鲜事、好人好事,自编、自导、自演。这支宣传队走遍了吴家公社的各个大队,表演的节目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演出时我可忙了,既要参加乐队伴奏,还要亲自当演员,我的京剧样板戏很拿手,经常是我压轴,唱上一段。
离开吴家到煤矿工作
1973年开始,一起下乡的同学们陆续回城了。我面临着在吴家当一辈子老师而无法回抚顺孝敬父母双亲和婚姻不定的事实。我决定离开吴家中学。我回到了抚顺县,重走青春路。
1973年11月,我被抚顺矿务局招工,在东露天矿当上了一名矿工。身处一线,我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年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由于这些称号,使我超龄了还有机会报考矿务局工学院。我也很争气,以总分第一被录取,让同时入学的同学刮目相看。念了三年书,1981年8月份毕业。凭借我的基础和新学到的知识,很快掌握了矿山生产环节、工艺流程和生产设备应用技术。先是在西露天矿工作,后调到页岩炼油厂工作。经过自己多年在实践中辛勤劳动,从助理工程师晋升到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从科员提升到科长、副厂长。成为抚顺矿业集团的技术骨干,出色的管理人员。
在我离开吴家中学后的七、八年间,因不同原因,汪德绵、周振环、许大正、曹武周、杨金龙、刘伯行都离开了吴家中学,回到了更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汪德绵到了抚顺劳动局做培训工作。周振环到了抚顺教育系统。许大正去美国深造,获得硕士学位。曹武周去深圳科委高就。杨金龙到天津去教书。刘伯行到抚顺市委党校任教。他们来吴家中学来得光荣,离开吴家中学走得欣慰。他们对得起吴家的父老乡亲。他们为吴家培养了那么多有文化的人才。他们为改变吴家落后的面貌献出了人生最好的年华。吴家的人们不会忘记他们,新一代有文化的人成长起来,一定能接好他们的班。
我现在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了。在我教过的学生中,有在美国定居的博士后,有在市政府工作的高层领导,有国企大厂的厂长,有市里重要部门的干部,有乡长和乡党委书记。看到他们的成长,我高兴,我自豪。
两次去吴家中学
吴家中学牵动着我的心,这些年我有机会就回去看看。1995年7月间,许大正从美国回来,到抚顺看望曾经在吴家中学工作过的老师。回忆起阔别20年的吴家中学,大家决定回趟北镇吴家。由我出车,同去的有刘伯行、许大正、汪德绵、周振环。由于当时沈京高速公路还没建设,我们只好走102国道,觉得好远好远呀,行车6小时才到达。
学校基本上是老样子。路北四趟平房,路南有几间陈旧的土坯房,村落和街道变化不大。许多老师和学生们等着迎接我们。老校长范垂礼出面接待我们。他向我们介绍了学校的变化,这些年发生的事情,师资队伍的构成和学生的状况。我漫步在操场上,看到运动健身设备,想起我当年为学生们表演单、双杠动作。看到平整的跑道,想起了1972年我在公社的运动会上艺压群雄,奔驰在100米和200米的跑道上,获得两项冠军,让吴家的人们赞叹不已。走进教研室坐在我当年备课的座位,想起我为上好每一堂课,孜孜不倦地翻阅资料。走进宿舍看到炕上整齐的被褥,想起当年我和刘伯行、许大正、曹武周四人同住一铺炕上,像亲兄弟。
第二次回北镇吴家是在2007年8月,也是许大正回国之际。这次准备得比较早,规模也很大,事先通知了在吴家中学教过书的老师和被教过的学生。8月中旬的一天,我开车去吴家中学。走高速公路,两个多小时就到了。沿途观赏了农村风光。要说上次来吴家时,吴家比以前有发展、有变化,那么,近些年的变化是巨大的。过去县道都是土路,老百姓形容的是:“路难行、湿了泞、干了硬、不湿不干拔不动(粘鞋)。”这个印象是我永远忘不了的,过去在吴家最愁的就是雨后的路面。就怕天下雨,下雨后无法走路。现在好了,坚固宽阔的柏油路面,奔跑着各种汽车。不仅县道硬化了,就连村与村之间的小路也都铺了柏油路面,能把汽车开到家门口。
学校的欢迎仪式很隆重,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县教委的领导、乡领导、乡里知名人士、各届学生代表千余人欢迎我们。学校教学楼高大宏伟,电化教室设备齐全。在欢迎会的中心会场,老教师们都一一见面,亲切交谈。事业有成的学生们面带喜悦,畅谈对老师们的感激之情。我和刘伯行、许大正、曹武周、周振环都讲了话,表示了怀念之情,衷心祝愿吴家中学越办越好。
2009年,我年满60岁退休了。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是主治医师,已退休。我有一个独生女儿在美国定居。女儿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获双学士学位。在美国学习11年,获两个硕士学位、一个博士学位,现在美国一家医院做药剂师。我有一个漂亮的混血儿外孙,今年5岁,每当我看见他就无比快乐,每隔两、三年我就到美国看看她们。
吴家中学是我工作过的地方,在那里同样过了几年艰苦生活。但是,我活得很快活,我觉得那是有意义的一段经历,我为吴家公社的教育事业做了一份贡献。如果说文化大革命浪费了几年光阴,那么,从我走进师范学院的大门开始,我就开始了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做贡献的光荣人生。我为吴家的教育兴起感到自豪。我时常想念吴家,想那里的亲人们。想那里的水,想那里的庄稼地,想我工作过的学校。啊,吴家中学,我还会回去看看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82#
 楼主| 发表于 2016-3-26 21: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庆先 发表于 2016-3-26 19:55
我们下乡的时候,那里好像是“原始社会”,点煤油灯,道路泥泞的很。现在好了,铮明瓦亮的住宅,宽广整洁 ...

在农村的变化里,“有我们老知青的一份贡献。”这是谈起蹉跎岁月唯一可以聊以自慰的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83#
 楼主| 发表于 2016-3-27 17: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雾梦 发表于 2016-3-27 15:03
我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年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由于这些称号,使我超龄了还有机会报考矿务局工学院。 ...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如果是终日抱怨那就会与机会失之交臂。”
——雾梦版主的话是真理,古往今来的诸多事实证明了这一点。替老同学谢谢版主的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84#
 楼主| 发表于 2016-3-27 17:31: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知青张希伟 发表于 2016-3-26 22:17
知青道路虽坎坷,还是由于自身的努力,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为同学们的奋斗精神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85#
 楼主| 发表于 2016-3-27 17:3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四十

王力行

台沟河上红旗飘

台沟河以台沟村得名。台沟河从村子北面流过,与抚顺市区通往抚顺东南的五龙地区的公路交叉。而这样重要的公路在70年代以前却没有公路桥,给行人和车辆带来很多不便。原抚顺一高中的全体师生曾经在这里受阻,并发生了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事情发生在1966年4月初。那时文化大革命还没有开始,学校正处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学校接到市里通知,让我们学校全体师生到抚顺县五龙地区参加义务劳动,修筑抚顺市区到抚顺县五龙地区的战备公路。这在当时是很正常的事,学校每学期都有一次为期一周的支农劳动。于是,全校停课,八百多名师生打点行装,到我校分摊的地段——原抚顺第二师范学校。记得是4月7日那天,我们全体师生乘坐电铁客车,于上午8点多钟到达元龙山站(终点站),从这里要步行10公里路才能到抚顺二师。师生们背着行李,迎着太阳向东南方向前进。同学们脱离了紧张乏味的课堂,呼吸着新鲜空气,感到格外轻松愉快。同学们有说有笑,队容整齐,在红色班旗的引导下行走,不时传来班与班的拉歌比赛声。
当队伍来到台沟河边时,全体师生惊呆了,四十多米宽的河挡住了去路。水流湍急,河面上没有桥,只有当地公社组织村民们临时为义务筑路的队伍搭成的木杆架。村民们用新砍来的饭碗口粗的原木杆,在河面上方绑成两趟平行的架子,像一条长长的双杠,从河的北岸延伸到河的南岸,中间没有扶手。大家看了很害怕,这样的“桥”能过去吗?当地的村民讲这条河是季节河,往年冬季和春季河水很少,村民们和行人可以踩着河道中的石头走过去。夏季里也只有雨季水位上升,但也可以趟水过河。今年反常,因冬季多下了几场雪,开春时大量冰雪融化,造成台沟河水量突然增长,无法趟水过河。所以当地公社组织村民搭了这座临时的“桥”。看见“桥”上有行人在两根木杆上小心翼翼地谨慎行走,可以走过去。学校领导决定让师生们在艰难的条件下锻炼一下,从木杆上走过去。其实,也没有别的办法过河。
过桥开始了,一年级先过。同学们拉开距离,一只脚踩一根木杆,一步一步地脚踏实地慢慢行走,前四个班同学过去了,没有发生问题。大家紧张的心情放松了一些。在一年五班过河时,意外发生了。一名女同学两腿颤抖着,勉强移动到“桥”中央,一头扎进急流中,瞬间就被水冲出3米远。两岸的同学一片哗然。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见一年五班的殷铭工、杨玉双等几名男同学奋不顾身,迅速跳入水中,以爬泳的泳姿游向落水女同学,在“桥”的下游二十多米处救起了那位女同学。紧张的气氛刚静下来,又有一名女同学落入水中,也被下水的男同学救起。正在过桥的同学放慢了过桥的速度。女同学更不敢走了,北岸等待过河的同学又开始紧张了。
看了这番情景,我班男同学都非常着急。看到一年五班男同学奋勇下水抢救女同学,我们深受鼓舞。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提出应急的办法。有的说我们班男同学全都下水,站在“桥”的一侧,举起双手,就像扶手一样支撑着过河的同学。大家一致认为,为让几百名师生安全过河,我们下水保护是最好的办法。于是,班干部、团员顾不上脱去外衣外裤,带头跳入河中。我班三十多名男同学一字排开,形成了一条人体扶手。齐腰深的河水冰冷刺骨,奔腾的水流使我们站立困难。我们既要和河水抗争,保证自己站稳,又要用双手保护过河的同学。同学们一个一个地被我们护送过河,鲜艳的班旗在我们上空飘过。过河持续了近一小时,六百多名师生都安全地过了河,再无一人落水。这时,我们才拖着已冻麻木的双腿挪到南岸,向着我们的目的地——抚顺二师前进。
第二天,我们投入到热火朝天的修筑公路劳动中,师生们争先恐后地抡锹挥镐,忘记了疲劳。休息时,人们不时地议论昨天过河的惊险过程。这时传来了学校印发的劳动简报。简报上醒目的标题《台沟河上红旗飘》,记录和赞扬了奋勇下水抢救和保护师生过河的事迹,登出了我们的名字。经过一天的劳动,用我们的体温烘干了下水湿透的衣服。
五天后,我们完成了修路任务,返回了学校。
事情过去48年了。每当我想起这段往事,就心里充满激情。我怀念那个时代,思念我的同学们。当年台沟河上发生的事情,凝聚着人们团结友爱的情谊,体现了人们的精神面貌。人们积极上进,以雷锋为榜样,助人为乐,把当年倡导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落实在行动上。台沟的人们见证了这件事情。一高中的八百多名师生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一幕幕的动人场面。
如今的台沟河上架起了坚固雄伟的钢筋混凝土大桥。桥体连接着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成为抚顺市区到抚顺东南部地区的重要通道。人们再也不用为过河发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86#
 楼主| 发表于 2016-3-28 09: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庆先 发表于 2016-3-28 07:09
我认为这篇文章写的很好。弘扬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舍己救人的精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淳朴无私的品质 ...

纯真的感情、淳朴的品质,值得赞扬和回忆的时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87#
 楼主| 发表于 2016-3-28 10:5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四十一

难忘的月牙湾

王力行

2010年是我退休的第二年,这年夏天,集团公司(抚顺矿务局)老干部处组织我们处级退休人员参观东露天矿,我又来到了沸腾的矿山。看到装、拉、翻环节作业的场面,我感到十分亲切,挖掘机轰轰作响地把煤炭一斗一斗地装进矿车,一列列满载煤炭的矿车奔跑在铁路上。最后引导人员带我们到排水环节的储水池,我们更是感到心旷神怡。这里是矿上文明生产的典型岗位,环境整洁、优雅,也是东露天矿人引以为豪的所在。这个储水池位于东露天矿的最东部,外观酷似峡谷,水面狭长像弯弯的月牙,所以,矿上的人都称它为月牙湾。储水池东、南、北面高耸的峭壁气势磅礴,有高峡出平湖的雄姿。随着引导人员的介绍,把我的思绪带回到37年前,这里是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我曾参加过这个储水池的开凿施工。
东露天矿经历坎坷,几上几下。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者在抚顺开办了东露天矿,当时是为了开采油母页岩送到石油二厂炼油,日本投降后,东露天矿关闭。1957年,抚顺矿务局又重新开发东露天矿,产品也是油母页岩,用于炼油。1964年,随着大庆的发展和油母页岩炼油成本太高,东露天矿下马,全矿人员集体调到山西朔县开发建设大新煤矿。1971年中国工业复苏,需要煤炭量增大,东露天矿再次上马,每年生产二、三十万吨煤炭。我就是在这个时候被抽调到东露天矿,从下乡青年转变为煤矿工人,开始了我新的人生旅程。
在农村当下乡青年时向往进城工作,觉得回城有了工作一切都是美好的,走上工作岗位才知道没那么简单,一切都要从头学起。生命危险就在一瞬间,要懂得生产流程,要懂得安全注意事项。露天煤矿的环境很艰苦,野外作业,夏天挨晒,冬天受冻,吃冷饭,喝凉水。我的工种是地钻工,属于体力劳动工种,操作冲击式钻机,类似农村打井用的设备。打孔时需要注水调浆,随着孔深的增加把泥浆提出,条件好时火车头来送水,条件不好时要用人挑水。双手成天离不开水,冬天手裂了很多大口子,疼痛难忍。刚上班时,我被分配到1号钻机,我的师傅是位转业军人,人非常好,把我当作徒弟、朋友和孩子。他为人正直,对工作精益求精,对我热心、诚恳,没有旧社会手艺人的不良作风。他用心教我操作、保养设备,在他的指导下,我很快掌握了操作技术,能够独立作业了。两年后,我被提升为青年班长,作为后备干部培养。
到了1975年初,矿务局作出扩大东露天矿生产规模的决策,开凿东部储水池被列为重要的工程项目。矿里从坑下调出两台钻机和一台长臂挖掘机进驻矿坑东部,我参加了这次施工。
紧张的工作开始了,要想早日完成东部储水池工程,我们就必须提高操作技术,采取苦干加巧干的办法。提高操作技术就是要全神贯注,正确地操作设备,但提高进尺的数量还是有限的。那么就只有不怕苦和累,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同时要让设备不停转。首先是在钻机打第一个孔时,用人挖第二个孔的窝子,就是一个人操作钻机,一个人用锹镐先挖一个半米深的坑,这样每钻一个孔可以少用30分钟时间。第二是吃饭也不停设备,一个人干,一个人吃饭。第三是运转交接班,扭转过去交、接班歇一会,唠唠闲嗑的习惯。这样钻机的效率大大提高了,进尺由以前的每个班不到40米,提高到每个班70米以上。倒班的工友们谁都不甘心落后,三个班叫号干,昨天你打了70米,今天我一定要超过你。记得我曾经一个班打出75米,是两台钻机六个包机组中产量最高的。由于打孔、挖掘、运输各工种人员的辛勤劳动,储水池工程的进度显著,一天一个变化,储水池的标高在钻机、挖掘机、电机车的轰鸣声中日益降深,矿报和矿广播站天天都有东部储水池进度的报道。
由于长期的劳累,在1975年底我得了急性肝炎,被迫离开了如火如荼的生产岗位。尽管这样我还是因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1975年度的先进生产者。
半年后,我又回到了一线生产岗位。那时,东部储水池工程已接近尾声,领导考虑到我身体情况,让我上老白班。我上班的第一天,就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跑到东部储水池,站在狭长的谷底往上边看去,三面是峭壁,一面向西边延伸,形成水的通路。我仰望蓝天,天空变小了。
1977年11月,东露天矿又一次遭到下马的命运,全体职工转入西露天矿,我又成为亚洲第一大露天矿的一员,在这里工作了19年。我常常想到在东露天矿的工作场景,想到在东部储水池艰苦奋斗的日日夜夜。
1995年,随着西露天矿煤炭资源的枯竭,抚顺矿务局实行了战略转移,东露天矿再次上马,成为接续西露天矿的重要煤矿。现在,东露天矿迅速发展,基本上取代了西露天矿,成为抚顺矿业集团的支柱企业,成为了百万吨级的大型露天矿,它将为我们家乡抚顺再创辉煌。沉睡了18年的东部储水池也实现了它的功能和价值(蓄水、排水)。人们喜欢它、赞美它,表达了他们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隆隆的水泵运转声把我从回忆中惊醒,看到清澈的月牙湾水源源不断地流进排水管道,我真欣慰。
难忘的月牙湾,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它,在那里我得到锻炼和成长,并为之付出了辛勤的劳动。那里留存着我的足迹,那里记录着我青年时的一段经历。我没有虚度那段年华,每当我想起那个年代,我就心潮澎湃,我多么想回到矿山再干上几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88#
 楼主| 发表于 2016-3-28 16:51:57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维俊 发表于 2016-3-28 16:47
我是抚顺五中的,你们学校的很多人我都认识。像谢忠、崔克明,王静都是我的同学或学哥。我还去过青堆子, ...

人不亲土亲,又一位家乡知友 非常高兴和您 联系上,欢迎常联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89#
 楼主| 发表于 2016-3-28 16:5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庆先 发表于 2016-3-28 15:47
那个年代的知青就是这样,在农村经过痛苦磨炼,回城后又有相当一部分人继续在艰苦岗位上挣扎。这就是生活在 ...

从我们的书中就能看出,几十年一直在社会底层挣扎前行的何止几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90#
 楼主| 发表于 2016-3-29 15:3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雾梦 发表于 2016-3-28 22:55
青春无悔就是对自己的最大慰藉。王力行学长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我们了解了更多的与矿山有关的知识 ...

“坦然面对生活,勇敢面对艰辛的人生态度”,是我们这些老知青应有的人生态度。谢谢雾梦版主的理解和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2 11:03 , Processed in 0.265015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