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石建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厂当工人

[复制链接]

1602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494
11#
发表于 2016-1-24 10:44:53 | 只看该作者
作者的知青生活及以后的工作,有点意思,跟我们的知青生活完全不同、、、、、、
丁力[url=http://www.chinazhiqing.com/static/image/smiley/default/em31.gif]ht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2218

帖子

695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951
QQ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1-24 15:26:5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发工具
    到班组的第一天上午,班组召开了一个简单而隆重的欢迎会,相互之间各自都做了自我介绍。工段长和班组长在会上在讲话中对我们这些新工人再三表示真诚的欢迎,同时把我们这些新工人按照厂里的要求,分配给各自的师傅,我们就跟着师傅开始真正的学徒生涯。因为我的师傅是一个上海人,当时还在上海探亲没有回来,我暂时就跟着工段长杨师傅。由他带我一段时间。
    上班是由于还没有发工具,按照不成文的规矩,我只能暂时用工段长杨师傅的工具,他是一个东北人,我的籍贯也是辽宁省抚顺的,大家都算是东北老乡,在工作、学习中大家基本上都谈得到一起,话也很投机,也感觉不到什么不方便的。当学徒就得不能怕吃苦,下力气的活儿我尽自己的力气,什么下料,上电锯锯木板等,我先看师傅怎么做,然后就照着师傅的样子,模仿着师傅的动作,一招一式的学操作技术,按规定学徒工操作这些木工机床,必须要有师傅在场监督,毕竟我们都是年轻人,学起来也很容易,几天以后,工段里的圆盘锯、木工平面刨床和压力刨床等木工机床都可以自己独立操作了。我觉得这些活儿虽然说是累一点儿,但总没有在农村当知青的时侯那么累,在体力上完全可以胜任,也就感到无所谓了,而且下班后还可以直接到食堂打饭吃。再也用不着自己现挑水做饭,从这一点上讲我是非常满足的。
    晚上回到宿舍里,我的那些师兄弟们就开始给我们出难题了,他们说:“你们这些当木匠的师兄弟们不是经常说要互相帮助吗?现在我们下班回到宿舍里,连个板凳都没有,下班后除了坐在连天铺上,一旦来个客人,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怎么办?你们做点贡献吧。”当时模型工段有四个人,都是我们华阳培训班一块儿来的,一个二个都是人大面大的,的确谁也不便推辞。于是乎就拍着胸脯忘乎所以地说上大话了:“没问题,小事一桩,上班后我们四个木匠,平均一人做五个。保证大家下班后都有板凳坐。”
    第二天,我们这四个小木匠一到上班时间,就在木料堆场找了一些废短头的木料,用师傅的工具开始为大家做小板凳,也没有费多大的事,不追求什么样式,只求结实就要得,两个小木墩儿上面钉块儿小木板,能坐就行,很快就完成任务了。下班后我们把自己亲手做的产品一股脑地都拿回了宿舍,我的师兄弟们别提多高兴了,大家一涌而上,纷纷过来把我们团团包围起来,小板凳一下子就被抢光了。个个笑逐颜开,美滋滋的。
    大家正在得意忘形之际,只觉得有一双大手在我的背后重重地拍了一下,我猛一回头,看见我们的车间主任(当时都称为连长)站在我们的面前,流露着一副满脸不高兴的神情。我们刚才那种欢乐的气氛一下子荡然无存了。他非常严肃地说:“你们几个学木匠的倒挺大方,用公家的材料,师傅的工具干私活儿,自己做人情,这可不对啊。要缺什么东西你们可以直接跟我说啊,我会给你们统一安排的。今天你们是第一回,以后可不兴这么干了。你们刚进厂,不懂厂里的规矩,我可以原谅你们,但以后可不行啊。小伙子们,听明白没有?”“听明白了”大家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声音如此整齐响亮。车间主任带着满意地微笑点了点头,离开我们的宿舍回他的办公室去了。
    几天以后得某一天,刚上班还不到两小时,只见我们的工段长和班组长抬着两大筐东西进了模型工段,把我们8个学徒工(第一批有四个男生和四个女生)叫到工段长的工作台前。工段长杨师傅说:“现在给你们发工具和劳动保护品,劳保用品就是每个人一件围腰,一顶蓝布帽子,一双套袖,还有四个口罩,半块肥皂。工具嘛,就是斧头一把,木柄两根,木工刨铁两块,大小锯条四根。铁榔头一个。你们当知青的都会自己安,把木柄装在斧头和铁榔头上,别光图样子好看,关键是顺手好用就行。至于木匠用的刨子,现在刨铁发给你们了,包括手工锯子等等的工具都由你们的师傅帮你们做,当木匠的规矩,两把锯子。一把刨子都是由师傅传给徒弟的,规矩不能破了。以后的工具都有你们自己添置。小石的师傅在上海探亲还没有回来,按规矩他暂时就用我的。”
    我们几个学徒工把这些东西抱回自己的工作台前,各自开始拿着师傅的工具开始装备着自己的斧子。锯子,我还像当知青那样用师傅的斧子把木柄头上简单地剔两下,就把榔头装上了,很得意地请杨师傅给提意见,杨师傅一看就笑了:“你弄得也太难看了, 你自己可以觉得无所谓,但我这当师傅的可丢不起那人。”说着就手把榔头从木柄上退下来,把木柄放在工作台上,用刨子推了几下,就由原来的圆木棒棒变成了矩形的木柄,装在铁榔头上,用手试了试,交给我,说:“你看怎么样,好不好用。”我接过来用手挥舞了几下,是轻松,挺好用,而且又有了一个漂亮模样的外形。我笑了,满意地笑了。
    以后上班我们就统一着装,头上戴着蓝色的布帽子,胸前系着一件围腰,一双套袖套在我的衣袖上,每天穿戴停当就开始工作了。我在工段堆木料的堆场,在角落里找到一些硬杂木的木棒,开始在杨师傅的指点下,自己动手安装了木工锯、斧头等简单的工具,杨师傅送给我两把木工刨子。自己动手又陆续添置了一些其他的工具,在杨师傅的指点下,开始接受生产任务了。
石建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2218

帖子

695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951
QQ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1-24 15:29:24 | 只看该作者
                                    HB铅笔和木工铅笔
    铅笔,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经常使用的消耗性文具用品,在当学生的时候,都是爸爸妈妈给我们买好削好装进我们的文具盒里,文具盒里再装上一把铅笔刀,削铅笔是我们当学生经常用的基本功,凡是当过学生的几乎是必备的本领。还没有听说过哪个学生自己不会削铅笔的。
    一天我正在铸造车间模型工段里用刨子推刨着一块小木板,车间里的材料员拿着几十支铅笔来到我面前,要我马上签收。我有些疑惑不解地望着他,轻言细语地问道:“这些都是应该交给杨师傅的吧?”材料员认真地回答道:“是的。”我说:“既然是要交给杨师傅,那就应该由杨师傅签收。”材料员笑着回了我一句话:“按照厂里一条历来不成文的规矩,师傅不在,徒弟可以代替师傅签收。”我只好说:“实在对不起,杨师傅还没有告诉过我可以代签。”
    我们正说着话,杨师傅回来了,他顺手从工作台上拿起其中的一支铅笔看了看,不满地说:“我就这么一会儿工夫不在,你就钻空子跑到我这儿欺负老实人来了。”材料员满脸堆着笑容:“杨师傅,看你说些啥子话嘛,哪个敢欺负你的人呐?”杨师傅摆了摆手打断了这个材料员的话:“你给我们拿来的是什么铅笔?” “HB” 杨师傅提高了嗓门:“你好好看清楚,这不是HB,是6H。这铅笔不是给我们工段的,应该是给机关的技术员画图用的。”材料员接过这支笔看了看,又把其他所有的都依次看了一遍,用手拍了一下后脑勺,自我解嘲地笑了笑,不好意思地说:“杨师傅,这回可能是我们真的搞错了,不过你就给将就这一回吧。我敢向毛主席保证:绝对下不为例。”杨师傅坚决地说:“不行。你必须把它都换成HB的,否则我决不验收。”材料员一边嘴里小声不满地嘀咕着什么,一边把他带来的铅笔全部收起来,通通装进了随身的挎包,狠狠地瞪了杨师傅一眼,头也不回地跨出了铸造车间模型工段大门。
    材料员走了以后,杨师傅对我说:“你都看见了,领铅笔也得有学问,你要记住该领什么样的铅笔,那些铅笔又不该领,你刚才没有签字是正确的。以后我要你签字我肯定会告诉你的。你不要管别人说什么,不该签的一定不要签,原则一定要坚持。”
    过了几天以后,那个材料员又拿来四盒木工铅笔,正好杨师傅在车间里,我正在忙着在一个模型上拧着几个木螺丝,杨师傅打开了那四盒木工铅笔,抽样检查了几支铅笔以后,把我叫到他面前,让我再复查一下,我经过认真检查完毕,又照原样重新装好,盖好盖子,站在一旁。杨师傅吩咐我说:“这回你可以给他签字了。”我不解地问:“这铅笔怎么会是扁的,我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扁扁形状的铅笔,这东西对的吗?”杨师傅笑着解释道:“这一回人家确实是对的,木工铅笔就是扁形的,它是为了方便木工使用的专用铅笔。你过去完全可能是没有见过。干模型工以后就会经常用的。”
    材料员离开了以后,杨师傅拿出一支木工铅笔交给我,要我削好,我拿着笔找来一把学生用的铅笔刀动手要削铅笔,杨师傅从我手里拿过这把铅笔刀放到工作台上,再从工作台上拿起一把刨子,翻过来放在工作台上,拿着这支铅笔在这把刨子的刨铁口上轻轻地刮了几下,铅笔就削好了,削好的铅笔头上的铅芯也是扁平的,留着一道短短的扁平刃口。告诉我:“铅笔要削成这样的,才能是木匠用的。学生削铅笔的方法和木匠削铅笔是不一样的。同样是削铅笔,用途不一样,削的方法和结果也是不相同的。”我有些疑惑地看着他,杨师傅拿着他刚削好的木工铅笔在一块大木板上放样,他告诉我:“为了保证工艺尺寸的精度和准确率,铅笔的铅芯一定要有锋口,运用这个锋口在木板上放样划线,可以提高它们的准确度。”接着他用木工的削法削好的铅笔在那块木制的样板上先划一条直线,再用我削好的学生式的削法在同一部位上划上一条直线使其重合,果然由于铅笔芯一个带锋口,一个不带锋口,两种型号两种削法的铅笔划出的线段粗细就是不同。
    这时候杨师傅放下手中的铅笔,意味深长地对我说:“看清楚了没有,这两支铅笔芯一个有锋口,一个没有锋口,划出的线段粗细不同。肯定就会影响划出线段的效果,线都划出了问题,肯定就会影响工件的制作效果,我们是第一道工序,假设我们出了问题,后面的工序必然就会跟着出问题,到最后出厂的产品决不可能是合格的。”
    杨师傅的这句话,在我心中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几乎在我几十年的工作中几乎成了我的座右铭。我对我的工作始终坚持严格的要求和科学的工作方法,还有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都是和杨师傅的言传身教分不开的。
石建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2218

帖子

695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951
QQ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1-24 15:36:21 | 只看该作者
         学哲学小组长的风波
    71年三月中旬的一天,下午快下班的时候,车间的党支部书记(当时称为指导员)来到模型工段的车间里找到工段长杨师傅低声说了几句话,杨师傅立刻站起来向大家发话了:“大家把手里的活儿停一下,马上都到我这边儿来开个短会。”
    大家马上放下手里的工具,把各自工作台上的半成品工件模型简单地收拾一下,就聚集在工段长杨师傅的工作台前。杨师傅说:“按照厂里政工组的统一安排,各个工段都要成立工人学哲学小组。学习哲学的重要性报上天天都讲,我就不说了,现在我们工段也要成立学哲学小组,学习的时间安排在下班以后,每个星期学两次,大家都要参加学习,谁也不能落后,都要讲点政治。上级不是经常讲,要每个职工都要突出政治吗?现在马上就要选一个学习小组长。大家赶快选出来,好早点下班。今天就算学习了。”
    他的话刚讲完,立刻有人应声提议:“要选就选年轻人,”大家都表示同意这个主意。可能是厂里有什么不成文的规矩。大概是因为暂时带我的师傅是工段长杨师傅,马上就有人提议这个学哲学小组长就叫小石头来当。开会选学习组长往往是这样,只要有人这么一提议,大家马上就随声附和:“要得要得。”指导员也连连说道“好、好、好。就这么定了,我马上就去上报厂部政工组。”于是乎立马就宣布散会下班了。
    第二天下午也是快下班之前,三连的指导员就派人来通知我,要我马上到厂部政工组开会,我二话没说就来到了厂部政工组。
    厂部政工组的负责人一看到是我来参加会,抬手一挥就把我拦在门口,要我站到办公室的外面等一等。随即马上给我们三连车间的指导员打电话,这间办公室的门虽然是关着的,但这位负责人的大嗓门声音还是传了出来。:“你们应当要坚持原则,要讲党的阶级路线,小石的家庭背景有问题,你们怎么能让他当这个学哲学小组的组长呢?你们的阶级立场都到哪里去了?”
    过了一会儿,我们车间的指导员和军代表一起来到厂部政工组,看到我还站在门外面,很不满地问我:“你还站在这儿门口,算是怎么回事情?为什么还不进去开会?”我只得实话实说:“厂部政工组的领导要我站在门外,不准我进门开会。”指导员和军代表不由分说把我推进了办公室,军代表大声说道:“为什么小石就不能当这个学习小组长?”这位负责人刚才的大嗓门立刻改成了低频率:“小石的家庭背景有问题。” 指导员相当不满地反问道:“到底有多大的问题?”这位负责人仍然压低着嗓门继续声辩“据了解他的爷爷是小地主,我们搞政治工作的应当事事都必须要体现党的阶级路线。”军代表立刻针锋相对地顶了回去:“这个问题根本就用不着讨论,不就是个学习小组长吗,这算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小石的历史和家庭情况都是非常清楚的,他本人表现也是不错的。这件事就这么定了。”我就这样当上了这个工人学哲学小组的组长。
    从此以后我开始履行这个学哲学小组长的职责,每个星期坚持组织大家学哲学,开始的时候主要是学习毛主席著作《矛盾论》《实践论》等,再以后就学习报纸上的有关社论。
    记得有一次学习人民日报社论《巴黎公社的历史教训不能忘记》报纸上的文章刚念完,我正组织大家讨论,不料杨师傅突然问了一句“巴黎公社的党委书记是谁?为什么不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去做,为什么不向党中央报告就擅自做主。”
    听到这话,大家都笑了,我们班组的一位二级工,成都工学院68级的老大学毕业生赖师傅,在会上向大家简要地介绍了巴黎公社的起源与发展和失败的基本原因和教训。原来杨师傅不了解巴黎公社的基本知识,他不明白在当时的世界上还没有共产党,更谈不到向毛主席和党中央汇报请示了。
    再以后呢,生产任务日益紧张,大家的工作都很忙。那时候,我们这批新工人都住在厂的职工宿舍里,啥时候学习都是没啥影响,可以随叫随到。可我们的厂是在天回镇,有些老师傅家住在城里,路途遥远,长期占用下班时间晚上在车间里学习,谁也不好说什么,但的确无法坚持。
    三五个星期以后,工段长杨师傅再没有提起学哲学的事,大家也装糊涂,指导员好像也已经忘记了学哲学小组的事,谁也不去提这件事,厂里政工组也不来再过问,工人学哲学小组也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石建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2218

帖子

695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951
QQ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1-24 15:39:44 | 只看该作者
                        铜套模型数量
    4月中旬,杨师傅给我安排一个活儿,拿一张蓝图交给我,我看了一下图,这个非标准零件的名称只有两个字《铜套》。长度有300MM,内孔直径是160MM,壁厚10MM,该工件的数量要求是3件,活儿很简单。
    我在一块木制的样板上用HB铅笔放完样,确定了制作工艺之后。我就到木料堆场去下料了。先找到一节直径有180MM的园木节头,再找两块厚度在30MM厚的小木块儿,就在车间里的木工车床上车好了留着泥芯头的铜套工件外型,再用这两块厚度在30MM厚的小木块儿,连划线带放样地做了1个刮板式的泥芯盒。
    模型做好以后。先经过我们的班长师傅检查合格后,再转交给工段长杨师傅复查。确认合格以后,我就在这个模型上认认真真地写上自己的名字、工件的名称和材质要求、所需要的数量件数,用户名称和完成模型制作的时间等。在时间要求上我非常清楚地写着1971、4、13。工段长杨师傅在这套模型上盖上了《合格》字样的图章,然后就由车间里下道工序的人拿到车间砂型工段去了。
    过了好多天,我已经完全忘记了这件事。事情过了半个月以后,车间的技术员突然找到我,向我核实加工这批铜套的数量要求,我翻了翻我的工作日记,郑重其事地告诉他,是3件。技术员赶紧离开我又忙着赶到厂部去做进一步核实,其结果还是3件。她再也没有来找我了,
    过了几天,这位技术员悄悄告诉我,“这下就糟糕了,砂型工段的一个学徒工把数量搞错了,把3件当成413件。已经做好两百多件了。好就好在这家用户没有打麻烦,当时那种规格的铜套用户需要大幅度地追加需求量,总算是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以后你把工件的数量字码写大点,把时间的字码写小点,不要都写成一样大小的,可以吗?”我赶紧道歉:“对不起,我今后一定注意,一定改,按你们的要求办。”
    后来的一天中午,我遇上了翻砂造型工段的那个学徒工,他抢先一步冲上来,一把抓住我的前胸衣服,嘴里还一个劲不服气地向我兴师问罪:“你这个石头算是把我坑惨了,413件的东西,你只做1套刮板泥芯盒。你这个人太偷懒也太坑人了。”
    我发狠力猛地一下挣脱他的手,毫不客气地给他顶了回去:“我是按3件的工艺要求考虑做模型的,未必你没有看清楚是3件吗?如果按你所说是413件,我绝对不可能只做一个泥芯盒,起码都要做几套模型,必要时由厂里还得考虑做金属模型。假如你要坚持你是对的,那你为什么不来找我补做泥芯盒。”
    那个学徒工立马跳将起来:“说得安逸,你把阿拉伯数字都写成一样大,净整我的冤枉。”我赶紧向他道歉:“对不起,我今晚请你吃回锅肉。两份,两份如何?能否堵上你的嘴。不过,话又说回来,你没有看成1971413件,就已经算你的眼力不错了,你要记到起,再遇上这种情况必须立刻先向我报告,”那个学徒工笑着挥起拳头就朝我的头顶甩过来要打我,“我打的就是你这个大首长。”
    我赶紧落荒而逃。不跑都不行啊,那个人力气太大,我实在是拼不过他。
石建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2218

帖子

695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951
QQ
16#
 楼主| 发表于 2016-1-24 15:41:30 | 只看该作者
                    又来了师弟
    4月中旬的一天,杨工长到车间连部开会去了,回来的时候领回来男男女女的10来个年轻人,他(她)们一进车间,立刻引起一阵轰动。其中有几个人以往在厂里曾经见过面,我们一批来的几个男徒工一涌而上,倒把工段长杨师傅给吓了一跳,他开始以为我们要打架,当看到我们在一起,相互之间很亲密的样子,他也放心地笑着过来干涉我们:“小伙子们别开玩笑了,大家安静一下,马上都过来开个会。”。全工段的人都围坐在一起,为新来的同志开了个短会,工段长和班组长代表全体同志向新来的同志表示热烈的欢迎。然后就把这一批来的年轻人分配给班组的各位师傅,这次又给我师傅分了一个徒弟,可是师傅还在上海探亲呢,这个徒弟暂时就和我在一起干活儿。
    当天下午,大家都在上班忙工作的时候,我妈妈到我们工段来找工段长杨师傅办事情,一进车间大门就说“杨师傅,这一下子你们车间里增加了那么多徒弟。那么多年轻人,挺热闹的。”工段里有一个转业军人,这时候突然打趣地接上了一句话:“现在我们这里不光是徒弟增加了,师傅也增加了。你没有看见吗,就连石建华也带上徒弟了。”顿时车间里爆发出一阵又一阵爽朗欢快的笑声,这笑声弄得我很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谁也不敢看了,只顾闷着头自己忙着自己的活儿。
    我的这位师弟是来自东北鞍山的,叫张幼君,一见面我们都感到很投缘,很快就交上了朋友,他主动配合我干这干那,张口闭口老叫我师傅、师傅的,把我弄得相当抹不开面子,我再三向他声明:“我们两个人的师傅还在上海,你就叫我的名字,或者跟着他们一样叫我石头也可以。”于是他开始改口,嘴里喊出来的却是师兄。我还想谦虚地推辞,我身后的一位老师傅接上了话:“他喊你师兄,你就答应到吧。你比他先来个把月,年龄比他大一点儿,当师兄的资格是够的。”从这以后我就当上了他的师兄。当然干活儿的时候他就用我的工具,我在杨师傅的指导下,也尽自己的能力给他装了两把木工锯。
    白天我和我的这位张师弟在一起上班干活,晚上吃过晚饭,也没有什么其他的事情可做,就到车间里修理工具,磨刨刀,挫锯条,继续完成白天没有做完的活儿。或者是看看书。那时候我们这些学徒工相互之间好像是较上了劲,白天上班都在车间里紧张地工作。努力向师傅们学习钻研技术,晚上又到车间主动地干点儿这干点儿那,生怕自己被别人比下去。都想挣个好的表现。争取能快点在技术上能有一个突飞猛进的进步。好让车间里的领导能另眼看待自己。希望自己能早点成为生产上的骨干。
    当年夏天,党团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恢复组织生活,我和我这位师弟同时向车间里的共青团支部递交了入团申请书。不久车间的团支部把申请入团的青年组织起来,成立了团章学习小组,我和师弟恰好都编在一个组里学习,相互之间互相帮助,在班组里认真地做好没一项任务。决心不能给班组丢面子。不给师傅的脸上抹黑。
石建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2218

帖子

695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951
QQ
17#
 楼主| 发表于 2016-1-24 15:45:46 | 只看该作者
                   师傅回来了
    1971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就要到了,我们刚上班不久,我们工段车间外走进一个风尘仆仆的中年人,他看见我便朝我点了点头,又扭过头操纵着满腔浓重的上海口音向杨师傅打招呼:“杨师傅,我回来了”杨师傅立刻回答道:“回来的好,快到五一了,咋不过了五一再回来?”然后拉开大嗓门喊道:“小石呐,上哪儿去啦?”我从我的工作台前猛地站起身来回答道:“我在这儿。”杨师傅说:“你和小张都过来一下,来见见你们的师傅,师傅回来了。”我立刻跑到我们经常磨刨刀的地方找到我的张师弟,师兄弟俩一前一后地来到师傅面前,并排立正站在师傅面前,规规矩矩向师傅行了个鞠躬礼,把师傅逗笑了。
    在第二天一早,刚上班师傅就叫上我和小张,带到堆木料的料场下了一大堆长长短短的废木料,都搬到圆盘锯,平面木工刨床,压力刨床附近,又锯又刨,忙了一个上午,我们师徒三人都累的满身大汗淋漓,我不解地问师傅:“这是什么任务?”师傅笑了。向我解释说:“原来我以为只分给我一个徒弟,可以和我将就用一个工作台,没有想到的是一下子分来了两个徒弟,只能给你们两个合做一个大一点儿的工作台。”
    下午我和张师弟的工作台就钉好了。我们把自己已经做好的工具一样一样的摆进工作台,在摆放工具的时候,师傅在旁边看着,把我们一些做的不合他意的工具通通地都给退掉木柄,把工具留下,废木柄全部都扔了出去。他一边嘴里还不停地数落道:“这些东西都没有样子,拿出去让别人看到了,当师傅的丢不起这张脸。我重新帮你们搞。”
    没有办法,学徒工就得听师傅的。这句老话说得相当有道理。果然,师傅历来说话都是算数的。我们这两个徒弟的工具就由师傅给我们重新装备起来。
    其他专业的学徒怎么样做,我不知道,反正我们的木工工具拿出来,果然是与其他的师兄弟的工具首先从外观样式上看都不相同。木匠这一行的工具有这么个特点,没有见到师傅,先见到学徒工的工具,就知道师傅是什么地方的木匠。而且看到徒弟的工具,就会知道师傅的手艺怎么样?别人一拿起我的工具就会肯定地说“你是跟上海的高级木匠学徒的。”
    师傅送给我两把刨子,两把锯子。一个墨斗。再给我做了一个装刀具的木盒。其他的我就根据工作的逐步进行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切削刀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具套装。可以自己独立的完成木模型的生产任务了。
石建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2218

帖子

695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951
QQ
18#
 楼主| 发表于 2016-1-24 15:52:48 | 只看该作者
                     车出的工件为什么是锥形?
    一天晚上,晚饭以后,我到车间里的木工车床上加工一个圆柱形的工件,这个工件直径360MM,长500MM,我先在车间的木料堆里找到一节直径有400MM,长600MM的圆木,把它在车床上卡具夹好,架好刀具,计算好车刀的进刀速度,在确定符合规定的操作程序内,便接通电源,启动开关,开始动手车削。   
    在切削毛坯大体成型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切削出来的工件并不是我预先想象的圆柱体,而是意料之外的圆锥体。停车后我仔细地检查了所有的操作过程,就是找不出出现问题的原因,我无论如何改变进刀的速度和进刀量,仍然无法改变,切削出来的仍然还是圆锥体。
    最小头的那端就只剩下5MM的切削余量。我不敢再动车床了。只得去找师傅,可是师傅晚上出去看朋友去了,我没有办法,只好休息了。
    我回到宿舍躺在床上望着头上的天花板,脑海里继续过着电影,仍然想着刚才的事情,愈想愈想不通。这时候我们班组的副组长走进我的宿舍,看到我魂不守舍的样子,就马上走过来,非常关切地问我发生了什么事?我把刚才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向他叙述了一番。
    这位副组长说:“走,走,我们马上去看看,问题会出在哪儿?”我们一前一后地走进了车间,我的工件仍然卡在车床上,副组长当时是一个三级工,转业军人。他按常规进行了一番检查,问了我几句话,就开始在大的一端进刀切削。可是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切削出来的仍然还是圆锥体。这时他看了看表,就顺手把车床的电源关好,然后命令我马上离开车间回宿舍睡觉。
    我虽然在口头上算是答应了,但在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地回自己的宿舍,而是信步走进了我们班组的另一位三级工刘家贵师傅的宿舍,向他打过招呼以后我便把刚才车间里的事情叙述了一遍,但没有把副组长也看过的事情告诉刘师傅。(主要目的是想多听一下其他师傅的意见,另外怕万一真是副组长的确搞不懂,在我们面前穿了帮,大家在面子上都不太好看)
    刘师傅马上说:“是这样,我和你马上一起去看一下,也许我能知道你所说的问题出在那里。”我又跟着刘师傅进了车间,刘师傅在车床跟前仔细地在刀架和顶针座的部位检查了好几遍,突然用手指着顶针部底座的四个螺丝问我:“这个部位你动过没有?”我回答道:“没有。”
    刘师傅异常兴奋地说:“对了,原因找到了。问题肯定就出在这儿了。今晚上你算是找对人了,这台车床今天下午我用过,我用的时候因为车削的工件是锥体的,就改动过顶针的角度。用完以后就我忘了把顶针恢复正常角度。你在接着用这台车床的时候,因为你是的确不懂,也就绝对不可能想到会把顶针恢复正常角度。所以你无论再怎样进刀,绝不可能切削出正常的圆柱体。”
    问题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应运而生。按照刘师傅的提示要求,我就把顶针下面的螺丝全部松开,把顶针对准卡盘中心,校对后再把车床顶针部位恢复到正常范围,在工件车床上用卡具把工件重新卡紧,刘师傅在确定我的基本动作完全符合规定的操作程序之后,向我点点头,我接通电源,启动开关,重新开始车削。工夫不大,我的工件车削完成。刘师傅拿着蓝图对照我车削的工件仔细检查了几遍,最后兴奋地告诉我:“完全合格。”我欢快地哼着歌,轻松愉快地关好车床的电源,打扫完车床,再把完成的工件放到我的工作台上,最后关好车间里的灯,然后便心安理得地回到宿舍准备休息。
    这一回刚迈进我的宿舍门,副组长就跟着我的脚步进来了。他随手关上门,非常严厉地把我好一顿批评:“你这个小家伙也太不听话了,你的师傅出去办点事儿,临走的时候把你托付给我,要我关照你,我当时是已经换了衣服,晚上不便动手再干活儿,刚才我要你去休息,你听话了吗?谁给你的权利?让你去喊刘师傅陪你加班。你万一要出点儿啥事儿,我拿什么向你的师傅和家长交代?”
    副组长都已经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了,我也只能默不做声了。此刻我尽管挨了副组长的好一顿批评,但还是止不住我心里的高兴。因为我今天晚上的确是学到了真本领。这样的批评哪怕是再多挨几回我也心甘情愿。
    第二天早上刚上班,副组长把我昨天晚上事先未向领导请示,在夜间擅自动用车床和要刘师傅陪我加班的事一五一十地向工段长杨师傅汇报了。杨师傅马上把我叫了过去,当着副组长的面,非常严肃地问我:“副组长说的是有这么回事吗?”我马上用一种好汉做事好汉当的口吻回答道:“有,有,有这事。副组长说的一点儿都不错,句句都是实情,完全符合事实。”
    杨师傅笑了,他说:“小石是有错,错就错在夜间开动车床,事先没有请示。但他的积极性是好的,出发点也是正确的,效果也还是好的。如果车间里所有的小伙子们都能向他这样学技术,要不了多久,他们也就都成为车间里的技术骨干。这不是挺好的事情吗?我也不可能再批评小石别的什么了。他除了夜间动用车床没有向我请示以外,我看不出其他哪儿还有什么错。换句话说。作为工段长,我高兴都还高兴不过来呢。”
石建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2218

帖子

695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951
QQ
1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4 15:56:55 | 只看该作者
                    磨 刨 刀
    你见过木匠磨刨刀吗?我可是经常干这样的事儿。
    记得我当模型工,开始学推刨了,看到我推出的木刨花从我的刨子上口飞出去,随着我右手食指轻轻地滑动而飞落到我的脚面上,感到特别的快意和舒服。在外行看,木刨花越多越说明木匠能干活儿。但是磨的再好的刨刀,总会有用秃的时候,刨刀的刃口磨秃了以后,就会使刨子不好用甚至于推不出木刨花。   
    每当这时候,我就得用一只手拿起刨子,另一只手用钉锤敲击刨子的尾部,使原来夹紧在刨子上的刨刀轻轻地从刨子上退下来,把木工刨刀上面的盖铁放在工作台上,把退下来的刨刀拿到车间后面的水槽边,沾着自来水在磨刀石上磨刨刀。
    开始我磨刀的时候,没有去看别人是怎样磨刀的,只是把刨刀的刃口在磨刀石简单地来回磨几下,自己感觉到比较快能用就可以了,我磨的刨刀基本上都用不到多久,就不能用了,不能用也没关系,再磨就是了。
    有一次我还是照着自己的老样子磨刀,我认为自己是磨好了,正想回去继续干活儿,突然背后伸出一只大手从我手里把刚刚磨好的刨刀顺手拿了过去,我回头一看,原来是我的师傅。
    师傅拿着刨刀,用手指轻轻地摸了一下刃口,问了一句:“刀磨得怎么样?能用多久?”我说;“一个上午可以将就用就行。”师傅皱着眉头不满地冒出一句上海话:“小赤佬,你是这样如此混混的。那个想法都是不对的。”
    我一下就楞了,明白了师傅在批评我了。而且是生气了。赶紧解释道:“前段时间你在上海,我在这里磨刀是自己学着磨的,在乡下当知青的时候,跟着乡下的木匠干活儿的时候,也都是这样磨的。那些木匠师傅都说我磨的还可以。”
    师傅的脸色这时候好看了一些。慢慢地舒了一口气,缓和了一下刚才的紧张气氛后,师傅笑着说:“看起来你还是老手嘛,在乡下的时候你那样磨刀是有你的道理,那些乡下的木匠师傅要你那样磨刀,纯属是磨洋工,其原因是要在别人家里多干些时侯,想多混几顿饭吃。但现在你已经是企业里的木模工,要尽可能地多干活,多出合格产品,肯定地说,水平和要求就会比以前要高一些。决不能等同于原来的水平。”
    师傅说到这里稍微停顿了一下,拿出一把钢板尺,在我磨的刨刀刃口面上一碰,转过身对着灯光凝视着要我过去看:“你看你磨的刀刃口上面是圆鼓形的,用不了多久刃口的圆鼓形部位就开始与木头的平面干摩擦,就无法再用,这就是你老去磨刀的根本原因。磨刀的时候一定要把刃口面与刨刀上口平面磨成小于15度的夹角。刀刃口的锋利程度要达到能够轻轻的一碰,就能剔掉手臂上的汗毛,才能算合格。这样磨出来的刨刀在正常的情况下,起码可以用上半个月。你只有这样磨刀,才能提高工效。俗话说砍柴不误磨刀功就是这个道理。我刚才磨好了一把刨刀,你拿着做样板,比照着我磨出来的样子把你所有的刨刀全部重新返工再磨。当学徒主要的任务是学技术,不要光想到图快。图省事,关键要好用。”
    没办法。师傅都下命令了,徒弟只能照办。我一声不吭地回到工作台前,把所有的刨刀和其他木工刀具、斧子等都按照师傅的要求,花费了两天的时间全部重新磨过了一遍,然后请师傅检查。师傅过来挨个地检查了一遍,满意地说:“以后你就这样磨刀。不许偷懒。”我不好意思地点点头。笑着小声说道:“我记住了。”
    通过这一次磨刀的体会,感觉到我的工效的确是提高了,而且经常是二十多天都不用再磨刀。完成的生产任务也越来越多了。做出的产品也比原来更受看了。工段长杨师傅也经常在班组会上表扬我,说小石的工作水平的确提高的很快。其他的学徒工都要和小石多多交流工作经验和体会。大家都尽快地提高技术水平。好多完成生产任务。
    当然我也看到了,当工段长杨师傅在会上表扬我的时候,我师傅的脸上总是挂着一副得意的微笑。
石建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2218

帖子

695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951
QQ
20#
 楼主| 发表于 2016-1-24 15:59:51 | 只看该作者
                      锉锯条
    干过木匠的人,大概没有谁说他不会锉锯条,现在我还经常有这样的习惯,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看到有木匠在锉锯条,总会忍不住在旁边观看一会儿,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要多看看。我一边看一边和锉锯条的年轻人颇有兴趣地攀谈着。告诉他一些锉锯条的经验,可能有人会问你怎么会有这方面的经验。这是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过着样的体会。
    我的师傅是上海人,手艺很好,就是眼睛有些不好,据说是白内障,长时间都听他说眼睛发干,经常迎风淌眼泪。干木匠活对锉锯条感到非常吃力。
    自从我开始跟他学徒以后的第三天,他就把他的一把大锯子翻出来交给我,要我锉锉快。
    我接过锯子,放在工作台边,拿了一块木板夹在工作台边的硬木夹上夹好,在木板顶头上的顺茬头上用另一把锯锯一个通缝,顺手拿起师傅的那把锯,把锯条卡在那根锯缝里,确信是卡紧了以后就拖过来一个木蹬转身坐下,再拿出一把崭新的三角锉刀,沿着这把锯条的锯齿,从左至右。挨着顺序逐个锯齿逐个锯齿就开始锉起来。
    开始的时候,锉刀在锯齿上来回地拖动,靠蛮力使劲地锉,为了显示自己能会锉锯条了。我当时是相当卖力气的,可吱嘎吱嘎地锉锯声确实是相当刺耳,这天杨师傅从车间外面回来冲我喊了一声:“小石,你锉锯条就不能小点儿声。”我头也没抬顺口就回应了一句:“它本来就有那么大的声儿,我没有办法。”杨师傅当时又有急事要出去,没有再跟我说什么。
    这时候,我师傅走过来,告诉我:“锉锯子不能像你那样锉。眼睛要看准要锉的锯齿,一下又一下地向前用力锉过去,换句话说,把锉刀的一面接触到锯齿的一个面靠紧以后,用向前的推力把锉刀推出去,回来时把锉刀轻轻地抬一下,锉刀不允许按在锯齿上来回地用力拖拉。来回地用力拖既不能把锯齿锉快,又相当累人,再新的锉刀也经不起你这样整,弄不好还会把锉刀别断伤到人,还影响到周围其他人干活儿。未必你刚才就一点儿也没有体会到吗?”
    我点了点头。是的,我自己确实也觉得那声音是太刺耳了。
    师傅接过我手里的锉刀一边说着一边给我做着示范。
    不一会儿我就从师傅手里拿过锉刀,模仿着师傅锉锯条的样子,按照师傅说的要领来做。
    果然,只听到哧、哧、哧的声音,一下又一下地有规律地响声,由于锉刀没有在锯齿上拖动,吱嘎吱嘎地尖利地金属强摩擦的声音也就听不到了,而且速度也加快了。当我把锯条锉完以后,师傅过来检查了一下,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从那以后,我的师傅经常把他的锯子交给我,要我给他锉锉快。我把这锉锯条的经验和体会告诉了我的师弟,我的师弟把这些经验通过自己实践以后又告诉了他们一起来的小伙伴们。车间里以前的那些吱嘎吱嘎地锉锯声逐步地消失了。
    车间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石建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7 20:06 , Processed in 0.184010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