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宝岛冰上坦克争夺战 萧毅
下乡浙南山区插队三年后,我从农村去了东北边境当兵。 在团部政治处,我经常带领电影组到中朝边境河口放映,慰问驻防连队,顺便看望上海老乡——从中苏边境黑龙江虎林县入伍的上海知青。一谈起下乡的情况,他们总是津津有味、有声有色地描绘,1969年所经历和见闻的那场珍宝岛战斗中的一些场景。 东北的冬天,是滴水成冰、呵气成霜的季节。北风呼啸,大雪纷飞,道路结遍冰凌,树木缀满雪花,一片冰天雪地,到处闪烁着耀眼的银辉。 3月2日,珍宝岛发生了武装冲突,老毛子不断入侵我国的领土进行骚扰。 战斗期间,沈阳军区的23军和46军下属部队开赴前线,与守岛边防部队共同参加自卫反击战。当地的社队和附近的兵团(农场)等,也派出了民工和民兵支前,在那里屯垦戍边的知青也不例外,几次来到岛上。 第一次攻岛的炮火异常猛烈,把这个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小岛炸得体无完肤,爆炸的气浪将坚硬如岩石般的冻土和树根枯枝掀起一仗多高,然后又像降冰雹似的“辟哩啪啦”地猛砸下来。 支前队的一些民工和有的知青,吓得钻到车底下躲避炸弹。战斗中车辆是飞机大炮轰炸和攻击的主要目标,一旦被打中,汽油将引起巨大的爆炸。 参战部队的指战员见此情景,大声招呼他们:“危险!快出来躲到林子里去!” 大伙赶紧疏散到附近的林子里去了。 3月15日,第二次又向珍宝岛发动了进攻,由坦克率先冲锋陷阵。钢铁的履带呼隆隆地滚动着,进入雷区后,其中有一辆坦克碾上了反坦克雷,爆发出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坦克的履带被炸断了,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的30多吨重的铁家伙,一下子趴在冰封的江面上,动弹不了了。作战部队的战士从坦克射击的死角,疾步飞奔过去,跳上坦克车,拉开顶盖,将手榴弹塞了进去。“轰隆”一声,已瘫痪的坦克被彻底炸哑了,成了一铁疙瘩。 对方怕那辆坦克落到我方手里,白天不停地用炮猛打江面上的坦克。黑夜派出小分队携带了一百多公斤的梯恩梯炸药,塞进坦克的驾驶舱,并装上雷管和接好导线,想炸沉它消赃灭迹。后因听到一串突如其来的冲锋枪声,还以为是被我军发现了,来不及点火就丢掉导线逃了回去。 上级指示要将这辆T62坦克拉回去进行解剖,为部队的军事科学研究和武器装备建设等提供先进技术资料。 天亮后,我军发现坦克车的发动机上堆满了炸药,因在对方的炮火射程内,所以不敢贸然行动。 天黑后,几乎所有的部队和支前队都动员了起来,参加了牵引坦克的战斗,架设人工绞盘,想用机器加人力将坦克拖上岸来。 江岸上,几十道钢索如蛛网般将坦克缠裹起来。载重卡车沉重的吼声,人们推动绞盘的呼号声,响成一片。 为了压制炮火的突袭,我军几乎将所有的火炮都集中在江岸的阵地上,随时准备以强大和密集的火力扑盖对方的炮击。 经过连续多晚的反复牵引,喀嚓一声巨响,坦克终于被拖到了江边。可是,却发现坦克被牵引的重力扯成了两半,拉上来的仅是炮塔,而车身还留在江面上。 随着春天的到来和炮战的加剧,逐渐松软的江面冰冻豁然开裂,坦克的下半截沉陷到了江底。 海军旅顺基地防救船大队的潜水员们,奉命赶到珍宝岛打捞那辆弃留的“乌龟壳”。 白天,因对方炮火猛烈,无法靠近坦克沉没的地方。夜晚,又因天太黑,我方行动起来不方便,而且对方又有夜视器材,可以清楚地观察我方的动静。所以只能选择在傍晚,抓紧天色半黑不黑的空挡行动。 当时的珍宝岛虽然已经开春,但仍是冰天雪地,白天最高温度也将近零下30度,乌苏里江上结着足有两米厚的冰层。炮弹一次次炸开的江面,又一次次地冻结,形成了一片片凹凸不平的冰层。 这样的天气,又是日落后下水,潜水员们冒着严寒和生命危险,潜入江底打捞坦克,随时都有被冻僵的可能。 潜水员们下水打捞坦克的时间,却由对方的炮击所决定。炮声停了,立即下水紧张作业;炮声响了,则赶紧躲进掩体休息。 第一天,潜水员下水打捞坦克,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又失败了,都没有找到坦克的位置。 第二天,凿开下水的冰窟窿又被冻住了,撬下来的碎冰也都结成了冰疙瘩,粘在江面上,凿冰、打洞等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工兵已经连夜架起了浮桥,立起了绞盘。 潜水员焦急地等到了傍晚,天一黑立即就下水打捞,潜入江底搜寻,终于找到了目标,将钢索挂在坦克尾部的挂钩上。潜水员出水后,上面的人刚想绞钢缆,准备往江面上拖坦克。 “哒哒哒……”一阵机枪声突然响了起来,紧接着便是猛烈的炮火,炮弹从头上呼啸而过,掉在不远的地方,炸起一团团雪尘和炸出一个个冰坑,大伙赶紧躲进了防空洞。 好不容易等到炮火停了,大伙钻出了防空洞,往江上一看,全傻了眼,刚才栓上的钢缆已被炮火炸断了,炮弹在周围炸出了不少冰窟窿。 前功尽弃,潜水员只好咬着牙再次跳入冰冷的江水,潜到江底作业。厚厚的冰层下是黄乎乎的江水,潜水员在水下寻找坦克,瞪着眼睛什么也看不见,只能张开双手去摸。快麻木的手碰到了一个硬邦邦的大铁家伙,赶紧用潜水电话向上面报告,并迅速栓好钢缆,返回水上。 这段时间对方一直没有打炮,我方看看没有动静,就抓紧时机行动。40多名部队官兵及支前队员,推着两个人工绞盘,拼命地转动。当天晚上,坦克车身被绞出了江面,又绞到了江边。 第三天,天亮后,把钢缆、绞盘和坦克都掩蔽起来。到了晚上,又回到江边,把车身绞上岸,然后把上次拉倒江边的炮塔也绞上了岸。对方一打炮,我方人员就躲进防空洞,炮停了,就出来继续干;钢缆绷断了,又系上新钢缆接着干。 第四天,早已隐蔽在岸边树林里的两台拖拉机,将坦克车身和炮塔拖进了树林,然后再用牵引车拉回后方。 后来,这辆坦克被放置在北京军事博物馆的陈列室内展示。 我军科研部门破解和掌握了坦克上的红外夜视仪、射击双向稳定器和大功率柴油机等技术装备的构造、性能及各项参数,用于我国制造的72型坦克。
注:本文被刊载在《知青.上海》杂志2012年第4期总第21期“回眸”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