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知青淘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

[复制链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722
801#
发表于 2016-8-14 08:11:09 | 只看该作者
正要拼搏考大学,
文革风暴乡下卷,
复考又说专业差,
幸亏电大把梦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802#
 楼主| 发表于 2016-8-14 22:26:16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8-14 08:11
正要拼搏考大学,
文革风暴乡下卷,
复考又说专业差,

多谢龙行超版的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803#
 楼主| 发表于 2016-8-14 22:26:38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229

如歌岁月

陈德林
原抚顺一高中三年五班学生,现家住沈阳市皇姑区昆山中路。2006年12月在东北输油管理局退休。

如歌岁月
9月26日,对我的人生之路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是个里程碑。因为1968年9月26日是我到农村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知青生活的开始。而1971年的9月26日又是我离开农村返城,正式结束知青生涯,开始走上工作岗位的日子。巧合的很,恰恰都是9月26日。三年的知青生活使我收获很大,身体锻炼得强壮了,心理承受能力增强了,逐渐变得成熟起来。所以每年的9月26日我都要做为一个特殊的日子来纪念。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我们这一代人由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已变成了今天的古稀老人。我们这一代人都生在建国前后,长在红旗下,从小接受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有着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的一代人。从中学时代就开始接受雷锋精神教育,树立一生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思想,毫不利己,助人为乐。然而我们这一代人又是经历磨难,步步赶不上点儿的最经风雨见世面的一代。特殊的历史环境让我们接受方方面面的艰苦生活考验,锻炼了我们的意志,磨练了我们的性格,使我们变得更坚强。
路,要靠自己走。我们这一代人承担着社会发展的承前启后的任务。在生活中,这一代人是上有老,下有小,最需要我们做奉献的责任者,因此我们也是最光荣的一代人。我们现在老了,生活的担子也随着时间的逝去逐渐地减轻了,生活开始轻松。每遇知己回忆起往事,看到了自己的成长过程,心情又倍感安慰和激动,往事一幕幕像演电影一样又浮现在了眼前。
1966年,中国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改变了我们的命运,决定了我们的人生道路。我们凭着朴素的思想感情,凭着对领袖的一片忠心和热爱,放弃了高考,全身心地积极投入运动中,积极参加了全国的革命大串联,宣传毛泽东思想,在北京接受毛主席的检阅。停课闹革命,投身革命大辩论。现在看起来,当时的是非对错已无法辨清。每个人都抱着一片忠心,为真理而斗争。然而真理又在何方?人们不分吃饭、坐车、上下班,不分老和少,不论是在单位还是在家,都在辩论的海洋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同胞手足之间都会因观点的不同辩得面红耳赤。我当时就是由于和父亲的观点不一样,针锋相对,被父亲赶出了家门,真是亲情友情都不存在了。我离家后就再也没有搬回家住,直到参加工作以后。
1968年复课开始后,同学们才陆续回到了学校,半年后,抚顺一高中全校统一插队到辽宁省北镇县的两个公社,即青堆子公社和吴家公社。当时以班为单位,一个班级分到一个大队。我们高中三年五班集体插队到吴家公社东兴大队,又分了几个小组分别到各小队。1968年9月26日我正式成为吴家公社东兴大队一小队的社员,成为一名知青,开始了接受再教育的生活。
初到农村,一切都是新鲜的。我们一小队的九名同学选我当了青年点的点长。这是大家对我的信任,我就必须为大家服好务。当时国家对知青有很多待遇政策,我都要及时认真地找到队长落实好。我们在的小队生产队长很负责任,政府的每项政策都能落实好。在生产队长的支持帮助下,我把我们的青年点管理得很好。同学们都吃得好,住得好,菜园子管理得好,粮食蔬菜都很富足,从不断粮缺菜。我们点在当时被评为公社的先进青年点,经常出去讲用和介绍经验。我当时被选为“五七领导小组”的成员。在农村的三年中,我每年都自费订一份人民日报,除了自己学习外,还供给青年点的同学看,有时给贫下中农读读报。看报纸很有好处,这样能及时掌握国家的大好形势和各项方针政策,增加自己的生活信心,相信我们知青总会有机会回城的。
1971年9月,国家有了知青返城的政策。文化大革命停止了高等学校的招生,所以也就没有大学毕业生,中小学校师资短缺,急需培养。我们的母校原抚顺一高中改为抚顺师范学院。学校到农村选招我们老三届同学回城念师范,毕业后补充中小学师资队伍。我被第一批选中回城。当时心里既高兴,又很矛盾。高兴的是能回城;矛盾的是不愿回抚顺念师范,主要是由于和家里父亲矛盾很深,不愿回家。怎么办?我动了一下脑筋,心生一计:凭借自己各方面的关系,找到了当时负责招工返城工作的公社负责人张主任,说父亲已经插队到锦州郊区,全家都搬到了锦州,如果回抚顺没地方居住,请求把我留在锦州地区。
由于当时自己在公社领导眼里的印象很好,取得了领导的同情,做为特殊情况对待,经过和县里招工办协商,给予了照顾,把我留在了锦州地区。当时许多同学都很奇怪我为什么没回抚顺。这一切都是我个人做主。由于当时通信不方便,家里也不知道我的情况。同学们都陆续回到了抚顺,家里一直没有见到我。父亲几次到火车站去接都没有接到,又联系不上,也很着急。直到1971年9月26日我被分配到当时在锦州地区搞建设的国家建设部六局一公司上班时,我才写信告诉家里,让家里放心。
当时的六局一公司在锦州葫芦岛承担“六八四八厂”的承建任务,“六八四八厂”就是后来的渤海造船厂,是毛主席在1968年4月8日批示建的军工厂。
分到六局一公司工作,这就是天意,决定了我这一辈子的生活道路,铸定了我的人生旅途和前途命运的发展方向。六局一公司后改名为辽宁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基建单位。这对刚参加工作的我是比较新鲜的,尽管工作比较辛苦,但每天充满了欢乐。建设内容不同,视野广阔,很快我就适应了这个行业和单位,我对发展和前途充满了信心。
由于我是老高三毕业生,这在当时招工算是最高学历了,单位里的组织和领导很是看重。在我们这一批新工人里,老高三毕业的不多。先是把我分配到钢筋班学徒,因为钢筋工种需要看图、计算、下料,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工种,在基建工程中占的位置很重要。我很喜欢,决心掌握这门技术,刻苦钻研,很快就学会了看图、计算下料和基本技能的操作,得到了领导和师傅们的好评。半年后,根据我的表现,我被组织提拔当了干部,负责人事劳资工作,为我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的志向是将来当一名工程师,所以在工作之余经常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下工地,虚心向他们学习,勤学好问,得到领导的赞赏,1975年把我送到“七二一”职工大学学习“工民建专业”。由于基础条件好,在学校的成绩比较优秀,两年后毕业,被分配做工程预算工作,进一步掌握了基本建设工程的全部程序。1981年国家建设部为了培养年轻的企业管理人才,选拔我考取了哈尔滨建筑工程大学,再一次圆了人生的大学梦。在大学里,由于各方面表现优秀,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学毕业后根据工作需要,我被调到了省直机关工作。为了发挥我所学到的知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我又被调到了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负责工作,恰好把学到的知识充分发挥。在房地产开发公司担任总经理的职务是一件责任重大又很辛苦的工作。尽管工作忙累,但乐趣很多。完成一个住宅小区的建设,看到老百姓搬进自己亲自开发建设的新居,是自己最大的愉快和幸福,这就是事业的成就,工作的成果。
2006年到了退休的年龄,光荣告老还乡,真是感到一身轻松,再没有那么多工作压力了,深感这就是解放。退休后每天的工作就是以健康为中心,和儿孙们一起尽享天伦之乐。夏天在北方,冬天去海南,过着候鸟般的生活,真是乐趣多多。看到儿孙们健康成长,就是自己的最大安慰和幸福。
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又是短暂的。我们要爱惜生命,永葆青春,常回顾往事就会对未来充满信心,过去的一切就好像是在昨天,真是人生易老天难老啊!让我们忘掉自己的年龄,忘掉昨天的辛苦和波折,快快乐乐地过好今后的每一天,让健康和幸福永远陪伴着我们,让历史的回忆变成我们生活的动力,永远伴随我们的人生。
2015年4月29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722
804#
发表于 2016-8-15 08:18:23 | 只看该作者
插队历程整三年,
下走都是同一天,
以后经历真不错,
拼搏换来享天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805#
 楼主| 发表于 2016-8-15 18:32:54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8-15 08:18
插队历程整三年,
下走都是同一天,
以后经历真不错,

多谢龙行超版的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806#
 楼主| 发表于 2016-8-15 18:33:14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230

没有走完的长征路(一)

王绍华
抚顺一高中三年六班。下乡时投奔亲属,到碾盘公社龙凤大队第三生产队。1975年被调到碾盘公社,1980年被调到顺城区。2006年从顺城区外经委退休。

没有走完的长征路
1966年下半年,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红卫兵”大串联活动像潮水似的波及全国。年底,原大连海运学院几名大学生首开新径,徒步从大连走到北京。这个举动受到了中央的赞肯,人民日报还专题发文说:步行串联好。随之,“红卫兵”徒步串联,或叫长征,又在各地兴起。
中央对学生大串联很关注,为保障“红卫兵”有吃有住、安全无阻,沿线各地都设立了接待站。那时串联的学生走到哪,吃住都不花钱。
1967年的1月份,我们班有人提议:咱们也组织个长征队吧。结果有8人响应,策划了一番后,一个小小的长征队就诞生了,队员有:三年六班的宋殿武、宋福昌、刘玉林、詹恒志、王绍华、于萍、艾静廉和二年一班的张希伟。我们把长征队的名字叫作“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队”,还做了一面旗帜,上面绣上了长征队的名称,确定了长征的路线是:抚顺—沈阳—辽中—锦州—锦西—山海关,终点是北京。
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后,我们在隆冬的一天出发了。每个人穿着棉衣棉裤,打上绑腿,背着行李和包裹,负重能有二十多斤。为了沿途宣传毛泽东思想,我们还带着一台箱式幻灯机,由块头大的宋殿武背着,是从一个学校借出来的,还带了焦裕禄、王杰等英雄人物的幻灯片。

出发的第一天,大家挺有精神的,最前面的人举着旗,后面依次排着队,显得很整齐。由于大家很兴奋,又仗着年青,一路上有说有笑,第一天的路走得还算快。晚上,到了第一个接待站——沈阳农学院,大约走了六十多里路。我们放下行李,坐下休息一会儿,但再站起来的时候,浑身上下都觉得酸疼,步都迈不动了,上楼时紧紧抓住扶手,弓着腰吃力地抬着脚,走到楼上的宿舍里,一头又趴到床上起不来了。这时,我们都发现,脚掌上已磨出了大水泡,简单地处理以后(临出发时学过,用针把泡刺个眼插一根头发,引出水来),大家犯起愁来:明天的路还能走吗?

开弓没回头箭,那时,挂在“红卫兵”嘴上最响亮的毛主席语录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我们互相鼓励,互相帮助,顽强地走下去。之后的每天,腿肿脚疼,几乎是蹭着走,队伍稀稀啦啦的也不成形了,8个人有时分成了三四伙,一瘸一拐的真像战场下来的伤兵,每天的路程也降到了四十里左右。一到接待站,先把鞋子脱下来,把脚上的大水泡用针挑开,敷上药水,脚疼得像针扎似的,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十多天。
为了找近道走,我们要穿过盘锦的芦苇荡。芦苇荡里没有公路,只有一条当地人拉运芦苇的马车碾过的小路。走在芦苇荡里,真有红军长征时过草地的感觉。茫茫的芦苇荡四周望不到边,枯草在雪地里摇摆,左顾右盼看不到人,见不到房,很是凄凉。脚下是冰雪,还有割过的芦苇茬子,偶尔会看到野兔子从旁边蹿出,引起我们惊叫,打破了旷野的沉寂。这天,天空还不时地飘着雪花,北风嗖嗖的,只能低着头往前走。冬天天黑得早,眼看太阳就要落下去了,走在冰雪路上,不免担心起来:天黑前如果找不到接待站,就要走黑路了,弄不好会迷路的。还好,走着走着,终于看到远处影影绰绰的一个土围子,我们加快脚步,翻过土围子看见一幢房子,能有七八间,真是一处接待站,门前还挂着“红卫兵接待站”的牌子,这让我们又惊又喜。听接待人员说,这块地方叫幺堡,这座房子是附近农民集体盖的,土围子是用来防止夏天芦苇荡的水倒灌的。初冬农民来割芦苇时,就在这里吃住,一直到割完芦苇运出去,所以,这里有现成的炉灶、炕铺。听到这,我们真是很感谢当地领导想得很周到,能让路人在这里有过夜的地方。
听接待站人员介绍,再往前三十多里就可以走出芦苇荡了,直到东郭苇场(那是一个较大的镇,是苇场总部所在地)。第二天我们早早出发,艰难地穿越芦苇荡。临近中午我们终于见到了曙光,达到了东郭苇场,心情那个高兴,就好像当年红军长征到了吴起镇。休息一会儿我们就兴高采烈地往锦州出发了。我们在锦州市休息了一天,给家里打个电话,或写封信,向家里报个平安。
走到锦西县(现为葫芦岛市),有三条路可通向北京。我们选择了最北边的一条,这条路是较偏僻山路,行人和车辆不多。这时,我们已走出十多天了,身体也逐步适应了,心情也好了许多,一路上唱着歌,轮流讲故事,行走的速度也快了。
一天,我们走进了锦西县新台门公社境内,突然有几个农民把我们拦住了,说他们在这里等了好几天,想拦住路过这里的“红卫兵”,帮助他们村里开展文化大革命。开始,我们没有答应,但他们拦住我们就是不放,无奈之下,我们答应在村里只呆几天。
进村住下后,我们很谨慎,没搞煽风点火式宣传。参加了几次社员大会,只是原则性地讲了为什么要开展文化大革命、什么是资本主义道路及在农村的表现等。
我们分住在老乡家,吃的是派饭,我们自己还规定了三不吃:不吃肉、不吃鱼、不吃蛋。尽管这样,热情好客的老乡,还是给我们做些好吃的饭菜。让我们感到新鲜的是,他们吃的油是用棉花籽榨的,炒出的菜有点黑色,但挺香的,我们都很爱吃。几天下来,和一些社员处得很熟,生产队长和社员每天都到我们住处来,有时谈村里的事,有时天南海北地聊天。
不知不觉半个月过去了,眼看离春节很近了,我们提出要走。可社员们还是不让我们走。他们说,你们不能在家过节,就在这儿过吧,省得想家。真心实意的挽留让我们无法拒绝,也许在长征路上能过这样一个春节,会有纪念意义吧。当时我们这样想,就同意留下来过春节。
我们八个人都是第一次在外面过春节,又是在辽西农民家里过,都觉得挺新鲜。社员们过年吃的东西我们都吃到了,是在家里吃不到的味道。尤其是那黄澄澄的粘豆包,真是又粘、又甜、又香,那几天下来,我们几个人都有点发胖了。
春节期间,我们还到小队部放映幻灯片。帮助小学校的学生们排练节目,到乡亲们的家里巡回演出,得到了乡亲们的好评。过完了春节,我们并没着急走,接下来的日子就与社员们一起干些农活儿。那时,全国农村都在学大寨,要干的农活儿很多。那些日子,我们就同社员们一起,运石头修河堤、修梯田,捣粪送肥,什么活儿都干。晚上,还组织了文艺队,教社员们唱歌跳舞,小山村时不时传出欢乐的笑声。

有一天,从广播里听到中央的通知,要求在各地串联的红卫兵立即回校复课。中央的指示谁也不能不执行,就这样,我们与老乡们恋恋不舍地告了别,乘火车回到了抚顺。从家出发到返回,共计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其中在路上走了十七天。虽然吃了不少苦,但却考验了我们,煅炼了我们。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稍留遗憾的是,最终没能走到北京。

2012年原长征队成员相聚前排左起张希伟、宋殿武、宋福昌、刘玉林、詹恒志、王绍华、于萍、艾静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807#
 楼主| 发表于 2016-8-15 18:33:37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231

没有走完的长征路(二)

王绍华

煤城旧事
抚顺是以煤而兴的城市,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以中国四大“煤都”之称写进了中学课本,很多人就是从书中开始了解抚顺这座重工业城市的。
1958年,毛主席亲临抚顺视察,站在西露天矿千台山上俯瞰,还参观了煤精雕刻制品。之后,历届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都来过抚顺视察或参观,十分关注抚顺的发展。
抚顺人因煤而骄傲过、激动过。然而,随着地下煤炭资源的枯竭,煤炭开采逐渐萎缩。从70年代起,不少与采煤相关的企业下马改制,世代的矿区人不得不转行另谋生路。煤都的光环没有了往日的光辉,抚顺面临着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抉择。
“煤都”离我们渐行渐远,而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却让我难以忘怀,我追寻、记录、讲述着这里发生过的让人感动的故事。

繁忙的电车
抚顺市区东西长七十多华里。在70年代前,市区的公交汽车线路不多,车辆也少。连接东西部的客运交通主要依靠有轨客运电车,那个年代的人大都坐过这种电车。
抚顺矿区的货运和客运电车运行在同一条线路上,由抚矿运输部指挥调度。客运电车一般挂有六节绿色车厢,按时间表运行。早晚人流高峰时,每十多分钟一趟,昼夜运行。铁路沿线两侧企业多、居民多,人们上下班、日常出行大都坐电车,电车运行很繁忙。尤其在上下班时间,车厢里挤得满满的,就连车门的脚踏板上也站满了人。到了冬天,车厢里没有取暖设施,车窗玻璃又破损,凛冽的寒风刮进车厢里,冻得大家直跺脚。有时车辆不够用,还用货车车厢代替,人们称作“闷灌车”。这种车厢,里面没有座位,没有灯光,车门用一根铁链子拦着,每到一站,乘务员就把铁链子摘下来,车一开再挂上。冬天坐“闷灌车”就更遭罪了。那时,常坐电车的人都备有电车运行表,按时间表赶车,省时准点,电车误点的时候很少,坐电车还是很快捷方便的。
我从小到大,经常坐电车出门。小时候在乡下老家,走一段公路到电车站,再乘电车进城,办完事再原路返回。到了中学搬到城里,先后就读了两所中学,也是乘电车上下学。下乡当知青时,还是乘电车探亲访友。记得中学的时候,常在暑假期间坐上电车到最东边的终点下车,再走一个多小时的路,到大伙房水库游玩,或游泳或抓鱼,很是开心;有一条电车线,被称作北干线,沿线两侧有不少水泡子,水中有鱼和虾,我经常坐上电车到那儿抓鱼,去回很是方便;有时在天气好的时候,放学时就沿着铁道线走回家,一来可以省些车钱,二来顺路还能捡拾到煤块。煤块是运煤列车甩下来的,尤其在拐弯的地方,甩下的煤更多,有时能捡到一书包还多,足够家里烧上两三天。可以说,我是个电车通,各条线路都非常熟悉,甚至每条线路上站名都能叫出来。
到了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国产汽车产量增加,市区各个方向相继通上了公共汽车。汽车站大都设在沿线居民区附近,相比之下,比坐电车更方便了,坐汽车的人越来越多,电车被冷落了。我自从搬到市中心后,外出都是坐公共汽车,有好几年没见到电车的影子,以至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电车已经全部停运了,让我惊讶不小。后来有一次,我和老伴特意徒步走了一段电车线,看到久违的电车站还在,但已经破旧、凄凉,不再是想象中的样子。我站在高处,向铁路线远方张望,就像过去等车进站的样子,在盼着能有一列电车从远处驶来。此时此刻,我的心酸楚楚的,是时代变得太快,还是电车老旧原始?运行数十载的电车,就这样不声不响地告别了我们。

长长的矸石山
抚顺有很多矸石山,是由矸石堆积而成的,又称舍场、矸子山、矸子道。
抚顺有两大露天煤矿:西露天矿和东露天矿,据说西露天矿为亚洲之最。在开采过程中,剥离出来的矸石,运到郊外很远的地方堆放,长年累月就形成了长长的矸石山。抚顺有多少矸石山,我没有考证过。在抚顺走走,想寻找矸石山是很容易的。
从坑下运矸石,是用一种专门的电车,一般挂有十多节翻斗式车厢。电车从坑下,沿着盘环铁路缓慢爬上来,把矸石运到选定的地方卸下,一段一段地往前堆进,矸石山不断向前延伸,形成了长长的矸石山。我的老家千金乡附近就有一座矸石山。记得小时候到东大河抓鱼,总是抬着头向矸石山远处望,想看矸石山有多长。那时,始终不知道这条矸石山尽头在哪儿。
有时矸石里混有煤块,车厢上还冒着烟。每当翻卸矸石时,矿里会组织人员拣煤。附近的老百姓也常去拣,运气好的时候一天能拣到几百斤,有些人赚到了不少钱。拣煤也有危险,容易被矸石砸着。
有些矸石山是伪满时堆成的,经过多年风吹雨浸,矸石山表层能种庄稼,当地农民就开成了农田。我下乡所在的龙凤三队,有一块田地,就是在矸石山上开垦出来的。那时,社员们最打怵到这块地铲地,长长的垄半天铲不完一根,如遇上无风无雨天,地上直烤人,热得满身是汗。幸好,后来这块地被征用了,社员们不再遭那样罪了。
还有一种矸石叫油母页岩,可用来提炼石油。两个露天矿都有丰富的油母页岩。在大庆原油没有输入到抚顺前,石油二厂就是用油母页岩炼制石油。后来大庆的原油进来,就不再用油母页岩炼油了。坊间曾有传言,说是页岩提炼后的渣石,还含有稀有东西,日本人要买抚顺的页岩矸石,国家领导人没答应。如今,抚矿集团采用现代新技术,建起了油母页岩炼油设施,效果很好。
油母页岩还有一种功效,就是能当化肥用。在市区不远处的华山,就有一片页岩矸石山。20世纪70年代,正值农业学大寨高潮,页岩矸石山就成了农民采肥基地。每到冬季农闲时候,上级就部署抢运页岩大会战。会战的场面很壮观,汽车、马车、拖拉机、手推车,来来往往,吵吵嚷嚷,一直干到深夜。人最多时达上千人之多,还有外市人过来。我在公社当农业助理时,也负责过这样的会战,到现场进行指导、协调,最后还要进行总结、评出先进。也是在那时,我才知道油母页岩能作肥料。
有的矸石山上建起了厂房、民宅,有的进行了绿化,栽上了树。如果有一天,真能从矸石中提炼出新的东西,或做成新的材料,那废物变宝的潜力就更大了。开发利用矸石山,也许成为未来人潜心研究的新课题。

块块煤坯皆辛苦
生活在煤城,买煤不是很困难。只不过多数人家买的是煤泥,把煤泥做成煤坯或煤饼,用起来很方便。煤泥价格比块煤低得多,普通百姓家都愿意买煤泥。
煤泥是洗煤水沉淀后形成的。煤从井下采出来,要经过水洗,洗过煤的水输送到池子里,经过沉淀,把上面的水放出,池里就剩下了煤泥。煤泥虽然便宜,但买煤、挖煤、装车、卸车等一套环节,都要由各户自己张罗,是个又累又埋汰的苦差事。
买煤泥的高峰是每年的秋季。这个季节雨少干燥,煤泥里的水分少,适合煤泥采挖和运输。每到这个时候,煤场里就像大会战似的,各种车辆蜂拥而至,挖煤、装车、交款,每个环节都要排队等候,车水马龙,吵吵嚷嚷。公路上到处能看到运煤车,车上的装卸工,浑身沾着煤泥,脸也看不出模样。煤泥颠撒在路上,风干后又被车带起,空气中灰突突的。有的单位给职工放买煤假,有的单位派人到煤场挖煤;有汽车的单位,集中几天出车为职工拉煤,装卸工都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没有这些条件的人家,只得求人求车,总之,要把煤泥买到家。
煤泥运到家后,就卸在房屋周围空地上,一堆堆的,上面还盖有破烂的片片,防备被雨水冲刷,凡是平房区都是这种景象。打煤坯多选在少雨多风的春秋季节,煤坯干得快。打煤坯也是一项累活,有取水、和煤、端煤、扣模几道过程,经常是全家出动,或找亲戚朋友帮忙。打完煤坯一两天后,把煤坯立起来,再过一两天,再码成带空隙的垛,继续晾晒,直到干透。在晾晒的几天里,还要时刻提防着下雨或被小孩子碰坏。有时候正在上班,看着要下雨,就请假赶紧往家里跑,把煤坯盖上防雨的东西,或直接搬进仓房里。那一段时间,街头巷尾,议论的多是买煤、打煤坯之类的话题。
要把煤坯燃着,得先在炉底放上劈材或油纸之类,燃着后再放上煤坯。初次点煤坯的人,真不能一下子能点着。如果遇见风不顺,或者坑洞里结满了烟垢,满屋子就会弥漫着煤烟,味道呛。到了冬天,为了夜里有温度,有人习惯睡觉前在炉子里压满煤泥。这样做很不安全,每年都能听到煤烟中毒的传闻。
户户烧煤坯,家家掏炉灰,大大小小的炉灰堆随处可见。有些不讲规矩的人,随意乱倒炉灰,一遇大风,炉灰粉尘满天飞扬。遇到无人看管的地方,炉灰堆得像小山似的。每到春季,城里都要开展卫生大清运,其中清运炉灰堆子,占去了很大的人力和运力。有一部分炉灰被附近的生产队,当作肥料运走了。就这样有些地方还是清理不到,尤其是居民区路边的炉灰堆子,雪溶化后又挡道又堵水,人们叫苦不迭,怨声载道。环卫部门也是力不从心,无计可施。
打煤坯、掏煤灰的日子终于成为历史了。现在,家家户户都住进了楼房,用上了电暖气、液化气,屋里屋外、男人女人都洁净漂亮了。块块煤坯承载着煤城人的辛苦和欢乐,我们走了过来,但却忘不掉过去的那些日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722
808#
发表于 2016-8-16 07:31:09 | 只看该作者
组织小小长征队,
咬紧牙关向京追,
半途辽西村民留,
过完春节即回归。



煤城旧事记忆真,
电车煤饼点滴存,
如今全都大改变,
城市变得特洁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809#
 楼主| 发表于 2016-8-16 14:42:21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8-16 07:31
组织小小长征队,
咬紧牙关向京追,
半途辽西村民留,

感谢龙行超版的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810#
 楼主| 发表于 2016-8-16 14:42:44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232

没有走完的长征路(三)

王绍华

七律二首

登杲山观平湖
平湖渺渺碧接天,倒映杲山浪不澜。
鱼跳生花撩水鸟,人嬉掷石起漪涟。
征尘喧闹几时静,匆旅奔波哪有闲。
掸指挥间霜两鬓,得暇归朴养天年。

游元帅林
松啕风啸诉劫遭,大墓堂煌却空巢。
军号不一难御寇,晃石无力佑王朝。
国仇家耻齐并雪,敌忾同仇涌怒涛。
敌降国安家祭告,思乡少主寂魂遥。

注释:
平湖,指抚顺大伙房水库。水库1958年竣工,建在浑河上,距市中心东十多公里,蓄水能力二十一亿多立方米。
杲山,系大伙房水库西侧一处山,又称“小青岛”,湖光山色,风景优美,是饱览大伙房水库风景最佳处。
元帅林,又称大帅林,东北军阀张作霖空墓所在地,距抚顺市区东四十公里处。张作霖被日本军炸死后,并未埋葬于此地。
晃石,民间有传说:墓穴对面的山顶上,有一柱形石头,能晃动,被称为神石。少帅张学良和张作霖五姨太选址时,就把墓址定在了晃石的对面,想借助“神石”之力,光宗耀祖,庇荫后世。
少主,少帅张学良。101岁客死美国夏威夷,生前曾多次表示想回乡祭祖,但一直未能成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9 16:38 , Processed in 0.189011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