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9065|回复: 9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聊聊老歌陆续添加中

[复制链接]

344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31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26 08:08:0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14-6-27 07:05 编辑

我和音乐
        我出生在一个毫无音乐细胞的家庭,从小到大,没有听父母哼过一首歌,婴儿时代唯一能记得的音乐“启蒙”,是“无线电”里的“到处流浪……”。
        尽管如此,我还是很小就知道了贝多芬、肖邦、柴可夫斯基。小学里,教我们唱歌课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她在第一堂课上,就给我们讲述了贝多芬的故事。它使我感受到了音乐的伟大。
        我们小学时代的儿童歌曲,实在是很纯真、很清新的。因此,儿童歌曲是小学时代的主旋律。至今,这些歌曲还十分有生命力。我现在还可以随意唱出二、三十首当时的儿童歌曲,并且完整地记住了歌词。
        有三部电影,让我真正爱上了唱歌。第一部是《聂耳》,那情节、那歌曲、那旋律以及赵丹的表演,极大地震撼了我,我用完了一个暑期地零花钱,连续三天看了三场,并开始在报纸上、书本里搜寻一切聂耳的歌曲来学唱。后来,《刘三姐》放映了,《洪湖赤卫队》放映了,并且有了歌曲集。我买来歌本,从头到尾,一首一首地全部学会了。
         四五年级,唱歌“越轨”了。那时,我们课外学习小组在体育委员的家中。他父亲是一个留过苏的专家,家庭条件比较好,它也比我们显得高大、成熟。有一次,他从书房里偷出几张“黄色”的唱片,让我们听。我们都很兴奋,也很紧张。唱片的名字,已经记不得了,印象最深的有两首印尼歌曲:《宝贝》、《啊哟,妈妈》,我们不但听了,还学着唱。本来说好谁也不许告诉老师的,可是,终于老师还是知道了。还好,我们的班主任是个从部队文工团转业的文艺爱好者,她把我们找去,告诉我们,这种歌曲要到大学里才可以唱。后来,我在一本群众歌曲选中见到了那两首印尼歌曲,才知道,这不是什么“黄色歌曲”。
         那时。最羡慕的是我家窗口对面的那个资本家家庭。他们家有一台钢琴。那台钢琴经常会传出“致爱丽丝”那动人的旋律。我并不知道这是首什么曲子,但我觉得那是最美妙的声音,我希望长大后也能有一台钢琴,也能弹出这么动听的声音来。
    1963年,我进了格致中学。那时一个大唱革命歌曲的年代,最畅销的音乐图书大概就是那本《革命歌曲大家唱》了。格致中学的每个班级都有教歌员,教歌一般利用午休时间。几乎每周都要教唱一首。除了这些革命歌曲,一些抒情的电影歌曲也是当时年轻人喜欢的。比如《柳堡的故事》、《女篮五号》、《冰上姐妹》、《冰山上的来客》等等。
        我们班有一支自发的小乐队,乐队包括一支笛子、一把二胡,七八个口琴,我们称之为“口琴队”。当时,我每月的零花钱是5角,攒钱买口琴用了好几个月。在没有口琴的日子里,我就用筷子敲打饭盒盖,为大家伴奏。奏的乐曲,一般都是《革命歌曲大家唱》中的群众歌曲。口琴队最复杂的一次排练是演奏《红旗颂》。那时,我和文娱委员徐涤青同桌,我们经常在课堂上写字条通报文娱方面的信息。一次,在课堂内约好后,我们观看了《上海之春》(第几届忘了)演出,从文化广场看完演出回来,吕其明的《红旗颂》让我们激动了一路。后来,口琴队给上海交响乐团去信索要乐谱。没想到,他们还真回了信,寄来了油印的简谱。口琴队演出《红旗颂》是在学校的礼堂,那时已经是1966年的国庆前夕了,过不多久,学生们都散了,口琴队也就没有了。
        中学时代也有音乐课,但是主要是乐理与欣赏,因此记得不多。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欣赏苏联歌曲《森林里的回声》“是谁站在森林里,哆、哆来、哆……;说话和我们一样的,唆,唆拉、唆……”。在格致,我还是学校合唱队的队员。当时合唱团分高中部和初中部,我们初中部主要唱少年儿童歌曲。1965年。为了纪念国际反法西斯胜利二十周年,校合唱团排练了大合唱,高中部唱的的《黄河大合唱》,我们初中部只唱了三首儿童歌曲。其中,《烈士墓前》这首,我至今还会唱,但从走出校门,就再也没有听人唱过。
    1966年以后,可以唱的歌曲少了。最流行的是语录歌曲、红太阳歌曲和样板戏。2001年机关的中秋晚会上,我一口气唱了十七、八首语录歌曲,小青年们在惊讶我记忆的同时,还问我:“怎么都是一个调子呀?”。其实,老唱哪些歌曲,也确实没意思,于是,那些相对抒情的歌曲就受到大家的喜爱,比如《抬头望见北斗星》之类的。私下里,我还是敢唱那些自认为“不是毒草”的老歌的。在文革“逍遥”的日子里,我刻印过“毛主席诗词歌曲”和“长征组歌”,还抄写了一个笔记本的老电影歌曲。记得卓娅说过:“音乐越熟,它感人的力量越大”,我喜欢这些老歌。
        到了北大荒以后,我开始习惯于在野外大声地唱。有一阵,我住在学校的办公室里,学校距连队食堂一里多地,除了大风天,我基本是唱着去吃饭,吃过饭再唱着回来的。常常唱的,有上山下乡歌曲、《远飞的大雁》一类的抒情歌曲,也有样板戏。前些日子见到一些六九届的战友,他们还记得我那时最爱唱《乌苏里船歌》。其实,在北大荒,我们还排练过歌舞和《红灯记》,我还用《毛主席语录牌》等一些表演唱的曲段填词,歌唱连队的好人好事。可惜,这些东西都没有留下来。
    1972年以后,我到了师部学校工作,那里有不少音乐人才。最著名的是音乐教师王德全,他创作的歌曲《兵团战士之歌》和《我爱我的细毛羊》被收入了当时著名的歌曲集《战地新歌》。师部学校的乐器也多。受老教师们的感染,我开始学习乐器。我自知小脑不发达,学乐器精通很难,因此,往往浅学辄止,纯属自娱。我学过二胡,只能奏一首《在北京的金山上》;学过木琴,能够弹出歌曲,却全无指法;学过手风琴、风琴和电子琴,但只会单手,严格地说,我一个乐器都没学会。但是,我经常自弹自唱,自得其乐。也许是工作和生活不太顺利,那个时期,我喜欢轻松些、深沉些的歌曲:“劳动地歌声,送走了灿烂的太阳,愉快的憩息,迎来了皎洁的月光……”,“晚霞映红了天空,鸟儿在指头歌唱,微风从田野里清清吹来,我的心飞向了远方……”
        八十年代,音乐也开始开放。从朱逢博、李谷一开始,流行音乐开始成为我的喜好。我购买了一台日本原装立体声收录机,虽然机器不大,且只有两喇叭,但音色绝佳。我喜欢王洁实、谢莉斯,喜欢沈小岑、成方圆,喜欢谷建芬的活泼,喜欢司光南的优美,也喜欢台湾校园歌曲的生活情趣。后来,港台歌曲占领了流行歌曲舞台,虽然也不乏一些好歌,但总体上来说,我的流行歌曲的爱好止于那个年代,就如我对当代诗歌的喜爱止于舒婷的朦胧诗。
        音乐的普及,使我对音乐的喜好从歌曲转向了乐曲。我也买了一些《音乐欣赏词典》一类的通俗读物来读,但总体上,我对古典音乐还只是“喜欢”,而没有达到“痴迷”的地步。我喜欢在疲劳或者不开心的时候,眯起眼睛听听贝多芬、肖邦和莫扎特。但更多的时候,还是喜欢听一些经典的小品,或者斯特劳斯的圆舞曲。即便是钢琴曲,我也似乎更爱听理查德·克莱德曼演绎德现代钢琴。我也在上海大剧院和无锡大会堂听过一些外国著名乐团德演出,虽然不会像一些欧洲观众那样如痴如醉,但也不会像我的一些同事那样在剧场内打瞌睡。总之,我还是一个不入门的爱好者。
        在我教师生涯的最后一年,我曾经在学生中做过一次推广古典音乐的尝试。那时八十年代中期,港台音乐在学生中开始流行,我和一个语文组的小伙子,通过自制幻灯片、录音录像剪辑,搞了一个“蓝色的多瑙河”音乐欣赏会。海报贴出后,居然来了一百多个学生,这在我们那个人人埋头读书的农村学校,实在是罕见的。
       我是一个在音乐殿堂外,羡慕地聆听飘出来的悠扬的一个穷小子。这是我对自己和音乐渊源的一个评价。
                                                                                            董晓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314
92#
 楼主| 发表于 2015-5-13 08:33: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15-5-13 08:35 编辑
鹤鸣 发表于 2015-2-20 06:46
看图阅文章回忆我们的知青岁月春节回家的情景。
重温知青岁月,感慨万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314
91#
 楼主| 发表于 2015-2-21 17:07: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15-2-21 17:08 编辑
鹤鸣 发表于 2015-2-20 06:46
看图阅文章回忆我们的知青岁月春节回家的情景。
   是啊,让我们想起了艰难的回家之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9

主题

2014

帖子

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14151
90#
发表于 2015-2-20 06:46:21 | 只看该作者
看图阅文章回忆我们的知青岁月春节回家的情景。
只有健康是自己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314
89#
 楼主| 发表于 2015-2-18 09:08: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15-2-18 09:25 编辑




看图说话——(24)知青时代的“春运”


图均来自网上。油画应该是当代人所画,画面上的知青十分青涩,尽管那时我们以为自己已经很成熟;第二幅车站上拥挤的场面,从服饰和背包看,更像农民工的春运;最后一张,上海北站鸿兴路候车室,是1989年上海北站弃用前拍摄的,那时,距知青大返城已经十多年了。不过,确实找不到更合适的图片了。

在知青时代,虽然每年春节前有大量的知青回乡探亲,那时的车票也十分紧张,车上也十分拥挤,知青们回乡的心情也十分迫切。但是,社会不像今天那样,关心我们的“春运”,因此,也没有留下几幅更贴切的图片来。期望这几幅图片能让知青朋友们回忆起我们那个时代的“春运”。

其实,我们时代的春运,回家的路一样漫长和艰辛。

首先,请假就很难。我们那个时代是集体主义的时代,不要说我们建设兵团的探亲需要批准(有统一印发的准假证,见文后),即便是插队落户的知青,也要考虑集体户是否需要留人“看家”。当然,“老插”们可能约束少一些,但他们缺少回家需要的经费。比如我弟弟,在贵州插队,一个整劳力一天的“工分”才八分钱,尽管国家每月有一定的生活补贴,但回家探亲的路费,需要鼓起勇气向家里要。

其次,买票也不比现在的春运轻松。一般来说,从农村回家的火车票是比较好买的,因为小站不限售。但这样的车票,基本没有座位。如果在哈尔滨中转时不托人买到座票,就只有一路站过去了。我第一次回沪探亲,就一直从哈尔滨站到天津,站了二十多个小时。我一路都是像油画中那位穿海魂衫的小伙子那样,靠在座椅脊上站着。只有身边有人起来上厕所,才有机会稍坐片刻。晚上,就这样打着瞌睡,身边挤满了人,不用怕倒下。

上车也是一种十分艰巨的“劳动”。那时上车的“战斗”场面,绝对比图二那张照片中紧张、热闹。那年冬天,我们夫妻带着孩子回上海,在哈尔滨上车时,岳父找了两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送站”。把我们送上火车后,那两个小伙子硬是没能挤下车去,只好乘到下一站“双城堡”才下车返回。不光回城的人多,探亲结束返回农村,一样十分艰苦。看着图三,上海知青们对当年的北区候车室记忆犹新吧!宽阔漫长的大厅里人山人海,很多等晚车人,一早就来排队,为的是能在车厢内行李架上抢得一个位置。我家有一个亲戚在南翔机务段工作,每次都是由他拿两个小一些的行李,提前进站,到行李架上躺着,等我们拿着行李上来。我行李最多的,是结婚那年,一共整整十一个行李!报报当年的行李单吧:结婚时的衣服、鞋帽,被面被里枕头套;做早饭的煤油炉、洗澡用的大铝盆、玻璃的花瓶、茶具,这些都只有在上海能买到,不能不带吧;上海的糖果、饼干、糕点、麦乳精,这些都是回东北“还人情”用的,不能少吧;过年时抢购的名酒和香烟,还有茶叶,这些是给岳父岳母的;青刀豆、青豆、四鲜烤麸、午餐肉、清蒸猪肉,各种各样的罐头,是春天没有菜的时候补充营养的……我在北大荒生活了十八年,离开时身边基本没有存款。其实,平时我们都很节俭,只是,所有的收入,都用于买车票和探亲时的采购了。

前几年,我曾在春运最紧张时坐过一次上海去成都的列车。我感觉,现在的拥挤,远不及当年的知青探亲列车。有一年从上海回东北,我和连队的两个女老师同行。车厢里挤得水泄不通。由于整个列车只有两个烧水的锅炉,要打开水,我就在某个大站下车,飞也似地跑到有锅炉的那节车厢,挤上车、打好水,等下个大站再返回自己那个车厢。上海到哈尔滨的特快,一般两个小时有一个大站,我们打一次水,就需要两个小时。整个白天,我就是这样端着大茶缸来回跑着,自以为很“骑士”。至于上厕所,更是一场战斗……

那时,黑龙江的旅客列车中,最拥挤的是上海到加格达奇的快车,春节前后,车上几乎都是知青——因为它可以直接回家,不必中途倒车。不知为何,这趟车,又被人称为“强盗车”。其实,车上从没有传出什么惊人的案子。或许是因为过于拥挤,或许,回家心切,知青们都显得过于剽悍?

尽管那么艰辛,但毕竟是“回家”,毕竟那时还年轻,车厢里的感觉,还是有不少亮色,就如这幅知青探亲题材的油画。油画中,有人在抽烟,有人在思索,有人在看书,有人在弹琴,也有人一脸的迷茫和落寞。毕竟,这只是一幅油画。我想,如果用一个电视镜头扫描过去,我们还将看到什么?

在这个窗口,我们或许看到两个成熟的脸正对着一群稚嫩的眼睛点头微笑着,那两位长者,或许最初也像身边的年轻人那样,满怀理想去到了边疆,他们能想象年轻人经历的艰辛和还将面对的一切。

在那个窗口,一位知青正注视着窗外,是在看天上闪烁的星星,还是远处隐约的灯火?他在想些什么?是计划着回城后的打算,还是回忆着一年的收获?或许,他正在默念着《西去列车的窗口》?

在又一个窗口,我们看到面对面正在喝酒的年轻人:桌上的空隙处摊开的报纸上,放着花生米、红肠或者烧鸡,两人手里各一瓶啤酒。经过了多年的“再教育”,知青们喝酒都有北大荒人的豪迈……

镜头再摇过去,我们看到了一对偎依在一起的情人。旅途是秀恩爱的极好场所:那时,大部分农场对知青的爱情还不太宽容;那时,我们的爱情还都有些羞涩。其实,有些爱情就是在这样的车厢内第一次表白的……而他们的边上,那位女知青正聚精会神地织着毛衣,是为留在农村过春节的男友织的?还是要赶在到家以前,为自己的父亲织完这件毛衣?

另一个窗口,人们正围着讲得眉飞色舞的年轻人。是讲政治笑话,还是小道新闻?或者,只是一个紧张的故事,故事来源于文革前的长篇小说,还是秘密的手抄本……

看着油画,我尽情地想象着,仿佛自己回到了知青时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314
88#
 楼主| 发表于 2014-8-13 13:11: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15-2-21 20:21 编辑


508.jpg (60.68 KB, 下载次数: 0)

50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314
87#
 楼主| 发表于 2014-8-13 13:09: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314
86#
 楼主| 发表于 2014-8-13 13:08:57 | 只看该作者
                            三十《蓝色的多瑙河》

      我的欧洲古典音乐启蒙,始于八二年在哈师大学习的时候。那时,我和三个小我十多岁的同学结成了忘年交,因为我是班里唯一的上海知青,又是他们的“六哥”(按年龄,我在班里排行第六),他们对我都很尊敬。这三个小兄弟,家境都不错,一到晚上,就拿出那时还很稀罕的“松下”、“索尼”,安上“TDK”录音带听录制的音乐。起初,我有些不以为然,心想小青年爱“显摆”,可以理解。
      那时,学校每天早晚广播喇叭里播的是《蓝色的多瑙河》、《春之声》《溜冰圆舞曲》一类的轻音乐。一天早上,我们四个一起散步,听着音乐,我随口说了声:“《蓝色的多瑙河》真好听!”,其中一位笑了:“六哥,那是《春之声圆舞曲》。”虽然其他两位打圆场,说是这两首曲子很像,有时是要搞错。但我依然大囧。
      晚上,我翻来覆去地想,我订阅了大量的《世界之窗》,《读书》一类的书籍,就是怕在边远农村,跟不上开放的形势。怎么就在自己喜欢的音乐上还不及刚参加工作的小青年呢?虽然从小小就知道肖邦、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一类的名字,但我们读书时,没人给我们讲他们的音乐;下乡后,我接触的战友也极少这类爱好者。在我工作的学校里,音乐教师大都半路出家,能排练一下合唱、表演唱就不错了。我的人生中缺乏古典音乐这一课!我隐约感觉到,这也是身处农村,想做个现代人必须补上的一课。
     于是,我去书店买来了《小学音乐教师》《外国音乐词典》等工具书,又咬咬牙用280元买了一台香港维多利亚牌的立体声收录机,(尽管只有两喇叭,但音色不错),平时,也和年轻聚在一起,听听歌曲,聊聊音乐。
      也就在这时,我喜欢上了《蓝色的多瑙河》。听着音乐,我心中的多瑙河不再像那部罗马尼亚电影里那么阴暗浑浊,激流暗涌。她美丽,阳光,充满清晨的朝气,滋润着两岸的田园、山庄和人们……
     八四年毕业回到学校后,我已经成了一个古典音乐的爱好者。虽然有很多曲子依然听不懂,但一天的工作之后,我最大的享受就是打开收录机听音乐(谢天谢地,那时没有太多的电视,更没有网络的吸引)。高兴时,听那些熟悉的音乐,比如《蓝色的多瑙河》;心情不好是,听那些更深奥的古典音乐,听着听着,心情就平和了起来。
      自己刚刚开始入门,我就想对学生进行启蒙。我们这个学校,是农垦系统唯一的一所省重点高中。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唯一关注的是考试成绩。我和语文组新来的那位青年教师商量:不能让我们的学生成为只会读书的人,要引导他们喜欢文学和艺术。从哪里入手呢?我们认为相对来说,音乐比较容易引起学生共鸣。于是,决定在搞一次音乐欣赏会。欣赏的内容,就是《蓝色的多瑙河》。
      之所以上《蓝色的多瑙河》,因为我们两人都喜欢,也因为我们都有这部带子。那时,虽然学校已经有了电化教室,但所有的“课件”都是上面统一配送的,根本没有这类内容。我们用玻璃片制作幻灯,再配上事先录下的音乐,反反复复试验了一个星期。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我们还学着大学校园的办法制作了海报。
      那天晚上,参加音乐欣赏会的学生挤满了电化教室,学生们看着幻灯,听着讲解,听着太平洋乐团的《蓝色的多瑙河》演奏和少儿合唱团的合唱……。
      现在,欣赏《蓝色的多瑙河》已经成为初中音乐课必学的内容。而当时,我们甚至找不到一张真正的多瑙河图片。想想,变化实在太大了。
      我不知道当年的“启蒙”活动在学生成长中有没有留下痕迹:九三毕业的学生,搞技术、做生意的多;搞管理、当老师的也不少;虽然也有些学生很喜欢在业余写一些诗歌,也有学生专门将自己现在的朗诵传了过来,问一声“老师,比学生时代进步了没有?”但真正搞文艺的人微乎其微。   
      这也是中国农村学校的特点吧?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高雅艺术,永远是曲高和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314
85#
 楼主| 发表于 2014-8-12 13:51: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14-10-20 16:11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314
84#
 楼主| 发表于 2014-8-12 13:49: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15-2-21 20:17 编辑


507.jpg (155.54 KB, 下载次数: 1)

50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8 05:14 , Processed in 0.235014 second(s), 2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