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知青淘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

[复制链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231#
 楼主| 发表于 2016-4-14 11:16:19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好友支持,欢迎赏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232#
 楼主| 发表于 2016-4-14 11:16:39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六十二

我的七年知青生活(一)

张荣清

原抚顺一高中二年级一班学生。1968年9月下乡到北镇县青堆子公社前陆三队,1973年4月调点至抚顺县会元公社马金四队。1975年9月回城后,到抚顺市商业基建队工作,后并入外建工程处。1978年起业余学习工民建专业,1984年大专毕业。1987年调入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1996年在安居工程开发中心工作,2008年1月在更名后的市住房保障管理中心退休。

我是抚顺12中64届初中毕业生。临毕业时,我面临4种选择:和几名有志上山下乡的同学到新宾朝阳沟参茸农场;报考中专(含师范);技校;还有高中。最后,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下,考入了当时的重点高中——抚顺一高中。能成为抚顺一高中的学生,我很自豪。学校老师、同学、家长、哥哥、姐姐,甚至连邻居都为我高兴,并祝福我将来考上个好大学。
1966年6月,就在我们几乎学完了高二的课程,高三的学哥、学姐正在准备高考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后称十年动乱)来了。它来势凶猛、无法阻挡:学校停课了,高考取消了,工厂也不生产了,大字报贴满墙,紧接着武斗开始了……在学校里,我们消磨了两年的大好时光。
1968年9月,一场声势浩大的“上山下乡”运动,把我们全市的高、初中大部分学生送往辽西农村,就连刚念完小学的学生,也被冠以知识青年的称谓,送到农村插队生活,当时他们才十四五岁。
离开母校,奔向广阔天地
进驻我们学校的工宣队以“革命大批判”开路,向我们全校学生做了“上山下乡”总动员。要求我们迁户口、迁粮食关系,带行李、生活用品到农村去。当我手拿户口迁移证的那一刻,思绪万千且忧心忡忡:离开城市、离开教育我成长的母校,有些难以割舍;离开家庭、离开生我养我的年迈父亲、母亲,心里更不是滋味。到农村生活是一辈子,还是一阵子?这困扰着我,让我感到迷茫。
1968年9月26日上午,从抚顺城火车站发车驶往辽西的专列,满载着“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徐徐离开站台。那一刻,车上、车下喊声、哭声伴着滚滚的车轮声响成一片,谱写成了一部悲壮的乐章。我在家排行最小,哥、姐都远在外地工作。为了不让父母过于伤心,我在家门口和父母简单道别,头也不敢回地径直向抚顺城火车站走去。没有人专程到车站送我,看到车下那么多父母亲、叔、姨、哥、姐、弟、妹在送自己的亲人,同样的亲情,深深地感染了我,看到有那么多人哭,我也忍不住落下眼泪。
列车走走停停,在黑山县境内,一些学生陆续下车。下午三点多钟,专列到了青堆子火车站,这里是我们下乡的北镇县青堆子公社所在地。在公社门前的“忠”字塔下,热情的贫下中农脖子上戴着用闹表蒙子做成的毛主席像章,跳着“忠”字舞欢迎我们。简短的欢迎仪式后,我们把行李、箱子装上牛车,坐到车上。年轻的车老板赶着牛车朝偏西南方向奔去。已近傍晚,车到了离青堆子16里地的前陆大队。大队社员为我们备下了高粱米饭和菜汤。由于心情忧郁加上旅途上火,大家都吃得很少。饭后,大队便按照事先安排好的名单,把我们送到三小队安排的住处。
我们四个男同学住在生产队长孙广陵家东屋。屋里都没有电灯。把箱子、行李安排好后,我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给家里写信报平安。从这一天起,开始了我的七年知青生活。
在劳动实践中向贫下中农学习
过去念书的时候,也曾多次到农村参加劳动。离家这么远,独立生活还是第一次。满怀向贫下中农学习的愿望和探求异样生活的好奇感,从第二天起,我们就参加了生产队里的劳动。待收割的庄稼地离队部较远,既要过大坝(当地人称大壕),又要趟过两大坝间的季节河,站在大坝上向南望去,红红的高粱一眼看不到尽头,真是广阔天地!
前陆大队地处北镇县的最南端,与盘锦毗连。无山无石,一马平川,清一色的黏土地,还有一些连草都不长的盐碱地。这里盛产高粱,有少量的玉米、大豆、谷子、棉花等。我们的秋收工作就是割豆子、割高粱、捆绑高粱秆。把掐下来的高粱穗捆好,装车运到场院里码垛,紧接着还要把一捆捆的高粱秸秆拉回队部、分给社员家。最后再把高粱茬子刨下来,装车拉回各家当烧柴用。经过几番劳作,地里连秫秸叶子都没有了,光光的。我们也同样分到一些秫秸秆及茬子,用来做饭和烧炕取暖。
到了冬天,成垛的高粱穗已被太阳晒干了。这时该打场了,通常都是打夜场,那是因为夜晚的小北风有利于扬场。在场院里,社员们掩饰不住丰收的喜悦,一边干活,一边说笑。车把式手牵着缰绳,撒着欢儿地甩着鞭子。马拉着石滚子不停地压着高粱穗,直到粒儿与高粱穗分离。大家用木吒拨开已无粒的空高粱穗,把高粱攒成一堆。我们学着老农的样子,也站在下风头,用木锨把地上的高粱抛向空中,经风一吹,饱满的、瞎瘪的高粱粒就分开了。他们把好高粱除留些做种子外,其余的都装入麻袋,送公粮卖给国家。自己留些质量稍差的当做口粮。瘪的高粱当做牲口饲料储存起来。我和社员在一起劳动,过了两天了。1月16号,我冒着寒风去沟帮子照了这张像。照片中的我穿的更生布棉袄、带的套袖、扎的绑腿、穿的棉胶鞋都是日常生活用的,惟有手持的《毛主席语录》是从照相馆借用的。取回照片后,我想了又想,决定在背面写上“新兵”二字,寓意我是农业战线的新兵,并渴望有一天转业回城。虽然这张极普通的照片已受潮变色,但每当我看到它,就会想起在前陆三队时的辛勤劳作和艰苦生活。
勇敢面对、克服困难、适应农村生活
刚下乡时,我看到的当时辽西农民的生活是很苦的。社员的口粮每人每年只有三百三、四十斤,而且是毛粮。社员家的房前屋后也只好种高粱、玉米等粮食作物和少量的菜,用以弥补口粮的不足。我们知识青年是每人六百斤口粮。第一年每人还有一百元的安置生活费,这是对我们的照顾。我们的生活费由生产队掌管,花钱要由队长批准。尽管几乎顿顿都是高粱米饭,也没有什么好菜,我们还是吃得津津有味。随着体力劳动强度的加大,我们饭量也见长。起初还时不时地找队长要肉吃、要油吃、要菜吃,到后来能有点咸菜、大酱就不错了。直至有一次困难到连下锅的米都没有了。适者生存,此时此刻,我和其他同学一样,对吃好吃坏早已不计较了,有饭吃就行。我们几个找到肖俊卿队长,告诉他我们没吃的了。肖队长很是爽快:“咱学生不能饿着,走,我领你们上五队借点儿马料(就是瘪高粱)。”我们也不管什么马料不马料的了,能充饥就行。到了加工点,磨出米来,倒入风车里一吹,仅出五个米,另一半是米糠。我们把糠卖给老乡换回钱,再到集上买点菜,倒也不错。这是我下乡生活中唯一的一次断粮,而且吃的是“马料”,印象较深。
在前陆,烧柴比起我们辽东那是少之又少。取暖、做饭只能是烧秸秆、茬子,就连散落在地里的高粱、玉米叶子甚至大豆叶子都要搂回来烧火。有一次雨天轮到我做饭,院子里的、队部院内的秸秆全浇湿了。无奈,只好在豆叶堆中找些相对较干的装入大筐,背回去烧饭。豆叶送进灶坑里,光冒烟不起火苗,没有扇子就用嘴大口大口地吹气。吹了好半天,“扑啦”一股火就没了,待再续入豆叶,还是一个劲地冒烟。这锅饭纯粹是焐熟的,好在大家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理解了做饭人的难处,没人挑剔。
房东家的房子是新房子,连内门都没安,只有一个用蒲草扎成的门帘子。夏天还好,通风透气。到了冬天,除了炕是热的,到处冰凉。打场回来洗把脸,水没倒掉,第二天早起,脸盆里的水结成了冰。学校毛惠普主任来青年点回访慰问,就住在我们的青年点。我们请他住炕头,他坚持要睡炕梢,早早地就被冻醒。坐起来写记事,握笔的手要不时哈气。毛主任临走时说,我要向相关领导反映你们的情况。没过多长时间,我们青年点搬到了前街温姓五保户的东屋,虽然破旧,老房子还是暖一些。我们还在房前的菜园里栽上了大葱,吃饭时,蘸着自己动手下的大酱,我感到很满足。直到大队合并青年点,设立了集体食堂后,我们就不用自己做饭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3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527
233#
发表于 2016-4-14 17:16:12 | 只看该作者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4-14 11:16
感谢好友支持,欢迎赏读。

继续关注联载、、、
丁力[url=http://www.chinazhiqing.com/static/image/smiley/default/em31.gif]ht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234#
 楼主| 发表于 2016-4-14 21:03:03 | 只看该作者
江苏地子 发表于 2016-4-14 17:16
继续关注联载、、、

再次感谢好友支持!我会努力做好连载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235#
 楼主| 发表于 2016-4-14 21:23:09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六十三

我的七年知青生活(二)

张荣清

大队为了丰富社员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成立了文艺宣传队。我们一些有才艺的同学被吸收参加,并很快成了骨干力量。偶尔搞点演出活动,很受大家的欢迎。广场南面有个不大的舞台,舞台前面有两个用铁线吊起的大棉球,蘸上煤油后点燃,形成了两个大火球,照得台上、台下灯火通明。没有多彩的灯光,没有布景,没有音响,就靠着二胡、锣鼓等几样简单的乐器,也能把演出搞得有声有色。业余演员们一招一式,有模有样地学唱样板戏、男女生二重唱。表演者洪亮的嗓音、声情并茂的动作、眼神等,都赢得了台下观众热烈的掌声。演出活动使农村晚上枯燥、沉闷的生活有所改变,也使我们这些孤身在外的知青在接受再教育的同时也享受到快乐。
俗话说,人有旦夕祸福。1971年夏季的一天,上午干完活,吃过中饭,我在陆春久大爷家休息,突发腹痛,揉、压肚子也不管用。在炕上来回翻滚,额头上直冒汗。陆大爷看到我痛苦的表情很着急,跑向生产队说明病情,队长及时派出了马车。患难时刻见真情,几个同学放弃了挣工分的机会,坐上马车,陪我到邻近的赵屯公社卫生院看病。医生问诊后,让我吞钡做了个胸透,胃部未见异常,只好给我打止疼针和消炎针。我清楚地记得,打针的护士对我说:没有小号的针头了,只有大号的了,你忍着点。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我又能说什么呢?为了治病、止疼,只好忍着吧。好在注射完后不久,疼痛症状得到缓解。当晚,按照医生的要求,我被留院观察治疗,同学也陪我在卫生院呆了一夜。这是我记事以来的第一次住院,又是在异乡,让我难以忘却。第二天,临出院时,我问医生:我到底得的是什么病?医生回答:可能是胃痉挛吧。没有明确的结论,没有就没有吧!不疼了就行。这次生病就医,使我对贫下中农和同学的感情加深了。我非常感谢队长和陆大爷为我张罗出车,非常感谢车夫和同学送我去卫生院。
勇敢面对挫折,磨炼坚毅的性格
实话实说,从下乡的那天起就幻想着有一天,和同学们一起回城。依据是报纸上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每个革命青年的必由之路。我想,既然都要来农村锻炼,那城里也需要接班人,我们就有轮班都回城的可能。然而,按百分比的留城和1971届毕业生的留城,彻底打破了我的幻想。下乡第二年时听说,青堆子化肥厂招工,当个烧锅炉工人都要求双眼15的视力,几乎把我们这些高中生都排除在外。此后,每年都有几名同学进城念书、当工人,每次都没有我。静思一下,是自己表现不好吗?不是。而是那些先期回城的同学比我更优秀。

1972年秋,又有几名知青回城工作,离开前陆。我们这些留下来的“骨干”情绪低落,干活也没了劲头。大队领导发现了问题,并及时请“五•七”干部——原中科院沈阳林土研究所朱济凡所长给我们作报告。在那个忽左忽右的年代,朱老的一句:苦闷不是社会主义的!说完他笑了,我们也跟着笑起来。朱老现身说法,用自己老伴的亲身经历教育我们。他说:她是1932年参加革命工作的,资历很深,一路顺畅、步步高升,比朱老还高一个行政级别。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来了,一夜间,她变成了“反党分子”、“走资派”、“反革命”。受到了“造反派”的打击和折磨,一时想不开,自杀了,还多了一条“自绝于人民”的罪状。朱老颇有哲理地说,人生旅途不要指望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帆风顺,遭遇挫折要勇敢面对,战胜困难,走好自己的路……
朱老的报告使我深受教育,多少年来一直激励和影响着我,去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我在此后的入党、念书、工作、提拔等各方面,都不是那么顺利,也会出现波折。但不管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我都能够正确对待,坦然处之,可谓受益匪浅。我在性格上、接人待物上,更显得宽容大度,与世无争且自我感觉良好。
离开前陆大队,迎来了知青生活的下半程
回城的事变得遥遥无期,而父母的年岁越来越大。在好心的邻居及亲友的帮助下,1973年4月,我调到离家只有一岭(北大岭)之隔的会元公社马金大队四小队。当一辈子农民也要找离家近一点的地方,这就是我当时的想法。临离开前陆时,我借来一个120照相机,给社员们照了一些相,也给自己在三队队部前、青年点前照了相。留下这难忘的记忆,这里就是我生活了四年多的地方,青春的最好时光是在这里度过的。
马金大队是抚顺近郊的蔬菜队,也有一些水稻、大豆、玉米、谷子等粮食作物。我每天早4 ∶30从家里骑自行车上班,和社员们一起从地里摘下菜,装上马车,运往市里蔬菜调配站。划价后,再送到各蔬菜供应点。当时城里居民生活也很困难,几乎买什么都要票证,买蔬菜也是凭本限量的。干了几个月的农活,虽然起早贪黑劳作,但在离家很近的地方务农,很是知足,心情也好。
在整个会元公社的知青中,高中生寥寥无几,也许因为我是抚顺一高中的学生,“鹤立鸡群”,我很快便受到重视。大队有意让我当代课教师的想法还没落实,公社就急调我去当报道员。大队在给我记几个月的一等工分后,提出要让我回马金大队效力,公社领导没同意,决定留我在公社机关,当无指标的“黑干部”,并每月为我开33元的工资。在农村有这样的收入很可观的。心情激动之余,想起了在前陆的日子:记得是1971年,劳累辛苦了一年,挣了三千三百多工分,到年底算账,扣掉口粮、烧柴、棉花等款项,就剩下19块6。就要回家过年了,正赶上五队老霍家杀猪,我就让他给我称了196元的肉。到家后打开塑料布,手提这条猪肉,我告诉妈:“这就是你老儿子一年的工钱啊!”高兴的同时,感觉有些苦涩。

在会元公社机关工作的日子里,离家又远了一点。我是每周回家一次,在机关食堂吃饭,住在公社武装部。我的工作就是为全公社的春种、夏锄、秋收、冬天的农田基本建设及计划生育、教育、征兵等工作写些材料。有时还要为公社广播站提供广播稿。还经常陪公社领导到各大队摸摸情况,督促检查工作。
1974年春,公社派我到金花大队蹲点,和社员们同吃、同住、同劳动。那一年风调雨顺。秋天,金花大队获得了好收成,亩产量有了较大提高。年底的一次全民所有制企业招工,原本以为,凭业绩也应让我回城当工人。而公社领导为我谋划的是:分套房子、把父母接来、找个对象、要个指标给你变正式干部,在农村干一样有前途。这次招工根本没有我的份儿,我只好尊重领导的意见,继续在农村干下去。好在工作、生活各方面都挺好,我也不好再说什么了,又一次错过了当全民工人的机会。
在公社领导教育帮助和关怀下,1975年8月我光荣地入了党。不久又派我去抚顺人民广播电台农村部学习、实践。当时,新宾、清原县也各只有一名学员,可见领导是有意培养我这名农村“干部”的。就在我去抚顺县夹河公社小林实习的时候,又一次招工开始了。公社领导考虑到我的年龄、家庭实际情况,又看出我没有“扎根”的意思,就同意了我的回城请求。
1975年9月15日,我这个农业战线的“老兵”终于转业了,回城当上了一名大集体的基建工人。七年来,为了这一天,我在农村使劲表现,不怕苦和累,多挣工分。冬闲时也不能在家多呆几天。有一年,我还留在青年点过“革命化春节”。为了这一天,我谢绝了所有关心我个人婚事的社员、队长、五七战士、公社干部、书记。我清醒地知道,一旦在农村成家,那将给自己回城带来很大的麻烦。
回忆我的农村七年历程,感慨万千。在前陆,除了干农活,我还参加了打井办电,参加了改造盐碱地、开辟水稻田的劳动,参加了修建沟盘铁路等劳动。这些都是改变农村贫困、落后面貌的劳动。可以自豪地说:我和我的同学都为前陆人能用上电、吃上大米做出了一份贡献。在会元,我和金花大队社员一起参加抗旱、修梯田;和公社领导一起,冒雨到砖台水库参加防汛。付出的同时,也有了自己的收获:劳动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魄;痛苦磨练了意志和韧劲,失败、挫折使我变得更加坚强。有了在农村工作七年吃苦挨累的经历,回城后无论干什么工作,在我的眼里已经没有任何困难了,这就是我的最大收获。这样的精神财富,是一辈子也花不尽、用不完的。

2014年12月20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主题

241

帖子

788

积分

禁止访问

积分
788
236#
发表于 2016-4-14 23:12:4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756
237#
发表于 2016-4-15 09:03:49 | 只看该作者
下乡七年经历广,
经受磨练吃苦长,
记忆犹新到如今,
都是哭笑不得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238#
 楼主| 发表于 2016-4-15 10:19:53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4-15 09:03
下乡七年经历广,
经受磨练吃苦长,
记忆犹新到如今,

多谢龙行版主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239#
 楼主| 发表于 2016-4-15 10:20:12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六十四

在1993年师生联谊会上的演讲节选

秦世家
抚顺一高中二年一班学生、学生会主席;1968年为北镇县青堆子公社前陆大队知青,三年后抽调抚顺师范学校学习、工作;毕业于辽宁大学历史专业函授班、抚顺石油学院管理工程专业干部专修科、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专业、辽宁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同等学历);相继在市教育局、市文教办政治处、抚顺石油学院工作;2006年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岗位退休。


欣闻田文昌同学主持编辑抚顺一高中“老三届”同学的回忆文集,心情非常激动。我想起1993年7月24日,原学生会和四区机关工作的同学,曾筹备组织过一次一高中“老三届”师生联谊会,以纪念我们离校下乡25周年。那天前来参加联谊活动的有六百多位老师和同学。大家久别重逢,互叙心声,处处洋溢着同窗手足之情,情景特别感人。在那次活动中,我作为筹备组负责人,曾做过一次主题演讲。从那以后,又是21年过去了,同学们由青年至中年;又由中年步入老年。这次通过征文出书,以文相会,意义更是非同寻常。我找出1993年联谊会上的演讲稿,加以整理,拿出来与同学们分享,希望勾起大家对那次活动的回忆,更加珍惜同学之情、师生之情、母校之情。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我们老三届同学从1968年离开学校和老师已经25年了。昔日青春送走了蹉跎岁月,三中全会迎来了锦绣前程,但是始终没有忘记母校老师。我们敬爱的老师,卅年耕耘培桃育李,历尽千般苦;昔日学子,廿载风雨茂叶繁枝,备感师长恩。请允许我代表老三届同学向各位老师深深地鞠一躬,道一声恩师您好!
在抚顺第一高中学习生活期间,我们师生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同学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许多领导和老师说:希望有生之年能够与老三届同学见上一面;许多同学说:人到中年,希望老三届同学相聚一次。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加强同学之间的联系,为振兴抚顺服务,在部分领导老师同学倡议下,由原学生会和在四区机关工作的同学组成了师生联谊会筹备组。在筹备过程中,刘伯行、张庆先、张长江、王运凡、李吉安、孟祥富、李世服等同学和18个班的联络员做了许多具体工作,为这次联谊会的召开做出了巨大奉献。
抚顺第一高中是抚顺地区著名的高级中学之一。从1953年建立到1968年的15年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全市人民关心支持下,经过全体师生的努力,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和学风,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不愧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摇篮。当我们步入令人羡慕的省重点高中——抚顺第一高中的时候,正是风华正茂的年代。学校良好的教学设施,完善的政治教育,严格的教学管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老师呕心沥血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教学思想,诲人不倦的治学态度,为人师表的高贵品质;学生为祖国而学习的崇高目标,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尊师爱校的思想品德,团结进步的精神风貌,这些都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抚顺第一高中特色的团结、求实、严谨、创新的优良校风和学风。这种校风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为我们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我们科学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条件。回首往事,老师的音容笑貌经常浮现在我们眼前,谆谆教导经常回荡在我们耳边,严谨治学的作风激励着我们攀登,无私奉献的精神鼓舞着我们前进。我们为在这样美好的学校度过青春年华感到荣幸,我们为受这样好的老师的教导而感到自豪。感谢党、感谢人民、感谢辛勤的园丁,你们为我们提供了优良的成才环境。昔日,抚顺第一高中老三届的学子,可以自豪地向你们汇报,我们没有辜负你们的期望和嘱托。抚顺第一高中的建制虽然没有了,但是第一高中的校风、学风、传统和精神深深地扎在抚顺这块土地上,而且通过新的一代继承下来,发扬光大,从这个意义上说,抚顺第一高中永存。
1966年6月,历史把我们带入了“文革”的劫难之中,我们这些阅历很浅、社会经验甚少的学子是受害者,一些同学受错误路线的影响,有些过激言行,曾经伤害了领导、老师和一些同学的感情,多年来深感内疚和不安,好在“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1968年,我们“上山下乡”到了北镇县,虽然许多人失去了继续深造的机会,但是具有良好素质的学子却能在暴风骤雨中锻炼意志,在农民群众中汲取营养,在生产劳动中增长才干,正像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孟子所说:“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又说:“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1970年以后,我们同学有的上了大学,有的进了工厂,有的到了机关,在各条战线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事实证明,第一高中老三届的学子具有对国情比较了解,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共命运的优势;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较强的特点;具有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一人有难、众人帮助、互相支持、共同进步的美德。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条件,把我们锻造成了承前启后的跨世纪的一代。
改革开放使抚顺这座依山傍水的城市日新月异,抚顺的巨大变化,也渗透着第一高中学子的心血和汗水。让我们发扬第一高中的光荣传统,把聪明赋予萨尔浒,把智慧献给锁阳城,为建设家乡献计献策,为振兴抚顺建功立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给母校谱写新的动人诗篇,为“四化”弹奏新的最佳乐章,为抚顺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给母校和老师增添新的光彩。
祝愿各位领导、来宾、老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祝愿各位同学、朋友家庭幸福,心想事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756
240#
发表于 2016-4-16 09:12:29 | 只看该作者
二十五载重相聚,
感慨发言表主题,
回顾众友同经历,
更忆校史激动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10 14:57 , Processed in 0.181011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