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燕山之松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夏日·后海·银锭桥

[复制链接]

1042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751
21#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1:25:45 | 只看该作者
·
北京知青、老三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2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751
22#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20:18:07 | 只看该作者
北京知青、老三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2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751
23#
 楼主| 发表于 2016-1-30 10:50:20 | 只看该作者
北京知青、老三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2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751
24#
 楼主| 发表于 2016-1-30 18:00:44 | 只看该作者
一瓶,一桥,一谎言。
亦真,亦假,亦成全。


北京知青、老三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2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751
25#
 楼主| 发表于 2016-1-30 20:18:07 | 只看该作者
·
北京知青、老三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2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751
26#
 楼主| 发表于 2016-1-31 22:02:44 | 只看该作者

·

本帖最后由 燕山之松 于 2016-1-31 22:08 编辑

·
北京知青、老三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2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751
27#
 楼主| 发表于 2016-2-1 13:33:51 | 只看该作者
夕阳羞答答地猫在暮霭后,余晖穿过突兀在半空的古槐和枯柳,打在汉白玉桥身上,泛出冷清的光。

    远处的湖面已凝结成厚厚的冰层,一个临时围起来的溜冰场,人山人海,不时传出阵阵嬉笑打闹声,人们正沉浸在新春的欢娱中。近得桥下,却依然是一汪碧潭,虽看不到“银锭桥下水倒流”的往日景观,却也给这萧瑟的季节平添了几分机趣。

    这时节,桥上依然游人如织。或许他们中真的有人相信,情侣携手走过银锭桥,就能相知相守一生。

    在我看来,名胜大抵都是“远香近臭”,那些与它们近在咫尺者,往往难有细究的热情和心思。银锭桥于我,便是如此。

    居京10年,我曾无数次从什刹海的银锭桥上走过,也知晓它的声名在外,每次却总是步履匆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停下脚步,仔细地看看。万家欢聚时,我依然天涯孤旅。人生,大抵只有在悲绝伤怀、寂寥落寞时,才会特别留心起身边的物事。仿佛直到此刻,在既见不到古时《燕都游览志》里所载“荷芰菰蒲,不掩沦漪之色”的景色,而当下灯红酒绿的后海夜色也还未兴起时,我才有心思认真打量起这座“此城中水际看西山第一绝胜处”的桥来。

    明代文人李东阳眼中的“城中第一佳山水”,是否就是眼前的这般光景?我不得而知。我倒是读过跟李东阳同样出身此地的文人纳兰性德笔下的“藕风轻,莲露冷,断虹收。正红窗,初上帘钩。田田翠盖,趁斜阳,鱼浪香浮……”画卷。然而,对银锭桥而言,仿佛只有在这万木萧瑟的季节,才是它华丽登场的时候。

    银锭桥历史悠久,始建于明代,但眼前我所见到的桥是分别于1984年、1990年修复、改建的,时光并不久远,有关的资料也不多:南北向单孔石拱桥,横跨前海后海的细脖处,桥身长8.3米、桥面宽7.9米、桥高4.35米,有镂空云花栏板5块、翠瓶卷花望柱6根,因形似倒置的银锭而得名。桥身正面镌刻的“银锭桥”三字,为曾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单士元所题。

    银锭桥的举世闻名,据说要归功于那位因写下“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决,不负少年头”的汪精卫。宣统二年二月二十一,汪兆铭、黄树中、罗世勋三人在银锭桥下埋炸弹,欲刺摄政王载沣,未果,三人同时被捕。汪兆铭就此写下了那首《慷慨篇》,银锭桥也因此举世皆知。可惜的是,银锭桥始终保持着玉洁冰清,而汪精卫却晚节不保,成了世人唾弃的大汉奸。

    游人似乎对桥头那块写着“银锭观山”四个大字的巨石情有独钟,纷纷靠前留影。不知道他们是否知晓这四字所表述的“西涯八景”之一的美色底蕴。一旁落款的“杨萱庭”几个字,因掉了颜色,不仔细看,很难辨识。这位书法家,曾为瞿秋白、李大钊陵墓书写过碑文。

    据说旧时唯有站在平坦的银锭桥上西望,可一览西山浮烟晴翠的如画美景。然而此刻,我无论如何都看不见西山的影子,那远处林立的高楼就是答案。我一直认为,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能多考虑一分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就会多一分迷人的底蕴,多留给后世一笔无价的财富。

    桥旁沿后海岸一直延伸出去的林立的各式酒吧,让我想起了那首《什刹海》:“地安门外赏荷时,数里红莲映碧池。好是天香楼上座,酒阑人醉雨丝丝。”不知道清代这位得硕亭先生在写这首竹枝词时,是否曾想到过,有朝一日,天香楼不复存,银锭桥边会开出一溜儿酒肆?

    其实,未知本来就难尽想象。白驹过隙,世易时移。桥如此,人生亦然。

    听着远处溜冰场上男女老少不时发出的欢声笑语,看着身边这些笑逐颜开的游人,我闭上双眼,做了一次悠长的深呼吸。缠绕心头的落寞,也就丝丝缕缕地淡去……是啊,人生何须沾染那么多的伤怀和纠结?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天,才值得。

    伸手抚摸银锭桥上的翠瓶卷花望柱,手心传来一片透心的寒意。此刻的我,却从这透心的寒意中,获得了一份释怀和温暖。

    放眼望去,夕阳散尽了最后一抹光辉。

    银锭桥,坠入了夜的怀抱。

                                                           ——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2月27日





北京知青、老三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2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751
28#
 楼主| 发表于 2016-2-1 23:49:04 | 只看该作者
每一年的今天,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任世事变幻,时光流转,幸福、平安、快乐、健康永远伴随左右。祝福中国知青网的同学们,吉羊来把金猴请。迎财纳福心欢畅,爆竹声声鸣鞭炮。灶神相随好事成,焚香祭拜喜气旺。一声祝福提前送,小年快乐乐融融。
北京知青、老三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2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751
29#
 楼主| 发表于 2016-2-2 17:27:10 | 只看该作者
北京什刹海的前海与后海,像一个颀长的葫芦,在其蜂腰部有一座汉白玉小石拱桥,长12米、宽7米、高8米、跨径5米,有镂空云花栏板5块、翠瓶卷花望柱6根,因桥形似元宝,取名“银锭桥”。

  这座桥,始建于明代,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现在的桥是1984年重建的。在桥身正面镌刻着由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老先生题写的“银锭桥”三个楷体大字。字体工整浑厚,满着绿色,与周围的碧水、高杨、翠柳相融。桥下水波粼粼,金光闪闪,桥畔杨柳夹岸,葱茏流翠;桥周围古宅相拥,胡同密集,古韵悠然;隐于浓荫中的王府、寺庙的屋顶飞檐依稀可见;桥的近处还有宋庆龄、郭沫若等多处名人故居,一派清雅幽静的氛围。别看银锭桥桥体不大,却是什刹海景区的点睛之笔,有“三绝”著称,即:眺望西山,观赏荷花,品尝烤肉。

  “三绝”之首是眺望西山。人们站在北京城内的任何一块平地上,都看不到郊外的西山。唯独站在与地面等高的银锭桥上,却可引颈西望,领略西山浮烟晴翠的绰约丰姿。这是因为宽阔颀长的后海,构成了一个扇面形的视角,又兼过去新街口一带没有高大建筑,西山便呈现在人们的视野里。“银锭观山”是旧燕京16景之一,明代史籍已有明确记载。

  西山之美,曾使乾隆皇帝吟咏不已。其中一首诗曰:“银屏重叠湛虚明,朗朗峰头对帝京,万壑精光迎晓日,千林琼屑映朝晴。”特别是在雨过天晴的夏日,碧空如洗,放眼西眺,但见西山郁郁葱葱,层峦叠嶂,令人心旷神怡。

  “三绝”之雅是观赏荷花。清代竹枝诗吟道:“地安门外赏荷时,数里红莲映碧池,好是天香楼上座,酒阑人醉雨丝丝。”在什刹海,每当赤日炎炎的盛夏,正是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花中君子”竞相吐艳之时。晴日,红荷映霞,灼灼似火;雨天,粉荷银珠,盈盈欲坠;风过,莲蓬摇曳,清香飘溢;其赏心悦目的雅兴,实难以言喻。

  远山、近水、荷花,成了生长在什刹海边的明代文人李东阳眼中“城中第一佳山水”。李东阳身后140年,这里又诞生了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名叫纳兰性德,工书善诗。每值荷花盛开之际,总喜欢和友人曹寅、朱尊彝等漫步堤岸。他笔下的“藕风轻,莲露冷,断虹收。正红窗,初上帘钩。田田翠盖,趁斜阳,鱼浪香浮……”,就是一幅美不胜收的天然图画。近代大文学家老舍先生,十分钟爱这一地区,并将其作为他许多小说故事的发生地。

  “三绝”之美是品尝烤肉。“客旅京华,问道季家何处?香浮什刹,引来银锭桥边。”这副对联告诉我们,距银锭桥数十步处,便是百年老字号“烤肉季”。烤肉,这种最早由蒙古族传入北京的珍肴,初始就在露天烧烤,野味十足,不腥不腻。在炙条下燃烧着松木,炙条上翻烤着鲜嫩的羊肉,松烟的香味与羊肉的香味混在一起,四处飘散,使你食欲大增。一手执壶抿酒,一手啖肉,一边观赏桥畔的荷花,体味“炙味香飘清清烟”的美韵和意境。后来这种烤肉的吃法,移到店内,冬夏皆宜,更增加了许多雅兴乐趣。不少文化名人、外国贵宾都曾在这里品尝烤肉,临窗频览,品味民情、民俗、民风、美景、美文。诗人卞之琳有诗写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来北京的游客,倘只品尝了烤鸭、涮羊肉,未曾品味烤肉,也是一件憾事。

    《人民日报海外版》
北京知青、老三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2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751
30#
 楼主| 发表于 2016-2-3 12:06: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燕山之松 于 2016-2-3 12:08 编辑

拾说什刹海

http://tv.sohu.com/20151115/n426530656.shtml

北京知青、老三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9-1 07:50 , Processed in 1.216802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