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知青淘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

[复制链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8
581#
发表于 2016-6-28 07:54:42 | 只看该作者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6-27 11:33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159

忆知青岁月

知青岁月终难忘,
吟作诗篇诉情长,
当年经历受锻炼,
成就一生欢乐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582#
 楼主| 发表于 2016-6-28 13:56:51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160

在新疆戈壁滩上的日子(一)

周功煌
原在抚顺一高中三年二班,1966年赴新疆建设兵团。恢复高考后,从新疆医科大学毕业。曾留学日本东京明治药科大学。退休前为广东药学院药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药学会药物分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科技厅、经贸厅项目评审专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香港中药学会顾问;药膳师协会名誉会长等。

初到新疆
1966年9月底,三个中学生风尘仆仆来到当时中国最西边的火车站乌鲁木齐站。一踏上站台,就看到东面不远处有一座高耸的雪山。山顶上白雪皑皑,在蓝天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雄伟。这就是天山,新疆的天山。没来过的人,第一眼真会被震住的!后来新疆朋友告诉我那是博格达峰,海拔有六千多米,距离火车站至少有一百多公里外。我们出站后问了路,坐公交车直奔兵团司令部。没到大门,就听到里面好像很多人在说话。到跟前一看,原来里面熙熙攘攘,已有很多人在那里议论着什么。一打听,原来都和我们一样,是来要求参加兵团建设的学生,可能都是被《军垦战歌》招来的吧。一位接待人员给我们安排了住处,在司令部后面不远处的农六师招待所。几经周折,并没有批准我们参加兵团的要求。我们只好选出代表与兵团领导谈判,同时给周总理办公室发电报,提出我们的理由和要求。国庆前最后一天,中央办公厅终于有了回信,同意我们的要求,按兵团内部学生对待。大家真是喜出望外。我们其中五十来个学生被分到了“农六师商业处”正在筹建的一个农业连队,在乌鲁木齐南郊的戈壁滩上开荒,计划养猪、牛、羊,种些蔬菜、粮食,供应本单位用。我们太高兴了。第二天我们就领到了饭票、单棉衣服、鞋子、被子、单子和毛毡子等,这下就放心了。摸摸口袋,临走时伯母给的十元钱还在,因为一路上几乎没花什么钱。现在基本上不用了,和其他同学一起买点生活必需品,剩下的钱大家合伙买成葡萄、西瓜和哈密瓜,晚上开了个小型的“庆功会”,为我们终于成为真正的“军垦战士”而庆祝,同时也写信回家报平安。

在六师招待所度过了一个高兴的国庆节。节后上班第一天,商业处开了欢迎会,同时告诉我们兵团已经同意组建“农六师商业处红八连”,由当时的邻居“天山九场”抽调有丰富农业经验的“老军垦”来担任连长和指导员;由商业处抽调了三位刚刚转业来的同志担任班长。劳资科长提些建立档案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并把我们分了三个班,指定了临时副班长。剩下时间是天天学习讨论,学报纸社论,也学兵团的制度、要求和光荣传统等。
大概又过了十来天,乌鲁木齐的早上都有霜了。新连队的组建就绪了。这天在大会议室开会,新连长、指导员、班长与大家见面。连长是一位五十来岁、一脸黝黑皮肤的老农,说话带有浓重的四川口音,姓何。指导员是个子不高的一位山东女同志邱林凤。据领导介绍,他们是“天山九场”领导专门为我们挑的,有技术,能干,有组织领导能力。三位班长都是二十多不到三十岁的转业军人,“老一”殷厚桂和“老二”陈书珍是空军伞兵转业,湖北人;“老三”缪国如是海军东海舰队转业来的,江苏人。然后各班分开学习讨论,并告诉我们明天就出发去驻地,听说在乌鲁木齐南边约四十公里左右的一个叫“南戈壁”的戈壁滩上。“天山九场”已经在那里部分开荒,因此我们就暂借“天山九场”四队两排草房先住,吃饭也与他们暂时搭伙。
创业红八连
选了个好日子,处里准备了四辆大卡车,将近十一点了才出发。这是北京时间啊,由于时差,实际乌鲁木齐时间才九点。我们两辆卡车装人,两辆装货。第一辆卡车上的同学打着红旗,就这样浩浩荡荡向南戈壁出发了。虽然车上没有任何遮盖,随着车开出城市来到戈壁滩上,迎风是有点冷,但毕竟太阳出来了,加上这一颗颗火热的心,随着高昂的战歌震天响,也真没觉着有多冷。大概一个多小时后,就到了驻地。下车才发现,我们原来在乌鲁木齐看到的东边的博格达雪峰还在东边高耸着,南边多了个隐隐约约连绵雪峰的大山脉。听连长说,那叫南山,实际还是天山山脉的一部分,山脚离我们驻地三四十公里吧。西边山好像不高,但很远。北边就是乌鲁木齐那座“雅魔里克山”了,不过这时那山顶似乎比我们矮了。周围就是天山九场四队已经收割过的麦田,黄茫茫一片,边不知道在哪里,也许就到南山脚跟了吧。麦地边上有几间草房,这就是我们的驻地了。
下了车,指导员就把我们按班、男女生各分住两个长条形草房子,一共有六间。我和一班长“老一”及十来个同学一起打地铺,“床边”由一条长长的木头挡住,里面放新鲜麦草,草上就铺发给我们的毛毡子,再上面铺床单。每天我们早起,出操,饭后就在连长指导员带领下,自己搬土块盖草房。整整盖了一个月,盖了两间长条形大草房。我们非常高兴。自己动手、白手起家,我们要的就是这个劲,将来我们就是“红八连”的创业者了。跟《军垦战歌》里那些老军垦一样,从创业开始。
冬天来了,我们都搬到自己盖的新房里去了,烧了火墙,暖洋洋的。因为窗户朝东,每个星期天,早晨第一缕阳光总是先洒到我们男生的铺上,亮亮的,睡懒觉,很是惬意。因为冬天这里纬度高,白天时间很短,也没啥事,星期天规定吃两顿饭,所以早上可以狠狠睡懒觉。

我们因为是作为兵团内部学生安排的,每个人每月发5元津贴,只够买牙膏、笔纸、信封等,别的也做不了什么。我攒了四五个月,除了零花,有十七八元了,给奶奶寄了十五元。听说她收到后十分高兴,逢人就说,我大孙子给我寄钱了。说实在的,真是脸红,直到她1976年去世前,我再也没有能力给她寄过钱。因为直到1976年我的工资才三十八元,每月还要寄给父母十元,剩下已经不多了。夏天劳动强度很大,能吃,几乎当月工资都不够吃饭的。
这年冬天,商业处决定,我们红八连迁到水管所以东“天山九场”一个废弃的牧业队去。那里有三千亩地,有现成的住房(窑洞和地窝子)、羊圈、猪圈、水池、菜窖等。这倒不错,因为是第一个冬天,自己还不能生产,吃的东西靠商业处供应,有些紧张,特别是肉少。快过年了,有一天,风雪特别大。看到有几位哈萨克牧民,骑着马顶着大风雪赶羊群,可能是要赶到乌鲁木齐屠宰场去的。第二天我们到大渠头上开闸放水,发现渠道里有两只冻死的羊,这是昨天从这里路过的羊群,这两只可能因掉队而被冻死了。现在根本找不到物主了,就算天赐给我们改善生活的吧。后来又在公路上发现有三头死牛,实际都是从在风雪中拉牛的卡车上掉下来的,司机忙着看路,根本注意不到后面。但是牛太大了,零下38℃的天气也冻不实。翻过来才发现里面已经腐烂了,还发热呢,真可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583#
 楼主| 发表于 2016-6-28 13:57:09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6-28 07:54
知青岁月终难忘,
吟作诗篇诉情长,
当年经历受锻炼,

多谢龙行超版的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584#
 楼主| 发表于 2016-6-28 13:57:35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161

在新疆戈壁滩上的日子(二)

周功煌

很快我们就到新址去收拾房子,打扫院子。我们挑了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管商业处要了两辆卡车,来回搬了几次,也就完成任务了。从今以后就真正开始建设自己的“红八连”了。同时又陆续来了两三批串联学生。学生的家乡除了没有西藏、青海、港澳台外,其他各省市的人都有了,最多时达一百二十多人。由于这些学生全是自己串联来到兵团要求留下的,多数家里都不知道,所以在随后的几个月里,有些来了又回去了,少数的家里都让哥哥姐姐找上门来强行带回家。像抚顺的玉宁,她姐来了,带来她父母的口信,非把她带回去不可,这样她只好又回去了。到年后稳定下来的还有五六十个人。
冬天,这里天寒地冻,也做不了什么事。天天学习,打扫羊圈、猪圈和库房,为来年开春春耕和其他生产做准备。
这时戈壁滩上最大的问题是饮用水,这里只有一个不深不大的土水池,新疆叫“涝坝”,里面全是嵌有羊屎蛋和泥沙的冰块。就这样的冰块,化了加点白矾沉淀后做饭、洗漱用。就这样的脏冰块,几十号人吃用,不到一个月就用完了。天寒地冻,上哪里搞水去?连里只好到附近去找,最方便的是到五公里外水管所的“涝坝”去拉冰块。因为他们人少,有个大涝坝,存不少冰。但一般连队都是人畜共饮水,牛羊也直接到里面喝水。加之入冬前最后一次放水时一路冲下来的杂草、泥沙和干牛羊粪块也都一起冲进去了,冬天它们就和水冻一起了。那时我们还没有运输工具,只有一架小毛驴车,就派三个人,每天拉冰。拉回来的冰块里,当然有许多杂草、泥沙和牛羊干屎蛋。把冰拉回来后要先放在大缸里化,然后用笊篱捞出飘在上面的干屎蛋,再加一些白矾沉淀。大概两天时间可以得到一缸清水,这种水里牛羊屎味是免不了的,我们也不在乎。整个冬天做饭、洗漱用的就是这种来之不易的宝贝水啊!第二年入冬前,连长就带着我们修了个水泥大涝坝,基本上解决了全连人畜饮水问题。
为了改善连队生活,刚过了年,商业处就通过师里从南山牧场给连队调来五六十只羊和一位牧羊倌。老连长还去邻队调来十来只小猪和五六匹马、一驾马车。他说,连队建设也包括生活改善,生活不安排好,大家就没有劲干活了。兵团有这个老传统,领导也比较重视职工生活,生产生活一起抓。而且兵团自产自用,不存在“资本主义尾巴”问题。

很快就要开春播种了,连里决定着手开荒,要为播种春小麦、土豆、苜蓿做准备。不久商业处又从农六师师部要来一台履带式“东方红”拖拉机,从“天山九场”调来四位拖拉机手。我特别想当个拖拉机手,这也是我来兵团的梦想之一。一般一台机子配五个人。我想,刚好缺一个,我去要求一下也许可以。我写了个申请,当面交给连指导员。过了两天,指导员告诉我,做什么工作都一样,只要好好干,都是能为建设边疆出力的。后来一位驾驶员告诉我,说你各方面都不错,就是出身太高,领导没有同意你上拖拉机。我也只好认了。
我虽然没有成为拖拉机手,但连里安排我成了“农具手”,就是站在拖拉机后面的农具上操作农具。这也行,慢慢磨吧。先是学“打犁”。这天我们去犁地,先看那老农机手摆弄“打犁”。只见他把升降轮左右来回打,随着前面机子的轰鸣声,广阔的戈壁上一条条直直的犁沟像用直尺画出来的一样,足有五百米长,非常整齐、好看。轮到我了,坐上机座,主机慢慢启动了,按老农机手要求,看着前面犁沟的深浅适时打升降轮。可是我根本看不准前面犁沟的深浅,觉得浅了,刚往深里打,却又太深了,前面主机拉不动,一使劲,犁就歪一边去了。深了就往浅里打,刚打一点点,又太浅了,犁又歪另一边去了。犁了不到20米,深浅不一、歪歪扭扭的犁沟,难看死了。驾驶员停下机车,下来跟我讲,不要急,教我怎样看前面,照顾后面,慢慢体会,干长了就有经验了。一连干了半个月,我终于也能犁出直直的五百米长的犁沟了。真是看起来极简单的一件事,实际操作起来竟然这么难,这可能就是我们年轻人需要“接受再教育”的地方吧!
春耕的时间要求很紧,一千多亩地,十几天就要犁出来,三月中旬要播种,必须加班干。戈壁滩上的初春夜里非常冷,我们穿着皮大衣还冻得有点发抖。半夜里,下起了鹅毛大雪,我们不能停啊。机车里稍微暖和一点。我们只好轮换着打犁,坚持到天亮。南戈壁滩正对老风口,早春的风的确很厉害,虽然没有冬天的烈,但几乎天天刮,至少五六级吧,而且非常干燥。春耕时,在新疆的戈壁滩上犁地播种,几乎不存在电影里面看到的那么浪漫的画面。为了赶时间,人手又少,一般只分两班。十二小时下来,夜里的人也冻得差不多了。白天的人常常因为风大、干燥,一班下来,全身都是土,只有两个眼珠在动而已。
春播时,麦种里要拌上农药,然后倒在播种机仓里。播种机仓后就是操作台,一般有两位操作手在上面,我常常和指导员搭档在后面操作。主机在前面跑得比犁地时要快,拖着播种机,哐、哐、哐、哐……欢快地叫着、跑着。那扬起的夹杂着农药味的尘土,远远望去,好似一条黄龙飞舞,煞是壮观。可是谁又能体会到,那“黄龙”里面的操作手是什么滋味?一天下来,纯粹是个泥猴了。农药加尘土熏得人头晕眼花,可想而知。好在年轻身体好,无所谓,指导员说她年年都是这样。军垦人那种辛苦,真是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而那《军垦战歌》里唱的“革命不怕千般苦,创业哪怕万重难”的深刻含义,此时此地也才真正刻骨铭心地感受到,歌词描写的真是再贴切不过了。今天回想起来,也仍然不由得凄然泪下。这样的工作进行多年,直到我被调到炊事班当“上士”,才再也没有干了。
除了小麦,还种了几百亩油菜,秋天好打油啊。春播后,一年中从这时开始直到冬天来临之前,这里就很少刮大风了。有几天空闲,连里会放三两天假,让休息一下。有人会去乌鲁木齐逛街,多数会洗洗衣服、被褥。大渠也放水了。因为我们驻地的戈壁滩是个南高北低的缓坡,一条由最早农六师老军垦修建的叫“和平渠”的大渠,从南山引来雪水,流经乌鲁木齐,一百多公里,直到五家渠师部附近的“八一水库”。包括我们在内的这个戈壁滩,方圆上百公里内多数农场生产队都是从和平渠上设闸引水的。我们的邻队有一条较大的东西向的引水渠,水流平缓、清澈,有半人深,流经我们驻地下方,正好在这里洗衣服。夏天晚上,男生会在这里洗澡。当然这些南山流下来的雪水,虽流经几十公里,由于一路下坡落差大,流得很快,水流到这里仍然刺骨寒。不管洗什么,手脚决不能长时间泡雪水。据老军垦说,那样会得关节炎的。每次我们只能速决。
四月中,麦苗一片绿油油,在一片灰黄色的戈壁滩上,煞是一派好风景。这时我们又种了苜蓿草,夏天割了晒干,冬天喂马、牛、羊,叶子可以喂猪。苜蓿的根很长,深深扎入土中吸收地下水和养分。而且它属于豆科植物,有很多根瘤,会固氮自制“氮肥”。它耐旱、耐寒、耐瘠,是非常适合戈壁滩上种的饲草,也是好的干饲料。但它也有一个一般人不知道的致命弱点,就是生草不能让牛羊类反刍动物吃。因为牛羊一吃,就产生胀气,马上肚子胀老大而被胀死。可是牛羊还特别爱吃生草,所以放牛羊时要看住的。有一次邻队牧羊倌没看住,一群羊跑到苜蓿地里美美吃了一顿,等发现已经来不及了,结果羊被胀死几十只。他们只好在路边把死羊2元钱一只送人。
我们还种了土豆,这里土豆很好种,把种子切块,每块保留一两个芽。把切好的种块用麦草灰拌一下,在犁过并开好沟的地里,一人一沟,间隔一尺左右放一个,用土盖上即可。这样种起来,是比较快的,几百亩地,人不多,三天就种完了。夏天只要浇浇水,基本不长杂草,秋天就会结出大土豆来,最大的一个都有一公斤重。
我们住的都是“窑洞”,毕竟比地窝子强点,和陕北那种挖在山坡上的不一样,这是用土块垒起来的,顶部是土块挤成拱形而形成的,时间长了就不结实,会塌下来的。为了改善住房条件,连里决定自己再盖几栋草房,草房暖和。木料和草席处里会给,但砌墙的土块要自己打。需要几万块土块,每块有约四个普通砖块大小。全连三十多人,平均一人至少要打两千块。十天打完,要晒差不多一个月以上,才能盖房用。我们趁夏管期间不是很忙,要求完成土块任务。首先用拖拉机在土质较好的房后,来回犁几遍,就有了打土块的材料了。水呢,附近的水坑里就有浇麦子流下来的余水。我们只要地里没事就去挖土、和泥,然后选一块较大的平地,放一个做土块的木模子,再用双手挖一块和好的像面块一样的泥巴,掼在模子里,再用一个铁丝弓子刮去上面多余的泥巴,轻轻取出模子,一个湿土块就做成了。做土块不复杂,但劳动强度很大,和泥要用脚进去踩,踩得越匀称,做出的土块质量越好,也才不会断裂。在稠稀泥里反复踩很累。再是挖泥做块,一般最好一次一块挖够,质量好效率高。但那一块湿土可能有十多公斤重,要一次掼进模子里,男同学都不容易,女同学也一样干。戈壁滩上那土再好,也有大量小石子、砂砾,干一天一双手手指几乎磨出血。因为无法戴手套,那时也没有那么结实的手套,只好坚持着干。每天每人最多能打二百个。手疼了就歇两天接着干,差不多一个月可以完成任务。这时你可以看到,每个人的手,完全跟老农民一样粗糙了,而且虎口和指头都干裂出大口子,直流血。这就是锻炼,“一颗红心,练就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本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8928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2289
585#
发表于 2016-6-28 22:59:32 | 只看该作者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6-28 13:56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160

在新疆戈壁滩上的日子(一)

     历经边疆风雪洗礼,在艰辛中懂事成长真是不容易,加之懂得孝顺老人。周功煌学长,好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8928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2289
586#
发表于 2016-6-28 23:08:42 | 只看该作者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6-28 13:57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161

在新疆戈壁滩上的日子(二)

     面对艰苦的生活,没有抱怨、没有退缩,有的是学习、掌握新技能的渴望,值得称赞。尤其是有这样的认识真是看起来极简单的一件事,实际操作起来竟然这么难,这可能就是我们年轻人需要“接受再教育”的地方吧!,真是一位明理且值得尊敬的学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8
587#
发表于 2016-6-29 08:53:54 | 只看该作者
自愿前往戈壁滩,
天山脚下拼命干,
兵团连队勇创业,
点点滴滴记叙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588#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10:20:50 | 只看该作者
雾梦 发表于 2016-6-28 22:59
历经边疆风雪洗礼,在艰辛中懂事成长真是不容易,加之懂得孝顺老人。周功煌学长,好样的 ...

雾梦版主说得对,周公煌同学确实是好样的, 他用自己十二年的青春时光,从一个背着家庭出身包袱的串联学生到兵团的正式职工;从连做一名拖拉机手都没资格的人,到被选进深受重视的武装种子连,并于1978年成功考进新疆医科大学,退休前曾担任广东药学院药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等多项职务。周功煌的经历再一次体现了一高中学生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和终生不倦的学习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589#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10:21:18 | 只看该作者
雾梦 发表于 2016-6-28 23:08
面对艰苦的生活,没有抱怨、没有退缩,有的是学习、掌握新技能的渴望,值得称赞。尤其是有这样的认识 ...

谢谢雾梦版主的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590#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10:22:05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6-29 08:53
自愿前往戈壁滩,
天山脚下拼命干,
兵团连队勇创业,

周公煌同学确实是好样的, 他用自己十二年的青春时光,从一个背着家庭出身包袱的串联学生到兵团的正式职工;从连做一名拖拉机手都没资格的人,到被选进深受重视的武装种子连,并于1978年成功考进新疆医科大学,退休前曾担任广东药学院药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等多项职务。周功煌的经历再一次体现了一高中学生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和终生不倦的学习精神。谢谢龙行超版的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8-31 03:40 , Processed in 1.232402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