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知青淘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

[复制链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101#
 楼主| 发表于 2016-3-16 21:31:59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二十四

感悟红卫兵大串联(二)

白俊山

我亲身经历的这两件事,对我的教训是很深刻的。如果不是与同学们结伴同行,有同学们的帮助、呵护,我是很难躲得过这两起“灾难”的。在“文化大革命”动乱年代,极左思潮泛滥,动辄无限上纲。特别是涉及“政治”的问题,其后果难以预测。我为自己的吉人天象感到侥幸,也感到委屈。后来参观如来大佛时,有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世间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让我从中得到些许宽慰。
在危机四伏的大串联中,一路提心吊胆,忐忑不安。既要考虑在外奔波的“政治安全”和“人身安全”,也要防备大串联结束回学校时“秋后算账”。特别是出身不好,不是响当当的红五类,出师无名的更要居安思危。我们明知道,大串联是个短期行为,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够多走几个地方,既想穿梭大学看大字报,也想游山玩水逛庙。所以,同行的同学之间就各怀心腹事,留起心眼。往往是上大学校园一起去,统一行动,到达地点后,互相甩掉,各奔东西。晚上回到住处,又像演戏似的,主动吹嘘一番自己在学校的所见所闻,以免引起别人的怀疑。长此以往,肯定会露馅的。有一次听到我们同学间大声喧哗的外地学生以嘲笑的态度对我说,你们这些人互相欺骗,说的都不对。我们都心知肚明,不这样万一哪天学校知道了,找我们要路费,你赔得起吗?实践证明,我们这些顾虑都是多余的,中央有通知精神,放宽了对大串联的限制,红卫兵也有了看看祖国大好河山的尚方宝剑。

一路辛苦
轰轰烈烈的大串联,红卫兵南征北战,跨过了万水千山。一路风餐露宿,辛辛苦苦,经受了很多考验。
为了给货运列车让路,红卫兵大串联的火车专列不但速度慢,又要站站停,超负荷运载。车厢里的人挤得水泄不通,不仅座位上挤满了人,就连过道上、座位下、行李架上也人满为患。我曾经在上下车的过道上,双脚蹬着墙,后背顶着墙,悬空五个多钟头(因为下面坐着人),这真是对人体极限的挑战。人太多,上厕所十分困难,只有少喝水或者憋着。有一次,一个小学生躺在行李架上实在憋不住了,就尿在身下的棉大衣上。时间长了,尿透过棉大衣,慢慢滴在下面桌子上的水杯里,逐渐变黄,这才被人发现。一石激起千层浪,车厢里顿时沸腾起来。大家七嘴八舌、南腔北调、争先恐后地发声。有斥责的,有嘲笑的,有同情的,有和稀泥的,也有从中取乐的。大家议论了很长时间,活跃的气氛盖过了火车的轰鸣声。
坐车的次数多了,我们也从艰辛中摸索了经验。为了减轻坐火车的疲劳,我们采取了见大城市就下,倒短换车。为了能有座位,提前到大城市的车库上车。有一次我们在上海的火车车库的列车上打开窗户睡觉。当早晨火车启动时,刷车的水枪把我们打得浑身湿透,像个落汤鸡。大家彼此笑话,真是很有乐趣。
我们曾在半夜的时候,在武昌火车站外面草地上匍匐爬行钻铁丝网;也曾为了赶火车顶着月光,从停在铁道上的货车底下钻过,致使一个同学碰得头破血流,在医院缝了十几针。这些苦累,都没能阻止我们大串联的前进步伐。大家还自豪地形容:“我们是傻子睡凉炕,全凭时气壮。”
大串联时,我们都是穷学生,囊中羞涩,上路时父母给带的钱也十分有限。因此,途中省吃俭用,把每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把钱都花在刀刃上。为多跑多看,中午常常是饿着肚子,实在挺不住,就花角八七的买碗米饭,买不起菜时倒点儿桌子上不花钱的酱油就是一顿饭。节省下的钱,我们曾大家凑钱买过6元一只的全聚德烤鸭,每人分几小块品尝,算作不虚此行。我们也凑钱在上海外滩、苏州狮子林留过合影。虽然是小小的二寸黑白照片,也让人珍藏一生。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时光飞逝,红卫兵大串联已成历史。当年风华正茂的红卫兵也已年近古稀。俱往矣,一切都已经过去,我们也不用费心去评说。与我在大串联中结伴同行的有:孟祥富、徐伟、冯民生、张书翰、牛建春、王占芳、闫修桐等七位同学。我们一起风雨同舟,见证了大串联。对这段经历进行回忆,也是为找点乐趣,笑对人生,珍重幸福的晚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2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536
102#
发表于 2016-3-17 09:24:41 | 只看该作者
想起当年大串联,
全国各地到处窜,
遇到好多难忘事,
直到如今清晰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103#
 楼主| 发表于 2016-3-17 11:57:38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3-17 09:24
想起当年大串联,
全国各地到处窜,
遇到好多难忘事,

当年的大串联,在我们心中留下的印记是难以磨灭的……谢谢龙行超版的长期关注和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104#
 楼主| 发表于 2016-3-17 12:02:57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二十五

悠悠岁月(一)

冯民生
抚顺一高中一年级四班学生。插队下乡到北镇县青堆子公社六屯大队。1976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后在工厂做了八年技术工作。1984年到抚顺电视台工作,直至退休。

一转眼,我们那拨人离开抚顺一高中已经46年了。之所以叫离开而不是叫毕业,是因为那是一个没有高考、不要文化的时代。如果说离开学校即是毕业的话,我们的毕业是从被全部遣送农村开始的。我这几年陆陆续续写了几篇与这46年相关的文字,剖切的是我们几十年来苦乐人生的片断。今天在我们的苦难人生开始的46年前的9月26号来临之际,发在这里,聊作纪念。
打狗
今年冬天雪下得勤,天气也冷。呆在家里没事的时候,有些事情无缘由地浮现在脑子里。四十多年前做知青的往事,很多已经在记忆里淡去,现在记起的事情,不少和吃有关,因为那是一个吃不饱更吃不好的年代。
说一件打狗的事情,这件事我记忆深。大约是我们下乡的二年后,一个同学特选当兵。走之前大家要送送他,当时正是青黄不接,青年点没肉没鱼没钱。商议一番,决定打一条狗。怎么打,不能明目张胆惹事,一个同学想了一个办法,关起门打。他平时观察到,因为饥饿,常常有农民的狗偷吃我们放在院子里泔水缸里的泔水。大家商量好打狗的办法,说干就干。那时我们住的是一个一明二暗的由小学教室改成的宿舍,东西二个屋子住人,中间做厨房,男的住西边屋。当天晚上,我们把院子里的泔水缸盖严实,使狗不能偷吃,然后舀了一盆泔水放在厨房地上,把门半开着,一根长长的绳子一头拴在厨房门的把手上,另一头从窗外连到我们住的屋子。
天黑后,大家轮流监视狗的动静。过了大半夜,没有一条狗进院,大家都失望的时候,轮到我值班,两只眼睛盯着院子的大门,那天夜里有月光,院子地上的东西看得一清二楚,夜很安静,也许是夜太深了,也许狗都饿得没了力气,村子、院子一点动静都没有。正当我觉得也没有戏的时候,院子的大门口蹑手蹑脚地进来一条狗。院子是小学校的操场,很大。我屏住呼吸,看狗往不往我们的泔水缸走。狗在院子转悠一会儿,习惯地向泔水缸走来,围着缸转了一圈,缸盖得严严的,没有办法吃到里边的泔水。狗的嗅觉灵敏,它闻到了我们放在厨房地上泔水的味道,尽管它很警觉,但是饥饿战胜了警觉,这条狗还是向厨房走来。狗进院子的时候,我就告诉了那些不知道睡没睡着的同学,大家起来都趴在窗子上看,狗在门口犹豫一番进了厨房。我快速拉紧了绳子,厨房的门哐当关上了。等不及的同学拎着早已准备好的撅头冲进厨房,我进厨房的时候,已经乱作一团,那是一条大黄狗,蜷缩在锅台角上(锅台有二口锅,大锅用来做饭,小锅用来热猪食)。平时我们看到狗,都躲得远远的,怕狗。这时同学都勇敢无比,狗吓得一点反抗的意思都没有,叫都没敢叫,撅头噼里啪啦打去,都不知道谁打死的它。那口热猪食的锅也没有幸免于难,被打了一个窟窿。
顾不上锅坏不坏,大家连夜作战,一个同学拿一把平时用来修鞋的刀,把狗皮扒下来,把内脏掏出来,立刻送到后院埋掉。狗肉切成大块,放在锅里煮。煮熟后,装到一个大盆里端到睡觉的屋子里,屋子里有一张平时大家吃饭的长条桌,酒早已经准备好,大块吃肉、大口喝酒,吃相都不怎么样,有的光着膀子,有的穿着裤头,有的站在地上,有的蹲在炕上。没等天亮,已经结束战斗,盆子光光的了(女同学早就被惊动,但是没有过来,我们看在同学的份上给她们留了一点点)。第二天早上,大家没事人一样下地干活去了。过了几天,事情不知道怎么败露了,丢狗的老农找我们吵了一架。前些年,我和那个当兵的同学说到这件事,他好像不记得了,而我早已经多年不吃狗肉了。
远飞的大雁
“南飞的大雁,请你快快飞……”这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首歌。而我每每听到这首歌的时候,脑子总会浮
现一个场景、一个人。
那是四十多年前,我下乡插队到辽西北镇县青堆子公社六屯大队,一个贫穷、多是盐碱地的平原地区。记得那是风雪交加的冬天里的一天,因为太冷,又下着雪,生产队没有派活,呆得无聊,约一个同学,去当时在我们那里最“繁华”的地方——赵屯。这个地方离我们生产队大约六、七里地,是一个公社所在地,但不是管辖我们的公社,我们的公社离我们要远很多。所谓“繁华”,不过是因为,那几十米的街上有一个供销社的商店,有几家小饭馆。逢集的时候,这是我们唯一感觉到有点人气的地方,可以散散心。因为穷,当时赶集也是没有什么可买。那天,不是集,顶风冒雪去的唯一目的,是去小饭馆吃两个馅饼解解馋。馅饼一角钱一个,冬天只有白菜馅的,馅里边看不到肉,好歹油比较大,用当地产的棉花籽油烙的。对于极度缺少营养、有时候甚至吃不饱的我们来说,那已经是相当的美味了。
赵屯在我们生产队的西北方向,漫天大雪,西北风在无遮无挡的荒野吼叫,北风刮起的雪冒起一阵阵白烟,风卷着雪花打到脸上,什么都看不清。踩着雪,寻找着似有若无的路,艰难地闷头往前走,不知走了多长时间,风雪中传来歌声“南飞的大雁,请你快快飞……”是一个男声,声音从很远的地方忽大忽小地飘来,那本是那个年代一首歌唱领袖的歌,却被唱得十分哀怨凄凉。当我距离声音越来越近的时候,看到风雪中走来一个人,戴着大狗皮帽子,穿着破棉袄,腰上扎一草绳子。走到跟前,才看清是同学,一个同学校高二的同学。他下乡在大黑沟,我们一个公社的,离我们有七八里路,是北镇最南边的一个村子,再往前走,就是盘锦了。
他从赵屯往回走,说了几句话,就分手了。他继续唱那首歌,歌声渐渐听不到了,人和歌都在风雪中远去。
这个同学,在我们学校,是个名人,据说很有才气,文笔好。正因为文笔好,文化大革命中舞文弄墨出了名,可惜站错了队,被打成反革命,在学校挂牌子挨批斗,到农村接着挨斗。他让我佩服的不是他的才气,而是他有一个铁了心爱他的女同学。女同学也是我们学校的,下乡不在我们公社,离我们这好几十里路。如此的政治磨难,那个同学毫不在乎,同学谈起这件事,都不理解,像我这样的,甚至心生嫉妒。脑子想到这些的时候,不谙世事的我不知道为什么想到自己,正是风华正茂读高中做大学梦的时候,糊里糊涂的就被送到这里来了。在这冰天雪地里,一个个像暴风雪中的孤雁,不知道出路在什么地方。那首歌的歌词出现在脑子里,心中难受。暴风雪中唯一的希望,是再走一段路,就可以吃到馅饼了。注:我们都返城后,那个同学在市政府一部门工作,我和他见过多次面。得知,那个女友后来和他分手了,原因我没有问他。这里略去同学姓名。
风雨四旬苦乐人生
这半个月,一直在筹备我高中同班同学分手四十年再相聚的活动,等昨天真的相聚了,因忙于整个活动的一些琐事,竟没有那种相聚的喜悦。昨天晚上,整个活动结束,同学也已各奔他乡。我回到家中,一个人坐在沙发上,一种感伤和失落的情感才涌上心头。那一刻,我特别地希望有一个知心的同学在旁边,和他说说我的感受。我找出关牧村的专辑,《蹉跎岁月》的插曲“青春的岁月像小河……”幽婉的歌声再次响起的时候(同学相聚时我邀请了本市最好的女中音歌手唱了这首歌),我独自品味“风雨四旬,苦乐人生”(这几个字,我请我市书法家王太学写成条幅送给了这次同学会)。没有艰辛的人生经历,是无法体会“风雨四旬,苦乐人生”的涵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105#
 楼主| 发表于 2016-3-17 12:05:09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二十六

悠悠岁月(二)

冯民生

抚顺一高中,这个学校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可是当年我们考进这所学校的时候,它是辽宁省的重点高中,也是抚顺市最好的全日制独立高中。当时,全市最好的学生汇集到这里,准备去实现他们的梦想。但是,后来的一切都没有按着我们的预想进行,文化大革命彻底结束了我们的梦想。高中没有读完,1968年9月26日,充满青春梦幻的我们被送到北镇县青堆子公社六屯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那是苦难人生的开始。在一个遥远、陌生的地方,开始了我们漫长的农村生活。当时那个地方没有电,不通汽车,那个年代大多数农村都是如此。现在想来,那时候最苦的不只是生活的艰辛。比如,吃不饱,农活很累,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屋子结冰,要戴狗皮帽子睡觉……同时,没有任何娱乐,没有任何书看,没有精神生活。比这更痛苦的是,每天都要开没完没了的批判会,每天要没完没了地学习毛主席的最高指示,被没完没了地洗脑。说话稍一不慎,都有可能飞来横祸。每天都是在无聊、单调、劳累中度过。在看不到一丝希望的生活中生活,而且是战战兢兢的生活。即使这样的生活,你也可能享受不到,不知什么时候因为一句话、一个牢骚,你在没有精神自由的时候,又失去人身自由。就是在这种昏天黑地的时空交错中,我挨过了四年。后来有机会重新读书,开始新的梦想。

我曾在《上山下乡——1700万知青的梦魇》的一文中写道,在那样一场万劫不复的文化大革命灾难面前,这些人都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们中的多少人的命运由此而改变,并不可逆转。这次同学聚会,我有很深的感受,很多当年很优秀的同学,由于失去了考大学的机会,他们的聪慧、他们的活力都被时间吞噬掉了。当然这是历史的劫难,对于每个人的人生来说,人生的艰辛还有很多。恋爱、家庭、孩子、提职提薪、复杂的人际关系等都可能不尽如人意,甚至在这些方面遭受挫折,即使你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你有较好的工作,也还是有难以预料的困难等着你。所以,人生一路走来非常不容易。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沉沉浮浮,我的同学大多步入退休的年龄,回首往事,只有那些命运的幸运儿,虽然他们也有过挫折,但总的说来,他们得到的人生快乐多于人生的苦难。今天,看同学四十年风雨人生走得如何,可以很明显地看出,那些木讷、思想守旧、和社会脱节很多的,大多是境遇不太好的;那些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合拍的,则多是事业比较顺利的。风雨四旬,苦乐人生,回过头来看,一切皆是过眼云烟,时光如水东流,蓦然回首白头,多少青春梦幻,不如佳人美酒。
注:2008年9月26日,是我们下乡插队40周年。我们一年四班举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同学聚会,分散于全国各地的同学,能回来的都回来了,邀请了当年教过我们的高中老师。此文写于活动结束之后。
逍遥法内
同学田文昌几天前发来短信,告知我12月4日,央视CCTV1和CCTV12晚上播出感动中国十大法治人物颁奖,没有告诉我详细内容。我估计他可能是入选者。
田是我高中同学,他高我一届,在学校接触不多。接触时间最长的一次是下乡后,锦州女儿河修水库,我和他都是民工且住在一块儿,时间将近半年。那个时候,他就表现出了不一样的心机和聪明。我们是干最苦最累的活,他干最轻闲的活。每天晚上我们要步行两个多小时走山路回到驻地,已经疲惫不堪的我,总能看到他悠哉悠哉地在房东院子里拉小提琴。离开农村后就没有了联系,后来知道他恢复高考后考取了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再见面已经是十几年后,我在电视台做政法新闻采访的记者。一次抚顺中级法院审理一起当时引人关注的案子,开庭时,见到两个辩护律师,其中一个就是他。当时我无论如何想不到他会干起律师这个行当,因为他有些口吃。奇怪的是那次庭辩竟没有发现他口吃。庭审后,我们只是简单聊了聊案子。那起案子在抚顺影响很大,检察院负责办案的人曾对我说,被告至少应该判无期徒刑以上。结果后来判了12年,田又帮助上诉,最后好像判了7年。
从这以后,我们的联系就保持下来。后来知道,他研究生毕业后,到中国政法大学当老师,曾任法律系副主任、研究生导师,干得很好,有希望走仕途,但因为20世纪80年代末的那件事,他离开学校做了律师。塞翁失马,此举竟成全了他。这些年他办了许多在全国有影响的案子:天津大邱庄禹作敏案、沈阳刘勇案、云南省长李嘉廷案、荷兰籍华人杨斌案……抚顺的要人落马几乎都请他辩护。我因为爱看点法律方面的书,孩子在国内读书也学法律,所以我每次去北京都会和他见上一面,聊一聊,请教一些法律问题。
中国这些年立法频频,但远不是一个法治国家。在中国从事法律工作,无论是做法官还是当律师,发挥职业责任都是有限的。田能在此环境下,把律师的职业做得风生水起、游刃有余,不是很容易的。田现在是中国法学会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律协刑事业务委员会主任,美国刑事辩护律师协会终身名誉会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兼职教授。被誉为“中国刑辩第一人”。我曾就读的抚顺一高中,当年不乏优秀人才,最后做到在国内甚至国外都有影响的可能独此一人,不知道是不是命运的特别眷顾。北大法学教授贺卫方最近出了一本书《逍遥法外》,讲他法律外的生活感受,我建议田也写一本书,叫《逍遥法内》,讲他如何在法律的缝隙内穿行的,如果没有时间,可以找人捉刀。田告诉我,书写了几本,都是专业的,写那样的书,可写的东西很多,主要是没有时间,找人捉刀不如自己写好。
大智若愚及命
5年前的9月26号,是我们下乡40周年纪念日。一个从美国回来的同学极力提议搞一次活动,纪念这个日子。
9月25号,在外地工作的同学陆续到达抚顺。活动是在第二天,外地同学大都由我邀请,我作为主人和活动的策划者,这天晚上,请大家吃了点饭。同学闫某在其中。他和夫人是从北京自己开车过来的,因为机构合并,他当时在国家发改委工作。闫修桐是我高中同班同学,毕业后他较少与同学来往,我也与他只见过两次。我对他印象深,是读高中时,有一次他考我,冰岛的首都是哪里。初中我地理学得不好,所以答不上来。他告诉我是雷克雅未克。现在,北欧有些国家的首都,我还是叫不准,但是冰岛的首都,我是记得牢牢的了。那天晚上吃饭时,我问他住在什么地方,他说,住石化宾馆。我在此前两次见他,都是住友谊宾馆,就问他怎么没住友谊宾馆(友谊宾馆当时是抚顺最好的),他说,此次是同学聚会,不愿意惊动抚顺领导,自掏腰包省一点。吃饭时讲到少年离家老大回,都颇感慨,他说,我回来的虽然少,但对抚顺的贡献不少。这些年,先后给抚顺解决了18亿元的技术改造和城市建设资金。
听到这话,我想到1995年“7•29”洪水,正在防汛最紧张的时候,他来抚顺。当时的经委主任王庭辉请他吃饭,我应邀作陪。原因是,我和闫是同班同学,王庭辉是一个学校同学。那次,闫是带着比他小二十多岁的第二任妻子和一个还没有饭桌高的孩子及保姆来的。那次见面,有几件事印象很深。一是闫的打扮,闫脚穿一双黄胶鞋(念书时记得闫脚大,好像穿46码还是45码鞋),裤子肥且短,脚踝露在外面,上身穿一件旧的蓝色人民装。从衣着看,闫既不像工人、农民也不像知识分子,更不像国家工作人员。对闫的打扮,我有些不解。王说,别看闫衣着不讲究,权力大得很。他和市长去北京见闫,都要排队等候。那次吃饭,闫对王把其亲属调入公安局表示感谢。王说,那是市里主要领导要求公安局长办的,理由是闫对抚顺有重要贡献。
闫毕业于清华大学,是工农兵大学生。他原本学的是原子物理,曾在某研究所和能源部工作过。后来调入国家经委,负责全国大型企业的技术改造工作。在计划经济年代,应该是握有相当大的权力。闫在我们同学中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争议的焦点就是怎么看闫的聪明。闫念书时就比较另类,不合群,有时候显得有点木讷,时不时会做些一般同学做不出的事情。他下乡不久,就成为向贫下中农学习的最好典型,因为他不怕脏,每天给一个五保户老人倒尿盆。当年他被保送清华大学,不能说和这件事没有关系。闫和常人不同,一般人藏拙显富,闫是显拙藏富。衣着打扮不讲究,说话行动好像笨笨磕磕。不用说外人,就是我们同学,大多不知道他不仅工作上有权力,个人还有生意,北京有他自家的玉石珠宝店。9月26号,纪念活动当晚,我们同学都住在一个大房间里,他那天夜里很兴奋,说了不少话,其中谈得最多的是玉石珠宝,讲了宝石鉴定的不少知识。其中还谈到他到范增等许多名人家里去鉴定珠宝玉石的事情。纪念活动结束的第二天,和闫又吃了顿饭。分手时,他给了我一张名片。在这之前见过的两次面,他都没有给我过名片。名片上的头衔有: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经济顾问、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理事、中宝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世界收藏家联合会副秘书长、美国国际宝玉石学院宝石鉴定师、兼职教授……
闫在去年故去,他的葬礼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一家玉石珠宝报在头版全文发了悼词。他死后,人们发现,闫有相当数量的文物收藏和个人书法绘画作品。他的书法绘画颇得圈内人士好评。写到这里,我想到了“命”,当年抚顺一高中的同学中,不乏学业优异、踌躇满志者。几十年过来,不少人一时风光,后又销声匿迹;不少人由优而劣,一事无成。而当年不是最被看好的,却成就了一番事业。人生只有经过起起伏伏,且上了一把年纪,才知道什么是“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106#
 楼主| 发表于 2016-3-18 16:42:58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二十七


往事钩沉(一)

张书翰
原抚顺一高中一年级四班学生。1968年下乡北镇县青堆子公社六屯大队。1972年入市运输公司工作。1996年调抚顺市地方铁路管理处。2007年退休。

岁月如梭,光阴荏苒。一晃我已经是将近七十岁的老人了。脸上爬满了皱纹,但左眼睑下方的那道伤疤还清晰可见,记录着我插队下乡的一段尴尬的辛酸往事。多年来,我不愿意在人前提及,因为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前些日子,在一次同学聚会的饭桌上有人传达一个信息:田文昌同学倡议发起要出一本书,希望大家都能响应,撰稿写一些自己一生中值得回忆的往事,记录、见证我们原抚顺第一高级中学同学的心路历程。的确,我们这一代人一路走来,沟沟坎坎,磕磕绊绊,经历了许多事情。中学时代赶上文化大革命,风华正茂时插队农村,回城工作经历了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每个人经历不一样,但都有许多故事。于是在席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借酒劲议论开来,尤其对插队下乡那段历史更是难以忘怀。我们是1968年9月26日下乡插队到北镇县青堆子公社六屯大队的。曾记否?忠字塔、知青院、南牧养、水稻田、青纱帐、小舞台。这些我们曾经挥洒汗水、艰苦创业、辛勤劳作、生活过的地方,留下了多少难忘的青春回忆。此情此景,我当场即兴有感而发:“暮年古稀七十载,两鬓如霜发已白。不信夕阳余晖尽,满目红艳青山在。一生坎坷多磨难,而今同学俱欢颜。觥筹交错话友谊,酒酣耳热忆当年。”一首诗,勾起我封尘多年的记忆。
记得是下乡第三年的中秋节,大部分同学都回家过节去了。整个青年点就剩下我和另外几名同学没有走。每逢佳节倍思亲,身在异乡念家人。中秋赏月团圆日,无奈因故滞六屯。我何尝不想回家跟家里人团聚,但实在是回不起,也不能回。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我们家因出身问题,我父亲被专政,全家被遣送到农村,已断绝了经济来源。我身无分文,就连回家的路费都拿不出来,怎么回?下乡已经三年了,同学有的已经陆续抽调回城了。我不想在农村呆一辈子,就得积极表现,就得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努力,节假日不回家,坚持农村闹革命就是一种好的表现,所以也不能回。这种酸楚和无奈的矛盾心理,只有我自己知道。
因为是过节,那天队上收工比较早。拖着疲惫身体的我还没等进院就被大队革委会分管知青的赵副主任的大儿子截住,说他爸请我们几个没有回家的同学到他家去吃饭,那几个同学已经去了。我也没顾得洗漱,径直随他去他家了。赵副主任的家坐落在忠字塔北面知青院后街,跟一般农民的家没什么两样。典型的辽西平顶房子,一明两暗,东西走向,坐北朝南。屋顶碱土抹盖稍微有点滚水,东西两屋南面格窗到顶。中间开门,进门东西各有一个灶台,北面耳门旁边有一口大水缸。前后院园子栽种的应季蔬菜,有架豆、西红柿、黄瓜、茄子、大葱等。前院有一口压水井,西厢房屋檐下各种农具摆放得井然有序。
刚进院子,一股农家饭菜的香味就扑鼻而来。进屋就见主任的爱人弯着腰在灶台前忙碌着。四十多岁的女人,中等身材,粗糙的双手布满了老茧,脸上已经留下了岁月的痕迹。见我进来,笑着把我让进了西屋。
西屋是赵副主任居住的房间。南面是一铺通长的火炕,炕梢炕琴柜上叠放着整齐的花棉被,炕琴柜四扇门的玻璃上分别画着梅、兰、竹、菊的图案。屋子中央紧贴炕沿有一根立柱顶着房梁。北墙上挂着一把胡琴,两旁各有一幅宣传画《红灯记》和《沙家浜》。屋子收拾得干净利落。
赵副主任和几个同学在炕上围着饭桌有说有笑交谈着。他看上去不到四十,有些微胖,一头黑发,浓眉大眼,高鼻梁带点鹰钩鼻,双目炯炯有神透着亮光,脸膛红润带着微笑。胖乎乎的双手细皮嫩肉的,一看就没干过什么农活。有着东北人粗犷豪放的性格,为人仗义,在家里说一不二,典型的大男子主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107#
 楼主| 发表于 2016-3-18 16:43:20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二十八


往事钩沉(二)

张书翰

见我进屋了,就冲外屋喊:“老婆子,孩子都到齐了,开饭了。”不一会儿的工夫,饭桌上就摆满了。虽不是饕餮大餐,也没有美味肴馔,但主人倾其所有,把家里的好吃的都端上来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特别是对于我们知青来说,可以说是过年了。主人首先举起酒杯发话说:“今天是八月十五,中秋节。阖家团圆的日子。你们就把这当作自己的家。今天晚上我们一醉方休。”说罢满满一杯足有二两多白酒一饮而尽。见主人这么豪爽,我们几个也没客气,更不能装熊,也都干了。一杯酒下肚,就觉得浑身热乎乎的,劳累了一天,这时感觉舒服极了。就这样,我们边喝边聊,开怀畅饮,推杯换盏,猜拳行令,一直喝到深夜。
第二天早上我醒来,发现睡在赵副主任的家里。左眼睑处好像糊着东西,还有同学守着。我茫然不知所措,忙问他我是怎么了?他小声跟我说:昨天晚上我们都喝多了。尤其是我喝得酩酊大醉,几乎不省人事,吐得一塌糊涂。赵副主任的爱人不停地为我擦拭,收拾我吐的秽物,忙碌了大半夜。可赵副主任还是嫌她动作迟缓,舍不得先用毛巾(她是想先用纸然后再用毛巾)。边骂边拿起水杯向她打去。没承想水杯打在柱子上,碎片崩到我的脸上,在眼睑下方划破了一个一寸长的口子,鲜血直流。多亏了大队赤脚医生帮我止住了血,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缝合七针,做了简单的处理。伤口愈合后,留下一个疤痕。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一夜之间我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幸亏没有崩到眼睛里,如若那样可就惨了,后果不堪设想。本来是一件好事,大队领导请我们到家里吃饭,是何等的荣耀,同学们都羡慕不已。但由于我的贪杯,好事变成了坏事,给人家造成不必要的烦恼和麻烦,给自己带来了终生遗憾。一种莫名的心结一直埋藏心底。
这就是我下乡插队农村经历的一段辛酸尴尬的往事,讲出来也不怕会让人笑话。因为毕竟我们那时候还年轻、稚嫩、不成熟,有时还会冲动。然而,艰苦磨难砺心志,它会让我们慢慢成熟、聪明起来。让我们懂得生活,珍惜生活,热爱生活。所以说,经历也是一种难得的宝贵财富。
现如今,我已年逾古稀。我时常提醒告诫自己:往事不堪回首,当下更要珍惜。每天都尽量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愉快的心情、豁达的心胸、善良的心地、纯净的心境。看书、散步、打球、旅游,每天都很快乐。抚顺市每年举办的老年乒乓球比赛,我都获得前三名。前年参加全国乒协在沈阳举办的六十五岁年龄组的比赛获得团体、单打第三名。外出旅游,触景生情时还会即兴写一些诗。记得游三峡船过夔门时,见两岸白云山、赤甲山,山岚叠嶂,云雾缭绕,江道变窄,江水翻滚急流而下。我吟诗道:“白云赤甲锁大江,川水夺隘奔腾狂。两岸青山云与雾,惊叹夔门好风光”。中途游船夜泊七宝寨,只见岸上依山建筑灯火点点,忽明忽暗,与夜空融为一体,我惊奇地吟诗道:“灯光闪烁似繁星,我欲乘风遨苍穹。伸手跃试摘北斗,再将明月揽怀中。”最近重游苏、杭二州,我又写了二首诗:“姑苏古城寻旧梦,儿时往事记犹新。虎丘留园寒山寺,拙政北塔狮子林。购物逛街阊门外,读书识字弄巷深。门前戏水浪花溅,桃花坞里童趣真。”“品茗虎跑口生津,信步苏堤兴致浓。平湖秋月波光潋,三潭印月泛舟行。紫气东来灵隐寺,天下一绝飞来峰。千古奇冤岳鹏举,西子湖畔铁骨铮。”总之,夕阳无限好,幸福花更红。晚年生活得很惬意、快乐。回忆起来也是很有嚼头的。
往事钩沉,意在其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108#
 楼主| 发表于 2016-3-19 16:51:34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二十九

难忘的知青岁月(一)

张春英
原抚顺一高中一年四班学生。1968年11月到北镇市青堆子镇六屯接受再教育;1970年7月~1985年3月在青堆子化肥厂工作;1985年3月~2001年在北镇市委档案局工作;2001年至今落叶归根在抚顺同女儿生活在一起。


难忘的知青岁月
时间过得真快。一高中一年四班的大部分同学聚会结束虽然已有一个月的时间了,但是我们还沉浸在相聚的快乐时光里,重温年轻时的旧梦。我仿佛又回到了我的高中时代,那一年半的知青岁月犹如发生在昨日,历历在目。这如歌的岁月、奋斗的年华,无时无刻不在我心底升腾……
1968年11月13日,那是令我终身难忘的日子。之前下了一场大雪,那天早晨当我走出家门时,雪止天晴,阳光灿烂,我满怀深情留恋地望着这亲切而熟悉、走过上万次被白雪装扮的街道,它犹如素颜美女令我心动。此刻迈在家乡的小路上的脚步是沉重的,因为我即将告别养育自己二十年的家乡抚顺老虎台日本街,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惆怅与眷恋,还有几分伤感!寒风吹拂着我的脸颊,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我缓缓地走在继母、大舅的身后。啊!我在心里想,这弯弯的小路是我离家走过的路,也是我童年走过的路,路旁的小花曾给过我多少欢乐和幸福,过了此刻,它将是我梦中思念的小路了!我们登上电车,十多分钟就到了矿务局,下了电车,又走了近二十分钟,才到了抚顺南站。此时站台上早已来了许多人在等车。
一声长鸣,站台上马上安静了下来,只听到火车的轰隆声由远而近带着不可抗拒的威力和惊天动地的声音,沿着发亮的路轨进站。带着震撼与晕眩,它一节一节地驰来,然后昂然地站住,喘息着,吐着白色的蒸汽。我们这些老三届的知青依依不舍地告别了送往的亲人,登上了火车。此时有许多同学都留下了热泪,我当时是一滴泪都没有流下来,面目呆板地坐在座位上。火车开动了,坐好的同学又都站了起来,挤向窗口,同家人再次告别。此时此刻,车上车下哭声一片,我完全被这动情的一幕所震动,鼻子一酸,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涌了出来,每个人都泪眼涟涟,是啊!最忆故乡草木,难忘慈母生养,思乡,思乡,此情此景久长。我们都默默地坐在座位上,思绪还沉浸在难舍难分的离别那一刻……
火车离家乡越来越远,离目的地越来越近。伴随着火车轰轰隆隆的节奏,我俯在窗口望着外边瞬息万变的景物,我的思绪也在起伏变化。我们这些离家的学子脸上慢慢有了笑容,热情编织着共同的憧憬,我们是在向着一个永恒的、最高的、至美的目标奔赴,而火车一定会把我们带到那个地方。我陷入了沉思中,同学们熟悉而亲切的身影在我脑海中一遍又一遍地闪现,我在心里暗自发问,他们现在怎么样了?经过一个多月的劳动锻炼,他们会适应那里的一切吗?他们看到我的到来一定会倍感惊奇与欣喜吧!我更多的思绪是在极力猜想青堆子——六屯将是一个什么样儿的地方呢?当我在聚精会神地想着自己的心事时,不知是谁先在车厢的尾部引吭高歌起来,这样一句“北国风光”把整个车厢的同学都带动了起来,整个车厢立刻充满了歌声。火车的节奏配上我们的旋律,成为壮丽的交响曲。就这样,在同学们一首接一首欢快的歌声中,大家都不再沉闷,都不知疲倦地唱起来,我真愿意时间能永远定格在这一刻,我们能随着火车的奔驰而永久地唱下去……四个多小时的火车旅途终于结束了!当我们走下火车后,“青堆子”三个大字闯入了我的视野之中。啊!这是一个极小而又平常的车站。四周也没有什么建筑物,车站南北都是一马平川的黑土地。哇!抬眼望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我想我们一定会在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大有作为的!来接站的有几名大队领导,我们一同坐上了社员赶的马车,一路颠簸,很快就到了目的地——六屯。我被幸运地分到了四队,高桂玲被分到五队,杜盛福被分到六队。六屯大队当时在北镇县是先进大队,大队部设在屯最南端的中间位置,几百平米的大四合院,总机、广播室、小卖部都设在这里,十米开外修建了一座忠字塔。屯东边是一队、二队、三队,屯西边是四队、五队,六队、七队相对离屯中心有二里多地吧!当我一来到了四队,就看到了我们班的部分同学,我很激动,女同学有赵华、郭凤荣、龚振秋、杜文静,男同学有朱庆红、郭永平、李喜春、白俊山、孟祥富、刘文华,还有二年五班的三名同学杨长春、李士杰、闻德坤。在学校时我和赵华就是最要好的朋友,还有男同学李喜春,曾和他一同串联,在新疆、西安、兰州、延安度过了一段两个多月快乐难忘的时光。对于能生活在这样一个集体里,我内心很有安全感,心底暗暗庆幸。从这一刻开始,我正式成为了一名下乡知青,开始了我的人生——到农村生活劳动锻炼之旅,从此即将展开我生命中新的一页。
当时农村条件十分艰苦,男同学全部住在小队部的东屋(西屋是仓库),伙房也设在这里,做饭是轮班。我们女同学则被分别安排住在社员家里,因为后街的郑二姐的男人在外地工作,龚振秋、杜文静就被安排住在她家的西屋,我和赵华、郭凤荣则住在豆腐匠石大叔家的东屋。让我毕生难忘的是这里没有电,由于城乡差异的天壤之别,到了晚上从此看不到灯火通明、亮如白昼的景象,相反只有一盏小油灯陪伴我和赵华、郭凤荣,而且灯油还要靠供应,需要到小卖部去买,灯芯还要时不时地捻几下,我不曾忘记的是在这盏忽明忽暗的油灯下,我们三人挤在一起看书的情景,还有相互背诵唐诗的一幕幕,望着这盏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小油灯,我们会更加思念家乡抚顺昔日的一切一切……我们在油灯的陪伴下畅谈着我们共同的理想和人生,相互共勉,有时我们也会高歌一曲,互相鼓励。我至今还在怀念着那盏小油灯……
在家里吃穿要靠父母的我们,此时一切都得靠自己,做饭轮班做,大家首先要过好这一关。当时的大锅是最大号的,先把高粱米饭焖好了,再起出来装到大盆里盖上盖,再去做菜。菜就是大锅炖白菜、土豆、萝卜。我清楚地记得盛饭的勺子竟是一把小号的锹。我们在尽量学会照顾自己,劳动了一天虽然很累很累,但是我们从来没有睡过一次凉炕,因为我们深知女同学怕睡凉炕,懒一点儿就会落下病根。在我们的心里都深深懂得这一点,所以不管有多累,我和赵华每天吃完晚饭后在回宿舍时,都会从队部的伙房柴垛里拿一捆回来烧炕,烧炕这件事一直坚持着,直到我离开六屯的那一天。这件小事让我记忆犹新,更增进了我同赵华的友情。
劳动也是一大难关,我没赶上秋收,但是水稻收割完了需用机器打下来,7个生产队需要轮班打,常常是晚上、白天不停地打,人休息,机器不休息。我们这些知青轮到晚上打稻子,到了后半夜,真是又困又冷、又饥又渴,虽然没有人给做夜宵,但是我们却会去寻找自己心中的美味佳肴,此时,萝卜、白菜都没有被收回,谁也不曾统计春天种了几个萝卜、几棵白菜,到成熟时再去按数收回那也是不可能的,所以饥渴的我们就会到附近的菜地里弄回几个萝卜、几棵白菜,吃萝卜常常是你掰一块,他掰一块,三下五除二,几个甜丝丝的萝卜就到了我们每个人的胃里,白菜就是生吃白菜心,那股清香味至今令我难忘。这些萝卜、白菜不但解渴,而且解饿,在那漆黑的半夜,虽然看不清同学们的面部表情,但是我能听到同学们欣慰的笑声,现在吃鱼、吃肉也不会再有那种满足与兴奋感。何时我们能再相聚,旧地重游,在那伸手不见五指的半夜,在菜地里弄几个萝卜、几棵白菜再吃上一次呢?这是再也不可能的事情了!这一切只有发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发生在这群少男少女的身上,高强度体力劳动的确把我们彻底地变成了爱吃、总想着吃的猪八戒了!我们丢掉了娇气、清高,成为了一个真实的人。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我们在六屯过的第一个春节。平时由于劳动强度大,油水少,年三十的晚上,十几名同学分工合作包饺子,从晚上10点开包,一直包到曦晖朗曜,是一边包,一边煮,一边吃。记得刚煮头锅饺子时,饺子刚下锅里就有几个男同学停下了手里的活,走过来问:“煮好了吗?”两眼直勾勾地看着锅里的饺子,那种急不可待,立即就要吃到嘴的表情,让人看了真想笑,加了三次凉水,这头锅饺子刚端上来,男女同学都兴奋地抢着吃。这一锅饺子只花几分钟就被大家消灭干净了,同学们相互看着,笑了笑。在这几个饺子下肚后,更激发出了大家吃的欲望。那么就继续包,继续煮,继续吃。当时杨长春统计了大家吃饺子的数量,饭量小的女同学也吃了六七十个饺子。记得女同学赵华吃得最多,有八十多个,男同学最多有吃一百三十多个。听到这个数字你不惊讶吗?你会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谁又能相信这是真的发生过的事情呢?在当时这的确是真事。这大半宿大家包了有近二千个饺子!真是海量。我们边吃边笑,笑每个人都成了大肚皮猪八戒。至今吃饺子的一幕幕让我记忆犹新,想想我就会自己哈哈大笑,笑得儿女们莫名其妙。
春节刚过,就开始挖鱼塘,挖鱼塘的情景至今还留在我的记忆中。7个小队的知青聚集在大队最南端的一块坡地,一起挖,一个小队挖一段,当时的劳动场面非常壮观,轰轰烈烈、彩旗飘飘、歌声阵阵,年轻人是最有精力、有生气的一代。头天晚上用尺把冻土块分割成许多大方块,第二天早晨用镐一刨,这大方块就下来了,两名男知青一抬就放在弯着腰等着背的男女知青的背上,每人背一块,我们女知青同他们男知青一样背,背时还一路小跑,像比赛一样。冬天的严寒,在这群少男少女的劳动热潮中也失去了它的威力,我每背一趟,身上都热气腾腾,汗流浃背。每个人的劳动热情都达到了极点,青年人的朝气与热情,充分地释放了出来。现在想想,这真是一份苦差事,但在当时丝毫没有半点苦与累的感觉,反而觉得是那么的快乐,那么的美妙,在战天斗地之中升华了每个人的灵魂,只有热爱劳动的人才会有真正、永远的幸福与快乐。三米深、一千多米长的鱼塘在我们知青的奋战中,一冬天终于胜利圆满地完成了!劳动的确提高了我们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也是一剂上好的良药,在学校当时有胃病、神经衰弱等各种疾病的我们,经过几个月的劳动锻炼都不治而愈了。当初离家时瘦弱的我们都变黑了,变胖了,增加了体重。青春永驻,天地不老。这时白菜、萝卜、土豆都已经吃光了。因为是头一年,也没有咸菜吃,吃饭时大家只有抓一把大粒盐放在饭里,就这样吃下去,我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感受,我是一端饭碗眼泪就会唰唰流下来,哭一会儿再吃饭。这种情景持续了好多时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109#
 楼主| 发表于 2016-3-19 16:52:16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三十

难忘的知青岁月(二)

张春英

光阴似箭,开春这里桃花盛开,柳丝绽绿,榆钱初肥,掩映在浅红新绿间是那静静成片的村田垄间那整齐的小葱已经抢先由泥土中伸出来,向我们报告大地已经复苏了,于是老农带领我们开始在绿莹莹的田野里整修稻田、倒粪、往大田里送粪、育稻田苗、翻地、耙地,春忙开始了。虽然这些农活很繁重,但是我们每天都在咬着牙坚持了过来。接着到了五月份,我们就开始插秧苗了,刚进五月,水也是很凉的,在那刺骨的凉水里,挑苗、插秧对我们来说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插秧也是一项技术活,不会插不仅插得慢,而且插得歪七竖八,很不整齐,让人看了啼笑皆非,插不好就只得重新返工,直到插好为止。经过了十多天的历练,虽然谈不上得心应手,但基本上也都学会了这项农活。这时伙食也稍有改善,不再是单一的大粒盐,而是小葱蘸盐水,偶尔也有小白菜蘸盐水,这我们就很知足了。男同学淘气顽皮,有时从伙房的窗户钻出去,到社员家的酱缸里捞些咸菜吃,看他们吃得那么兴奋、香甜,真的好羡慕呀!
插秧结束,犁地就开始了。长垄有的大约有五百米长吧。没有体力,没有经验,也是弄不直的,直到现在我心里也十分敬佩那些真正的男劳力。当你走到大田里,从南往北看,或从东往西看,那笔直的长垄一趟一趟整齐划一,是十分美妙的。田园多娇,春晖寸草;苍穹多娇,云淡天高;你会陶醉在其中的。我曾被他们的杰作所感动,我生活劳动在他们中间,他们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和与世无争的安详态度又一次启迪了我的心灵。我真正感觉到了他们的伟大、自己的渺小。现在也有此爱好,每到一个村屯,我都爱去寻找那笔直的一趟趟的长垄,会站在长垄前久久不愿离去,完全陶醉在这美妙之中,我发自内心地为这些劳动农民而歌唱,我将永远地去赞美他们!不仅赞美他们的智慧,也赞美他们的心灵。垄趟好了,开始播种了。播种这活一般都是由妇女来干。我们女知青跟随老社员,一人挎一个小筐,筐里装上种子,沿着垄沟一边往前走,一边往事先挖好的小坑里撒上几粒种子,随后用脚一趟,把种子埋在坑里,再用力踩一下,这一片全种好后,再用石滚子从头到尾滚压一遍。这样以免不严透风,怕种子被风吹干,小苗出不来。五六天的时间,小芽就会从土里钻出来,渐渐长大变成小苗。此时整片土地都披上了新绿,各种秧苗在田里如大海的波涛随风起伏荡漾,心中的快乐随着这浓浓的绿意迅速上升。晚上收工时,我和赵华、郭风荣每个人手中都会带回一束野花或几棵青草,鞋上带回的是潮湿清香的泥土,心中带回的是一片绿、红、黄、白如彩色织锦般的记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劳累与不适在明媚的春光中就那样淡去了。生活仿佛变得简单、容易而又充满着希望。
时值六月份了,开始除草、补苗。这种活虽然不是什么技术活,但是很累,需要很强的蹲功。从地头开始一直到这条垄的终点,才能站起来喘口气。这类活也都是女社员领着我们女知青一人拿一垄,由不得你慢,真像比赛一样,谁慢谁就活受罪。只有快干,才能早一点儿直起腰来在地头上休息一会儿,等落在后边的人。当时女社员崔大嫂、韩大嫂、薄大嫂都会在暗中帮我带一段,所以一般情况下无论是插秧、除草,还是间苗这些农活,我都没有被落下来。现在回想起来,我很感激他们,她们干这类活真是如草上飞一样,一边讲着笑话,一边干着,十分轻松,真是小菜一碟。
这时和我一起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胡景媛从前五粮来六屯看我,当时大队主任赵晓庭主管我们知青工作,那天晚上他来看望我们这些知青,当时我们这些知青正在一起唱歌,景媛很擅长唱歌,她是我的好朋友,也是我的歌友。我当时提议让景媛给大家唱一首,景媛马上就很大方地唱了一首《浏阳河》。景媛唱得十分动听,令在场的人刮目相看,赵主任也被景媛有如此深厚的歌唱功底所打动,后来又让她唱了一首《地道战》的电影插曲,唱完后就立即答应她六屯大队可以接收她,以壮大六屯的文艺队伍。就这样景媛从前五粮调到了六屯四队。我又多了一个好朋友,同我住在一起,此时我们屋已是四个人了。景媛从前五粮调来六屯那天是我同赵华借了一辆手推车把她的行李及日用品推过来的。来回近五十里地,那天风很大,早晨出发,晚上都有点黑了才到六屯。赵华的无私宽厚、乐于助人的高尚品格永远留在我的心底。我为有这样一位真诚的好朋友而欣慰。
这时伙房管理又有了新的举措。四队、五队合在一起,四队、五队分别派出一名同学,两人一干就是两个月,再轮下去,我只记得当时景媛和祝林排在一个班,我和刘英杰排在了一个班。刘英杰俨然像一个大哥哥一样十分照顾我,一般粗重的活,买菜、搅米、做饭菜,他都抢着干,让我十分感动。这时伙食大有改进,偶尔也能吃上一顿大米饭和白面馒头,各种青菜也都下来了,茄子、辣椒、豆角、西红柿、土豆应有尽有。在我们干完活的空闲时间里各自会看自己喜欢的书,当时凭感情去读自己喜欢的书实在是一种享受,所得到的更是一种灵魂上的休息与自由自在。书不仅是我寂寞时的良伴,苦闷时的知心朋友,而且是我彷徨无主时的灯塔。偶尔我们会在一起交流读书后的心得感受。有时他也弹琴奏琴,我会随着他弹奏的曲子高歌一曲。有时唱着思念家乡亲人的歌曲我们会怅然泪下;有时唱充满希望、理想的歌曲,我又会欣然起舞。我感觉做饭这段时光很惬意、温馨,也很快乐,发自同学心底的这种真正的友情让我永远难忘。
转眼到了夏季,小苗也长大了。玉米、高粱等一些农作物都需要喷洒农药。天气十分炎热,没有一丝风,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因为要喷洒农药,所以尽管是炎热的夏季,也要穿长裤、长衫,戴口罩、帽子,全副武装,在比我们高的高粱地、玉米地里,背着药桶,时不时按上几下,喷在作物的茎秆上,来回钻,这种滋味十分难受,不仅酷热难耐,而且弥漫在空气中的农药味也十分呛人,喷药大约也得干十天左右,这种活终于干完了,就该挂锄了。终于迎来了农闲的时间,真令人兴奋。
说起农闲,还有雨季和雪天,我们就可以不出工了!我们这些女知青在宿舍里看书、唱歌、睡觉、聊天,成天谈的都是些虚无缥缈的事情。有时兴致来了也谈诗、谈音乐,谈对将来的憧憬,谈属于少女们的罗曼蒂克的梦。我们一边说着,手上也在钩织一些小物件,笔带、书包、毛衣、毛裤。我们也曾跟女社员学习织布、纺线……我曾利用农闲时间纳了三双鞋底。我们最快乐的是去赵屯赶集,到小饭店要一碗小米粥、几个花卷、一盘小炸鱼,吃得十分香甜,临走时再买几个馒头带回去。有时在集上买斤河鱼,2角钱一斤,回来放上葱花、酱油放在饭盒里在大锅里蒸一下,真解馋。我们有时也相互看望。我去五队、六队看望好朋友,他们有时也来看望我。农闲在快乐之中就这样匆匆度过去了。
说起个人感情的事情,我们女同学头脑都十分清醒,立场也十分坚定。我在心底暗暗立下誓言,在农村坚决不考虑个人感情之事。假如在农村一辈子不让回城,就坚决打一辈子光棍。在六屯的这段日子里,我已深深感受到了农村女人的艰辛,基于此想法,所以我尽量回避同男同学单独相处,回避不了的,我会巧妙地把我已有男友的信息传递过去。前途渺茫,不能贸然相处,只要环境有变就会伤了同学之间的这份真诚而纯洁的友情。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我与同学的关系都十分的亲近,虽然我早早失去了亲情,但是我是在同学的友情之中长大的。我很珍惜,也很看重同学间的这段世界上最珍贵的友情。我今日能叶落归根,晚年生活得这样幸福安稳,全靠同学们的鼎力相助,我不会忘记同学们对我的每一次帮助。我愿意用自己的真诚、热情、怜恤去回报每位同学和在我身边的我所结识的每一个人。
一年四季中,我最爱秋天。爱秋天的天,高远而纯净;爱秋天的风,清新而凉爽;爱秋天的雨,绵密而灵逸;爱秋天的色彩,缤纷而绚丽;爱秋天的气氛,成熟而迷人。秋收开始了,割玉米秆先把玉米棒从秆上掰下来,黄灿灿的玉米棒堆积如山,再把玉米秆割下来。红红的高粱穗如涨红了脸的醉汉,先把高粱秆割下来,攒成一垛垛的,再把高粱穗掐下来。接着割稻子,黄黄的稻子清香四溢。收豆子、摘棉花,把这些胜利品都运到生产队的场院里。在繁忙的秋收时,我们也曾拢火烧些豆子、玉米吃,看着那旺旺的、红红的火一蹿很高,豆子、玉米在火里噼啪乱响,真是十分兴奋。吃上一口烧烤过的玉米和豆子,简直香透了全身。多年后这种香味似乎再也找不到了。这种经历怎么能不让我终生难忘呢?高粱秆和玉米秆会分到各家各户当柴烧。一阵大忙之后,秋菜也开始运回了家。这一切正是应了千字文里的秋收冬藏之名句。
秋收结束后,在我们知青的倡议下,大队又办起了电。以崔玉珍为首的大部分抚顺知青,回抚顺求助父母、亲戚朋友买回了办电所需的物品,从此结束了六屯煤油灯的历史。来电的那个夜晚,我们同学都到后半夜才睡觉,从黑暗走向光明会是怎样激动的心情,我完全体会到了。我不会忘记这一天的。六屯的每一位农民也都会记着这一天的。他们会感激这些抚顺知青的。这时候我们用大缸腌了许多咸菜以防青黄不接时备用,有胡萝卜、香菜……
年底,由于六屯小学一名女老师怀孕待产,不能上课,所以我被调到了六屯小学,接任一年级的班主任工作。从此我彻底结束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知青生活的劳动锻炼。我是白天到校上课,吃住还在四队。天天要和孩子们打交道,不仅教语文、数学,我还教他们唱歌、跳舞、做各种游戏、讲故事、背古诗,凡是我喜欢的东西我都会尽自己的能力一股脑地教给他们。在我的教育下,我教的这个班级是六屯小学最出色的班级。我像一个大姐姐一样细心呵护照顾着我的学生们。当时我还学会了理发,时常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理发、钉扣子,班主任这段快乐的时光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之中。我非常热爱这一职业。
时间在向前,生活在继续。6月中旬,我突然又接到大队的通知,被调到青堆子化肥厂(全民企业)工作。我们大队只有3个名额,2名下乡知青,1名还乡知青。当时我欣喜若狂,从此以后我就可以真正地离开农村了,大有鲤鱼跳龙门的喜悦。同学们发自心底为我庆贺。从我下乡到6月中旬,正好是一年半的时间!这是第一次抽调,这将意味着我们这些知青,不会在这里待一辈子了。他们从我被抽调之中看到了曙光,找到了希望。我先要过体检关。身体合格后,6月底就到了青堆子化肥厂报到。6月28日我正式成为了一名化肥厂的工人。我的工种是一名化验员。一年半的知青生活终于结束了!但是这一年多的经历给了我十年从书本中不曾学到的知识和阅历。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农民生活的艰难与不易。他们是很容易满足、知足的这么一个阶层。他们对生活没有过高的企盼,对早出晚归、日夜劳作更没有什么怨气,大自然培养了他们快乐的心境。他们擅于开玩笑,口才表达能力极强,在繁重的农活之中,他们会滔滔不绝地讲一些发生在民间下层的小笑话、传闻来逗乐、取乐,他们身上那种豁达、善良、宽厚、仁慈、正直、勤劳的高尚品德给了我精神上与心灵上的滋润与启示。恐怕比在学校中所学到的更为深沉而丰富。多么怀念那种脚踏实地与黑土地、青苗为伴的日子。那日子才可以使你有余情认识山,认识水,认识大地,认识生命的真味,才可以使你有机会找到你真正的自己。在那种劳动生活之中,我学会了坚强与忍耐,我更懂得了怎样去快乐地生活。他们的高尚品德在同我们这些知青的交往中得到了传承。
让阳光见证我们这一代人所付出的青春与智慧,让岁月来体会我们洒下的汗水与眼泪。我们无怨无悔,我们问心无愧。我会怀念这里的老乡,更会怀念这片热土,青堆子——六屯将是我梦绕情牵的第二个故乡。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个小地方,它是那样宁静、亲切、自然、简朴,而又富于人情,情悠悠,思悠悠,我会把这段知青岁月永远装在自己的心里。
我把这篇文章献给与我共同度过艰难岁月的同学们,献给我自己六十岁的生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2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536
110#
发表于 2016-3-20 09:55:46 | 只看该作者
悠悠岁月实难忘,
往事钩沉一桩桩,
知青经历回忆多,
三位精彩好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2 20:54 , Processed in 0.206012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