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知青淘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

[复制链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8
531#
发表于 2016-6-17 08:53:47 | 只看该作者
下乡吃苦受磨难,
成就失败两相连,
幸得心态志高远,
潇洒欢乐向明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532#
 楼主| 发表于 2016-6-17 10:24:00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6-17 08:53
下乡吃苦受磨难,
成就失败两相连,
幸得心态志高远,

感谢龙行超版的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533#
 楼主| 发表于 2016-6-17 10:24:28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142

向明与我(六)

顾继志

祝福明天
我为这篇日志的题目思索再三,其本意就是祈福晚年。但是上有父母健在,不好妄自称老;不过年轻人看你已经属于“老朽”,不把你视作冥顽不化就不错了。忽然想起一个小品的名字,《昨天、今天与明天》,我就借用一下。其实整个人生就可以用这三天来概括,过去为昨天,现在为今天,而未来为明天。“往日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我祈盼“国泰民安”、“国富民强”,不要再“折腾”,让我们有个美好的明天。我们“不患位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我有一位商界朋友,年纪尚轻,商海沉浮多年,饱经沧桑,有成功也有失败,现在总算站住了脚。谈起业内黑幕,令我等咂舌。他每次出差非最高等级酒店不住,不善酒但每天自己得吸五包“苏烟”;不喜欢吃蔬菜和水果,每天吃饭不离海参、鱼翅、鲍鱼,天天足浴。这等生活岂是我辈所能享受得了的?还有一位海归企业家邀我去打高尔夫,并声称:“这是绿色鸦片,一碰就上瘾。”不管是黑鸦片、绿鸦片,我有自知之明,坚决不碰,也碰不起。粗茶淡饭,丰衣足食足矣!
向明在南国一海滨城市购置了房产,为未来颐养天年之需,距儿女居住的城市不是太远。他的勇气,我很佩服。我不敢在一个没有亲戚朋友的城市长期居住,耐不住寂寞。再加之气候、生活习惯和医疗等,一想起来头都大。最重要的是我希望他尽快地娶个贤妻,不一定很漂亮,年轻、“慧中”就好,能兼“秀外”更好。何日洞房花烛夜,我当前往祝贺。希望这一天尽快到来。
“行色秋将晚,交情老更亲。”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祝福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后记
终于了却了我的一个心愿,把我多年如骨鲠在喉积蓄的话语一吐为快。虽然称不上情文并茂,但是敝帚自珍,为的是叙述那段友情与往事。多少年来,友情与亲情薄于纸,令人寒心。我记得“文革”期间,一位同级不同班的女同学“大义灭亲”,痛陈其父之“反革命”罪行。她爸爸在“专政队”知道后十分伤心,无心恋世,用剃须刀割断静脉而自杀。我们闻之大为震惊,心底视其为另类。当然一是其无知,二是惧于当时环境。不知她现在是何心情?老舍殉湖据说也有其家庭因素。“改革开放”之后,拜金主义甚嚣尘上,父子儿女、兄弟姐妹因金钱而反目者比比皆是。
我一生一好读书,二好交友,由此获益良多,尤其是青少年时代的朋友。举几个例子,一个是我九十多岁的老父亲患病住院,我因为在外地居住,一时不能赶回,四、五名旧时朋友与同志昼夜陪护。都是六十多岁的人了,且都是科级以上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护理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二是另一名同学常年上门为我卧床不起的父亲理发。再有一位比亲哥哥还亲的好朋友,因厌世一次欲自杀时语其妻子:“死后将腕上名表遗我。”何等悲壮,何等感人!我愧对这些朋友。
向明与我相知相交五十余年,历久而不衰,经受住岁月的考验。回忆这些或许不为外人所称道的陈年往事,就是为了“不被忘却的记念”。适当的时候我还将讲给子女们听,让他们了解那个时代和这些友情。他们也许会不以为然,很难理解,这或许就是代沟。
我与向明虽然相识五十多年,但是离多聚少,加之多年往事记忆难免失真,好在还有修改的机会。有些属于“盲人摸象”,评价似是而非,当然“文责自负”。
呜呼!人生苦短,惜无建树。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所定处。时人谙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自伤不逢时,托词于芗兰云。”
2011年8月28日于洛阳蛰居处

附:刊登在《洛阳晚报》2012年5月14日“桑榆晚情”上的一篇文章

这个春天,他看到了最美的牡丹
见习记者丁立

顾继志是我市某单位退休职工,前段时间因病需要手术。当时,由于种种原因,他的身边无人照顾。闻讯后,他远在深圳的好友丁向明风尘仆仆地赶来了,他还没过门的儿媳孙丽娟也从北京赶来了。在12天时间里,他们忙前忙后地照顾他,一时在医院被传为佳话。顾继志说,牡丹开放的季节,他虽然无法出门,却体会到了浓浓的友情和亲情。
今年65岁的顾继志是一个达观的人,但是一个多月前,他却为自己的病发愁了。他患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年,因近期情况不佳,不得不接受手术治疗。屋漏偏逢连夜雨,他85岁的岳母和妻子也在此时相继住院。顾继志的儿子在北京工作,女儿和女婿在澳大利亚求学,一时都无法回洛。
住院前,顾继志曾和儿子通电话,得知儿子让已经登记、尚未正式过门的媳妇孙丽娟从北京赶来护理他,才算稍稍放了心。接着,他通过网络告知远在深圳的好友丁向明:“最近我要手术了,不能再上网和你聊天了。”丁向明了解顾继志的情况,三、四天没有接到顾继志的信息,他便发短信询问。听说顾继志住院了,丁向明马上就问:“你是否需要护理?”
顾继志与丁向明同庚,他们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相识相知。那时候,书是他们共同的良师益友,在书中他们找到了共同的乐趣。高中时代,“文革”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俩人先后下乡,顾继志在农村待了4年,丁向明则在农村一待就是9年。在艰苦的岁月里,他们互相勉励,终于等来国家恢复高考,两人重新拿起书本,一同走进大学校门。丁向明学医,顾继志则学工。再后来,丁向明走上仕途,而顾继志进入科研单位。事实上,从“文革”开始,他们两个老友就已经聚少离多,但相似的经历和心灵的默契却让他们情谊长久,一有时间两人便相互探访、互通信息,建立了比山高、比水深的朋友之情。
顾继志了解丁向明,他待朋友一向真诚,但顾继志没想到丁向明会主动请缨来照顾自己。丁向明几番请求之后,顾继志也不再客气,于是,在顾继志刚做完手术被推到病房时,三十多个小时日夜兼程的丁向明也走下了从深圳到洛阳的火车。一前一后,时间如此契合,冥冥之中,俩人似有神秘的缘分在牵引。
当时,刚动过手术的顾继志只能躺在床上,丁向明一来就帮着解决了许多问题,儿媳不便插手的一些事,比如照顾顾继志大小便、为他擦身、翻身等,全由丁向明接手。在12天时间里,丁向明和孙丽娟在病房里日夜陪护,悉心照料,顾继志同室的病友和医护人员无不称赞。
在丁向明和孙丽娟的悉心照料下,顾继志的身体恢复得很好,12天后就拆线了。顾继志对记者说,一向省吃俭用的丁向明赶到洛阳的时候,手里只拿了一个矿泉水瓶子,顾继志塞给他钱他也不要。可是,丁向明离开洛阳的时候,却把身上的钱掏出来留给了老友。顾继志说,这些年来,大家都感叹友情与亲情淡薄,他却能拥有这些,是多么幸运。
友情从来不是单向的,俗话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顾继志平日里也是竭尽所能,帮助丁向明和其他朋友解决困难。
采访那天,顾继志的老友丁向明和儿媳已先后回到深圳和北京,留给顾继志的是更加深厚的友谊和更温暖的亲情。就像那4月的牡丹花,会让见到的人永远记住它的旷世之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534#
 楼主| 发表于 2016-6-17 10:24:53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143

向明与我(七)

顾继志

行吟拾遗



行吟拾遗

西江月重逢
相识风华正茂,重逢如许白发。
十年浩劫成永恨,停筋欲语又罢。
莫道盛年将尽,身手重展不差。
闻鸡起舞当发奋,志在光我中华。

勾沉
昨日偶翻旧时日记,发现1974年末从大连乘国产客轮“长征”号赴沪。其排水量7000吨,号称当时国内航线最大客船。途中有感,戏成一律,可窥彼时水平与心情。
昨宵辽东月,今日大海风。迢迢三千里,悠悠卅六钟。
风浪不足畏,云水增豪情。中流暗自嗟,光华在吾生。

诮答诗友
未谙音律喜打油,我以我诗写我口。
舒却块垒烦闷事,管它春秋不春秋。

读史
纵观千年华夏史,不尽谜团滚滚来。
翻手为云覆手雨,任人涂抹小女孩。

六十有感
六十悄然至,对镜半白头。阿世折傲骨,媚俗添心愁。
俯仰有天地,褒贬无春秋。洒脱一夫子,云海泛扁舟。

和词一首

朋友邀我进入一诗词群,偶见一词友小词情真意切,
凄凄惨惨,不揣浅陋,奉和一阕。
海誓陨,天无绝人路。每忆佳妙销魂处,已成旧梦难再度。莫问他在何处。
曾被痴情欺,执迷多不悟。落花流水情去也,枉抛鲛珠无数。
暂将此情,细掰扯,藏心处。走出迷津渡。

读资中筠自选集有感
纵观天下风云起,忧世感时不尽思。
风骨士女今尚在,何人记取木兰辞?

赠向明
今日“小年”,思念向明,聊抒胸臆。
行年六六一孤僧,花开二度惜未红。
我劝天公开慧眼,赐得岭南一片晴。

遥忆董大兼怀往事
何时洞烛花月夜,吾等自来宴新婚。
天意从来高难问,久文翻作玉环魂。

杂感
人生七十古来稀,而今仅为小兄弟。
乐观向上强筋骨,抑或米寿还可期。

戏赠长厚
京城一别若许年,又因腰疾续前缘。
君自阎罗门前过,棒回阳世曲乱弹。
舞文弄墨聊自娱,壮怀长啸多不甘。
蓬眼斜睨鸡鸭狗,勤扶老妻踱青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8
535#
发表于 2016-6-17 10:47:18 | 只看该作者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6-17 10:24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142

向明与我(六)

患难之时见真情,
老来友谊义更深,
报端报导真实事,
一颗真实友谊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8
536#
发表于 2016-6-17 10:49:08 | 只看该作者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6-17 10:24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143

向明与我(七)

随时感慨即时吟,
不同体裁丰富新,
真心表述心中意,
最是联络交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7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8550
537#
发表于 2016-6-17 20:35:3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写的真棒!谢谢知青淘吧知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538#
 楼主| 发表于 2016-6-17 21:11:14 | 只看该作者
拥抱快乐 发表于 2016-6-17 20:35
文章写的真棒!谢谢知青淘吧知友。

这些文字都是我的老同学们写的,文章确实很棒。谢谢拥抱快乐版主的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539#
 楼主| 发表于 2016-6-18 17:07:38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144

一段颇为奇特的“知青”经历

——忆我是如何成为省“活学活用”的知青典型的(一)

汪义英

原抚顺一高中二年六班学生。1968年9月下乡到辽宁省北镇县青堆子公社六屯大队。1971年6月任北镇县文化局干部。1973年8月调任抚顺市公共汽车总公司干部。2004年7月退休。

1968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已进行两年多了。全国一千六百万左右“停课闹革命”的初、高中毕业生何去何从的问题摆在了每个学生及他们的家庭面前,也成为党和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1968年下半年始,各省、市已开始组织这些学生上山下乡。十二月份,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推向高潮。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全国有数千万初、高中毕业生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知识青年在边疆、农村接受了怎样的再教育,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演绎了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前些年文艺界、新闻界有所披露,近些年是越来越少了。
在这里,我向大家讲述我在上山下乡历程中的一段经历,为知青这段历史再添一朵小小的花絮。
我是原辽宁省抚顺市一高中二年级的学生。1968年8月下乡到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县青堆子公社六屯大队。按正常安排,一个班的同学都会集中安排到一个村。但由于“文革”中派性的影响,我们班有十人(包括我)被剥离出来安排到六屯村,其余三十多人分配到相距三里的前陆村。
六屯村是当时的省农业学大寨先进村,掌权的一派是和我们对立的派别。分到六屯的还有我校另两个班八十多名知青,其中多数同学属对立派别的。
显然,对我们的这种安排是不正常的,是派性的表现。我们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事实完全验证了我们的猜度。我们班十人被分到了六屯村的七个生产队,我被分到了第三小队。下乡仅二个月后,我们这一派有两个同学被挂牌批斗。我和其他几名同学被勒令办学习班,检查交待“文革”的所谓问题。此后,派性争斗由城市带到了农村,由学校带到了六屯村,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我们明显处于劣势。
这样的日子熬了有半年多。1969年4月,党中央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毛主席在会上发出了“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的号召。把克服派性、加强团结的问题提到了党和政府的议程。
为落实“九大”精神,六屯村也开展了一系列反对派性,加强团结的活动,在知青中也有较强反映。
四月下旬的一天,天降小雨,俗称“雨休日”。我们生产队十几名知青在青年点开会,落实“九大”精神,解决团结问题。恰逢县知青办主任孙万富同志来村办事,顺便到我们点听会。
会上,我陈述了知青中种种派性的表现及危害,表达了增强团结、更好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愿望。由于我是受害人,情绪比较激动,讲得也挺生动,得到了孙主任的首肯。
会后,孙主任把我找到村部,肯定了我的发言,让我形成材料,到公社知青会上讲。
在公社讲完不久,恰逢县里召开“知识青年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讲用会”,我又到县里去讲,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1969年5月,锦州市革委会决定召开“锦州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讲用会”,我被确定为大会讲用的人选。
距大会召开前十天左右,我被召到市革委会准备讲用材料,同去的还有县知青办孙主任。为了保证讲用质量和效果,市革委会宣传组指派罗、杨二位“笔杆子”帮我整理材料。
看完我写的材料后,他们认为写得挺好,但提出一个建议,认为我这个讲用是讲两派知青共同落实“九大”精神、共同解决团结问题。一派的讲不如两派的都讲,一个人讲不如两个人对讲,这样更具有说服力。
他们建议把材料内容分开,由两派知青各选一个代表,同时登台讲用为好,并征求我们的意见,我们当然同意市里的决定。
再选另一个讲用代表时,孙主任让我提名。我想了一会后,提议让郑金鼎同学来讲。我对孙主任介绍说,郑金鼎虽然派性较强,但很理性。无论学毛著还是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理论都很认真求实,看问题深远,办事公正,文字基础和口才都很好。特别对“九大”精神理解较深,是一个不二的人选。
孙主任同意我的提议后,又上报县、市领导同意,确定由我和郑金鼎同台对讲。题目定为《团结在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下继续革命》。
郑金鼎来锦州后,经过几天的演练,1969年六月份的一天,“锦州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讲用会”在市文化宫开幕了。
全市七县的知青代表,贫下中农代表、知青管理先进单位的代表,市、县领导和知青管理部门的领导近八百人参加和出席了讲用会。在会上发言的有知青代表、贫下中农代表和知青管理先进单位的领导等十余人。
令我始料不及的是,在众多发言中,我们的讲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大概是讲用形式比较奇特的原因,当我们开始讲用时,会场鸦雀无声,代表们都在侧耳倾听。每当讲到动情处时,全场数次爆发出热烈的鼓掌声。
特别讲到下乡后过第一个春节前,我们村全体知青率先在全县提出了“春节不回城,扎根农村干革命”的倡议。全村百余名知青都表示要在农村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而我想到,我母亲病亡后一个月,我和二弟都下乡,父亲身体有病,领六个孩子在家。最小的两个妹妹才五六岁,这个年能过好吗?
虽说不能向村里提出回家过年的请求,但我十分惦念家,心情焦虑,寝食难安。
郑金鼎发现了我的情绪变化,询问原由后向村领导反映,破例允许我回家过年。当讲到这里,全场爆发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一些女知青代表流出了同情和激动的眼泪。一些代表站起来鼓掌叫好,整个会场沸腾了。
讲用结束后,好几名代表跑上台,给我们佩戴毛主席像章。台下又一次响起了掌声和欢呼声。
此情此景深深地嵌入我的心灵,今生今世难以忘怀。我也流出了激动的泪水。我想,我们根本没做什么,只不过讲了下乡后的一些经历和体会,何德何能受到如此的欢呼和拥戴。
在经历了漫漫人生之路后,我认识到:当时的知青代表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刚刚步入社会,“文革”的经历和当时的处境使他们精神振奋,热血沸腾。听了我俩的讲用,毛主席关于“团结”的号召有一定的感染力,更主要的是人心总是向善的,追求真、善、美是人的本性,一遇到合适的场景就会迸发出来。
代表们中间不乏同样的经历和体会,极易引起思想的共鸣和情感的冲动。他们听到的最动情之处,恰恰是我们俩最动情的经历。我俩讲得情真意切,他们听得也是弦合琴鸣,表现出那种激情四射的感人场面也就顺理成章了。
写到此,似乎“锦州讲用”的效果和反映也不过如此了吧!然而,过了二个月后发生的一件事,更让我瞠目结舌、终生难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540#
 楼主| 发表于 2016-6-18 17:08:08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145

一段颇为奇特的“知青”经历

——忆我是如何成为省“活学活用”的知青典型的(二)

汪义英

这是一段与讲用会有关的爱情故事,虽然短促,也不乏奇特。它匆匆而来,凄然而去。尽管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却也能反映出那个年代年轻人的畸形心态和爱情观念。
锦州讲用后回到县里,我和郑金鼎同时被县革委会抽到县里组织的“沟帮子镇斗批改工作队”搞运动。
有一天,趁休息日,我回到六屯。我们小队一位六、七十岁的韩大爷急匆匆找到我,直接问我:“你咋才回来呀!你在抚顺有‘家小’没?”我回答:“没有。”他接着说:“邻村有个在锦州和你一起开会的女知青李艳(化名),家里条件好,人也长得好,现在村里小学当老师。她家几次托人找我,要和你处对象,你找个时间,和她见见面。”
我一听就懵了,这是哪跟哪呀!我根本就没想过这事。临下乡前,父亲一再嘱咐我,不要在农村处对象,影响回城。于是我就和韩大爷讲:“我家里困难,暂时不能考虑这事。”
又过了一阵子,我再回队里,韩大爷又找到我说:“你家的情况,人家了解,不嫌弃。她们家有房子有地,她爸在市里当大官,啥都准备好了。人家托人说好几次了,你总得去看一眼,对人家有个交待吧!”
面对此情此景,我犹豫了。我想起了看过的一些言情小说中的曲折爱情故事。心想,这事怎么让我遇上了呢?我想了一下,对韩大爷说:“这事我自己做不了主,得和父亲商量一下。”
这以后,我给父亲去了一封信,讲了这件事。父亲回信说,你可以去看看,行不行给人家一个答复。
这件事一来二去拖了二、三个月。等我再回六屯时,韩大爷又来找我。我告诉他父亲答应让我去看看。韩大爷高兴地说:“好!我马上联系安排。”
当晚,韩大爷通知我,联系好了,明天上午让你去。韩大爷走后,我一寻思,我咋去呀!连个像样的衣服都没有!无奈,找到同学借了一件九成新的两面服。还有二个同学要陪我去,顺便逛逛沟帮子。
第二天早晨,我们借了三台自行车,没用一个小时就赶到了李艳住的村。找到她家后,我们一看,是两大间新的红砖青瓦房,前后园子都挺大。刚到大门口,就有二、三个人迎了出来。我对同学说:“你们俩先在外面等等,我进去看看再说。”
走到房门口,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和身后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姑娘迎了出来,不用问就是李艳和她妈妈了。李艳一米六多的个头,体态匀称,长瓜脸,五官端正,给我的印象挺好。
进屋后,李艳一一介绍屋里的六七个客人,都是她妈的娘家长辈,其中她舅负责接待我。
关于我的情况,他们基本没问,主要由她舅介绍了她家的情况。
李艳的父亲是锦州市革委会的干部。李艳初中毕业后下乡插队到绥中县。为了照顾她,妈妈领着一个十来岁的弟弟走“五•七”道路回了老家,县里拨款给盖了三间房。李艳转回老家在小学当民办老师。她舅舅一再表示她们在这呆不长,很快会回锦州的,你们暂时回不去也不要紧,这房子、地都留给你们,将来的生活没问题。
关于我和家里的情况,他们表示都知道,不用我介绍,全家都认可我。
唠了有半个多小时后,我对他们说:“今天是初次见面,印象挺好,以后相处再进一步了解。外面还有二个同学等我,准备上沟帮子,我这就走了。”
当说到要走时,屋里人都上来劝我吃完饭走。我一想初次见面怎好端人家饭碗,就一边谢辞一边往外走。当走到外屋时,李艳追上来挽留,我一看她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心一软就答应留下来了。于是我到外面和两个同学打声招呼,让他们先走了。
我留在他家吃了一顿饭,答应相处一段再定。这以后,我再也没登过她家的门。
不久,她上沟帮子看我。头一次,我们先聊了一些在锦州开讲用会的事。她表示不怕我家里困难,将来和我一起照顾老人和弟妹,令我十分感动。
然而,有一个问题我不能隐瞒,她是革命家庭出身,甚至能感到她的思想也比较“左”,而我的家庭出身相当不好。当我和她介绍这个问题,并说我爷爷解放前当过国民党的乡长,解放后被定为“历史反革命”,一直到死时,她先是一愣,一脸的惊讶,接下来就是沉默,一言不发地走了一段路。最后,她向我表示,这件事太意外了,她得回去和父亲商量一下再定。
过了几天,她第二次到沟帮子见我,脸上的表情始终很尴尬、无奈,话也很少。
终于,她开口了说:“两家的出身距离太大,一点没想到,家长不同意。我也感到不太适合,我们还是当朋友处吧!”
我说:“你们的决定我一点都不意外。我之前的所有推诿皆在于此。我理解你和家人的想法,咱俩是有缘无分,我不埋怨你,还得谢谢你对我的认同和一片情意。至于当朋友处,随缘吧!我祝你能找到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理想伴侣!”
两年后,我在《锦州日报》社学习时,有一天傍晚,在市文化宫门前等人。李艳突然走到我面前。我十分惊讶,随口问了一句:“怎么这么巧碰到你?”她说:“我现在锦州师范学校当工人,下班路过,无意中看到你,就过来见个面。”
我们聊了一会儿。当我问到她结婚了没有,她说:“成家了,爱人是转业兵、党员,也是一名工人。”我问她:“生活过得好吗?”她无语,一脸无奈的样子。
不知为什么,我心里也挺不是滋味。我最后对她说:“人是容易理想化的,而生活永远是现实的,生活不会完全按照理想去过。只要有颗平常心,快乐和幸福就会伴你同行!”
她什么也没回答,眼里含着泪花匆匆向我告别,一路走远,再没回头。
望着她远去的背影,我在心里默默为她祈祷。心想:“李艳,现实点,别在梦里生活。振作起来,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生活!”
我简单讲了我的初恋奇遇,它因“讲用会”而来,以无果甚至是苦果而告终,留给我的只有苦涩的回忆。
我在沟帮子搞“斗批改”大约有近二年的时间。这期间,我和郑金鼎于1969年8月和1970年12月参加了两次“辽宁省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讲用会”(俗称省“五讲”和“十二讲”)并在第五次讲用会上做了讲用。
我们的讲用录像曾经在辽宁电视台播放。我们的讲用事迹和录音分别在辽报辽台、锦报锦台、抚报抚台刊登和播放过。其中讲用材料还被编辑入书,在全省知青中广为传播。我们的讲用足迹在省、市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留痕,尤其在北镇县,我们到过全县二十四个公社讲用并传达省、市讲用会精神。
这是一段看似“辉煌”的经历,看似人生中最“灿烂”的一页。它来得容易,最终如流星闪电,稍纵即逝,几乎没留下什么痕迹!这也是客观必然的吧!
关于讲用材料内容真实性的问题,在同学们中也有不少反映,借此机会说明一下。
说句实在话,讲用稿中所讲的事例几乎全是真的。但如何认识和评论这些事例确实有虚假和过分的问题。“文革”中常见的所谓“拔高”、“上纲上线”、“高度认识”等虚假的宣传手段确实存在。在讲用稿经过一级又一级审查和改动后,我们确实无法阻止和抗衡这种行为的发生,想让讲用材料没有一点瑕疵和水分几乎是不客观、不可能的。
然而,讲用材料中有一句话确是假得离谱,令我懊悔不已。那就是讲用开头所说的“我俩都是两派头头”那句话。
在同学们中众所周知:我俩在“文大”期间在学校的两派组织中均未当过“头头”,充其量是派别中的骨干分子。我在“文革”中仅当过“煤都红色造反委员会”中的联络部长,而这一组织还是社会性质的学生组织。
那么,这句话是怎么产生的呢?
前面提到,讲用稿开始是我写的、我讲的。无论在村里讲、公社讲,甚至县里讲,听众里都有很多我校同学,这句假话无论如何都不会讲出来。到市里后,市革委会派来罗、杨两位笔杆子帮我们修改材料。在决定由两人对讲后,他俩擅自决定加上了“我俩都是两派头头”这句话。
我当时看到后十分为难。明明是假的,怎么讲得出口?可一想到他俩是市里派来的笔杆子,我和郑金鼎就没好意思反驳。心想,仅此一句,假就假吧!由此铸成大错,后半生愧疚不已。借此机会,我向全省所有听过我们讲用、看过我们讲用材料的知识青年们表示深深的歉意和忏悔。
现在,我们这代人已快步入“古稀”之年了。回忆起青年时代的种种经历,常会感慨万千。“文革”中,我们是被蒙骗的“斗士”,干了不少错事。“上山下乡”,我们是被驱赶的“羔羊”,遭了不少罪。而“讲用”,我们是被利用的“棋子”和“工具”,说了不少过头话。
我真诚地希望,当代青年能够以史为鉴,以我们的这段经历为鉴,实实在在做人,扎扎实实做事。成为振兴中华、报效祖国和人民的栋梁之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8-31 03:22 , Processed in 1.201202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