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自己要用一辈子) 过去,许多时候我都是悄然弥漫在阡陌红尘里,弥漫在逝去的韶华里,弥漫在那双嫣然回首的目光里, 生命,就在这瞬间的绽放与衰败中感受着、体验着;人生,就在这起起落落的跌宕中回味着、成长着,青葱的岁月,眨眼间掠过桃花盛开的季节,而时光却如那奔涌的小溪,载着凋零的花瓣、载着执着的向往,依旧向前静谧的流淌,岁月走过了春夏秋冬,走过了酷暑寒凉,不懈地生命,不知不觉的驶进了中年的海域。 人到中年,拼搏了半生,一直周旋在生活、事业、儿女和老人中间,肩负着 人生沉重的三大责任。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是中年责任重担的两头,对自己负责则是它们之间的支撑点。 中年了,不那么在乎他人是不是喜欢我,而在意我喜不喜欢自己。中年的心灵比天空高远,比海洋辽阔。中年是一本耐读的书,书页里内涵着春秋人生,流淌着理性的清泉。
中年又是一种气质,优雅大方,潇洒坦然,于深沉中有一种旷达,于矜持中有一种 恬淡,中年更应像菩萨:眼睛向下,常常自我反省;嘴角朝上,时时自我满足。 有人说要学会享受生活,简单的字说起来轻易,但是真正做起来很难,所以人生总有遗憾。那种两袖请风、潇洒、不问世事的感觉真的很好,可又有谁能轻易做到呢?当年的同学、知青、同事,纷纷进入花甲之年,现在也轮到我自己啦。喟叹生命好比过山车,咣当、咣当晃悠了大半辈子,嘎吱一下,蓦然回首:六十已是人生一甲子,触目惊心!令人感叹的是:过了六十,无论体能还是精力,与五十好像没什么不同,但感觉不一样了,你不服就是不行!像我们现在,按照岁月年轮的规定,每个人都的一丝不苟的老下去,我绝对乌黑的头发,无可奈何的闪出银发,我本来光滑的面额,按部就班地日渐粗糙,更要命的是记忆的忘却和委屈。为此,我认了,认定生命的程序,童年,青春和衰老,从而化解衰老的尴尬。我曾经试图去读懂自己,看着自己中年决绝的背影,才发觉读懂自己需要用一辈子。我每天生活在琐碎的工作、家庭、与同学同事朋友的圈子里,时间也在无形中浅浅地冲淡着一些记忆,但更多是加深一些体会,即便如此,依然有许多无奈和纠结。六十之前,同学知青同事們见面,交流哪儿发财;六十过后,满处打听养生秘诀。六十岁之变:之前喝酒,之后喝茶;之前跑步,之后散步;之前比“学历、职务、薪水”,比谁高;之后比“血压、血脂、血糖”,比谁低。人过了六十,地心引力开始发威,衰老氧化开始加速:一头白发不得不染,眼角鱼尾纹开始龟裂延伸,眼睑开始垂成眼袋,一身润肤开始松弛懈怠。呜呼哀哉,老菜皮矣!怎么刷“绿漆”,也嫩不过菜心呀。有时稍不留意就出现了身体不适,头昏眼花,视力下降、腰驼背胀,颈椎痛,心律不齐,凡此种种纠缠着你的心身,此刻,一片潮湿而又模糊的内心才真正读懂了自己。我想有时,用知识和书籍陪伴是最好的的同行,不去与时间死磕,败的只有传奇。与其逆流而上,不如随波逐流,这是对生命的敬畏。 其实,在我看来,出身,贫富,教育都无法真正定义一个人,但内心的质地却可以。往往是生活中的细节能够折射人性深处的闪光和黑暗,以古话而言:‘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概都是这些小故事背后的道理。 很多人,很多事,很多循环,总以为自己看清世界的很多真面目消沉堕落愤事疾俗。只由于走不出自己内心的泥潭,没有方向于是乎发泄着内心的不满,以掩饰内心的茫然与无助! 环顾周围,当中年的火车跃着岁月的轨道猛然向你驶来,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开始老了,真的老了!儿女们都有三十多岁了,退休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一个甲子年,几乎就是人生的四分之三,你的生命还剩下多少?在过去一到六十岁总想到的是;白头发老倌子揣着粗气、带痰的咳嗽声,摇摇晃晃的形象。如今我自己也走到这个形象的边缘,所不同的是我们没有儿女成群,只是一个女儿的‘独生子女’的父母。 上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第一批独生子女的父母大多已步入老年人行列,“独一代”家庭的养老问题正在显现。据估计,2005年全国30岁以下人口中终身独生子女数量为1.5亿人。有学者指出,“421”的家庭结构让独生子女在中年之后往往背负巨大的压力,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与多子女家庭相比更加脆弱,风险度更高,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养老风险。这不光包括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也包括独生子女自己未来的养老问题。 曾经有许多父母 观察到,独生家庭照护能力太弱, 对于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压力,我许多同事、同学、朋友都说;近几年来,他明显地感觉到工作日渐繁忙起来,用他们的话说,“请护工照顾老人的子女越来越多了”。独生子女一代确实还没有做好应对父母养老问题的准备。老人难免会生病,只要老人一住院,独生子女们就忙得不可开交了,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好多时候老人只是做了一个小手术或者住下院,但独生子女们往往会把事情搞得一团糟。如果是老人‘中风瘫痪、卧床不起’那你就没完没了永远别想清静,日子像是熬着过的。 独生子女小时候是幸福了,因为没人跟他们争宠。但长大后,需要他们承担责任的时候,就麻烦了。一是没人帮忙分担,再就是不会照顾人,心里承受不了压力。我同事们说 这样的情况他们见过很多,有时候还真挺替他们发愁的。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他们在童年感受到了父母给予的单独宠爱,可现在步入青年,也开始感受到作为独子所要承担的压力。这是我同事,同学中所遇到的“中年危机”。 对于我们现在来说,‘独一代’不是不孝顺,只是孝顺不过来!我只能无奈地说,‘独一代’他们“压力实在太大了,真的,大得让你无法想象。” 事实上,独生子女父母也能切身体会到步入中年的子女一代所背负的养老重担。按正常家庭人口比例计算;儿子儿媳都是独生子女,儿媳一方,祖父母、外祖父母加她本人的父母,有5位老人,儿子这边的情况也一样,算下来,“我们许多家庭的儿子和儿媳妇需要照顾的,就是10位老人”了。 由此可见,对于像我们中年家庭的独生子女问题,有专家指出,独生子女家庭产生财产继承纠纷的可能性降低,对于失独家庭或部分独生子女父母来说,“以房养老”不失为一种选择。而另有人士则建议从制度层面化解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还有部分人大代表建议,养老政策应该对独生子女家庭定向关照;可试行“独生子女养老社会保险金”制度,每个成年子女或就业的独生子女每月出资一部分,加上政府补贴,存入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保险金账户中,待父母退休或特殊困难时可支取使用。凡此种种意见,都是对中年独生子女家庭的一种无奈的善意地诠释。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孝顺”也就成为衡量人的道德标准之一。“孝”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由上面一个“老”字,下面一个“子”字组成。后来逐渐将“老”字的下半部取消,就是现在的“孝”字,其最基本的寓意是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在上面为孩子遮风挡雨,孩子长大了,父母老了,孩子在下面背着父母,这就是“孝”。、然而,这个大大的“孝”字,看似有情,事实上在当代社会却犹如一把利刃,在长久地伤害并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质量,它在某些方面其实是推卸社会责任,严重阻碍社会养老制度的发展。 在西方国家,养老从来都不是建立在子女的“孝道”上的。因此,一位老人的晚年幸福与否也就相对独立,无需看儿孙的脸色,同子女的道德水平也没什么太大的关系。毋庸置疑,如果有孝顺的儿女,老人的晚年生活当然会更加愉快。但是,在一个制度健全的文明社会,任何人的幸福本身就应该有制度和法律的保障,而非建立在某个人的道德水平之上。用抽象的道德来保证老人的幸福,这本身就很不靠谱。 而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却在最大限度将全部责任推到弱不禁风的个体身上。这就导致“孝”这个字看上去很美,而事实则是不堪入目惨不忍睹。发生在我们生活周围‘惨不忍睹’的现象却比比皆是,‘不幸的家庭每每不同’,你能说什么? 仅仅在中国农村,就有很多老人到最后孤苦伶仃无人问津,甚至不得不走上上吊自杀喝农药的道路。说起来,皆因子女不孝的缘故。然而,在人们谴责不肖子孙的时候,却很少有人想过:单单建立在“子”上面的中国老人的晚年,是否过于单薄?于是,也就有了十几岁的孩子连上大学都要千里迢迢带上病重的母亲,这自然赢得了“孝名”,但可怜的是,在中国文化中长大的孩子,小小年纪就独自一人承受所有的压力,而且还心甘情愿,从来也没有想过:怎么就没有人来帮帮我? 早几年,当我父母还健在时,那个时候你既要上班,还要照顾儿女,我姐姐她们还要照看孙子。在父母生命的晚年里,两个老人已是病入膏肓、气若游丝扑腾、扑腾地挣扎、游弱在身体痛苦的边缘,当它向你的中年徐徐走来时,对此,我们也毫无猝防,幸好,我们还有姊妹四个人,十几年里都是以我姐姐为主照顾他们,姊妹相互协助但还是感到‘心有力而不足’,当老人們先后离开这个世界,我不得不想起我的女儿們“独生子女”她們来。父母已进入了老年社会,也要养老,独一代’她们准备好了吗? 每天忙完工作,回家人小息,都感觉斑驳的生命里多了几分凝重、忍耐与宽容,少了几分浮躁、苛求与纷争。沧桑的笑容里参杂了几分苦涩与无奈、伤感与期待。厚重的情感里缺少了几分浪漫与清纯,梦幻与炫彩;滋长了几分沉稳与关爱、成熟与释怀。其实,生活本身就是实实在在,忙碌而庸凡,充实而平淡!如水的日子静谧而温馨,清寂而悠然。斑斓的爱的色彩,被缕缕的炊烟淡化、遮蔽、漂洗成一片灰白。而生命的困惑与感慨,却在夕阳的余晖里沉淀、滤化,幻变成一种超然与洒脱、宁静与淡泊。不管前方的路还有多遥远,霜白的爱定会在风雨中兼程并进,共享安泰。永不懈怠! 人到中年,我读懂了现实总是高与梦想,满足总要大于奢望。安份知足的心,似乎已习惯于现实的一切,躁动的爱,在命运的安排下,该有的都有了,该来的也都来了。该体验的也都体验了。该承受的也都承受了。但不知为何?我的心却依然还在纠结中渴望、追求!渴望着人性的向善致远;追求着仁爱的完美圆满!为此,我倍感岁月的匆忙,时光的短暂,对人生也有了更多的认识与感悟。想起来;人啊,读懂自己真正要用一辈子。2015.1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