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知青淘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

[复制链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101#
 楼主| 发表于 2016-3-15 22:19:14 | 只看该作者
金火鸟 发表于 2016-3-15 08:57
不错的书,每天有时间就拜读。

感谢老师的支持 和鼓励,请多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102#
 楼主| 发表于 2016-3-15 22:31: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知青淘吧 于 2016-3-15 22:37 编辑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二十二


怀念一高中

牛建春
原抚顺一高中一年级四班学生,1968年到北镇县青堆子六屯下乡做知青。1971年参军,正营职。1986年转业到交通局养路费征稽处工作。

抚顺市第一高级中学,
是我的母校,
是辽宁省为数很少的全国学联单位,
副省长车向忱题写的校名;
师资力量雄厚,
全市各校招生;
学苗都是各中学的精英,
我的初中八个班只考上七名,
我忝列其中,
深感荣幸。

记得新生的第一课,
是在学校的阶梯礼堂,
校长亲自给我们训话,
大意是:
不要认为考上一高,
就等于考上半个大学,
你们要继续努力,
目标是清华、北大,
还有南开、复旦……

那时的校舍在劳动公园旁,
二层楼,窗户高大明亮;
直角形的建筑,教室都是正房,
教研室、食堂则是厢房;
教室窗外不远是篮球场,
南面几棵硕大的杨树,
正好遮阴凉。
篮球场是水泥地面,
玩起来得劲、舒畅。

班主任是车凤兰老师,
戴一副眼镜,端庄、大方;
典型的中年女性,
给同学们留下极好的印象。
教俄语的是高德维老师,
说话鼻音较重,爱微笑,
常用俄语和我们对话:
Здравствуйте!
Досвидания!

一九六五年夏秋之际,
抚顺一高中搬迁到新校址,
教学楼是高高的五层楼;
那时的河东大多是稻田和菜地,
周围一片绿色;
少数几处建筑,大都很破旧;
旷野、绿地,
对我来说,充满了诗意。

隔马路对面是宿舍楼,
我们爱到旁边二十三中球场上玩篮球,
几个要好的同学有空就到那儿“斗牛”。
宿舍楼南面是一座宽大、陈旧的平房,
那儿就是我们的食堂。
每天的伙食单调,
小咸菜,玉米面“圆台”,
一碗能照人影的稀粥。
还有许多挥之不去的回忆,
都发生在我们的宿舍楼。

教我们语文的黄老师,
年纪稍长,
认真负责,讲话不慌不忙,
令我们难忘。
汪家华老师是语文组长,
虽然没有直接给我班上课,
但他才华横溢,风度翩翩,
戴副宽边眼镜,斯斯文文,
纯粹是学者形象。
一句“全村没有一个人说他不好”,
到底是好还是不好,让我们争论得沸沸扬扬。
他主办的校办油印小报,
曾登载过我的一篇作文,
记得是写下乡劳动,
第一次见到二人转表演的感想,
这份小报我曾多年珍藏。
可惜已经遗失,
唯留缺憾与回想。

接着是“文化大革命”,
我们成了毛主席的红卫兵;
“八•三一”虽然没有亲眼见到领袖,
但是领略了“大串联”的飓风。
曾钻过校图书馆,
但已有人捷足先登;
也曾张贴过大字报,
“玻璃水”把串联时借的棉袄粘得梆硬!

再接着就是上山下乡,“战天斗地干革命”。
后来听说:因教师奇缺,
我们一高中改为师范,
把一高中的老三届大多抽调回校,
培训几个月,
分配到全市的中小学当老师,
教学,就成了他们的工作。
现在,当年一高中的学生,
大多年届古稀。

怀念一高中,
是我永远的情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1447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427
103#
发表于 2016-3-16 08:20:38 | 只看该作者
张庆先 发表于 2016-3-15 20:48
谢谢老师厚爱。欢迎来抚顺一聚。

谢谢,等待机缘,也欢迎你到哈尔滨来玩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724
104#
发表于 2016-3-16 08:59:51 | 只看该作者
当年考进一高中,
从此结缘丰富涌,
点点滴滴皆难忘,
如今成诗回顾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105#
 楼主| 发表于 2016-3-16 16:42:58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3-16 08:59
当年考进一高中,
从此结缘丰富涌,
点点滴滴皆难忘,

多谢龙行超版的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106#
 楼主| 发表于 2016-3-16 21:30:38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二十三

感悟红卫兵大串联(一)

白俊山
原抚顺一高中一年级四班学生,1968年9月下乡到北镇县青堆子公社六屯大队。1971年回城,入师范学校学习。毕业后分到市委工作。1987年调到抚顺日报社。1998年调到抚顺市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任正局级调研员。

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我们正在读高一。在“毛主席指示我照办,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和红卫兵“天不怕、地不怕,打着红旗走天下”口号的鼓舞下,凭借年轻好胜的任性和青春激情,在四十多天的大串联中,途经十几个省,走了大半个中国,行程上万公里。虽说是信步所至,走马观花,一孔之见,对大串联的感悟不深。一些情景也是历历在目、触目惊心,甚至终生难忘。
北京见闻
在去北京的火车上。大家的心情都很激动,有说有笑,一宿没有合眼。盼着快点到北京,好好看看文化大革命的发源地——首都北京,期待目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风采。
第二天上午,火车快到北京时,车厢里的气氛紧张起来。只听广播里高喊:北京是革命的圣地,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居住的地方。黑五类、狗崽子们,滚回去,北京不欢迎你们!还反复播放着“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造反有理”的毛主席语录歌。车厢门口的桌子上摆着几把大剪子,凡是留长发、扎辫子、烫发卷的都要主动剪;穿漂亮裙子和小裤脚管的,也都在剪开之列。
北京的大街上,更是给人窒息的恐怖感和视觉冲击。身着旧军装,头戴军帽,腰扎皮带,臂佩红袖标的首都红卫兵们,或坐着呼啸的吉普车,或急匆匆地奔走,好像在执行什么抓人、抄家的紧急任务。写着大字标语口号、画着漫画的宣传车大喇叭喊杀声震天,马路上满地的宣传单。只见两个七、八岁的孩童,敲着洗脸盆,用绳子牵着一个头顶高帽子,脖子上挂着大牌子的所谓“黑帮分子”。故宫的院子里更是花样翻新。在临时搭建的台阶上,站满一排身着五颜六色的宫服、头戴乌纱帽的反动学术权威、大学校长,口中不停地念叨:我有罪,我该死。总之,当时的北京是一片凄凉,满目疮痍,乱象丛生。这么描述,没有丝毫的渲染和夸张。
有一天,我们在王府井大街溜达。只见一名女子气喘吁吁地迎面跑来,后面有几个北京红卫兵在追赶。她看见我们也戴着红卫兵袖标,就跑进了商店。抓她的北京红卫兵对我们说:“你们在门口盯着,我们进去抓人。”不一会儿,他们抓着那名女子,在商店门口,当众把这位烫卷发的女子剪个光秃秃,然后得意地扬长而去。这件事虽然与我们没什么关系,可我的心里也有些内疚,感到良心不安。
我们在北京住在北京十九中(外交部子弟中学)。听这个学校的红卫兵讲,他们除了批斗老师、校长外,还与学校附近海淀区的农民联合批斗当地农村的地富反坏。他们让被批斗的人跪砖头,一跪就是几个小时,掉下来就挨打。在我们住校的一个多星期,被打死或自杀的有八、九人。人死了送火葬场就拉倒,不负任何责任。简直是无法无天,草菅人命!我们睡觉的教室对面房间是红卫兵抄家的仓库,里面有一人多高的两堆金银珠宝和古代字画。仓库没有门,每当晚间起夜,灯光下那两堆珠宝闪闪发光,我们却不屑一顾,一点儿没有心乱。这种心态,现在看是不可思议的。如果回来时拿上几件宝物,也是鬼神不知。当时的人就是那么傻,视金银为粪土。
在北京大串联,除了去大专院校看大字报,还有个重要任务是看毛主席,接受毛主席的检阅。毛主席八次接见外地师生和北京红卫兵,我们参加了两次,印象最深的是“8•31”那次。我们住的海淀区离天安门广场很远,半夜2点多钟,我们带着发的一根香肠、二个面包、二瓶汽水,坐着解放牌大汽车,天未亮就来到天安门广场。这时的天安门广场已是人山人海,据说有150万人。大约10点多钟,只见一辆辆敞篷吉普车由远而近徐徐驶来。毛主席站在第一辆车上,满面红光,神采奕奕。“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万岁!”的声浪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我们的眼睛模糊了,怎么擦好像都看不清。跟在毛主席车后面的是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的革命家的车辆。他们的光辉形象深深铭刻在我们的脑海中。这一刻,我们真是太激动、太开心、太幸福了。

“左”的笑话
文化大革命初期,林彪大肆鼓吹“天才论”。林彪说:“毛主席这样的天才,全世界几百年,中国几千年才出现一个。”“谁反对他,就全党共诛之,全国共讨之。”在林彪别有用心的鼓吹下,人们对毛主席的个人崇拜登峰造极。在那“极左”横行的年代,人人自危,谨言慎行,一不留神,就可能触犯天条,引火烧身。我在大串联中就遇到两件意想不到、防不胜防的事情,险些摊上大事。
出于对毛主席的热爱,大串联中每到一地,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购买毛主席纪念章。人们也常以积攒的毛主席像章多为荣。我们在上海时曾参观过虹口公园的鲁迅纪念馆,在那我购买了几枚鲁迅纪念章。当大串联到杭州时,火车站前有一群人在交换毛主席像章。我戴的鲁迅纪念章是个比较大长方形白色的。因为别具一格,比较显眼,引来一些人围观,有个人还要用毛主席像章交换。物以缺为贵,我看那人想换的心情急切,就想多换几个。我俩讨价还价,最后那人要用两个换一个,我说至少3个换一个。正当我们激烈争吵时,一群人围了上来。有的说,你用3个毛主席像章换1个鲁迅纪念章是贬低毛主席。也有的说,伟大领袖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鲁迅算什么!更有人恶狠狠地说,谁污辱毛主席,我们就把他打翻在地……我当时很不服气,也与他们据理力争。我说,毛主席像章是买的,鲁迅纪念章也是买的,都是买的为什么不能交换?你为什么用3个毛主席像章换1个鲁迅?我正是热爱毛主席,才想多换几个,有什么不对?!这时有的人火了,指责我,你是不是黑五类?大有要批斗我之势。在这紧急关头,我们几个同学冲过来,把我连推带搡地拉出去,这才为我解了围。过后我暗自庆幸,多亏同学的帮忙,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俗话说,祸不单行。因交换纪念章尚惊魂未定,在毛主席故居韶山又遇到了麻烦。我们从株洲乘帆布篷解放汽车,颠簸好几个小时才到达韶山。大家想参观毛主席故居的热情很高,恨不得能马上就能进去。可是现实情况却给我们泼了一盆冷水。原来参观的人有好几万人,把韶山冲的小山围了个里外三层。听说得排队两天才能进毛主席故居参观。我们想加个塞,与好几个东北老乡商量,没有一个给面子的。无奈,我们只好在韶山冲转了一圈,看看外面的景象。毛主席故居前有个小土包,在上坎时我拽着地上的野草,想借力省点劲。没想到一使劲薅下一把草。这个情节,被排队的人群看个正着。这群焦急排队的人,这下可有了发泄的机会,立刻把我们围起来,对我形成了现场批判会。我接受上次杭州换纪念章的教训,没敢有任何顶撞,只有老老实实地听着。这个说,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家乡是革命的圣地,毛主席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得爱护,你拔了一把草是什么意思?那个说,你这个行为,就是对毛主席的不尊重。还有大骂混蛋的,不一而足。当时的场面,我确实有点害怕,连连说,我错了,我对不起毛主席。我的同学们也打抱不平说,他也是红卫兵,他都承认错误了,还想怎么的!再次把我从人群中拉出来,使我得到解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107#
 楼主| 发表于 2016-3-16 21:31:59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二十四

感悟红卫兵大串联(二)

白俊山

我亲身经历的这两件事,对我的教训是很深刻的。如果不是与同学们结伴同行,有同学们的帮助、呵护,我是很难躲得过这两起“灾难”的。在“文化大革命”动乱年代,极左思潮泛滥,动辄无限上纲。特别是涉及“政治”的问题,其后果难以预测。我为自己的吉人天象感到侥幸,也感到委屈。后来参观如来大佛时,有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世间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让我从中得到些许宽慰。
在危机四伏的大串联中,一路提心吊胆,忐忑不安。既要考虑在外奔波的“政治安全”和“人身安全”,也要防备大串联结束回学校时“秋后算账”。特别是出身不好,不是响当当的红五类,出师无名的更要居安思危。我们明知道,大串联是个短期行为,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够多走几个地方,既想穿梭大学看大字报,也想游山玩水逛庙。所以,同行的同学之间就各怀心腹事,留起心眼。往往是上大学校园一起去,统一行动,到达地点后,互相甩掉,各奔东西。晚上回到住处,又像演戏似的,主动吹嘘一番自己在学校的所见所闻,以免引起别人的怀疑。长此以往,肯定会露馅的。有一次听到我们同学间大声喧哗的外地学生以嘲笑的态度对我说,你们这些人互相欺骗,说的都不对。我们都心知肚明,不这样万一哪天学校知道了,找我们要路费,你赔得起吗?实践证明,我们这些顾虑都是多余的,中央有通知精神,放宽了对大串联的限制,红卫兵也有了看看祖国大好河山的尚方宝剑。

一路辛苦
轰轰烈烈的大串联,红卫兵南征北战,跨过了万水千山。一路风餐露宿,辛辛苦苦,经受了很多考验。
为了给货运列车让路,红卫兵大串联的火车专列不但速度慢,又要站站停,超负荷运载。车厢里的人挤得水泄不通,不仅座位上挤满了人,就连过道上、座位下、行李架上也人满为患。我曾经在上下车的过道上,双脚蹬着墙,后背顶着墙,悬空五个多钟头(因为下面坐着人),这真是对人体极限的挑战。人太多,上厕所十分困难,只有少喝水或者憋着。有一次,一个小学生躺在行李架上实在憋不住了,就尿在身下的棉大衣上。时间长了,尿透过棉大衣,慢慢滴在下面桌子上的水杯里,逐渐变黄,这才被人发现。一石激起千层浪,车厢里顿时沸腾起来。大家七嘴八舌、南腔北调、争先恐后地发声。有斥责的,有嘲笑的,有同情的,有和稀泥的,也有从中取乐的。大家议论了很长时间,活跃的气氛盖过了火车的轰鸣声。
坐车的次数多了,我们也从艰辛中摸索了经验。为了减轻坐火车的疲劳,我们采取了见大城市就下,倒短换车。为了能有座位,提前到大城市的车库上车。有一次我们在上海的火车车库的列车上打开窗户睡觉。当早晨火车启动时,刷车的水枪把我们打得浑身湿透,像个落汤鸡。大家彼此笑话,真是很有乐趣。
我们曾在半夜的时候,在武昌火车站外面草地上匍匐爬行钻铁丝网;也曾为了赶火车顶着月光,从停在铁道上的货车底下钻过,致使一个同学碰得头破血流,在医院缝了十几针。这些苦累,都没能阻止我们大串联的前进步伐。大家还自豪地形容:“我们是傻子睡凉炕,全凭时气壮。”
大串联时,我们都是穷学生,囊中羞涩,上路时父母给带的钱也十分有限。因此,途中省吃俭用,把每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把钱都花在刀刃上。为多跑多看,中午常常是饿着肚子,实在挺不住,就花角八七的买碗米饭,买不起菜时倒点儿桌子上不花钱的酱油就是一顿饭。节省下的钱,我们曾大家凑钱买过6元一只的全聚德烤鸭,每人分几小块品尝,算作不虚此行。我们也凑钱在上海外滩、苏州狮子林留过合影。虽然是小小的二寸黑白照片,也让人珍藏一生。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时光飞逝,红卫兵大串联已成历史。当年风华正茂的红卫兵也已年近古稀。俱往矣,一切都已经过去,我们也不用费心去评说。与我在大串联中结伴同行的有:孟祥富、徐伟、冯民生、张书翰、牛建春、王占芳、闫修桐等七位同学。我们一起风雨同舟,见证了大串联。对这段经历进行回忆,也是为找点乐趣,笑对人生,珍重幸福的晚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724
108#
发表于 2016-3-17 09:24:41 | 只看该作者
想起当年大串联,
全国各地到处窜,
遇到好多难忘事,
直到如今清晰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109#
 楼主| 发表于 2016-3-17 11:57:38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3-17 09:24
想起当年大串联,
全国各地到处窜,
遇到好多难忘事,

当年的大串联,在我们心中留下的印记是难以磨灭的……谢谢龙行超版的长期关注和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110#
 楼主| 发表于 2016-3-17 12:02:57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二十五

悠悠岁月(一)

冯民生
抚顺一高中一年级四班学生。插队下乡到北镇县青堆子公社六屯大队。1976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后在工厂做了八年技术工作。1984年到抚顺电视台工作,直至退休。

一转眼,我们那拨人离开抚顺一高中已经46年了。之所以叫离开而不是叫毕业,是因为那是一个没有高考、不要文化的时代。如果说离开学校即是毕业的话,我们的毕业是从被全部遣送农村开始的。我这几年陆陆续续写了几篇与这46年相关的文字,剖切的是我们几十年来苦乐人生的片断。今天在我们的苦难人生开始的46年前的9月26号来临之际,发在这里,聊作纪念。
打狗
今年冬天雪下得勤,天气也冷。呆在家里没事的时候,有些事情无缘由地浮现在脑子里。四十多年前做知青的往事,很多已经在记忆里淡去,现在记起的事情,不少和吃有关,因为那是一个吃不饱更吃不好的年代。
说一件打狗的事情,这件事我记忆深。大约是我们下乡的二年后,一个同学特选当兵。走之前大家要送送他,当时正是青黄不接,青年点没肉没鱼没钱。商议一番,决定打一条狗。怎么打,不能明目张胆惹事,一个同学想了一个办法,关起门打。他平时观察到,因为饥饿,常常有农民的狗偷吃我们放在院子里泔水缸里的泔水。大家商量好打狗的办法,说干就干。那时我们住的是一个一明二暗的由小学教室改成的宿舍,东西二个屋子住人,中间做厨房,男的住西边屋。当天晚上,我们把院子里的泔水缸盖严实,使狗不能偷吃,然后舀了一盆泔水放在厨房地上,把门半开着,一根长长的绳子一头拴在厨房门的把手上,另一头从窗外连到我们住的屋子。
天黑后,大家轮流监视狗的动静。过了大半夜,没有一条狗进院,大家都失望的时候,轮到我值班,两只眼睛盯着院子的大门,那天夜里有月光,院子地上的东西看得一清二楚,夜很安静,也许是夜太深了,也许狗都饿得没了力气,村子、院子一点动静都没有。正当我觉得也没有戏的时候,院子的大门口蹑手蹑脚地进来一条狗。院子是小学校的操场,很大。我屏住呼吸,看狗往不往我们的泔水缸走。狗在院子转悠一会儿,习惯地向泔水缸走来,围着缸转了一圈,缸盖得严严的,没有办法吃到里边的泔水。狗的嗅觉灵敏,它闻到了我们放在厨房地上泔水的味道,尽管它很警觉,但是饥饿战胜了警觉,这条狗还是向厨房走来。狗进院子的时候,我就告诉了那些不知道睡没睡着的同学,大家起来都趴在窗子上看,狗在门口犹豫一番进了厨房。我快速拉紧了绳子,厨房的门哐当关上了。等不及的同学拎着早已准备好的撅头冲进厨房,我进厨房的时候,已经乱作一团,那是一条大黄狗,蜷缩在锅台角上(锅台有二口锅,大锅用来做饭,小锅用来热猪食)。平时我们看到狗,都躲得远远的,怕狗。这时同学都勇敢无比,狗吓得一点反抗的意思都没有,叫都没敢叫,撅头噼里啪啦打去,都不知道谁打死的它。那口热猪食的锅也没有幸免于难,被打了一个窟窿。
顾不上锅坏不坏,大家连夜作战,一个同学拿一把平时用来修鞋的刀,把狗皮扒下来,把内脏掏出来,立刻送到后院埋掉。狗肉切成大块,放在锅里煮。煮熟后,装到一个大盆里端到睡觉的屋子里,屋子里有一张平时大家吃饭的长条桌,酒早已经准备好,大块吃肉、大口喝酒,吃相都不怎么样,有的光着膀子,有的穿着裤头,有的站在地上,有的蹲在炕上。没等天亮,已经结束战斗,盆子光光的了(女同学早就被惊动,但是没有过来,我们看在同学的份上给她们留了一点点)。第二天早上,大家没事人一样下地干活去了。过了几天,事情不知道怎么败露了,丢狗的老农找我们吵了一架。前些年,我和那个当兵的同学说到这件事,他好像不记得了,而我早已经多年不吃狗肉了。
远飞的大雁
“南飞的大雁,请你快快飞……”这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首歌。而我每每听到这首歌的时候,脑子总会浮
现一个场景、一个人。
那是四十多年前,我下乡插队到辽西北镇县青堆子公社六屯大队,一个贫穷、多是盐碱地的平原地区。记得那是风雪交加的冬天里的一天,因为太冷,又下着雪,生产队没有派活,呆得无聊,约一个同学,去当时在我们那里最“繁华”的地方——赵屯。这个地方离我们生产队大约六、七里地,是一个公社所在地,但不是管辖我们的公社,我们的公社离我们要远很多。所谓“繁华”,不过是因为,那几十米的街上有一个供销社的商店,有几家小饭馆。逢集的时候,这是我们唯一感觉到有点人气的地方,可以散散心。因为穷,当时赶集也是没有什么可买。那天,不是集,顶风冒雪去的唯一目的,是去小饭馆吃两个馅饼解解馋。馅饼一角钱一个,冬天只有白菜馅的,馅里边看不到肉,好歹油比较大,用当地产的棉花籽油烙的。对于极度缺少营养、有时候甚至吃不饱的我们来说,那已经是相当的美味了。
赵屯在我们生产队的西北方向,漫天大雪,西北风在无遮无挡的荒野吼叫,北风刮起的雪冒起一阵阵白烟,风卷着雪花打到脸上,什么都看不清。踩着雪,寻找着似有若无的路,艰难地闷头往前走,不知走了多长时间,风雪中传来歌声“南飞的大雁,请你快快飞……”是一个男声,声音从很远的地方忽大忽小地飘来,那本是那个年代一首歌唱领袖的歌,却被唱得十分哀怨凄凉。当我距离声音越来越近的时候,看到风雪中走来一个人,戴着大狗皮帽子,穿着破棉袄,腰上扎一草绳子。走到跟前,才看清是同学,一个同学校高二的同学。他下乡在大黑沟,我们一个公社的,离我们有七八里路,是北镇最南边的一个村子,再往前走,就是盘锦了。
他从赵屯往回走,说了几句话,就分手了。他继续唱那首歌,歌声渐渐听不到了,人和歌都在风雪中远去。
这个同学,在我们学校,是个名人,据说很有才气,文笔好。正因为文笔好,文化大革命中舞文弄墨出了名,可惜站错了队,被打成反革命,在学校挂牌子挨批斗,到农村接着挨斗。他让我佩服的不是他的才气,而是他有一个铁了心爱他的女同学。女同学也是我们学校的,下乡不在我们公社,离我们这好几十里路。如此的政治磨难,那个同学毫不在乎,同学谈起这件事,都不理解,像我这样的,甚至心生嫉妒。脑子想到这些的时候,不谙世事的我不知道为什么想到自己,正是风华正茂读高中做大学梦的时候,糊里糊涂的就被送到这里来了。在这冰天雪地里,一个个像暴风雪中的孤雁,不知道出路在什么地方。那首歌的歌词出现在脑子里,心中难受。暴风雪中唯一的希望,是再走一段路,就可以吃到馅饼了。注:我们都返城后,那个同学在市政府一部门工作,我和他见过多次面。得知,那个女友后来和他分手了,原因我没有问他。这里略去同学姓名。
风雨四旬苦乐人生
这半个月,一直在筹备我高中同班同学分手四十年再相聚的活动,等昨天真的相聚了,因忙于整个活动的一些琐事,竟没有那种相聚的喜悦。昨天晚上,整个活动结束,同学也已各奔他乡。我回到家中,一个人坐在沙发上,一种感伤和失落的情感才涌上心头。那一刻,我特别地希望有一个知心的同学在旁边,和他说说我的感受。我找出关牧村的专辑,《蹉跎岁月》的插曲“青春的岁月像小河……”幽婉的歌声再次响起的时候(同学相聚时我邀请了本市最好的女中音歌手唱了这首歌),我独自品味“风雨四旬,苦乐人生”(这几个字,我请我市书法家王太学写成条幅送给了这次同学会)。没有艰辛的人生经历,是无法体会“风雨四旬,苦乐人生”的涵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10 07:44 , Processed in 0.275015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