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李新一嘱托,发文随遇而安 李新一
按此成语解释:不管遇到什么环境,都能安然自得,感到满足。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生在什么家庭,赶上什么时代,遇到什么环境都是客观决定的,都不是个人可选的。你认为“生不逢时”,对此不满,发发牢骚可以,抱怨两句也无妨,但都无济于事,改变不了什么,这就是现实,这就是生活,这就是命。 人生所处的环境不同,有顺境、有逆境;有贫有富;有满足、有坎坷;有哭有笑;有高有低;一句话都由不得你,往往也不由你说了算。你一辈子遇到什么环境,都有可能,这是绝对的。作为地球人(除了宇航员)要想脱离地球,只有在梦中。我们受地球引力的影响,我们受客观条件的约束,我们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中生活。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可选的余地增大了,国内国外、省内省外、本地外地、内地边疆、出国转一圈,凡是有人群的地方,总能遇到中国人,他们生活的状况差别很大,也许前天还很好,明天就今不如昔。天地转,光阴迫,你所处的环境都在变化中,特别是百年不遇的巨变。事物的发展,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的进化,一个人的成长,都是在不同环境中经受考验和磨炼出来的。 我们每天遇到什么是不确定的,是平常还是异常,是正常先来,还是意外先到,真说不准。“随遇而安”,是说在所遇不确定的情况下,你都能安,这是一个很高的标准,是一个理想状态。人都有七情六欲,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麻烦,在攀比中你能不迷茫,在不公正中你能想得开,在面对绝症时你能不怕死,在困难面前你能迎难而上,在低谷时刻你能看到成绩、看到光明。在大风大浪中,你能稳坐钓鱼船,在流言蜚语中能不为所动,在艰难困苦中仍奋勇向前。文革中对三支两军的部队有这样一句话“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还不许生气。”因为面对的是人民内部矛盾,是派别纠纷,是不同观点的坚持,只能说服,不能压服。要做到这三“不”是需要很高的个人修养。 “随遇而安”,也是说易行难的事,你在不同意见中,能否坚持真理,你在意见不同中,能否耐心说服。你在颠倒黑白的环境中能否挺过来,你在打击迫害面前能否岿然不动;能做到的仅是少数,多数人很难。区别在于追求不同,个人修养不同,经受考验的程度不同,我们每年宣传英雄,树立榜样,就是引导人们要向先进看齐,向模范看齐,向各行各业的“状元”看齐;遇事向大处看,从大局出发,把个人奋斗与民族复兴联系起来,把个人追求融入时代潮流。共产党员向党章看齐,普通群众向行业标准努力,一个人的能力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体现。我们每个人都有几十年的寿命,都有或长或短的岁月,都经历了幼年、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这其中每年、每月、每天所遇是不同的,能否所安是对自己内心的要求、人的一生就是从不安到安的过程,成长中因为每个时期有不同的追求,使我们拼命努力去争取,也许跑得较快,也许稍差一点;有可能时一定要尽力争取;你不拼抢肯定没戏。你奋斗了一生,最后也许摘到了大果,也许摘到中果,也许只摘到小果,这是因为条件不同,机遇不遇,并非是主观努力的差别。但不论摘到什么果都能心安,都能感到满足,这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又是很难做到的境界与现实。 有人说,狐狸摘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以此安慰自己的人有之;有人说,以“阿Q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的人也有之;有人说,人不与命争,该什么命,享什么福,争也没用者有之。我认为,人生在世,你信佛、信教、信有神、信无神、信马列主义、信个人主义、信上帝、信天堂、信神仙、信鬼神,信仰多元,只要你能做到“随遇而安”,自己能安慰自己,自己能对自己满意,安然自得,你就是高人,你就是幸福的人。你就能少纠结,就能拿得起放得下(拿得起需要力气,放得下需要智慧和勇气)。 只要“随遇而安”,不论你是50岁能安,还是70岁能安,能多安一天就能多幸福一天。人的标准不同,向往不同,安的程度也会不同。别人过的好坏,是别人的事;你看到的别人好坏,和别人自我感觉的好坏也许是不一样的。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则明,自知则安,不论你所处什么环境,不论所处条件的优劣,你都可以觉得心安理得,都会享受知足常乐;所以说幸福是主观认识的结果,完全是一种个人感觉,不用在乎别人的评判,让自己心安,相信明天的美好,相信有可期的未来,相信规律,相信辩证法,相信世界大同。努力让自己每天心安、每天快乐、每天享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有一天我们闭眼不睁,离开这个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