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黑土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愿回忆的往事----系列

[复制链接]

2

主题

647

帖子

295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959
181#
 楼主| 发表于 2017-12-9 19:35:33 | 只看该作者
烈日炎炎黑土地,
中耕作业埃霾蔽。
晃晃悠悠田间里,
曾经生活难忘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314
182#
发表于 2017-12-9 20:54: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17-12-9 21:00 编辑
黑土同行 发表于 2017-12-9 19:34
     中耕
  盛夏,骄阳似火,把大田地都要烤焦了。铲地刚完,就要开始中耕。
  东北大田的中耕作 ...

中耕也那么辛苦,看来领导们总是对机务排高看一眼,也是有原因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47

帖子

295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959
183#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3 19:40:52 | 只看该作者
                 【 割 大 豆 】
  实在想不起来那年是咋回事了。我也被从大车排抽调到农田连去割大豆,据说是为了解决“丰产不丰收”的问题吧。
  大豆不同于小麦,小麦穗短杆长,一般康拜因收割时可以留茬15~20公分。可大豆最下面的豆荚大都接近地面,收割机过后,豆茬上往往会留下被称为“马耳朵”的两、三个豆荚,加之机械收割“炸豆率”较高,又造成一部分损失,为此,农场为了增加亩产,除了部分相对平坦地块使用机械收割外,很大一部分地面起伏不平的豆地,都是需要人工“小镰刀”上阵的。
  人工割大豆真不是人干的活,1700多米的豆垄,每人一天两根垄。高度也就六七十公分的豆秧子,坚硬扎手,你必须弯腰90度以上连割带拔,才能将豆棵子整下来,用不了几分钟就让你气喘吁吁,腰如断裂,大汗淋淋,望着一眼看不到头的豆垄头晕脑胀,四肢无力,胆战心惊,真不知道怎样才能熬过这一天。
  我本身是个左撇子,领来的破镰刀,把又粗又沉,镰刀背又厚刃又钝,加上钢口不好,不像农田连的知青,每人都有自己精心打磨应手的家伙,所以干起活来格外的费劲。不到一个小时,握镰刀的左手就打了血泡,把豆秧的右手尽管带着手套也被扎的冒出了血筋。裤子和鞋子也被割出了口子,更难忍受的是肚子咕咕的叫唤,隔着两条垄都能听到。好容易熬到晌午送饭来的牛车,眼泪吧差的吃了八个馒头三碗菜汤,躺在垄沟里实在爬不起来了。
  还是送饭的老农工看着我可怜,给我卷了一根东北的“蛤蟆头”,一口抽下去,差点噎了一跟头,晕头转向中迷迷糊糊的觉得解乏了许多,咬着牙继续干了下去。
  傍晚,累得浑身都散了架子,终于完成了一天的任务,趔趄的往回走,到了宿舍里七八十公分的炕沿都觉得爬不上去。好在那时人年轻,睡一宿觉就缓过来了。第二天一大早又被哐哐的咋门声搅合醒,拖着的身子,无奈的眯着眼睛,打着瞌睡,跟着下地的人群向那一望无际的黑土地走去。
  后来几年到了机耕队,才知道由于改进了康拜因收获台的转轮帆板与割刀架的结构,低茬收割和炸豆问题得到了解决,才使得人工割大豆的艰苦活茬取消了。



万米豆垄长又长,
早踏霜露晚风凉。
挥汗舞镰手扎伤。
累的赶紧卷大炮,
不见饭车饥肠响。
八个馒头三碗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47

帖子

295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959
184#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3 19:45:58 | 只看该作者
苦辣酸甜 发表于 2017-12-9 20:54
中耕也那么辛苦,看来领导们总是对机务排高看一眼,也是有原因的。

在那个人均几十、上百晌地的时代,简陋的机械化作业,也是维持生产的最高级境界,从那个时空走过来的人,都会一生记忆犹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314
185#
发表于 2017-12-13 21:31: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17-12-13 21:32 编辑
黑土同行 发表于 2017-12-13 19:40
【 割 大 豆 】
  实在想不起来那年是咋回事了。我也被从大车排抽调到农田连去割大豆, ...
     我没割过豆子,但我知道很辛苦,那么长时间,人一直哈着腰,低着头,双手不停的晃动,不累趴下才怪哪。你辛苦了,荒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47

帖子

295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959
186#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6 10:51:58 | 只看该作者
冬季脱谷

        1969年东北大涝,当地老乡都说,就是你们这帮北京来的属龙属蛇的闹得。当年一下车就赶上降雨天气,湿滑泥泞的黑土地会不时的将鞋陷到泥水里。
        田野里的小麦、大豆因气候潮湿,无法用康拜因完成脱谷作业,都靠人工割下来,拉到地势比较高的地区,临时建成的场院里,码成高高的、长长的垛。
        我们是1969年10月15号到达农场,休息没两天就投入到紧张的脱谷作业中。
记忆中,当年我们使用的脱谷机远看真是个庞然大物,大约三米高,七、八米长,象个灰色的长方形的大盒子。脱谷机前部长长的尾巴是带转动拖链的上禾台,一捆捆的冻成冰坨般的小麦,被我们从旁边的麦垛上挑过来,甩上上禾台,随着拖链转动,麦捆被不断地送入脱谷仓,脱谷仓里飞速转动的滚筒发出巨大的轰鸣,将麦捆打碎。被脱粒的小麦、麦秸、麦壳、麦芒,在脱谷机内的强力风扇轮吹动下和几层网眼不同的震动筛子颠簸下,小麦粒沉入最底层的谷仓内,被绞龙推送出谷仓外,那里有专人负责撑着麻袋,灌满、扎口码垛。麦秸等杂物则被吹向脱谷机的尾部,卷着雪砾、麦芒不断地从尾部仓口象呕吐般的喷出。为了清理迅速增高的麦秸垛,还有几组人,轮流的牵着老牛,挂着脱杠,待脱杠内的麦秸堆起一人多高时,用四齿叉子压住脱杠,挡着高高的堆起的麦秸,将麦秸拖向远处的空场。
        脱谷抢收的时间已经是十一月份了,旷野上拉着的红色横幅在呼啸的狂风里几乎快吹成了破布条。日夜不停三班倒,除了交接班时保养机械设备和出现机械故障,脱谷机始终都在不停的运转着,我们也在脱谷机前后不停的奔忙着。
        我们分场唯一的一台脱谷机,它的动力来源是由一台东方红54马力拖拉机,用尾部安装的动力传送器输出的。一条长长的宽约30公分的皮带连接在脱谷机滚筒凸出在外边的转轮上。拖拉机组每班两人,主要是负责机械设备的保养维修其余时间都是躲在拖拉机驾驶室里避风休息。
而我们则是脱掉棉大衣,顶风冒雪,在朔风与冰冻中挣扎着。
       在上禾台边上,二十多个小伙子,用四齿叉子,挑着三四十斤重的麦捆奋力的不断扔上去,输送链把麦捆匀速地送进脱谷仓。上禾台顶端的小伙子,拼命的挥舞着镰刀,把麦捆上的舀子砍开。(防止把滚筒堵塞) 麦捆是在水灾时收获的,在这个冰天雪地里都冻得硬邦邦的,要用脚蹬着二齿叉子使劲踹才能扎透,有时赶上七八捆小麦冻结成一坨,就得六七个小伙子一起抬着走。不一会就会累的满头大汗,气喘吁吁,零下30多度的气温里,每个人的脑袋都冒着热气。 累的实在受不了了,哥几个就使坏,猛的往上禾台扔上十几捆冻在一团的麦捆,上禾台上砍舀子的忙活不过来,瞬间就把脱谷机滚筒堵死了,这时我们才能喘口气披上棉大衣稍微歇息一回儿。看着拖拉机手抢修机械。
        在脱谷机尾部干活虽然没有前边干活累,但是清堆的确是很脏的,不断喷出的麦秸裹着雪砾、麦芒、灰尘,从天而降,弄得人都喘不过气来,就像从土里捞出来的一样。下班回到宿舍,身上的灰土咋也拍打不干净,一脸盆的热水擦洗完身子就变成一盆黑泥汤子。
最要命的是在野外场院里吃饭,热气腾腾烫手的大菜包子,没咬两口就变成了冰坨。吃饭的时候只能把它揣在怀里,靠胸口的那点余温,三四口吞下。
        每天下班后疲劳到极点的我们,简单的洗漱后,就像死狗一样,沉沉睡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47

帖子

295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959
187#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6 10:53:17 | 只看该作者
《冬》

朔风狂飙雪翻飞,
林海怒,天早黑;
冰天雪地,脱谷热汗挥。
三班恶战人不归;
霜满头,囤生辉。

炉火熊熊热汽催,
涤灰垢,倒头睡;
筋疲力尽,梦中尚嘘咴。
知青生涯抚难追;
共磨砺,志不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314
188#
发表于 2017-12-17 08:20: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17-12-17 08:21 编辑
黑土同行 发表于 2017-12-16 10:51
冬季脱谷

        1969年东北大涝,当地老乡都说,就是你们这帮北京来的属龙属蛇的闹得。当年一下车就赶 ...
     农场真的没有什么轻松的活,春播、夏锄、秋收,唯有冬天会好些,可是又那么冷。真不知道这些年纪尚小的知青们是怎么熬过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47

帖子

295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959
189#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6 11:05: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黑土同行 于 2017-12-26 11:08 编辑

                    虱子   

        虱子,不知现代人可曾见过了?也许现在已经成为冷僻词了。
        69年10月,刚下乡的时候,几十米长的大通铺挤满了来自各地的知青,记得当时分住地,给个人按80公分用尺子量好,摆放个人的铺盖,大家的褥子都是相互搭茬叠压着。大通铺的里面是一排行李架,可以码放个人的箱子。炕沿下的地方就是摆放个人脸盆和洗漱用品的区域,大通铺底下的那段火垄,就是每个人烤大头鞋、棉胶鞋、毡袜子的地方。每间屋子得有四五十名知青,每天下班回来,大家就忙着洗洗涮涮,赶上不累的时候相互聊聊天、侃侃山,赶上忙累的季节则早早上炕睡了。
        没多长时间,突然发现,每天晚上大家都坐在自己的炕头地域上聚精会神的忙着。不几天就发现自己也加入其中。原来在衣领、秋裤、裤衩的缝隙里挤满了密密麻麻的东西,活着蠕动的叫虱子,亮晶晶的小颗粒叫虮子。一开始还不以为意,顺手就把裤衩扔进火垄,过几天就发现箱子里的内衣没几件了。
        于是洗、涮、捏、扣、开水烫、户外冻,各种招法都用到了咋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经常能够在干活的时候,在闲聊天的时候,或是在某天开会的时候,经常有人顺手从后脖领子里一摸,就会从捏出一个大米粒般的活物,让人尴尬。还有的知青相互犯坏,趁别人不注意把自己刚从脖领子里摸出来大肥虱子,顺手搁进别人的领口里。记得有次连里开会,男女知青都在一间大宿舍里听领导讲话,有个哥们不断的从后脖领子里摸出虱子,顺手放进嘴里,就听啪的一响,随口就咽了下去,看着女同胞们一脸恶心的表情,他却不以为然的坏坏的笑着。随着每一声清脆的啪啪声,男同胞们都会挤眉弄眼的发出轻微的怪笑。时间长了大伙也都不在意了。不过毕竟挺膈应人的。
        后来,不知哪个知青整来点灭虱子的药,还真挺管事,也搭上后来大家也开始注意个人卫生了,虱子终于不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47

帖子

295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959
19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6 11:10:34 | 只看该作者
【打油诗】  生活
知青宿舍大炕长,分地挨个尺子量。
半夜翻身喊口号,虱子臭虫随便忙。

晚上学习排两行,对面打盹眼迷茫。
忽然后背有情况,顺手摸出嘴里藏。

嘎叭一声脆又响,自己虱子自己尝。
谁让你吸俺的血,弄的浑身这痒痒。

黑面馒头冻菜汤,面黄肌瘦缺脂肪。
如今拿它打牙祭,解气撒火补肚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2 05:27 , Processed in 0.191011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