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知青淘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

[复制链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601#
 楼主| 发表于 2016-6-28 13:57:35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161

在新疆戈壁滩上的日子(二)

周功煌

很快我们就到新址去收拾房子,打扫院子。我们挑了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管商业处要了两辆卡车,来回搬了几次,也就完成任务了。从今以后就真正开始建设自己的“红八连”了。同时又陆续来了两三批串联学生。学生的家乡除了没有西藏、青海、港澳台外,其他各省市的人都有了,最多时达一百二十多人。由于这些学生全是自己串联来到兵团要求留下的,多数家里都不知道,所以在随后的几个月里,有些来了又回去了,少数的家里都让哥哥姐姐找上门来强行带回家。像抚顺的玉宁,她姐来了,带来她父母的口信,非把她带回去不可,这样她只好又回去了。到年后稳定下来的还有五六十个人。
冬天,这里天寒地冻,也做不了什么事。天天学习,打扫羊圈、猪圈和库房,为来年开春春耕和其他生产做准备。
这时戈壁滩上最大的问题是饮用水,这里只有一个不深不大的土水池,新疆叫“涝坝”,里面全是嵌有羊屎蛋和泥沙的冰块。就这样的冰块,化了加点白矾沉淀后做饭、洗漱用。就这样的脏冰块,几十号人吃用,不到一个月就用完了。天寒地冻,上哪里搞水去?连里只好到附近去找,最方便的是到五公里外水管所的“涝坝”去拉冰块。因为他们人少,有个大涝坝,存不少冰。但一般连队都是人畜共饮水,牛羊也直接到里面喝水。加之入冬前最后一次放水时一路冲下来的杂草、泥沙和干牛羊粪块也都一起冲进去了,冬天它们就和水冻一起了。那时我们还没有运输工具,只有一架小毛驴车,就派三个人,每天拉冰。拉回来的冰块里,当然有许多杂草、泥沙和牛羊干屎蛋。把冰拉回来后要先放在大缸里化,然后用笊篱捞出飘在上面的干屎蛋,再加一些白矾沉淀。大概两天时间可以得到一缸清水,这种水里牛羊屎味是免不了的,我们也不在乎。整个冬天做饭、洗漱用的就是这种来之不易的宝贝水啊!第二年入冬前,连长就带着我们修了个水泥大涝坝,基本上解决了全连人畜饮水问题。
为了改善连队生活,刚过了年,商业处就通过师里从南山牧场给连队调来五六十只羊和一位牧羊倌。老连长还去邻队调来十来只小猪和五六匹马、一驾马车。他说,连队建设也包括生活改善,生活不安排好,大家就没有劲干活了。兵团有这个老传统,领导也比较重视职工生活,生产生活一起抓。而且兵团自产自用,不存在“资本主义尾巴”问题。

很快就要开春播种了,连里决定着手开荒,要为播种春小麦、土豆、苜蓿做准备。不久商业处又从农六师师部要来一台履带式“东方红”拖拉机,从“天山九场”调来四位拖拉机手。我特别想当个拖拉机手,这也是我来兵团的梦想之一。一般一台机子配五个人。我想,刚好缺一个,我去要求一下也许可以。我写了个申请,当面交给连指导员。过了两天,指导员告诉我,做什么工作都一样,只要好好干,都是能为建设边疆出力的。后来一位驾驶员告诉我,说你各方面都不错,就是出身太高,领导没有同意你上拖拉机。我也只好认了。
我虽然没有成为拖拉机手,但连里安排我成了“农具手”,就是站在拖拉机后面的农具上操作农具。这也行,慢慢磨吧。先是学“打犁”。这天我们去犁地,先看那老农机手摆弄“打犁”。只见他把升降轮左右来回打,随着前面机子的轰鸣声,广阔的戈壁上一条条直直的犁沟像用直尺画出来的一样,足有五百米长,非常整齐、好看。轮到我了,坐上机座,主机慢慢启动了,按老农机手要求,看着前面犁沟的深浅适时打升降轮。可是我根本看不准前面犁沟的深浅,觉得浅了,刚往深里打,却又太深了,前面主机拉不动,一使劲,犁就歪一边去了。深了就往浅里打,刚打一点点,又太浅了,犁又歪另一边去了。犁了不到20米,深浅不一、歪歪扭扭的犁沟,难看死了。驾驶员停下机车,下来跟我讲,不要急,教我怎样看前面,照顾后面,慢慢体会,干长了就有经验了。一连干了半个月,我终于也能犁出直直的五百米长的犁沟了。真是看起来极简单的一件事,实际操作起来竟然这么难,这可能就是我们年轻人需要“接受再教育”的地方吧!
春耕的时间要求很紧,一千多亩地,十几天就要犁出来,三月中旬要播种,必须加班干。戈壁滩上的初春夜里非常冷,我们穿着皮大衣还冻得有点发抖。半夜里,下起了鹅毛大雪,我们不能停啊。机车里稍微暖和一点。我们只好轮换着打犁,坚持到天亮。南戈壁滩正对老风口,早春的风的确很厉害,虽然没有冬天的烈,但几乎天天刮,至少五六级吧,而且非常干燥。春耕时,在新疆的戈壁滩上犁地播种,几乎不存在电影里面看到的那么浪漫的画面。为了赶时间,人手又少,一般只分两班。十二小时下来,夜里的人也冻得差不多了。白天的人常常因为风大、干燥,一班下来,全身都是土,只有两个眼珠在动而已。
春播时,麦种里要拌上农药,然后倒在播种机仓里。播种机仓后就是操作台,一般有两位操作手在上面,我常常和指导员搭档在后面操作。主机在前面跑得比犁地时要快,拖着播种机,哐、哐、哐、哐……欢快地叫着、跑着。那扬起的夹杂着农药味的尘土,远远望去,好似一条黄龙飞舞,煞是壮观。可是谁又能体会到,那“黄龙”里面的操作手是什么滋味?一天下来,纯粹是个泥猴了。农药加尘土熏得人头晕眼花,可想而知。好在年轻身体好,无所谓,指导员说她年年都是这样。军垦人那种辛苦,真是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而那《军垦战歌》里唱的“革命不怕千般苦,创业哪怕万重难”的深刻含义,此时此地也才真正刻骨铭心地感受到,歌词描写的真是再贴切不过了。今天回想起来,也仍然不由得凄然泪下。这样的工作进行多年,直到我被调到炊事班当“上士”,才再也没有干了。
除了小麦,还种了几百亩油菜,秋天好打油啊。春播后,一年中从这时开始直到冬天来临之前,这里就很少刮大风了。有几天空闲,连里会放三两天假,让休息一下。有人会去乌鲁木齐逛街,多数会洗洗衣服、被褥。大渠也放水了。因为我们驻地的戈壁滩是个南高北低的缓坡,一条由最早农六师老军垦修建的叫“和平渠”的大渠,从南山引来雪水,流经乌鲁木齐,一百多公里,直到五家渠师部附近的“八一水库”。包括我们在内的这个戈壁滩,方圆上百公里内多数农场生产队都是从和平渠上设闸引水的。我们的邻队有一条较大的东西向的引水渠,水流平缓、清澈,有半人深,流经我们驻地下方,正好在这里洗衣服。夏天晚上,男生会在这里洗澡。当然这些南山流下来的雪水,虽流经几十公里,由于一路下坡落差大,流得很快,水流到这里仍然刺骨寒。不管洗什么,手脚决不能长时间泡雪水。据老军垦说,那样会得关节炎的。每次我们只能速决。
四月中,麦苗一片绿油油,在一片灰黄色的戈壁滩上,煞是一派好风景。这时我们又种了苜蓿草,夏天割了晒干,冬天喂马、牛、羊,叶子可以喂猪。苜蓿的根很长,深深扎入土中吸收地下水和养分。而且它属于豆科植物,有很多根瘤,会固氮自制“氮肥”。它耐旱、耐寒、耐瘠,是非常适合戈壁滩上种的饲草,也是好的干饲料。但它也有一个一般人不知道的致命弱点,就是生草不能让牛羊类反刍动物吃。因为牛羊一吃,就产生胀气,马上肚子胀老大而被胀死。可是牛羊还特别爱吃生草,所以放牛羊时要看住的。有一次邻队牧羊倌没看住,一群羊跑到苜蓿地里美美吃了一顿,等发现已经来不及了,结果羊被胀死几十只。他们只好在路边把死羊2元钱一只送人。
我们还种了土豆,这里土豆很好种,把种子切块,每块保留一两个芽。把切好的种块用麦草灰拌一下,在犁过并开好沟的地里,一人一沟,间隔一尺左右放一个,用土盖上即可。这样种起来,是比较快的,几百亩地,人不多,三天就种完了。夏天只要浇浇水,基本不长杂草,秋天就会结出大土豆来,最大的一个都有一公斤重。
我们住的都是“窑洞”,毕竟比地窝子强点,和陕北那种挖在山坡上的不一样,这是用土块垒起来的,顶部是土块挤成拱形而形成的,时间长了就不结实,会塌下来的。为了改善住房条件,连里决定自己再盖几栋草房,草房暖和。木料和草席处里会给,但砌墙的土块要自己打。需要几万块土块,每块有约四个普通砖块大小。全连三十多人,平均一人至少要打两千块。十天打完,要晒差不多一个月以上,才能盖房用。我们趁夏管期间不是很忙,要求完成土块任务。首先用拖拉机在土质较好的房后,来回犁几遍,就有了打土块的材料了。水呢,附近的水坑里就有浇麦子流下来的余水。我们只要地里没事就去挖土、和泥,然后选一块较大的平地,放一个做土块的木模子,再用双手挖一块和好的像面块一样的泥巴,掼在模子里,再用一个铁丝弓子刮去上面多余的泥巴,轻轻取出模子,一个湿土块就做成了。做土块不复杂,但劳动强度很大,和泥要用脚进去踩,踩得越匀称,做出的土块质量越好,也才不会断裂。在稠稀泥里反复踩很累。再是挖泥做块,一般最好一次一块挖够,质量好效率高。但那一块湿土可能有十多公斤重,要一次掼进模子里,男同学都不容易,女同学也一样干。戈壁滩上那土再好,也有大量小石子、砂砾,干一天一双手手指几乎磨出血。因为无法戴手套,那时也没有那么结实的手套,只好坚持着干。每天每人最多能打二百个。手疼了就歇两天接着干,差不多一个月可以完成任务。这时你可以看到,每个人的手,完全跟老农民一样粗糙了,而且虎口和指头都干裂出大口子,直流血。这就是锻炼,“一颗红心,练就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本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8928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2289
602#
发表于 2016-6-28 22:59:32 | 只看该作者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6-28 13:56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160

在新疆戈壁滩上的日子(一)

     历经边疆风雪洗礼,在艰辛中懂事成长真是不容易,加之懂得孝顺老人。周功煌学长,好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8928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2289
603#
发表于 2016-6-28 23:08:42 | 只看该作者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6-28 13:57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161

在新疆戈壁滩上的日子(二)

     面对艰苦的生活,没有抱怨、没有退缩,有的是学习、掌握新技能的渴望,值得称赞。尤其是有这样的认识真是看起来极简单的一件事,实际操作起来竟然这么难,这可能就是我们年轻人需要“接受再教育”的地方吧!,真是一位明理且值得尊敬的学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8
604#
发表于 2016-6-29 08:53:54 | 只看该作者
自愿前往戈壁滩,
天山脚下拼命干,
兵团连队勇创业,
点点滴滴记叙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605#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10:20:50 | 只看该作者
雾梦 发表于 2016-6-28 22:59
历经边疆风雪洗礼,在艰辛中懂事成长真是不容易,加之懂得孝顺老人。周功煌学长,好样的 ...

雾梦版主说得对,周公煌同学确实是好样的, 他用自己十二年的青春时光,从一个背着家庭出身包袱的串联学生到兵团的正式职工;从连做一名拖拉机手都没资格的人,到被选进深受重视的武装种子连,并于1978年成功考进新疆医科大学,退休前曾担任广东药学院药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等多项职务。周功煌的经历再一次体现了一高中学生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和终生不倦的学习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606#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10:21:18 | 只看该作者
雾梦 发表于 2016-6-28 23:08
面对艰苦的生活,没有抱怨、没有退缩,有的是学习、掌握新技能的渴望,值得称赞。尤其是有这样的认识 ...

谢谢雾梦版主的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607#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10:22:05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6-29 08:53
自愿前往戈壁滩,
天山脚下拼命干,
兵团连队勇创业,

周公煌同学确实是好样的, 他用自己十二年的青春时光,从一个背着家庭出身包袱的串联学生到兵团的正式职工;从连做一名拖拉机手都没资格的人,到被选进深受重视的武装种子连,并于1978年成功考进新疆医科大学,退休前曾担任广东药学院药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等多项职务。周功煌的经历再一次体现了一高中学生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和终生不倦的学习精神。谢谢龙行超版的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608#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10:24:31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6-28 07:54
知青岁月终难忘,
吟作诗篇诉情长,
当年经历受锻炼,

多谢龙行超版的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609#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11:00:02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162

在新疆戈壁滩上的日子(三)

周功煌

这年,1967年吧,“文革”还是很热闹的。但新疆毕竟离内地远,通信很不方便,通常形势会比内地晚两个月。中央对兵团有个专门文件,规定兵团职工只许在本单位而且是党委领导下搞“文革”,不得出去串联。乌鲁木齐地方跟内地一样,两派斗得很厉害。八连的学生多数还带有“红卫兵”的习气,一个个都相继到乌鲁木齐“看形势、跟形势”去了。最后该田间管理的时候,除两位领导、两位班长(另一位病了)、两位老职工外,学生只剩下我、两个女生张秀娥和沈雁三个人了。白天她俩跟着指导员下地给麦田浇水,晚上我跟老连长,还有一位老职工接着浇。好在第一年种的东西不算多,还能忙得过来。实际上浇水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也不容易。浇好的标志是每一垄都要均匀浇到。由于戈壁滩是古生代地壳运动海底隆起形成的,盐碱含量高。水一泡,盐碱就溶于水,土马上变稀糊糊了。不管是垄还是坝,随即冲出一条沟。如不及时处理,大部分水很快会聚到这里,把麦苗冲走,形成一条大沟,那就会严重影响这一片下次浇水和麦苗的生长,这是浇水的大忌。我刚开始也不懂啊,只好跟在老连长和老军垦后面学,几天后,也就慢慢会了。
麦子在六月底就灌浆了,七月初开始泛黄,这时你会看到一大片金黄的麦子,微风吹过,真是麦浪滚滚,一派丰收景象。这是连队建设以来的第一次真正的收成啊。

挑战脏和累
我们来了快一年了。根据我们的情况,人事上决定给我们发工资,不再施行“供给制”。因为还属于“再教育”学生,按兵团标准每人每月三十元。虽然不多,但总比五元要好多了,有相对“自由度”了呀。
要收割了,因为干旱天热,要抢收的。不然麦子在地里多待一天,麦粒都会大量撒落,那就会严重减产。连长从“天山九场”请来了“康拜因”,大部分长势良好的麦田用康拜因割,确实很快。康拜因边走边向旁边上的运输拖拉机拖斗里吐麦子。那金黄的麦流竟像巨大的“水流”,一会儿就流满一拖斗。拉去打麦场上,倒下后再回来拉第二车。也有部分麦田由于播种较晚,水没有浇好,麦子长得较矮,无法用康拜因收割,只好人工收割。这可不得了,全连几十个人竟大部分集中到这少部分麦田里来了。头一天晚上,班里给每人发一把镰刀,第二天一大早就下地了。刚开始一人两行。两行并不算多,但太长了,几乎有五百米。起先大家割得很起劲,速度不相上下。渐渐地有了差距,有人落伍了。两个多小时后,我的腰就疼得直不起来也弯不下去了。抬头一看,我几乎是最后一个了。怎么办?完不成任务不说,也是十分难看的。在我距离地头还有一百米的时候,不少人都已经割到头了。我估计至少还要半个多小时吧。实在没法,只好强忍坚持着。这时,来了一位女生,她不声不响地在我前面大约五十米远的地方帮我朝前割了。我非常感激,谁呀?仔细看,个子不高,人也很廋小,几乎不像弯腰在割,而是在跪着割。啊,好像是小彭!她不知道怎么这么快,自己割完了,还来帮我!说实在的,一个大男人,竟要一个小女生帮忙。而且她身体不好,据说小时候姐妹多,父母管不过来,得了类风湿关节炎,有一条腿落下了病根。我很感动,一下也来了劲。坚持着,忍着,满身大汗,在小彭的帮助下,十几分钟后也终于割完了。天哪,这就是夏收!我坐在麦地地头真的起不来了。我又一次深深地体会到“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去“接受再教育”的味道和真实的涵义了。
第二天再去割麦子时,感觉就比昨天好多了,速度也基本跟上了。到快割完的时候,小彭还是来帮了忙,不过很快就完成当天的任务了。一连三天都是那样。前一天晚上要把镰刀磨得飞快,为的是明天能加快速度。第三天,割到一半的时候,由于用劲过大,镰刀碰上一块不大的石头,刚感到一颠,直觉得左脚踝突然凉了一下。飞快的镰刀尖锋掠过左脚踝骨,约有鸡蛋剖面大小的踝骨上的一块肉带皮几乎掉下来了,只剩点皮连着,好像没出多少血,也没觉得疼。我迅速提起那块皮肉,没等血流出来,就按了回去,随手在旧衬衣底下撕了一缕布条,轻轻在脚脖上绕了两圈,将它压住包了起来。还没觉得怎么样,继续割我的麦子。当然小彭还是来帮了我一下,仍然较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下班后去卫生所做了简单清洗和包扎。几天后那块掉下来的肉竟长了回去,连肿都没肿,可能由于新疆干旱,空气中极少有感染性细菌才会这么样吧。很快就好了,只不过至今左脚踝还留着一道“纪念性”伤疤。
收完麦子,开始扬场和装袋。人工割的部分用收割机脱粒,倒是很快,不到一天就脱完了。打下的麦子,要全部先通过扬场机进行筛选,再把干净的麦子送粮库去。我们麦子不多,大概总共有十几万斤吧,所以借了一台扬场机,由拖拉机带动,三四天就扬完了。倒是往卡车上装车有了问题。因为不少学生外出“闹革命”没回来,不在连里,连里男生没几个,麦场上加上老职工,只有五六个男的。年龄大的也装不了车。装车就是要把装好麻袋的麦子,一袋袋背上卡车、码好。每袋麦子上车前都要过秤,一般在96~98公斤之间。一人背上一袋,走过由两块大约四米长的厚木板搭成的“桥”上卡车。这不是容易的事。要是一个人自己背,你就得把麻袋扛到肩膀上,根本都不可能做到。而且想想,将近一百公斤,能扛动吗?还要负重上木板桥,摇摇晃晃上不去的。老军垦给我们做了个样子,看起来竟然不大费劲,就扛起来,并且慢慢地将那袋近一百公斤的麻袋送上了卡车。我们也学着,两人抬起麻袋,扛袋的人迅速钻进袋子底下,抬袋子的人将袋子轻轻放在你的腰上,再用背贴紧袋子,并不很费劲就站了起来。再慢慢迈开脚步,慢慢走在木板桥上。一步一步,不能急。第一步踩稳了,再迈第二步,木板也不摇了。就这样,我又学会了一个负重方法,背负比我体重大得多的重物上坡。我们四个人一天可以装两车,一车约一万斤。整整装了两个星期,终于完成了任务。整个夏收,工作量够繁重的,连里伙食也不错,天天有肉吃,而且细粮也多了。我一个月的工资竟没够我吃的,只好赊账,冬天补上。这年粮食整整打了十九万斤,平均亩产三百多斤。土豆亩产大约也有四百多斤。连长说,南戈壁第一年开垦的荒地,有这样的收成,很不错了。而且有土豆,除了大家的冬菜可以改善了,加上麦余子(扬场得到的主要是瘪麦头)、苜蓿叶可以喂猪、羊,不久就可以大大改善生活。因为兵团不限制农业连队的副业生产,可以自产自用,这里不存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问题。
为了明年大丰收,连里着手组织我们青年学生到乌鲁木齐掏厕所。这可是锻炼人的好机会啊。况且我们在戈壁滩上一年多了,能到乌鲁木齐去工作一段时间,不是很好的事吗?一举多得。大家纷纷报名。最后批准了我们大概七八个人,其中还有两个女生,组成掏粪组,坐着马车,来到乌鲁木齐。当然住在农六师招待所,它归商业处管,我们就跟住自己家里一样。我们第二天做些准备,问好了区域。我们只能在农六师所属单位的厕所里掏挖,其他是属地方公社的,还不能乱挖乱掏。我们学生中各种人员都有,笔杆子好几个。特别是一位外号叫“记者”的湖南同学,提议办一个墙报。大家都同意,这非常符合“抓革命、促生产”的号召。定了,就出版。所用材料到商业处宣传部领就是了。只用两个晚上业余时间就出了第一期,非常受招待所领导欢迎。我们先去一个属下工厂区,跟领导说明来意,他们非常欢迎。因为入冬以来,大家闹革命,厕所已经插不进脚了。现在已经快三九天了,粪便也冻实了,我们就下到粪池里动手挖了。因为粪便都冻成块儿了,两人用镐挖,两人往上搬,当然大家都带着棉手套和口罩。半天下来,几乎有一马车了。午饭后,叫来马车,装车,让它先拉回去一车,连长一定会高兴的。车走后我们把厕所打扫干净。工厂的人都很高兴,夸我们是有文化的新一代。第二天我们去了另一个厂区,进展也很顺利。只是发现,有时候用镐刨粪块的时候,尽管带了口罩,粪便渣子总会蹦到脖子、口罩边上,也没感觉到有多臭,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只是回住处洗洗算了。就这样干到过了元旦才回连里,一共积了有三十多车吧,对第二年种菜倒真有用处。我们每天工作大约五个小时,不累,也确实锻炼了一下不怕脏的精神。
过年了,我们还不是正式职工,是没有探亲假的,因此大家留下过年了。因为很多东西已经是自产的了,猪、羊、牛肉都有了。自己又烧了各式土豆制品,像拔丝土豆、牛肉烧土豆、三丝炒猪肉,自制各式豆腐及豆制品。粉条是邻队调拨给的。年前连长还安排烧制了一些烧酒,指导员还亲自下厨和炊事员一起为大家做了十几个菜,摆了几桌。在连里的同学一起过了第一个丰收年。由于不少菜是自己连队出产的,吃起来格外地香。会猜拳的就在互相行令,小伙子们喝得脸红喊得脖子粗。挺热闹,直到深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610#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11:00:34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163

在新疆戈壁滩上的日子(四)

周功煌

过年这几天,没什么事,先是到指导员家补衣服。全连那时只有指导员家有一台“蜜蜂牌”缝纫机。我们这班学生来了之后,这台东西成了我们“公用”的了。会用的人就自己动手,不会用的人指导员就亲自帮助缝补。当然线和布头一般都由指导员提供。我会做,有什么衣裤破了,每次就自己动手了。那时的布料实在是不结实,一般就是新衣,我们穿不到一个月也肯定要破。所以大家穿的衣服没有一个是不带补丁的,而这些补丁绝大部分都是通过指导员的这台缝纫机缝上去的。我们的指导员那时不过二十八、九岁吧,就像一个大姐姐一样,处处照看着我们这班还有些“孩子气”的家伙们。时间长了,和指导员无话不谈。我们知道她爱人曾经是起义人员,起义后曾当过司务长,现在是我们连队的“马车司机”。而指导员是新疆建设兵团第一批从山东招来的女兵,是有军籍的。一次我们好奇地问起她和丈夫的恋爱经过,因为她这个“共产党员”怎么会和“国民党员”(曾经是起义人员)结婚呢?而且婚后两人关系不错,还有两男两女四个孩子?她给我们说了参军的经过,来了以后时间不长就被分配“谈恋爱”。你谈也得谈,不谈也得谈,那是命令。不愿意的人领导会做思想工作,直到你同意为止,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被结婚”、“被成家”。据说,这是当时王震将军为了解决大批转业官兵“婚姻”难题的空前绝后的、让人啼笑皆非的一大“杰作”。正如最近演播的一出电视剧《从将军到士兵》描述的一样。不过指导员两口子虽然是“被结婚”而成家,但他们都是“先结婚后恋爱”,恩爱一辈子。与其他老军垦一样,他们共同为建设边疆“献了青春献一生,献了自己献子孙”。在我的眼里,他们的精神是永恒的。

戈壁滩之春
大年初三,风和日丽,我约了两位同学去乌鲁木齐。一大早就开始步行,公路很远,我们都不沿公路走。因为戈壁滩一马平川,有条土路,直对乌鲁木齐,也是走的人多了,踏出来的。天气好,无风,走路一点也不冷。不到中午,我们就到了城里。在街上逛了大半天,中午只吃了一毛钱一个的两个馕,管烤馕的维族大爷要了一碗自来水喝了。也没买什么,实际也没什么钱买东西。每次,由于很长时间没来城里就想来,来了却没事,没目标地瞎逛而已。该回去了,太阳快下山了,实际上戈壁滩上方圆几百里,连草也没有,水也没有,基本没有野兽,也不会有野蛮人,所以我们半夜到家都不害怕,前提是不迷路。这里几乎天天放晴,只要有一点月光,映着周围雪山朦胧的影子做参照物,是不会迷路的。但也别说,这次有些例外。我们光顾玩了,忘了农历月初几乎没有月亮,而且太阳下山后,竟然天阴了。天快黑时,我们刚出城走上戈壁滩的小路。沿着小路走,再有三个多小时会到驻地的,也没什么可怕的。尽管零下十几度,穿着棉袄,走路不冷。可是没想到,这时天竟下起小雪来了,飘飘扬扬的小雪花,落到我们头上身上,铺满了周围的戈壁,是有点浪漫,可这下问题来了——天完全黑了,天上地下和周围一片灰白,本来就窄小的路,看不见了,周围雪山也不见了。我们无法辨别方向,只好根据自己刚才走过的脚印,不要偏向,一直走,可能问题不大。走啊走,走啊走,渴了就捧点雪吃。好在离城时,各人还知道买个馕带上。觉得不大对,三人商量了一下,修正了一下方向,又走了一阵,觉得有点偏离了,稍稍又修正了一点。按时间计算,早该到了。奇怪,怎么还没有到啊?感到可能迷路了。但不敢停下来,因为这时候有零下二十多度了,我们只穿棉衣,停下来会太冷扛不住的,甚至会站不起来的,本能使我们不停地走。好像天也快亮了,还没有走到。又走了大约两个小时,天大亮了。好好看了一下,我们发现驻地竟然就在左后边离我们不到两公里的地方!我们已经走过了。再看脚印,我们后半夜就在驻地附近转大圈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以前就听人说过,戈壁滩上迷路,容易遇上“鬼打墙”。实际上就是迷路了,走路时两脚是不平衡的,总会不知不觉稍稍往一边偏着走,结果造成在原地绕大圈子的现象。回到驻地,好好吃了顿热饭,睡了一天一夜。就这样过了一个“有意义”的春节。
新疆的冬夜是漫长的,也是寒冷的,特别是风雪交加的夜晚。我们每间宿舍都有“火墙”,就是烧煤的火炉连着一面有一个一平米多的砖坯砌的空墙。只要火炉有火,火墙始终是热的,整个房间也就不冷了。因为它烧煤,所以要不断往里面加煤,至少一小时要添一次煤。夜里很冷,再说睡着了,谁也不会每隔一小时起来加一次煤。一般会采取睡前一次多加,让它慢慢燃烧,只要夜里温度不要太低就行。一般中毒的概率并不高。我和四位同学住一起,我“学雷峰”,把火墙后面暖和一些的铺让给三位同学,我自己住在外间靠门。由于是破旧房子,门缝很大,夜里夹雪的北风直往里灌,比里间要冷得多。这夜我们聊了一阵,加了满满一炉子碎煤和煤灰,就睡下了。半夜里起夜,我们男生因为太冷风又大,一般都是把门开个缝,对着外面就撒。我迷迷糊糊地觉得软绵绵的爬不起来。我一使劲从床上滚到了地下,爬了两下,紧挨门缝,强吸了几口新鲜的寒风,倒在了门边。这时想到里面的几位不知怎样了。我已稍好一点,扶着门框挣扎站起来,打开门销,一阵狂风夹雪吹来,把我彻底吹醒了。浑身软软的,我意识到可能煤气中毒了,赶紧打开房门,风雪一起灌了进来。由于吸了新鲜空气,我就好多了。赶紧进房子里间,打开窗户,夹着雪花的北风猛一下刮进来,使我差点没喘过气来。然后逐一把那三位推醒,他们个个晕晕乎乎软绵绵,还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了呢。夹雪的北风吹了一阵,终于把大家都吹醒了。一场危险的“煤气中毒”事件就这样悄悄地过去了。这时候可能也就凌晨三四点吧,我们谁也没有表,早上是听连里敲钟起床的。还早呢,我们关上门窗,加好炉子,这会儿不再加满了,宁可夜里多起来几次,也不要再冒这种风险了。
春耕春播之后,按照师里的通知,商业处改组,把八连移交“天山九场”,而且“天山九场”更名“104团”。就这样我们被转为“正式职工”了。我们以为,既然是“正式职工”,就应该按正式职工待遇。老职工工资最低是38元,我们还是30元,实在有点少,不够用啊。因为现在除吃饭外,还要买衣裤,夏衣、冬衣,毛巾、袜子、生活用品……什么都要钱。而且那些鬼东西很不结实。买的袜子穿三天就踩出个窟窿。我花了十五元,半个月的工资啊,买了双大头鞋,想着可以至少穿两个冬天吧,新疆的冬天冷啊。没想到,也是穿了三天,后跟就掉底了。拿起一看,天哪,里面竟是纸壳做的!踩了雪一化,纸壳吸水湿了,一下就烂了。很无奈,只好扔了。那时根本不存在“维权意识”,也不知道去找商店说理退货。关于工资,这是大事,我们派了两位代表去场里找领导申述。领导倒是热情接待,认真听取,并责成军务股处理。过了大概一个月,军务股来了通知说,按兵团规定,“接受再教育”的学生没有工资,只有生活补助,每月按二十九元六角五分发。比原来还少了三角五分。这下傻了眼,大家都没话说了。老老实实“接受再教育”吧,实际上我们还不是“正式职工”呢。再过了大概一年,才真正转为正式职工,定位一级“农业工人”,工资三十八元。当时我们也满意了。指导员说,比起十多年前老军垦们创业初始时,你们已经很好了。我们相信这是真的。
冬天,没有多少地里的活儿,我们主要是学习。学毛选,学报纸文章,学上级指示。每天还要做“早请示晚汇报”的例行程序。就是早上学习前,每个班排好,站在毛主席像跟前,每人自己背一段语录,作为当天的“行动指南”。晚上下班前同样站在毛主席像前,对照早上自己背的那段语录,检查自己一天的言行,做自我批评。用这种方法“斗私批修”,提高思想觉悟。另外从去年开始学跳“忠字舞”。去年是专门有人教,全连老少人人学。今年把学生组织成“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组织一些歌颂党、毛主席、解放军和文化大革命以及“忆苦思甜”的节目,到周围地方农村、牧场去宣传演出。因为那时几乎没有别的文化生活,有个宣传队来演节目,还是很受当地农牧民欢迎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8-30 05:50 , Processed in 1.263603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