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知青淘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

[复制链接]

32

主题

102

帖子

35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54
191#
发表于 2016-4-7 20:56:27 | 只看该作者
衷心感谢龙行超版主全文刊登了《赴边之旅》。我一遍又一遍的默读着自己写的因而十分熟悉的万字长文,感到无比的喜悦和欣慰。我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夙愿。谢谢版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102

帖子

35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54
192#
发表于 2016-4-8 08:00:20 | 只看该作者
我再一次默读了《赴边之旅》全文,又一次陷入冷清的回忆中。那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我把它写出来了,白纸黑字印在书上了,不会随着我们垂老故去而带入坟墓了,因而我倍感欣慰。因此我对《中国知青网》和龙行超级版主不胜感激之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2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536
193#
发表于 2016-4-8 08:24:05 | 只看该作者
自己成立红卫兵,
新学技术作核心,
可叹文革全乱套,
先后回家结此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2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536
194#
发表于 2016-4-8 08:24:54 | 只看该作者
说明一下:在此发表的功劳在知青淘吧朋友!不在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102

帖子

35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54
195#
发表于 2016-4-8 13:18:59 | 只看该作者
是的。不过没有这个平台,那会发表无门的。当然知青淘吧的功劳也是有目共睹的,感谢之意无以言表。此时我看到版主的点评,首先要说的感谢版主的恰当点评。再致谢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196#
 楼主| 发表于 2016-4-8 14:58:10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4-8 08:24
自己成立红卫兵,
新学技术作核心,
可叹文革全乱套,

多谢龙行超版 的 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197#
 楼主| 发表于 2016-4-8 15:01:50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4-8 08:24
说明一下:在此发表的功劳在知青淘吧朋友!不在我!

没有您和中知网诸位版主的大力支持,我们的连载工作是无法完成的,所以首先要感谢的是中知网和各位版主们,尤其是龙行超版每期不漏的认真点评,是对我们极大的鼓舞。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198#
 楼主| 发表于 2016-4-8 21:55:46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五十四

忘不掉的陆家窝棚(一)

吴长厚

忘不掉的陆家窝棚
——插队生活追记
陆家窝棚是北镇县东部平原上的一个大屯子。当年那里约有一千多户人家,五、六千口人。如今,那里常用的是它的现代名字——陆家村,只有少数的老年人还习惯用“陆家窝棚”这个老名字来称呼它。公社化的时候,陆家窝棚按“前街”和“后街”分开了,组建了前陆家和后陆家两个生产大队。后陆家大队只有四个小队,人口数不及前陆家大队的四分之一,往往被人忽略。一提到陆家窝棚,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前陆家大队。我就是下乡到前陆家大队的插队知青,当时那里在民间口头上叫“陆家窝棚”,官场和书面上叫“前陆家大队”。
(一)
在那个时候的辽西农村,房子是砖瓦石头到顶,那一定是富裕户;房子是用“羊角”和泥打的土坯一码到顶的(土房),那一定是贫困户。房子的好差,实际上是或富或穷的外在标志。前陆大队(后来人们又把“家”字省掉了)有大队部、广播站、磨米房、供销社门店、小学、中学。下乡第二年,建起了专供女知青住宿的青年点和知青食堂。这都是集体所有的砖砌的“里生外熟”的房子(里生外熟,是指房子的墙体,用青砖砌外表面,用土坯砌里层)。绝大部分的农户住的都是“羊角”和泥的土坯码起来的土房,“里生外熟”的只有零星的几家。站在村南的土壕上一望,展现在眼前的是灰秃秃的一大片土房,杂乱无章地趴在那里;徒有“大名”的“陆家窝棚”,静静地平卧在那个土灰色的主色调中。很显然,陆家窝棚是一个穷村子。
(二)
1968年9月26日至1974年12月30日共六年零三个月的时间,我生活在陆家窝棚。我是在陆家窝棚农家子弟及父老乡亲的朴实的温情中,艰难地走完了这段极艰辛、苦闷、漫长的插队历程。
我在陆家窝棚的经历可大致分为三段。①在四队下地干活,干了一整年;大田——从春种到秋收冬藏;水田——从育苗、修埂、耙地、插秧、拔草、施肥、收割以至晾晒、脱粒;以及新粮的打场、入仓、分粮、送公粮等全过程都认真完整地地干了一遍。②筹建知青食堂,然后协助管理员管伙食并做饭,共约一年的时间。此期间,组织了大队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排练和演出。③在陆家中学当教师四年零三个月。当班主任,主教语文,兼任音乐、体育教师,并经常给数学、物理、化学老师代课。此期间,我绘制了篮球架的结构图,请公社农机厂的焊工师傅焊制了一副篮球架,立在学校的操场上,这在陆家窝棚是前所未有的;我培训了学生排球队,参加了全县中学排球比赛;我设计了田径运动会的全部项目和大会程序,组织了首次学校运动会;我还教学生拉二胡、识简谱、练发声等。
其实,这些都是当时很普遍的事,知青们几乎都有这一类的经历,只是大同小异而已。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云谲波诡之时,在陆家窝棚这个“贫困的世界”里,“吃饱饭”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自然谈不到别的什么了。知青们也不会有什么知识含量高或是价值量高的事可做。
(三)
不过,我在陆家中学当老师四年之久,个中情况还是值得说说的。陆家中学是一所编制很小的学校,只面向青堆子公社南部的四个大队(村)。学校设三个年级六个班,有教工十五人,其中五人是公办教师,十人是民办教师(我是其中之一),外加一名老贫农代表。民办教师一年挣四千工分,由所在生产队年底分红;外加公社每月发给的民办教师补贴九元钱。这个待遇与生产队长相当。
我家庭出身不好,父亲又在“清队”中受刑不过自杀身亡。这口沉重的“黑锅”,我背了十几年。1971年首次抽调知青的几个工作环节,都能清楚地表明:尽管我表现很好,大队、公社却都担心“混线儿”而不敢推荐和批准我抽调回城。大队分派我到陆家中学当老师,实际上是出于他们对我的同情和照顾。我也因势而产生了“扎根陆家窝棚”的想法(尽管这个想法是无奈的、模糊的)。因而,“应该无条件地全身心地当好这个学校的老师”的想法,也就顺情入理地产生了。其实,细想一想,这些思想都是没有牢固的基础的。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个人的思想和动机都是处在矛盾和不确定中的,条理清晰地说话、办事,是少之又少的。不过,不管怎么说,“当个好老师”的思想还是确实曾经存在过。
我在学校食堂吃饭,住在教师办公室的小里屋,一天二十四小时不离开学校,甚至可以说,我二十四小时都在工作岗位上,每天我的脑力和体力几乎都消耗在这个小小的学校里了。这话一点儿也不夸张。在这四年里,我做的工作无法用成绩来统计和评定,还有那些微不足道的却又对学校有益的小事则是无法计数的。为了学生的尽快成才,为了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我付出了尽可能多的才智和心血。
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可以看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明显地提高,我经历的一期毕业生的总体成绩,与县五中相比不分伯仲。而且,每个年级都有尖子生冒了出来。默默无闻的陆家中学也有了名气。恢复高考后的1977年、1978年两年的高考中,小小的陆家中学竟然有十余名往届早期毕业生考上了高等院校;其中就有四队老姚家的两个儿子,哥哥姚长贵考上了东北工学院,弟弟姚长义考上了中国医科大学,我是姚长义的班主任,教他语文。
(四)
不过这不是事情的全部。在光鲜的成绩背后,隐藏着大的缺漏和隐患。首先是教材的质量低劣和教学标准、教学条件的缺陋。譬如初二语文,一本语文书只编入课文21篇,语文基础知识方面的内容没有编入;课文偏重政治需要,口号性强、知识性弱。简言之,即少、偏、浅。与之配套的教学标准只有笼统的两句套话:以毛泽东思想来指导语文教学,学好语文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那个时候处处都有思想禁区,面对这个少得可怜的知识圈,教师不敢突破,不敢多讲深讲,学生能学到多少知识则可想而知了(我当时常常多讲深讲,此不赘述)。如若把这套教材体系弃之不用,重搞一套体系的话,资金却无从筹措。再如物理课化学课,学校的经费不够买粉笔和备课笔记,理化课需要的教学仪器几乎为零,理化实验课几乎为零,其教学效果亦可想而知。问题的根子还是一个“穷”字。这些“穷”主要是县乡财政的“穷”。
最令人痛心的是贫困家庭子弟的弃学、辍学、停学和缺课。弃学是指家庭没有劳力,而不得不放弃报名,放弃上学,继续在生产队顶个半劳力挣工分,为的是把全家的口粮款挣出来。第二种情况是身体有残疾,上不了学。1972年做过的普查结果是,全学区弃学的有十二至十三户(这是一个保守数字)。辍学是指出现了较大困难,而不得不中途退学的情况。辍学的情况几乎每学期每个班都有发生。全校平均每年辍学的学生大约有二十名左右。停学是指虽然没有办退学手续,但是却较长时间不去上学的情况。一般是农忙“三大气儿”的时候多有发生,因为农忙时生产队劳力明显不足,日工分就给得多一些。大多是停学二十天、一个月左右,挣了二三百个工分,再回去上学。缺课是指因病请假一两天、两三天。缺课多在铲二遍地时反复出现。我曾经做过家访和调查,搞清了缺课的真相。缺课以女生居多,对外说是病了,实际是家里缺粮,有点儿粮还得尽着家里能上工的劳力吃,上学的女孩子只能喝点儿米汤,不得不在家里躺着“有病”了。每当我看到教室里那些零散的空座位,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又酸又苦的感觉。这些问题的根子也是一个“穷”字。这个“穷”是社员家里“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199#
 楼主| 发表于 2016-4-8 21:57:34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五十五

忘不掉的陆家窝棚(二)

吴长厚


(五)
为了解决学校的经费来源,校长绞尽了脑汁,想了几个道道儿都没成功。最后还是向前陆大队求援。大队干部研究了几次,忍痛割爱,给中学划拨了一块“校田地”。头一年由生产队代耕,秋收的粮食归学校。然后大队负责用粮食给学校“换”回三头牲口和一台大车,又从前陆一队要了一个“车把式”。从第二年起,学校有车马了,师生自己也能耕作了,打的粮食那就是钱了。从此学校有了一部分经费来源。
教室、办公室冬天点炉子,学校没钱买取暖煤。头一年点柴禾糊弄了一冬,把师生真是冻坏了。第二年夏天开始和南票矿务局在盘锦办的农场签了一个协议,校方负责给场方的稻田拔头遍草、二遍草;场方为校方免费提供取暖煤10吨/年。协议有效期为三年。从而解决了取暖煤这个大问题。
(六)
第一次到南票矿务局农场稻田拔草,我就是带队老师之一。没想到,这第一次带学生外出就“摊上了大事”。临出发时校长讲,农场管吃管住,大米饭“可劲儿造”(当地土话,不限量,随便吃的意思)。这些农村孩子平时舍不得吃得饱饱的。这回却吃到了嗓子眼儿。吃饱点儿,本不算什么坏事,坏事是坏在喝白菜汤上了。说是白菜汤,其实是飘着几片白菜叶的猪油汤。猪油放得多,久不见油星儿的孩子们喝起来感到很香,胃肠却受不了。当晚男孩子几乎个个跑肚拉稀,都没怎么睡觉。住的房子在荒郊野外,没医没药,把我急坏了,这要是拉脱水了那可怎么向家长交代呀。
晚上十点钟,我和陆老师刚要休息,女孩子那边又出事了,出了大事了。天黑黑的,三个女生到外边上厕所。回来时,听到风吹芦苇叶子发出的飒啦飒啦的响声,她三个人都特别害怕,手拉手往回跑;因为离窗户近,就爬窗户进屋;前两个女生爬进屋了,后边那个矮个儿女生没能爬上窗台,她更加惊恐了,发出一声尖叫,屋里的同学急忙把她拽进屋里。没想到,这个女生进屋后,却出现了精神异常,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哭声笑声又都非常怪异可怕。更可怕的是,没过几分钟,有五六个女生受“传染”了,也变成哭一会儿、笑一会儿的了。而那些没哭没笑的,也都张着一张张惊恐的脸,一双双惊恐的眼睛都看着我。面对这个从未见过的场面,我惊呆了,不知所措。幸好陆生才老师(可能)见过这种事儿,有招儿应对。他手握一段粗绳子,一边抽打着桌子,一边大讲“革命理论、革命历史”,东拉西扯,讲了四五十分钟,终于把那些女孩子讲困了,慢慢地一个一个地睡着了。我那颗悬着的心,也放下了。第二天,从上午下地拔草直到午饭后回家的路上,仍然有两个女孩时不时地嘻嘻嘻、嘻嘻嘻地笑。
我把女生一一送回家。回到学校时,我才觉出自己已经身心俱疲。办公室里,校长、老师们都没走,还在议论着这两天发生的事。大家和我一样,心情都挺沉重。陆家窝棚太穷了,孩子们太苦了;陆家窝棚太封闭落后了,孩子们知道的见到的太少了。对于那几个女生的异常表现,大家虽然嘴上没说这是病,心里却都想到这肯定是一种病。后来我查字典查到了“癔”字,方知确实是一种精神类疾病,叫癔病。多发于胆小又迷信的女性。第二天,有一个男生“郑重其事”地告诉我,他听老人讲过,学校这块地早先曾经是坟地,肯定有凶象灾星,所以才出现女生闹怪病的事。听后我哑然失笑。我对他说,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谁能说清哪儿死过人,哪儿没死过人?他听了,竟一脸茫然。人类社会已经走到了20世纪70年代,科学常识理应普及,我身边的这个小男孩竟然如此迷信鬼魂之类邪说,真叫人心疼。我心里在问,前两年各地红卫兵都“破四旧”,怎么没把这儿的鬼魂迷信破掉呢?农村的迷信思想怎么会如此兴盛呢?
但是,我必须要说的是,农村孩子从本质上看还是很可爱的。我在陆家中学当老师,能够令我聊以自慰的还是那些农村孩子。孩子们单纯、质朴,肯吃苦,心眼儿好,渴求知识,渴望学习,很愿意接近我这个知青老师。我也很喜欢我的这些学生。有几个到现在我还能叫上名来:石守祥、刘秀玲、赵淑玲、邢兆凯、王树华、姚长义、邢兆和、霍清民……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那些孩子们的一张张充满稚气的脸,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许多情景好像就在昨天一样。一晃儿,他们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他们有幸赶上了好时候,一定都很有出息,早已脱贫致富了——我常这样想。
(七)
我在陆家窝棚生活了六年多。在知青同学中,我是插队时间最长的一个。我直接与社员们接触,相处的时间也最多、最长;我对那些农家子弟的家庭生活情况的了解,也是比较多的。我所在的前陆四队是“东街”穷队中的一个。全队二十几户,大约一百四十口人,四百四十亩耕地,年总产量九万多斤,平均亩产约二百二十斤,工分分值在六分到六分四厘,年人均口粮353~355斤(毛粮),人均口粮款及副产物款约五十到五十五元。年终结算时,一个整劳力,刨去冬闲和雨休即视为出满勤,能挣三千个工分,按分值六分四厘计算,年收入为192元;从这192元里,扣除三口人的口粮和副产物款,尚有结余约四十元;如四口之家,那就得倒挂,缺一点儿口粮款。大部分人家的劳力是一整一半,即一个整劳力和一个半拉子劳力(即未成年劳力)或一个妇女劳力,这样的人家都能略有结余,有红可分。当然一家有两个以上的整劳力,家庭人口又不太多,那么年终分红就能过百了。要知道,在那个时候,一百元是一笔大得不得了的财产哪!不过这样的人家只有三四户。总之,四队口粮不足,没有钱花,确实是个穷队。
其实,口粮不足,没有钱花,是整个陆家窝棚的通病。
全靠生产队是解决不了的,还得靠社员自己多想办法、多挨累、多流汗、多付出辛苦来维持一家老小的温饱。头一条是莳弄好自留地,让它多打点儿粮。夏天,走在田间小道上,如果看到有几根垄的高粱比邻近的颜色深、长势好,那么这几根垄肯定是哪家的自留地。二是把自家房前屋后的园子种好,经营好。主要是种旱烟,种葱,栽茄子,种白菜、菠菜,栽土豆,墙根、障子边种点倭瓜、扁豆等。种菜主要是为了到盘锦油田去卖,换几个零花钱儿。三是冬天拉着小推车走三十多里地,到盘锦“南苇塘”拾苇叶,用来烧炕做饭;把分得的秫秸省下来,到集上卖给菜农做架条,一捆能卖一毛钱,十根八根捆一捆,人口多的一家能卖几百捆。四是“骑个没尾巴驴,四处赶圈儿集”。这句顺口溜说的是社员忙里偷闲,骑着自行车到这个集买点儿便宜东西,驮到那个集上卖,挣点儿价差;再就地儿买点儿便宜货,倒腾回去再挣点儿价差。跑了多半天儿,累个够呛,至多也就挣个五块、六块的。不过这个做法,在报纸上和广播里经常被批判,说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在陆家窝棚,我们真就没见到批判“三自一包”、批判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群众活动。所谓的“批判”,只是喊完口号就拉倒了,没有什么实际行动。
(八)
那些年,陆家窝棚的苦日子就是这样熬过来的。我们常说“吃苦耐劳”,这就是真正的“吃苦耐劳”。在陆家窝棚,我见到了真正的名副其实的“吃苦耐劳”的群体——农民。他们把用汗水换来的粮食的绝大部分交给了国家,让城里人吃饭有保障;而留给农民自己的口粮却不那么充足。这太不公平。
那几年,每逢秋后分粮,我们知青每人都分到六百斤毛粮、十斤大豆、一百捆秫秸(高粱秸)、一百斤大白菜。当时我心里想到了一个问题。四队共十个知青同学,合计分到六千斤粮食。生产队没有因为添人进口而增加耕地,也没有增加产量,公粮也没有少缴,却多支出了六千斤粮食,生产队的提留则必然减少六千斤。六千斤对一个小队来说,绝不是个小数目(如把全大队知青口粮加在一起那个数就更大了)。毫无疑问,“知青插队了,生产队吃亏了”。这个账,队长会算,广大社员也会算。大队会算,公社也会算。但是他们默认了,他们默默地把国家的压力承受下来了。陆家窝棚的人真好啊,中国的农民真好啊。刚下乡时,我常在心里抱怨,既然都说工人阶级大公无私,守纪律,是领导阶级,那就让我们知青就便留在城里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何必让我们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呢?下乡一年了,我才想明白:那些年,城市里的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农民却年复一年地照例春种秋收,一如既往地吃苦耐劳,甘心情愿地给国家默默奉献;而城里的工人们及其他城里人,却吃饱了不干活儿,停工停产“闹革命”,有的甚至搞什么“文攻武卫”。两者比较一下,结论很清楚:唯有贫下中农才有资格当我们知青的老师,有资格给我们再教育。在那个时期,不能自圆其说的事多着呢,这不足为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2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536
200#
发表于 2016-4-9 08:11:35 | 只看该作者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4-8 15:01
没有您和中知网诸位版主的大力支持,我们的连载工作是无法完成的,所以首先要感谢的是中知网和各位版主们 ...

都是知青一家人,
自应相互来帮衬,
大家一同多交流,
晚年生活丰富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2 10:16 , Processed in 0.252014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