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查看: 99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坚守知青岁月淬炼的报国初心(上)

[复制链接]

383

主题

596

帖子

291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91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7-15 11:22: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坚守知青岁月淬炼的报国初心
范翔宇
知青的经历是什么?知青在这个人生时间段里得到了什么样的收获和感悟,知青一代在新中国的建设发展史上的定位等,这是一个因个人经历而异的话题,因为,每个人经历的知青岁月各有长短,所经受的历炼也就不同。然而,有一点是应该可以认同的,那就是知青们在知青岁月里淬炼的报国初心,是共同的,具有行为导向的、对知青今后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励志作用
什么是知青们在知青岁月里淬炼的报国初心?这种报国初心的群体行为是如何体现的?如何理解、认知这种坚守知青岁月里淬炼的报国初心的内涵?为什么要提出知青岁月里淬炼的报国初心这样一个话题?坚守知青岁月里淬炼的报国初心,有什么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其实,这不是笔者一时兴起之想,而是从自身的切身经历为切入点,通过对知青群体特殊的人生经历剖视过程中,所得出的思考。由于笔者在知青岁月里,及至参加工作后的经历中,都直接接触到影响知青人生周际乃至命运的重大的社会变革,正是这些重大的社会变革,一次又一次的在知青们的人生道路上设置各种考验的同时,更验证了知青们在知青岁月里淬炼的报国初心。
知青岁月艰苦淬炼的实践,激发了知青一代为国担当的初心
一、为国分忧的初心
知青们为国担当的初心,是具有原点性基因的,源于时代使命的驱动,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动力。
一是基于对中国青年运动方向的坚持和传承。关于这方面的论述,1965年出版发行的《中国青年》第九期,就作出了明确的判断,原文摘录如下:
“十年前,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我们最敬爱的倾袖毛主席,在一九五五年十二月,向我国广大知青年发出了一个伟大的号召:‘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毛主席的这个伟大号召,与二十六年前在民主革命时期提出的革命知识分子要同工农结合的伟大指示精胂一脉相承,为我国广大知识青年,指出了一条献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广阔道路,指出了一条我国青年革命化的广阔道路。十年来,在毛主席这个伟大号召的召唤下,在我国青年中出现了一个声势浩大的下乡上山参加农业生产的革命热潮。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高举着革命的旗帜,怀抱着远大的理想,一批又一批高高兴兴地奔向了农业第一线。他们到了农村,和农民一起生活,一起劳动,一起战斗,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他们的脸晒黑了,骨头硬了,思想红了。他们在农村干得越久,就越体会到农村确实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它既是进行三大革命运动的广阔天地,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广阔天地,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广阔天地。他们越是认识到农村天地的广阔,就越感到在那里,确确实实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十年前,毛主席号召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我国革命的知识青年热烈地响应了毛主席这一伟大号召,坚定地走上了和工农结合的革命道路,到农村去,到山区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中间不少人已经在贫下中农中扎下了根子,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抖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中锻炼成长为一代有理想、有文化、又红又专、能文能武的新人:让我们千百万命青年高举毛泽东恐想红旗,迈上这条大道胜利前进
从这段判断中可以看出几个关键:“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革命知识分子要同工农结合的精胂一脉相承”,“进行三大革命运动的广阔天地”,“理论与实践相精合的广阔天地”,“有理想、有文化、又红又专、能文能武的新人”。这一时期的先进人物代表有:徐建春、周明山、吕根泽、万炳炎、韩志刚、邢燕子、柳昌银、赵耘、王培珍、李枝荣、侯隽、董加耕。他们成为后来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蓬勃发展的榜样,因为他们的行动方向就是中国青年应承担的重要的时代使命之一。虽然后世的一些文章在关于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评论中,对此贴上了许多曲解性、污点化的标签,但在历史和时代的实践检验中,遮掩不了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原点基因的光辉及由此取得的丰硕成果。
二是基于为国分忧,共度难关的时代责任,这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密切相关。以笔者所在的北海地区为例。
北海、合浦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工作,始于1964年,起因是为了缓解当时人口增长、精简职工等原因而形成的城镇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1964年,合浦县城镇人口68369人,1961——1963年,根据中央的精简政策和减少城镇人口的指示精神,共精简下放了来自农村的职工21697人,城镇职工1234人。而时为建制镇的北海市1960——1963年,精简压缩人员9095人,其中动员回乡、到农场等农业生产战线的有5051人,回街道企业的1240人,全民所有制精减到集体所有制的271人,剩余2533人作其他就业处理。而这些被下放的城镇职工因落实政策后返城成了新的待业者。
1964年开始,为了缓解城镇就业的压力,北海、合浦分别成立城市下乡青年领导小组办公室,动员未能升学、就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当农民。
在1964—1977年, 北海市先后动员11141名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其中到外地下乡的1273人,在市郊下乡的9868人。1979年止,先后安排回城就业下乡的知识青年共7542名,其中招工招干7191人,参军9人,升学102人,迁回城镇安排就业209人。最后剩余的2329人中,由各行业办“小集体”安排1209人就业。
1964—1977年,合浦全县上山下乡插队务农的知识青年共有14695人,其中合浦县城知青10794名(含廉州镇户口的知识青年6238名),各公社知青3901名。先后回城并安排就业的知识青年10483名。其中招工5174人, 参军246人,考上中专、大学613人,按政策回城安排工作的551人,其余3901人也回迁城镇就业。
北海、合浦上山下乡知青的总人数25836人。
此外,广西军区生产师三团在合浦设立,下辖六个营,共安置主要来自柳州2259名知青。在北海合浦安置知青的总人数超过了28000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安置,几乎涉及除了独生子女之外的每一个家庭。下乡年份最长着达13年。
按当时的政策,这些上山下乡到农村当农民的知识青年,必须在农村经过两年以上的劳动锻炼,才能参加招工、升学、参军等竞选。
    从1966年开始,政府开始实行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逐年返回城镇安排就业政策。 1979年止,北海市先后安排知识青年7542名回城并就业。其中招工招干7191人,参军9人,升学102人,迁回城镇安排就业209人。最后剩余的2329人中,由各行业办“小集体”安排1209人就业;合浦县先后安排知识青年10483名回城并就业,其中招工5174人, 参军246人,考上中专、大学613人,按政策回城安排工作的551人,其余3901人也回迁城镇就业。
当时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是:“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吃闲饭!”
上山下乡不在城市吃闲饭,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广阔天地炼红。这不是对革命战争年代里,乃至在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中,中国青年运动必须与工农兵相结合,扎根在人民群众之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刚从学校毕业的初中生们,正是花季年华,本来正是享受父母关爱,分享时代发展成果的年龄,但是,当祖国召唤的时候,他们毫不迟疑的背井离乡就出发,奔赴到山区、边疆、海岛及广大乡村去吃苦耐劳,这是在和平建设的年代里,古今中外都没有出现过的这样一个为国家而忘我赴义,为理想而奋勇担当的庞大群体,这本身就是一个伟大创举和奉献。
通过以上的史实片断的透视中可以了解到,知青上山下乡下乡是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革命传统的传承要求与时代使命担当的召唤,这就是构成知青为国担当初心的原点基因之一。也就是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不论是出于继承与弘扬青年运动光荣革命传统的要求,还是在时代的召唤中去为国分忧承担使命,其中都没有任何功利性行为的驱动因素,只有为着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忠诚奉献,正是这样一种难能可贵的,朴素的而又坚定爱国主义情怀,才铸造了一代知青卓越的精神风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8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0032
QQ
沙发
发表于 2019-7-15 16:28:42 | 只看该作者
   好帖分享了!
谢守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5
板凳
发表于 2019-7-16 06:59:27 | 只看该作者
知青下乡为哪般,
忧国情操大义添,
继承千百革命路,
减轻城镇真负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7-3 05:45 , Processed in 1.216802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