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石建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弯弯的石板路

[复制链接]

3

主题

117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2011
91#
发表于 2017-6-10 15:18:31 | 只看该作者
大爆破没出事,并打到一只野猪,还有意外收获。回想插队时期,有一个大队在学大寨改土造田的运动中,为了平整土地,要把稻田里的一块大石头炸掉。贫下中农搞爆破都是初学乍练,装填炸药时以为多多益善,因为炸药装得太多,爆破后这块大石头分成数十块,像一群鸟儿一样飞向旁边的村庄,一块石头正好击中在河边洗衣的农妇,用拖拉机紧急送往公社卫生院,宣告不治。那时人们都听天由命,算是一场意外,实行爆破的没有承担什么责任,受到伤害的家庭也没有得到什么赔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2218

帖子

695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951
QQ
92#
 楼主| 发表于 2017-6-11 14:58:21 | 只看该作者
麻沙老农 发表于 2017-6-10 15:18
大爆破没出事,并打到一只野猪,还有意外收获。回想插队时期,有一个大队在学大寨改土造田的运动中,为了平 ...

我那次大爆破是在森山老林里,荒无人烟。否则,我的历史就得重新写了
石建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2218

帖子

695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951
QQ
93#
 楼主| 发表于 2017-6-11 15:01: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建华 于 2017-6-11 15:04 编辑

                                   隧洞就要打穿了  
       隧洞施工顺利开展,由于得到了山下公社领导和各有关大队,以及生产大的积极支持,山上的人员情绪稳定,随着我们钢钎二锤的击打声,在隧道里的声声爆炸声中,随道从两端不断地向中间延伸;更加坚硬的岩石,被我们的突击队员用钢钎二锤和雷管炸药,一点一点地从隧道里被抠出来,倾倒在隧道外面的斜坡上,显示出那样的无可奈何,极不情愿地摇晃着身体,懒懒散散地发出哗啦啦的响声,无力地翻滚着滑下了斜坡,无可奈何地躺在坡底小溪的岸边。每当看到这样的情景,都会引起我们无比的自豪感。
      随着隧道两端不断推进,距离贯通的时期不远了。有一天,我们正在隧道里面打炮眼,隐隐约约地传来了一阵又一阵钢钎二锤的打击声,我们停下手里的活儿,仔细听了听,的确是钢钎二锤的打击声,我们再打几锤钢钎,停下来再听,钢钎二锤的敲击声依然传过来了,听得那样清楚。我们在隧道里兴奋地唱起来,
       一会儿,隧道口突然跑进来了一大帮人,原来是在隧道的另一端施工的突击队员,他们都翻过山梁跑到我们这边来,和我们在一起又唱又跳,高兴得像是在过年。他们纷纷抢着说:“我们已经都听到了你们打二锤的声音,非常清楚。”前些时候大家都对钢钎二锤的金属撞击声弄得厌烦了,工程没完没了地往下干,不知道还要干好久,现在隧道里的这一头能听见另一头钢钎二锤的响声,这就说明,隧道就要被打穿了,我们距离胜利完工的那一天不会再遥远了。
       从那天起,我自愿当上了工程测量统计员,每天在隧道内测量实际完成的日进尺,对照图纸,把图上所标注的隧洞全部长度按照比例画在纸上,贴在工棚的竹篾条墙上,每天标上完成的进度。当我每天在工棚的竹篾条墙上画线条时,就会有很多伙伴们围着我,看着我画在竹篾条墙上的工程进度线条。未完进度还剩下20米、还剩18米、还剩16.5米、还剩15米、还剩14米……
       隧道内剩下的工程量越少,但这石层却越发坚硬了。劳动的强度也就更大了。每天爆破作业的次数比过去增加了,炸出来的石渣反而更少了。但我们毕竟是已经看到了隧道贯穿的胜利曙光。要不到多少天,隧道就要被我们打穿了。我们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地继续努力,每天干一点就会少一点。隧道贯通的那一天已经为期不远了。
       看到工棚里,在那张贴在竹篾条墙的白纸上,红色线段两端向中间不断延伸,两条红色线段之间的空白段越来来少,它所代表的距离是越来越短,那就意味着:隧道就要被我们打穿的日子已经为期不远了。看到这些,心里有说不出的那么高兴。在工地上,每天又能听到突击队员嘹亮而激动人心的战斗歌声了。这段时间里,我们无论上班下班,心情都是非常愉快,在隧道里干活也不知道累了。
       一天,公社的杨社长和武装部的周部长又翻山越岭到工地来看望我们了,奇怪地是,当看到我们如此高兴,他们反倒板起面孔,冲着我们大声喊起来:“马上集合队伍,我要对你们大家说几句话。”突击队员们迅速列队集合完毕。
       杨社长挥动仅有的一支胳膊,在半空中划了一个大大的圆弧,大声说道:“你们大家都辛苦了,在这里你们所做的一切,全公社所有的乡亲们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成绩现在不用说,因为工程还没有完成,这些情况你们最清楚。现在山上的隧洞工程已经接近尾声。但是,你们也知道,山上的隧洞工程和山下的灌溉渠工程是一个完整的配套系统工程,山下的灌溉渠工程已经全面拉开,现在山下的工地上急需爆破,我们决定要你们中间要抽调一些人去支援,任务还是你们所熟悉的---开山爆破炸石头。这些人必须下山去增援配套的灌溉渠道工程,他们将看不到隧道贯通的最后胜利,这是工作需要,大家也不要想不通。”
       在突击队员们的一阵杂乱无章的喧闹声以后,武装部的周部长宣布命令:“现在命令:石建华等同志马上随我们下山增援配套的灌溉渠工程,山上隧道工程的爆破有汪XX(外号军官的小胖子)等人负责……”
        山上,中秋院工地的全体突击队员们聚集在一起互相告别,为我们这些去山下增援的突击队员们送行。大家都是那样地依依不舍,是啊,大家天天在一起朝夕相处,吃饭在一起,睡觉在一起,干活在一起,挨饿受冻在一起,调皮捣蛋在一起,汗水也流在一起,从夏天一直干到冬天,处在一起这么长的时间,对大家来说,也算是一个缘分。天天摸爬滚打在一起,这种珍贵的革命友谊是我们终身难忘的。
       看不到我们贯通隧洞引水的最后胜利,对我来说,这的确是一个遗憾,但是我明白,领导们也说过了,这是工作需要。不过,这也好,我在山下的工地,离公社近一些,这便于我等待招工的信息。也就只好带着这样一丝遗憾,怀着复杂的心情,跟在公社的杨社长和周部长的身后,踌躇满志地下山了。
       尽管一路上的风景依然还是那样迷人的,此时此刻的我们,却谁也顾不上观赏沿途美丽壮观的群山景观,30多里山间小路,不到两个半小时,我们就赶到了山下的工程指挥所。马上投入到下一阶段的施工准备。
       我的隧道生活就这样结束了……
       三十二年以后,我回到生产队看望第二故乡,罗坝乡场镇附近意外地见到了外号人称军官的小胖子。可能在当初打隧洞的时候,这家伙老是和我在一起,是受我的熏染太多,他整天迷上了爆破。后来他参军到部队,当上了工程兵,成天摆弄雷管炸药,曾经被提干当上了中校工兵营长。再后来转业到了地方上,在铁路二局修铁路,开山放炮,遇水架桥。他这辈子是和雷管炸药飙上劲了。这是后话。
       71年元旦节过后,在山下修水渠,全公社每个水利收益的生产队都要承担一截通水渠道。我每天都在忙着装炸药、装雷管、点导火线、炸石头,从早忙到晚,忙的不亦乐乎。一天中午。生产队的杨队长在工地上找到了我,跟我说过一句我终身难忘的话:“是金子迟早总会发光的”
       请看下一节《是金子迟早总会发光的》
石建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2218

帖子

695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951
QQ
94#
 楼主| 发表于 2017-6-11 15:05: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建华 于 2017-6-11 15:08 编辑

                                是金子迟早总会发光的
       1970年夏天,我在山上的隧道工地从夏天坚持一直干到冬天,在隧道工程即将完成的时候,按照公社的统一安排,我从工地转到山下灌溉渠工程继续担任爆破手。安雷管,装炸药,点导火线,炸石头……
       山下丘陵高坡地带的灌溉渠,由公社的各个生产队社员们挖沟渠的土石方,遇上人工挖不动的巨大孤石,就由我负责爆破,需要爆破的石方炮眼由各生产队自己打,我具体进行技术指导和爆破作业,每天忙得饭都顾不上吃,经常是一天只吃上一顿饭(晚饭)。还有不少生产队的人根本就不会打炮眼。为了不影响工程进度,我只好采用其他放炮的土办法,多用点炸药,把炸药堆在石头上拍平,插入平放接好雷管的导火线,在炸药的上面盖上2~3公分湿润的粘土,在露出粘土外面的导火线用小刀成十字切开,剥开露出火药,然后吹响口哨,让乡亲们疏散隐蔽后,我点燃导火线之后再撤离到安全地带,因为每次都不是只点一个,而是一次点20~30个,别人躲在安全地带可以抽着香烟聊天,而我必须用耳听爆炸声,一边听,一边数:“1、2、3……30”;如果点的是30根导火线,就必须听到30次爆炸声,假如只听到29次爆炸声,可以肯定地说,就是出现了哑炮,必须在排除哑炮,在确定哑炮排除完毕,现场危险解除以后,其他社员乡亲们才能继续干活;排除哑炮的事只能由我来完成。每次成批量的爆破一旦结束,我就立刻进入爆破作业区域进行检查,确定安全之后,再吹响口哨,其他的社员乡亲们才能再进入现场施工挖土方。工程正紧张地进行,天天如此辛苦劳累,我却一点儿也不感觉到疲倦,因为我感觉到在这样的工程里别人离不开我,他们需要我,正说明我对工程上能起到一些作用。我能在工地上大显身手,这里多多少少也能体现出我所存在的价值。我想我们生产队的杨队长,大概他再也不会认为我个头小不能干多少事了。
       时间过得很快,一下子从1970年迈进了1971年,1971年的元旦,我在公社的灌溉渠工地,紧张忙碌的爆破作业中渡过的。眼前所见的是人潮涌动的灌溉渠工地,川流不息的劳动大军,耳边所听到的总是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老规矩,每天忙碌的只能吃上一顿饭,(也只能是晚饭)身上的衣服都磨穿了好几个洞,这儿倒是把鞋省下了,因为脚上经常穿着隧道工地上发的那双劳保胶筒靴。
       一天我在工地里,刚刚在完成一次数量众多的爆破后,我把脊背紧靠着在身后一块巨大青灰色岩石的边沿,两只眼睛遥望着山水相连的远山和天上的浮云,思绪早已经飞到两百公里成都市了,大概在那块浮云的下面,就是成都吧?在那个大都市里,有我的父母亲人,还有我未来的希望,将来我的前途会是什么样呢?总不能永远在这里炸石头吧?
       我正在那里漫无边际地遐想着,闭着双眼默默憧憬着自己的未来,幻想着不久的将来,很快就在某一天,我就要离开这里。那一天距离现在还要等好久呢?是一年,是半年,还是三个月?我想大概很快了吧?反正离开这儿的时光是不会太久远,不会是遥遥无期,总算是有盼头了。一旦我回到城里后,能给我分配些什么样工作呢?工作地点离家远吗?具体的工作岗位在哪儿?工作环境怎么样?我的职业工种是什么?我将来的前途是什么呢……
       生产队长突然出现在背后,他用力拍着我的肩膀,大喊一声:“你在想啥子?”我猛一回头,看见是我们生产队的杨队长,心里一阵高兴,嘴上竟然把长时间想和队长说的心里话顺口溜了出来:“你原来不是一直都在嫌我人个子小,力气不大,从来都干不了啥子事吗?”
       对于我此番的问话,杨队长今天居然丝毫没有理会,反而在脸上挂着一丝神秘地微笑,他非常认真地对我说:“你从去年夏天开始,一直就住到中秋院水利工地上,一干就是8个多月,成绩不用你说,我们光荣一队,甚至在全罗坝公社,大家都看到了。好好干吧,等不到好久,也许就在这几天,准会有好消息(至于是哪方面的好消息,队长没有明说。他在这儿给我留下了一个悬念,让我自己去猜想)落到你的脑壳上。我可以告诉你一句话,是金子,无论走到哪里,迟早总会发光的。”
      几天以后的一个傍晚,杨社长派人到工地上找到我,要我立即赶到公社办公室,有重要的事情,我估摸着可能与招工事宜有关。丝毫不敢怠慢,我立即跑步前往。
       请看下一节《再见了。第二故乡》
石建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95#
发表于 2017-6-12 08:04:56 | 只看该作者
山上工程效明显,
顽强坚持结果现,
小伙成就大伙看,
众人佩服不多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2218

帖子

695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951
QQ
96#
 楼主| 发表于 2017-6-12 15:38: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建华 于 2017-6-12 15:45 编辑

                                   再见了 我的第二故乡  
      不久后的一个傍晚,山下的水利工地上快要收工的时候,杨社长派人到工地,辗转多次才找到我,直接把我带到了公社的办公室前。
      刚跨进门,杨社长就开门见山地告诉我:“现在,我们正式通知你,国家根据建设需要,今年在我们公社招工,在全公社所有的知青中,你是第一个,有什么想法,请谈谈吧。小伙子,从明天开始,你就抓紧时间,尽快办好调动手续,几天以后,你就可以离开我们这里了。”
      一听到这句话,我当时就被惊呆了,站在那里楞了好半晌,是啊,整整两年的知青生活,就这样毫无预兆地突然结束了。我现在终于领悟到,这就是前些天队长曾向我提起的好消息,终于在今天,真真切切地降临到我的眼前。我总算可以回城了。
       两年来的磕磕碰碰,七百三十天的风风雨雨,犹如刀斧石刻般历历在目,一幕幕地在我脑海中浮现,我的眼圈开始湿润了。招工回城。下乡两年来,我们日日夜夜魂牵梦绕所期盼的,不就是这四个字吗?
       招工回城。盼星星盼月亮,七百三十个日日夜夜,我所期盼的不就是这句话吗?当它犹如梦幻一般,突然间成为现实,呈现在我眼前,降落在我的头上。说真的,刹那间我还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甚至我还在怀疑,这会儿是不是在做梦,但这的的确确就是不可置疑的事实。
       眼看水利工地就要完工了,多少无法衡量的友情都涌上心头。在遇到困难心情不顺畅的时候,曾经多少次想到过的是,一分钟也不愿在这里再呆下去,恨不得马上就离开这里。我曾经也有过多少次数不清的的赌咒发誓;一旦离开这里,不论做什么工作,哪怕是在街道上打扫厕所都要得啊,只要能永远不再回到这个地方来。不管干啥子工作都可以。现在而今眼目下的我,真的就要离开这里了,我反而倒是增添了几分惆怅和依依不舍。
       此时此刻的我,脑海里不断地浮想联翩。周部长打断了我的思绪,他从办公桌里拿出一份文件袋交给我,我打开了文件袋,从文件袋里的各份表格里,我看到了公社,大队。生产队给我做出的书面鉴定。
杨社长从他的办公桌上拿起了一份表格交给我:“鉴于时间关系,你就不要来来回回地跑趟子了,马上就在这儿填。”
       我立正站好,毕恭毕敬接过这份空白表格,站在杨社长的办公桌前,接过周部长递过来的一支钢笔,弯下腰虔诚地认真地填写着表格,不大一会儿功夫,表格填写完毕,我挺直腰站起身来,郑重其事地立正,双手捧着,交出我刚刚填写完毕的招工登记表和自我鉴定表……
       我走出了公社的办公室,欢快地蹦跳着跑出了公社的大院。在返回我的小木屋这一路上,我心里的那个高兴劲就别提有多美了,一路上就唱着一首歌,……嘿啦啦啦嘿啦啦啦,天上出彩霞呀,地上开红花呀……。
       这一路上,我在嘴里一直反复不停地哼着那首的欢快的曲调,甩动着异常轻快的双腿,连蹦带跳地小跑步,兴致勃勃地观察着周围的夜景,双脚踩在弯弯石板路的每一块青石板上,我不停地奋力向前跳跃着,早已经忘记多少天来的疲劳和饥饿。
       下乡两年来,我经常披星戴月走在广阔无垠寂静的田野上,早已习惯了这里的一草一木,我曾经多少次在暗地里抱怨过,赌咒发誓过:恨不得立刻马上离开这儿,永远也再不回到这儿来。就是拉屎也不朝着这个方向。
       此时此刻的我,终于能在几天以后,办完手续就可以体面地离开这儿了,现在我走在这条弯弯曲曲的石板路上,今天才能第一次体验到,罗坝公社的夜景竟然是那么美丽,那么富有诗情画意。
       抬头望着天空,一轮皓月悬挂在天上,漫天的星斗闪烁着微弱的光亮,预示着明天将会是艳阳高照;看看四周,这里的青山绿水披着神秘的面纱,到处都洋溢着无限的柔情眷意;就连我脚下这条弯弯曲曲的冰冷的石板路,此时此刻显得格外温暖;
       路边的小溪水依然如故地打着小小的漩涡,卷着雪白的浪花,永远唱着那首欢快的歌,向着青衣江奔腾而去;就连石板路两旁的坟堆里,不时飞起的一片片星星点点的萤火虫,它们喷发着微弱的绿色亮光,也都欢快地围着我上下翻飞起舞着。
       此刻的皓月仿佛视乎显得特别的大,严冬里的月光照在身上,也许会给我增添一些温暖,璀璨的群星眨着眼睛正在向我表示衷心的祝贺。
       与两年前我下乡刚到罗坝那年冬天相比较,同样是寒冷的冬天,我现在感觉到:此刻的周围,山山水水都显得那么那么眷念,那么充满柔情,处处充满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眼下的冬季依然是寒冷的,脚下的石板路面上起了霜冻,脚踩在青石板表面上咔咔作响。
       可能是我这一路小跑步,从脚底到全身上下都感到热乎乎的。很快就要离开这里了,心情格外高兴,轻松愉快地跑了五里多的石板路和田坎小路,脚下的鞋帮和裤脚上竟没有沾上一点儿泥点。
       我甩动着轻快的脚步,急速走过三堰口的青石桥,绕过桥头那棵巨大的黄果树,回到了生产队的田坎小路,穿过一大片麦苗地,登上那十几步台阶,走近我的小木屋。
      我习惯地从衣兜里掏出那把钥匙,刚准备开门,在静悄悄的黑暗里,周围突然出现了好几双粗壮有力的大手,把我团团抱住了。
       只听见队长连声说道:“手脚轻点,不要把人吓到了。”
       他接着问道“小石头,你都还没有吃夜饭吧?”
       说真的,都快半夜了,我忙碌了整整一天,从早上起床忙到现在,我的胃里除了白开水,还真还没有吃过饭,现在可真是饿了。
       两年以来,尤其是近八个月里,特别是今天,在此时,我第一次感到肚子真的饿了,下乡两年来,第一次感到是痨肠寡肚地真饿了。
       队长连声说:“今天晚上,快到深夜了,你也不要做饭了,我们都还没有吃饭,晓得你要走,就要离开我们了,大家一起多摆一会儿龙门阵.”
我当时深受感动,二话没说就跟随着一起他们来到队长家里。
       大家一边吃着饭,一边谈天说地,一起谈论着将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设想,不知不觉的谈到了天亮……
       几天以后,我办完了所有的调动手续,带着简单的行装,踏着小木屋前的这条弯弯曲曲的石板路,离开了我的第二个故乡----四川省洪雅县罗坝公社光荣一队。杨队长和生产队的所有乡亲们,再见了;汪乡长,再见了;中秋院工地突击队的伙伴们,再见了;再见了我的小木屋,再见了公社的杨社长和武装部的周部长,再见了,公社的全体知识青年战友们。
       从我所在生产队的那个小木屋,一直到罗坝公社街道有五里多的石板路,两年里我不知道走过了多少次,此刻觉得我走的很快,好像没有用半个小时就走完了,又觉得我走的很慢,五里多的石板路越走越长,好像一直没有尽头,永远也走不到头。我仿佛已经看到远在成都的父母正依着房门期盼着我早点回家呢。再见了,脚下这条弯弯曲曲的石板路。
       当我坐在木制渡船上,双手抚摸着黝黑发亮的船舷,俯瞰着永远流淌着急流的青衣江,随着渡船上船工们撑蒿动作的不断变化,船头和船尾在江面上慢悠悠地转变着方位,不停地变换着位置,缓慢地横渡在两三百米宽江面的青衣江水面上。
       我遥望着对岸,看着靠近公社院墙边的那棵古老的黄果树。那枝繁叶茂就像巨大的华盖伞,阿娜多姿得摇晃着苍劲的身体,笼罩着大地,为人们遮风躲雨,伸出长长的臂膀,为踏上旅途的人们衷心祝福着一路平安。
       到达岸边,离开了渡船,背向着那段八十多米长近30度的斜坡,站在江岸渡口的漫坡道上,隔江遥望对岸,把这青衣江彼岸罗坝场街的全貌净收眼底,我百感交集地端详着,对岸远处令人神往的罗坝公社大院院墙,还有从青衣江边下渡船的码头,一步一拔高,逐步延伸到公社大院围墙外边,那条弯弯曲曲的卵石台阶小路。我深情地观望了好一阵,这才转过身爬上陡坡,来到罗坝乡的长途汽车站……
       突然,我在罗坝汽车站,被呈现在眼前的情景惊呆了:
       我不知道:是谁发出的通知,全公社几乎所有的知青,包括64年后下乡的老知青,他们都出现在罗坝长途汽车站。还有一些是专程为我送行的乡亲们,那黑压压的人群,足有一两百人,他们都来为我送行,这个如此令人难忘的场面使我感到非常震撼。
       是啊,此时的我,非常理解他们此刻的心情,他们也是从我的今天,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明天,预感到将来的前途,展望着知青们未来的希望。以后只要有国家建设需要,就会从下放到农村的表现好的知青中,选拔抽调大量的人才回到城市里。我也是他们中间的一个,只不过是比他们早回城了一步,早离开农村几天而已。
       车站上,一个个的知青战友和我握手惜别,不时地有人用长满老茧的双手用力拍打着我的双肩,彼此之间相对无语默默地点点头,从内心深处向对方传送着最美好的祝愿,我从内心里默默祝愿着:所有的知青战友多多保重,希望他们也能够早点儿回到城里当工人。希望他们各自珍重。
       此时此刻在此惜别,一样分手两样心情,此处无声却胜过万语千言。长长的告别人流浩浩荡荡地涌列在汽车站。
       长途汽车的司机听说是欢送调回城里当工人的知青,今天也破例把车停靠在路边,并主动迎上来搭把手,把我的行装放到车顶上,捆好之后蹬着扶梯从车顶下到地面来跟我握手,非常羡慕地说:“小伙子,你太幸运了,总算是熬出来了。跟你说句老实话吧,我也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在当知青,也不晓得他们要等好久,才能像你一样,回城当工人啊。”
      我满怀深情地向大家挥了挥手,扭转身踏上长途汽车,在靠近车窗的空座上坐好后,又把头伸出窗外,向来为我送行的知青战友和乡亲们挥手告别,这震撼人心的离别场景,与我们下乡刚到这里,乡亲们热烈欢迎的场面,两幅令人难忘的画面交相辉映着,在此时此刻反复交替着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这两年来当知青的难忘经历,历历在目,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
      满载着我们公社全体知青们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长途客车迸发着巨大轰鸣,散发出股股蓝黑色的浓烟,缓缓离开罗坝汽车站,爬上了群山峻岭中的盘山公路,渐渐地走远了,罗坝汽车站上的人群、青衣江上的渡船和场镇的房屋等等。这些难以忘怀的景物和人影,距离我的视线越来越远,我的眼睛渐渐模糊了,那个小乡村背后的大山,还有悬挂在高山上的那两道洁白的瀑布,都在我的眼前渐渐地远去了。
       在几道霞光照射下,我的小木屋,光荣一队的库房,堰塘坡坎下面经常去挑水的那个井台,光荣一队乡亲们木板房青瓦屋顶上漫过竹林的缕缕炊烟,镶嵌在连绵不断巍峨群山中的罗坝公社全貌,还有绕着罗坝的平坝边缘闪烁着银色亮光缓缓流淌而过的青衣江,所有的这一切,都被披上一层厚厚的神秘面纱,随着长途汽车的车轮不断向前转动,逐渐在我身后缓慢的消失。
       唯有那条弯弯曲曲的石板路,深深地烙在我心中,令人终生难忘。
下乡两年了。每次从家里出发到农村,我总不敢回头看,害怕看见爸爸妈妈送我到乡下去,在车站分手的时候,那种难舍难分的眼神。
       我以后就不用再担这份心,放放心心地回城了。关键的关键是:这次回去,就不担心啥时候再回到农村。更重要的一条,就是从现在起:我已经成为一个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工人,不再是知青了。
       请看下一节《知青回城了》
石建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97#
发表于 2017-6-13 07:58:57 | 只看该作者
全乡首批招工事,
小伙第一挑走时,
老乡知青都来送,
石板小路情深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7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2011
98#
发表于 2017-6-13 08:29:41 | 只看该作者
全公社第一个招工回城,可喜可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2218

帖子

695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951
QQ
99#
 楼主| 发表于 2017-6-13 10:56:16 | 只看该作者
麻沙老农 发表于 2017-6-13 08:29
全公社第一个招工回城,可喜可贺。

从你选定的头像上看,你是一个知青,也是一个集邮爱好者。那张邮票我也有。可惜的他是盖过印章的盖销票
石建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2218

帖子

695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951
QQ
100#
 楼主| 发表于 2017-6-13 10:58: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建华 于 2017-6-13 11:00 编辑

                                    知青回城了
       在崇山峻岭中,长途汽车的发动机,不时地迸发出嗡、嗡、嗡地吼叫着,顺着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带着巨大的轰鸣声,爬上了一个又一个的陡坡,蓝色的柴油废烟不时被排放到半山腰,消散在山岭密林中。长途汽车沿着山间泥泞不堪的碎石面层的公路,向着成都方向缓慢而小心翼翼地行驶着。
      长途汽车窗外泥泞不堪的盘山道两旁,不时地传来欢送和迎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锣鼓声,听见这紧锣密鼓的打击乐声,浮想联翩的思绪总要把带回到我下乡出发的那一天,从家里出发到洪雅罗坝当知青的全部情景不时浮现在眼前,两年来知青生活历历在目,就象过电影一样在我的脑海中不断地闪现着。车轮在行进中卷起的大块碎湿土块,不时溅在这辆长途汽车的车身外壳上,不时的通通作响。   
      长途汽车的车厢里,我的座位旁边坐着一位解放军的干部,带着满脸的疑惑与不解,好长时间,一直默默地观察我。他终于忍不住,突然向我发问:“别人下乡都是有人接有人送,你怎么会是独自一个人去,未必就没有人管你吗?”当时我很自豪地告诉他,“我已经完成了从知青到工人的过渡。从明天开始,我将正式成为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一名工人。从现在起我已经不再是知青了。现在的我,正是要赶往工作单位去报到。”这一下,整个车厢里都轰动了。
       不少的人向我打听着,我下乡下的是什么地方,也有人说“这个知青我们看见过的。他是下放到洪雅罗坝的成都知青。人表现不错。”车上的很多人都向我挥手致意,表示祝贺。这位解放军的干部深有感触地说:“我也要抽时间给我那几个当知青的弟弟妹妹写信,要他们在乡下好好表现,争取早点回到城里当工人。”  
       经过几个小时艰难的长途跋涉,长途汽车终于驶进了当时在成都武侯祠侧隔壁的南门汽车站,此时此地,我站在成都市车水马龙的解放南路人行道上,望着市区街道上熙熙攘攘匆匆而过的行人,突然感觉到成都市里的一切一切,竟然都是那么熟悉和亲切,总觉得会产生一种错觉:似乎我从来就不曾离开过这里,我上山下乡出发的日子好像就在昨天,
       1969年1月22日,我从火车北站出发,乘闷罐火车离开成都到洪雅罗坝公社插队落户,1971年1月底,从洪雅罗坝公社出发,乘长途汽车回到成都在南门汽车站下车。整整两年来,我的整个知青生活的漫长经历,站在历史角度来观察,也不过就是弹指一挥间的事。
       回到家里,爸爸和妈妈都上班去了,只有两个弟弟在家,我把乡下生产队里乡亲们送给我的一些当地的土产,也就是黄豆,白糖,黄糕,还有一只鸡和几斤腊肉,还有十来斤自己种的玉米粉。从背兜里一样样地拿出来摆在桌子上,因为当时城里生活必需品的供应也是相当紧张,看到这些,小弟弟非常高兴,欢快雀跃地说:“大哥当知青就是好,我们能吃到好多肉了。”大弟弟若有所思地问了我一句话:“这次回来能呆多久?”我当时就模仿着革命样板戏中的一句台词,自豪地说:“这回来了,就不走了。”两个弟弟都高兴地笑了。
       到了晚上,爸爸妈妈下班回到家里,看到我已经回到家里,非常高兴地问这问那,爸爸也关切地问了一句,“这次回来能呆多长时间?” 大弟弟也模仿着革命样板戏《沙家浜》中的一句台词,高兴地抢着回答说:“大哥这回来了,就不走了。”爸爸妈妈都高兴地笑了。
       我从箱子里翻出了准备到单位报到用的表格和文件、介绍信、粮食关系、户口迁移证等一五一十交给了爸爸,爸爸妈妈都很激动,接过去以后,捧在手上相互传阅着看了又看。好半天爸爸才说了一句话:“两年了,不管怎样说,儿子总算是回来了。真是不容易啊。”妈妈在一旁喃喃自语地说道“这回好了,这回好了,这两年也实在太难为孩子了,大儿子在乡下吃了不少苦,现在总算是回来了。这回我们大家也就都放心了。” 妈妈高高兴兴地到厨房做饭了。
       因为当时住家的房子,是两家人共用一个厨房,邻居很快就知道我从乡下调回城里当工人了,晚饭后,他们都到我们家里来看我,不少人都夸奖我说:“我们都看这孩子从小就听话,一准有出息。从农村调回城里来工作,的确是相当不容易啊。”夜深了,我们三兄弟挤在一个大床上,嘻嘻哈哈地高兴了一个晚上。爸爸也掩饰不住内心的高兴,不止一次赶过来干涉:“行了,你们哥儿几个就别闹了,该休息了,明天你哥哥要去单位报到。该上班了。”
      后半夜了,我依然兴奋地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无法入睡,望着璀璨的满天星斗,耀眼的七星北斗依然闪闪发亮,十分清晰地挂在天上,反复地望着两个熟睡的弟弟,心里不停地翻腾着,就觉得眼前的这一幕与我两年前将要离家的夜晚,这两个场景几乎是一模一样,这一切都仿佛是在做梦。是的,两年前的今天深夜,我即将离开家奔赴农村去当知青,两年后的今天早上,我还在四川洪雅罗坝公社乡下的那个小山村,走在那条曲曲弯弯的石板路上,而现在真真切切地已经回到了自己的家,实实在在地躺在自己家的木板床上了。  
       是的,我还是当年的我,但已不再是当年的初中生,也不是上山下乡的知青了。历经两年的艰苦磨难,我总算是完成了从初中生到知青,再由知青到工人的历史过渡。明天就要到总公司报到。
       可以这么说:从明天开始,我正式成为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一名工人。真正地成为工人阶级队伍中的一员了。
       请看下一节《在总公司报到》
石建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26 17:39 , Processed in 0.129008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