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皇城龙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难忘的连队生活掠影

[复制链接]

2755

主题

7万

帖子

38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80326
31#
发表于 2015-9-21 21:29:59 | 只看该作者
这些生动知青人物的肖像刻画,又一次把我们带入到了往日时光,咱们走入知青生涯转眼已快50年了。回想当年,无数知青离别亲人,离别城市,来到农村,接受了极其艰苦的磨炼。多年的下乡生活真是刻骨铭心,其中的甘苦只有过来人才能够深深体会。

还有这知青文物——当年的车票,居然还保留着,真是细心人啊。多少年过去了,那段经历咱们始终不会忘记,因为它已经深深地刻印在许许多多知青的生命中去了... 感谢龙狼朋友为咱知青那不该忘记的经历而做出的生动记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1

主题

4413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616
32#
 楼主| 发表于 2015-9-22 07:04:10 | 只看该作者
屹梁梁 发表于 2015-9-21 21:29
这些生动知青人物的肖像刻画,又一次把我们带入到了往日时光,咱们走入知青生涯转眼已快50年了。回想当年, ...

记忆犹存笔锋不改,会继续写下去的,无论有没有看都会写下去的,要用这个平台记录下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谢谢关注点评!
齐京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1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6241
33#
发表于 2015-9-22 07:51:1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川枫叶 于 2015-9-22 07:53 编辑

佩服楼主记忆超群。在中知网论坛大显身手。经历是宝贵的财富不能丢弃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1

主题

4413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616
34#
 楼主| 发表于 2015-9-22 08:36:46 | 只看该作者
最漂亮的连队文书---王霁环

   提起王霁环,连队里无论是老职工还是知青,没有不认识她的。高高的个儿头着一身臧蓝色咔叽翻领装显得格外苗条,一件淡粉色的衬衫领衬托一张白净略带红润的面孔显得无比秀气,会说话的眼睛一眨一眨的很是亲切,也许是文书的职业吧,总是干净俐落的装束和两条大辫子的样子在城市来的知青堆里也显得特立独行般的典雅庄重,好似大家闺秀。其实,她是当地老职工王敬考的女儿,也是木匠王怀昌的妹妹。

   我一直在农业排劳动,几乎没有机会和王霁环接触,大部分印象就是远远的背影或是远远的侧影,惟一的一次近距离接触就是1970年的冬天,内蒙同学来信要我寄点东北特产,张振勤告诉我说王敬考家里有榛子和蘑菇、木耳等自采的山货,有时会悄悄卖给需要的知青。

   一天晚上,我和白力去王敬考家去买榛子,记得刚进门就见到了王霁环,我们说明了来意,她十分高兴的把我俩让进了屋子,她把父亲叫出来,我和王敬考说好了价钱,算了一下自己兜里的钱数就要了4斤榛子、2斤木耳,王敬考说怎么不多要点啊?干脆都凑5斤吧?我不好意思的说,带的钱不够,就买这点吧。王敬考拿出了一杆秤给我称好了4斤榛子倒进我带来的一个口袋,然后转身去屋里去取木耳,此时站在一边一直没有插话的王霁环却突然用双手捧了满满一大把榛子装进了我那只还没来得及扎口的袋子,我完全没有反应过来,只见王霁环使劲地朝着我和白力摆摆手,不要我们声张......此时的王霁环距离我只有一尺之遥,她那双透彻明亮的眸子一眨一眨的好似传递着同情心与恩慈,这时我才注意到王霁环没有穿着制服而是一件紫红色的毛衣,在煤油灯的光照下鲜艳夺目,那晚,她善解人意表现出的心地善良加之外表的美显得更加楚楚动人。

   多出的一捧榛子在邮寄包裹时才知道足足重出了2两多,也就是这经意间的一捧,让我记住了这位心地与外表同样美丽漂亮的当地女孩。一面之交的王霁环即刻印制在脑海中,至今未忘。

齐京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1

主题

4413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616
35#
 楼主| 发表于 2015-9-22 08:45:35 | 只看该作者
一川枫叶 发表于 2015-9-22 07:51
佩服楼主记忆超群。在中知网论坛大显身手。经历是宝贵的财富不能丢弃它。 ...

用笔记录最容易忘记的
齐京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1

主题

4413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616
36#
 楼主| 发表于 2015-9-22 08:46:37 | 只看该作者
日记本上记录的最值得纪念的日子----1969年8月25日

   翻开当年的日记本,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就是我离开北京奔赴北大荒的那一天---1969年8月25日。日记是在来到北大荒的第二年的8月25日写的,今天晾晒出来,回忆45年前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size=0.83em]81bcc26bjw1ec7qeczmr2j218g0xcq93_副本.jpg(123.1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url=]保存到相册[/url]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2014-1-4 19:58 上传





据此日记可以清晰的看到记载的离开北京的时间是1969年8月25日11时04分

齐京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1

主题

4413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616
37#
 楼主| 发表于 2015-9-22 08:47: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皇城龙狼 于 2015-9-23 12:48 编辑

最危险的一次经历----穿井

   1970年的冬天格外寒冷。记得在兵团53团十二连小分队时,那是我刚刚成为东北建设兵团知青的第二年,零下40度的气温把连队惟一的一口深水井冰封冻住了,作为小分队的一名战士,穿井----凿冰解封当然是义不容辞的任务了。

    班长陈连举(富拉尔基知青)带着我和白力(富拉尔基知青)还有一个外号叫“跳猫”的哈尔滨知青钱家松去深水井凿冰解冻。起初大家是轮流下井凿冰,由于井口下方10余米都被冰冻完全坨住了,所以我们可以站在冰坨上把凿下的冰块装在一个柳条筐顺利的升井,一个多小时后,随着冰坨的变薄,逐渐能够从冰坨中间看到25米以下的黑洞了,阴森森、冷飕飕真正是寒气逼人令人胆寒,我们再下井时就会把绑在腰间的绳索紧了又紧,棉鞋的鞋带系的更紧,棉帽的耳朵也系紧在了鄂下,钢钎抓的更紧,榔头也换了小一号的了.......小心翼翼的动作更为谨慎,偶尔凿下的冰块顺着黑洞滑落下去,约一秒钟才能听到落入井底传回来的“咕咚咚”声,此时的凿冰进度也随着脚下的冰坨根基越来越小,越来越滑而越来越慢了.......又是一个小时过去了,进度缓慢的仅为开始的三成,疲劳、恐惧让已经冻得几近麻木的手握不住钢钎......跳猫的钢钎就是在他第三次下井时脱落掉进深不见底的井水中,随着他凄厉的一声哎呦,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秒寂静后的“咚”,钢钎或许是斜扎进了水中短促的一声。


    终于,在我们连续4次下井凿冰后,冰洞的直径可以容得下一只水桶顺下了,白力是第五次下井了,他紧靠在井壁,一只脚支撑在对面的冰坨,一只脚站立在一块硕大的冰柱上,只见他用足力气把钢钎凿进冰柱的边缘,一锤、二锤、三锤........突然,拴在他腰间的绳子猛然坠下,我和班长紧握的辘轳把险些滑脱,只听白力大喊一声,接着一声巨大的拍浪声回传到井口,白力和脚下的冰柱被钢钎一同凿掉了,白力被我们拉住了,冰柱却应声落入井水中。


   这一击可谓是成绩斐然,整个的井洞直径几乎和井口一般豁亮了,原来深不见底的井底现出了微微白色,那是白力奋力凿下的冰柱飘浮在水面的反光,我们把白力拉上来,纷纷拍打他的肩膀、头以示祝贺,大功告成了也就意味着可以回到暖和的营房休息了。


    富有经验的班长想尝试打起一桶井水,此时他放下一个水桶到井底,无论他怎样摇摆水桶想让水桶倾覆以便打起一桶水,但是浮在井水上面的冰柱阻挡住了水桶的下沉,水打不上来。一下子大家刚才的兴奋像被浇了一桶冷水一样沉寂了下来,“必须下去把冰块捞上来”,班长的口气掷地有声容不得半点含糊。


   班长自告奋勇第一个下去捞冰.......半个小时后连续5桶碎冰块被捞了上来,班长已经累得不行了,我们赶快把他拉到井上休息。我理所当然的排在了必须下去捞冰的位置。拴好腰间的救命绳,戴好了棉帽,紧了紧裤腰带,我握着钢钎和锤头顺着冰碴的深井岩壁慢慢下滑,这时我才知道为什么身强力壮的班长仅仅半个小时就坚持不住了的缘由.......脚底下没有可以踩踏的地方,双手被工具占据着也没有可以攀附的地方,井的直径大于我的腿长,根本没有任何支撑身体的东西,人的整个身体都悬挂在空中,小的浮冰已经被班长打捞完了,只剩一块大的冰柱漂浮在水中,还要对浮冰做凿砸的动作,比起刚才站在冰坨上凿冰那可是完全的不一样啊!井口的辅助人员只能凭着我的口令升降我的身体和升降柳条筐,几次来回我的棉鞋就浸湿了,凿下的冰块由于水的浮力时沉时浮,捞起来非常费劲,手套也因捞水里的冰而完全湿透了,冰冷、寒气逼人、全身哆嗦、身体消耗非常大,连续2筐碎冰被拉到井上后,我几乎体力透支殆尽。我下意识的决定:坚持再把最后一块水桶大的冰块捞上去。


   一块滚圆的水桶大的冰块是无法再凿碎的,只有把它整个捞起来装进柳条筐里才能结束这场艰难的工作。我几乎用尽了最后的力气,终于把这个大家伙塞进了筐里,严格的说是挤进了柳条筐的把手里,想着用挤压的力将滚圆的冰块束缚住以便升井,我嘶哑的喊了一声:拉。井口的辘轳把转动着吱呀声将这个大冰块缓缓的升上去.......我悬靠在冰冷的井壁,等待着班长和战友们再把我拉上去的时候,突然听到白力惊呼了一声:糟了......我脑子一片空白,我下意识的紧贴井壁,恐惧的闭上眼睛,等待着死亡的降临.........咣...嗖...咕咚.......,井口上一片混乱,嘶声裂肺的呼唤着我的名字,我的身体立刻感觉到被绳索牵引上升......我缓了好一会才应了一声。后来才知道,柳条筐里的冰块歪歪斜斜,升井的时候战友们就感觉到此筐冰块足足有20多斤沉,就在离井口5米多的地方突然滑落下来,咣的一声是砸在10多米深的井壁上,嗖的一声是掠过我的耳边,咕咚一声是掉在了井水之中...........。幸亏冰块是在10米处碰撞了井壁才改变了坠落方向,让我逃过一劫!


    命运就是这样,当你大难不死时就会必有后福的。


齐京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1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6241
38#
发表于 2015-9-22 19:38:41 | 只看该作者
皇城龙狼 发表于 2015-9-22 08:45
用笔记录最容易忘记的

      真的,我在北大荒每天写日记,后来日记本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销毁了。现在想起来有点可惜。写回忆缺少了第一手资料。
     小弟是位心细的人。连当年下乡的车票都保留至今。
    美好的回忆伴着它一起走进青葱岁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1

主题

4413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616
39#
 楼主| 发表于 2015-9-23 12:52:22 | 只看该作者
最坚决的一次拒绝---批判会发言
   1970年10月18日(日记记载),连队唐家启指导员通知我要我写一篇针对富拉尔基知青郑福生和上海知青余晓明打架事件的批判稿,还要我在大会上发言,被我毫不犹豫的当场拒绝了!

   这是我来到兵团第一次当面拒绝一位连指导员下达的命令。

   结果是在1970年10月21日(日记记载)那天,批判会如期进行了,记得有三位战友发言,被批判的两个人都不服气,最终是一个人被当场宣布予以处分(记不清处分的是谁了),同时在大会上我被指导员批评为:“最不讲革命斗争性的人”,那可是在我入团的前一个月发生的事情,我当时就想过,大不了我不入这个团呗,也不能做批判战友的违心事情。

   事后,我还是光荣的被大家评选投票通过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事实证明了我的“拒绝批判战友”的行为是得民心的。

   今天晒出这段日记,与战友分享我当时的真实想法。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size=0.83em]81bcc26bjw1ecb9qty0axj218g0xcag0.jpg (87.1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url=]保存到相册[/url]
2014-1-7 21:29 上传




齐京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55

主题

7万

帖子

38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80326
40#
发表于 2015-9-24 20:25:58 | 只看该作者
在那个动荡扭曲的时代,我们面对那种大环境,有时是很无奈的,但唯有人性的选择是永恒的。当人们无法选择机遇,却仍然保留对正义的取舍,也是非常需要勇气的。知道您当年对指导员的拒绝,不禁令人深刻地反思文革与具体个人在那个非常时代里命运的波动与人性的扭曲,对于您敢于坚持自己,不是人云亦云,也不被环境去任意束缚所具备的“狼性”而由衷赞叹!

对了,俺对那位文书王霁环也很喜欢,出于好奇和好感,很想知道她现在咋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8-24 02:52 , Processed in 1.232402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