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125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青上山下乡纵横谈(七)

[复制链接]

121

主题

131

帖子

343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43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19 11:52: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三个日头 于 2016-6-19 12:24 编辑

转发:
知青上山下乡纵横谈(七)
吕秋梦
知青上山下乡的争论,涉及了“国家与个人”,“道德与利益”等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加上“文革”的大背景和西方价值观的渐染,使问题更加复杂化。评判的标准不一样,结论也不尽相同。
中国人有个习惯,叫“先树靶子后批判”。知青上山下乡这个靶子,看似很远又觉得很近;看似清楚又觉得模糊,怎么也瞄不准,所以不敢放枪。时至今日,是对是错中央也没有明确的表态。至于某些“知青学者”的著书立说,并不代表政府的意见。
“文革”以后,我们对“四人帮”、“红卫兵运动”、“林彪事件”等文革现象,进行了批判,并肃清其流毒。偏偏对时间长、人数多、牵扯面广的知青上山下乡没有进行批判,甚至在被迫害的老革命重新掌权以后,还要坚持这一政策,只是因为社会矛盾过于激裂,才被迫放弃。知青上山下乡的政策最终并没有获得多数民意的支持,过程也不完美,为什么党中央却任由评说而不做结论,肯定有原因。
有一点是清楚的,和“红卫兵运动”不一样,知青上山下乡在整体上对社会没有危害,也没有伤害他人。相反,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一举措,对社会的稳定、国民经济的恢复、教育等各领域的向好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内外交困的“文化大革命”有了缓冲的余地。一句话,知青上山下乡,使文革初期的动乱局面实现了“软着陆”,避免了滑向更加危险的深渊。
知青上山下乡的作用是相对的,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家当时的困境,也改变不了“文革”的错误性质,我认为,短期的效应还应该给予正面的评价。
还有一点提醒大家注意:“老三届”上山下乡的前后,中苏边境的磨擦不断,随时有爆发大国战争,甚至核战争的危险。毛主席一直强调“备战备荒为人民”和“屯垦戍边”的战略思想。疏散城市人口,尽可能的保存有生力量,也是知青上山下乡决策的重要因素。学者们在评述知青上山下乡产生的原因时,很少有人研讨战争阴云密布的客观事实,是无意的疏漏还是有意的回避,不得而知。如果战争爆发了,世人会盛赞毛主席的英明伟大;战争没爆发,反而受到指责,这样的想法和作法,不公道也不厚道。
历史的发展有其必然性,也充满了偶然性。
知青上山下乡早就有迹可寻。“五四”运动以后,是为了救亡救国。解放以后,主要是为了减轻城市就业人口的压力,农村和边疆也有需求。在城乡存在巨大差别的社会生态下,推行这样的政策应该很有难度。共产党很自信,因为有“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理论指导,有“延安精神”的革命传统,有新中国支农支边、回乡下乡的社会实践,不怕没人响应。“文革”中,“老三届”近乎连锅端的上山下乡,虽然有些偶然,只要毛主席一声令下,照样搞的轰轰烈烈。知青上山下乡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也意味着传承,绝不是“文革”错了,一切都要否定那么简单。
偶然,就是没想到,或叫出乎意料。“老三届”的学生愿意不愿意,都要上山下乡,出乎了大多数人的意料。如果没有“文革”这样的事,可能不会以这样极端的形式出现。
“文革”也很偶然,不但人民没想到,大多数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也没想到。当“文革”爆发时,他们也摸不着头脑,举足无措。“文革”不但偶然,而且名不符实,明明是清除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政治大革命,非要叫文化大革命,至今令人费解。既然叫文化大革命,只能从有文化的地方开刀。打倒“学术权威”,在短期内对老百姓的影响还不明显,把有文化的老师打爬下了,学生没人教了怎么办?只能停课闹革命。到一九六八年,中学毕业生积累了三届,旧的没出路,新的上不来,不上山下乡还能怎么办?“文革”中的上山下乡,是国家秩序失去控制的再调整,是社会矛盾积累的释放。过后一想,知青上山下乡也在情理之中。
“文革”中知青上山下乡的政策,对国家有利,对广大青年学生并不公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负面的影响就会凸现。当社会秩序逐步恢复正常,知青政策再调整回来,也是必然的选择。当时的争论和迟疑,只是时机和条件是否成熟的问题。
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政策,更不可能一劳永逸。我们不能因为政策的调整或终止就轻易否定当时的合理性,也不能因为当时的合理,就看不到内在的矛盾及不合理因素的存在。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动态之中。我举两个眼前的例子:现在可以生二胎了,并不能否定当年计划生育的政策,在国家发展中曾起到的重大作用。贪污腐败,贫富差距拉大、道德滑坡、环境污染,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社会问题,我们也不能据此就否定当年改革开放的正确,饿肚子的滋味不能忘。知青政策也要辩证的去看。
历史的局限性,决定了认识的局限性。我们不能用今天社会实践的成果和认识的高度,轻易否定和指责过去的一切,也不能对负有某些责任的领导人进行妖魔化。我认为,任何国家的领导人,包括封建帝王,绝大多数人都希望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有些人的失败或成为亡国之君,主要是政策的错误和用人的不当,以及其它不可抗拒的原因造成的。当然,在认识层面我们也要突破历史的局限性,历史地、科学地、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让社会更健康的发展。
在农村,农民知道敬祖宗,知道感恩。城市里的许多人,生活条件比农村优越,却偏偏喜欢情绪化地骂先人,把自己现在的一切不顺和不满,都归罪于过去领导人的错误和无能。殊不知没有前人的成功与失败,没有人民的坚韧与奋斗,哪有我们的今天,谁也不是石头缝儿里蹦出来的。尊重先人,也是尊重我们自己。再过几百年,几千年,我们也要进入祖宗的行列,我们今天的价值取向也可能成为后人的笑柄。我相信,后人也会对我们今天的努力给予足够的尊重,不会成为不肖子孙。
“文革”的发生也有必然性。共产党是革命党,什么叫革命?过去的定义是:革命是暴力,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为。共产党在夺取政权的时候,暴力不可避免,是主要的斗争形式。夺取了政权,而且政权得到巩固以后,继续革命还应该是继续暴力吗?显然不是。理论和实践出现了矛盾。毛主席根据执政的实践,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理论上也有了突破,这就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可惜,毛主席没听毛主席的话。如果坚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指导思想,就不会出现“打击一大片”的暴力行为,也不会有大量屈死、冤死的人。
革命,这个词中外都用,它的原意我说不清楚,反正我知道,在人民内部,不能老想着要别人的命!这应该是“文革”带给我们最沉痛的教训。
今年是“文革”结束四十周年,多说了几句,但愿没有离题,谈知青上山下乡也离不开“文革”的大环境。“文革”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不同于前17年的社会形态,也不同于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形态。“文革”是不正常的时期,一夜之间就可以改变人的命运。谁让我们赶上了呢,个人只能在历史的潮流中沉浮,情绪化的抱怨没有实际意义。
知青,在中国是社会现象。从这个群体中走出来的人,上至国家领导,下到黎民百姓,对社会的影响无处不在。他们在农村的经历,是历练还是像有些人说的误人子弟,是第二故乡还是伤心之地,各有各的说法。也许后人会有比较中肯的评价。

20164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沙发
发表于 2016-6-20 07:26:15 | 只看该作者
无论如何作评价,
历史事实造就它,
只因身历其境中,
方有众人总提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1

主题

526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219
板凳
发表于 2016-6-20 11:25:57 | 只看该作者
"在农村,农民知道敬祖宗,知道感恩。城市里的许多人,生活条件比农村优越,却偏偏喜欢情绪化地骂先人,把自己现在的一切不顺和不满,都归罪于过去领导人的错误和无能。殊不知没有前人的成功与失败,没有人民的坚韧与奋斗,哪有我们的今天,谁也不是石头缝儿里蹦出来的。尊重先人,也是尊重我们自己。再过几百年,几千年,我们也要进入祖宗的行列,我们今天的价值取向也可能成为后人的笑柄。我相信,后人也会对我们今天的努力给予足够的尊重,不会成为不肖子孙。"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

主题

553

帖子

144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47
地板
发表于 2016-7-6 11:39:0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怎样评价不重要,重要的是造就了一代精英,知青这个名字永载史册,苦难总算过去了,享受生活享受快乐,决不后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4

主题

3542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633
5#
发表于 2016-7-24 09:34:21 | 只看该作者
评论站得较高,看得全面。知青中当然不乏精英人才,但以养家糊口为大多数。能借此平台,各抒已见,实属难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37

帖子

29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6
6#
发表于 2016-7-28 17:51:18 | 只看该作者
知青情结,永生难忘!
知青经历,可歌可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9-30 08:12 , Processed in 0.177010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