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苦辣酸甜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杂文......添加中

[复制链接]

344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242
81#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20:24: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22-12-30 19:47 编辑

                            六十二别了北大荒

        年末岁尾,北大荒已是冰天雪地,刺骨的寒风飕飕刮个不停。我们团那座孤伶伶的小火车站里,却一下子热闹起来。不大的候车室里,挤满了穿着黄、蓝、黑等各色棉服的人,地上堆着大大小小的各色提包。从他们穿着打扮,从四面八方传来的各种口音中就知道,他们是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回家探亲的知青,以及赶来为他们送行的战友。候车室里烟味弥漫着,空气混浊。上午九点多钟这里将有一趟开往哈尔滨的列车,停车三分钟。大概因为我们团知青多的缘故吧,据说这次列车几乎每天都人满为患。记得有一年,一位上海男知青从家回来,因为带的提包太多,来不及都拿下来,结果忙乱中竟被压断了一条腿。当我第一次看到他拄着双拐,慢慢向营业室里走来的时候,我惊呆了,两眼目不转睛的看着他,心像突然被针刺了一下的痛,真的很想哭,很想……。但我紧紧咬住了下唇,强忍着不让眼泪流下来。
       我是六八年下乡的,那时我不顾母亲苦口婆心的劝说,毅然放弃去离家较近的老改农场,而选择了千里之外,远了很多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可是到了连队后,没看见那穿着洗了发白军装的转业官兵,,而是说山东口音的移民,落差实在是太大了,短暂的兴奋后,随之而来的是失落,心灰意冷难以接受。于是暗下决心,一定要想办法回家,绝不能呆在这个鬼地方。但是这个想法只能和几个知己说说,在那个高喊建设边疆,保卫边疆,扎根边疆口号的兵团,我的这种思想是会被批判的。当时每天想的都是怎样才能回家。上学的机会,连队仅有一个名额,不可能轮到我。优秀的知青太多了,只好耐心的等待机会。指导员曾和我谈,你到被服厂当排长吧,我拒绝了。他又说你去食堂当司务长,我没同意。因为比较熟了,便大大方方撂给他一句话,我想有机会回家。
       奋斗了八年多,回家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当团部大张急匆匆来到柜台前,告诉招工名单中有我的消息时,立刻有种小鸟冲出了笼子,一下子可以飞回大森林的快感。今天我要回家了,与他们不同的是,我是迁了户口的,是招工返城了,是再也不用回来了。虽然自己不是捷足先登者,返城的路上又一次次受挫,也做出过牺牲,充满了辛酸。但能比大多数知青先离开这里,不再煎熬,不再度日如年,不再沮丧茫然,不再朝思暮想的企盼回城,已经是心满意足了。此刻我深深吸了一口气,心里乐开了花。前两天我就把行李和皮箱托运走了,随身只带了一个提包,里面装着这两天荒友和家属送的礼物。列车终于进站了,我急急忙忙朝车头方向奔去,母亲的朋友王叔,是第二节车厢的列车员,他正忙着维持秩序,我和他打了招呼,便与旅客们在车厢门前挤来挤去,好不容易才上了车。车厢里已座无虚席,过道上站满了人,看上去绝大多数都是回家探亲的知青。王叔帮我找了一个座位,刚坐下,列车就缓缓的开动了。我欣喜若狂,终于走了!终于离开这个地方了!可是才一会儿的工夫,又有些伤感。我侧着身子,对着窗外挥挥手,车窗冰霜覆盖,布满了窗花,看不清外面。 坐在对面的那位男知青,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我。我不管,依旧晃动着右手,泪水却悄然滑落在脸颊,一只手在脸上一遍一遍的抹来抹去,说不清自己是在留恋北大荒,留恋兵团的朋友们,还是庆幸终于离开了这个地方。我是在和朋友告别,在和这里告别,心里重复着那句话:别了,北大荒!
       火车鸣着汽笛继续向前急驰,离那片土地越来越远了,离家越来越近了,我不知道等待我的将是什么样的工作和生活,但期待着,憧憬着……。

                  兵团生活八九年,朝思暮想盼团圆。
                  漫长曲折返城路,老天保佑终如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242
82#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20:30: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20-8-13 17:44 编辑

                  六十三 别了朋友

      与她相识是在三尺柜台前,她是从北京下乡到黑江兵团的知青,善良、聪明、漂亮,遇事有主见。只是看上去身体不像我们那么健康。看着她的样子,心里叫她林黛玉。
      我负责的柜台与她的柜台相接,当营业室顾客少的时候,我们便经常凑在一起聊天。谈商店里的事,谈团里的事,也说家事,渐渐便成了朋友。
      七六年年底后我们分别被招工,病退、困退返城,续离开了商店。九一年我公出去北京时有幸与她夫妇二人再次相见,十分高兴。那天我们在一起谈了很久,直到天黑了才恋恋不舍的分开。以后我倆虽有电话往来,却没有机会再见面。她病逝的事,我是后来才知道的。同龄人,又是在同一个宿舍一起生活、工作几年的朋友,她的逝去无疑对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过了很长时间我才从悲伤中走出来,可是脑中依然会常常浮现出她昔日的音容笑貌。而我也只能仰望天空,向天国的她问一声:“国坤你好吗?”
              
                 国坤驾鹤去天堂,阴阳相隔两茫茫。
                 写篇拙文来纪念,梦中与友诉衷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242
83#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21:08: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20-8-13 17:44 编辑

                    六十四我看北京人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北京了,因为它是祖国的首都。上学了常听一首歌,手拉手儿,迎着朝阳,登上深绿色的车厢,列车奔驰在北方的原野上。一排排葱绿色的树林,一片片金红色的高梁,一座座城镇和村庄,飞过了,飞过了我们身旁。车厢在轻轻地摇晃,我们遥望着前方。北京啊北京,人民的首都,祖国的心脏……。于是对北京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第一次接触的北京人,是我中学的班主任李老师。她从北京的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我们学校,她人热情,性格开朗,浓厚的京味很好听。文革串联时我两次去京,初次接触了很多的北京人。大约因为当时正处于文革时期的原因,觉得他们很厉害,尽管他们说起话来依然是那么好听,还是让人感到气势汹汹。不过口才不错,几乎个个都很能说。
       下乡后最初交往的北京人,是总参下乡的子女们。男生女生都穿一身退了色的黄军装,就像文革时的打扮。他们自信,见多识广,骨子里还带有几分傲气。我们宿舍的北京知青小乔年龄很小,大家都把她当小妹妹。看他们和我们一样吃苦,让人从心里感到心痛。后来他们参军走了,只留下小乔和另一位家中有问题的子女,随后她俩被调入附近的部队农场。我和另一位荒友,曾几次去那儿看望她们。那儿的条件不错,还可以经常和解放军在一起,也就放心了。连里其他的北京知青,男生几乎个个是小平头,一身蓝色、灰色或黄色的衣服,脚上穿一双懒汉鞋,冬天则穿一双黑条绒的棉鞋,特别精神。他们好像不管穿什么颜色的衣服,都喜欢配一条肥大的军裤。后来我又接触了几位部里和科学院的下乡子女。总体上北京知青留给我的印象是有礼貌,聪明、爱学习,开朗、口齿伶俐、有幽默感、特能聊,朴素,女生比男生强势……。还记得那时连里说知青的二段话,一个是上海的洋气,北京的傲气。还有一个是上海的要上学,北京的要当兵,哈尔滨的要返城。北京知青虽有一些优势,但是因为他们比其它地方的知青文化低些,所以提干、上学、连队里比较好的工作,很少与他们有缘。
      上网后看过部分知青的文章和作品,下载了两个因你而精彩的图片,送出过几次,但大多是北京知青。不是因为偏爱,而是他们高手如林,博学多才,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且不说知青网黑土大哥、伏尔基河、陆鹏九等人那惟妙惟肖,笔底烟花的一篇篇佳文,力作。大奔、大朗、我是坦克兵好文、好景、好歌的视频制作。魏绪增老师那给人美的享受的动画作品。就说我原来所在团的那两条狼,写的精彩佳文,就让我信服了。
      去年知青网网庆时,我见到了几位神交已久的北京网友。他们的真诚、热情深深打动了我,北京知青,希望你们有机会到冰城来玩,张开双臂欢迎你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242
84#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21:26: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20-8-13 17:45 编辑

                        六十五上海印象

       上海是文革串连时我去的第二个城市,那是第一次去上海。我和同学们住在一所中学里,食宿都在那儿。上海人喜欢甜食,连咸菜都带着甜味。真不习惯,吃饭时我老是皱着眉。早晨走在街上,常看见上海人手里拿着烧饼,油条,一边走一边吃的去上班。上海话我们是一句也听不懂,打交道时,他们就用带着浓浓上海口音的普通话和我们交谈。我喜欢东游西逛,于是去城隍庙,逛南京路,看外滩,游黄浦江,到江南的造船厂参观......。从没见过那么多的高楼,从没见过那么多,一家挨一家的店铺,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对一切都充满了新奇。
         下乡了,再次与上海人打交道,第一印象是他们洋气。女生都穿着黑色带鼻梁的皮鞋,各种颜色的的确良小挂,连被里都是格子的。于是各地知青和当地的家属纷纷掏钱,让他们捎这捎那。每个上海知青回连队时,都是大包小裹,带着好几个大旅行袋。或许是因为质量好,至今我还用着一床上海知青李桂琴给我捎的被面,当然还为了纪念,不舍得换掉。上海女生精明、手巧、爱干净,她们织的毛衣,图案新颖,让你惊喜。她们和水很亲,没事时好像总是在洗,干净的不得了。她们在钱财上很分明。上海男生聪明、老实、朴实,有责任感,没有北方人那种大男子主义。他们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很好。上海人在一起时喜欢用上海话说话,有时语速很快,总感觉他们像在吵架。起初以为大上海来的这些知青会娇气,长了、了解了他们,知道他们也能吃苦,也很能干。
         返城后公出去过二次上海,觉得那里真是越来越漂亮了。一晃已有多年没去了,只能在电视上、图片上去看今日的上海。那里有并肩战斗的战友,有一直牵挂的朋友。有机会一定再去一趟上海,看看日新月异的大都市,看看昔日的荒友,也认识一下网上仰幕已久的冬日大哥和董晓敏等朋友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242
85#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21:34: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20-8-13 17:45 编辑


                十六 欢聚     庆上海荒友新春聚会

    新春战友聚华堂,
欢声笑语喜洋洋。
     容颜虽变心依旧,举杯灯下话家常。

     隔屏送花表心意,携手相扶度夕阳。
    浦江水深纵千尺,不及荒友情意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242
86#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22:06: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20-8-13 17:46 编辑

     六十七相聚是首歌

荒友们聚会月亮湾,
眼中闪烁着晶莹的泪花,

紧紧拥抱着开怀大笑,
握手拥抱笑谈欢歌,
又说起北大荒,
一桩桩一件件。


久久的仰望着天空发呆,
迷茫的双眼看着大地,
阴雨连绵时的烦闷,
风雪严寒中紧抱的双臂。

想起了她哭鼻子的样子,
记起了他兵团那个外号,
青涩的初恋,
成家的土屋。



听见了拖拉机的轰鸣声,
看见了麦浪滚滚的大地

查哈阳工地忙碌的身影,
大兴安岭采伐的一幕幕

心里装着你,
梦中还有你。

爱的是你啊,
恨的还是你。

夕阳之下的你我他,
脸有皱纹头添白发,
人虽走情未了,
常牵挂梦缠绕



来朋友,
斟满美酒,                        
高举起杯,
为难忘的岁月,

为北大荒那份情谊,
为期待已久的相聚,
为健康快乐幸福,
干杯!

道声珍重洒泪别
期待年年有今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242
87#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22:15: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20-8-13 17:46 编辑

                         六十 八 爱情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有幸福的,有痛苦的,知青们也不例外。他们的婚姻,有的相亲相爱相敬如宾。有你吵我骂,鸡犬不宁。有的貌合神离,同床异梦。有的一方或双方为了孩子,在忍耐,在将就。于是有的走出围城,分开了。有的还在围城里,维持着已经死亡的婚姻。

                                            ()
      
      六八年丽文初中毕业后去了农场,令她兴奋的是,一起去的同学中,有她暗恋了很久的同学国良。丽文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和国良确立了恋爱关系。她帮他洗衣服、拆被、做棉衣。每次从家回来都要带上糖果、点心,自己舍不得吃,统统给他。她对国良可称是一心一意,照料的更是无微不至。
        七四年国良被分场推荐上大学,丽文听了这个好消息比自己上大学还高兴,从此两人书信传情。一年多后她收到的信渐渐少了,问及此事,国良总是说功课忙,丽文疑惑,心中有种不祥的预感。没过多久国良来信了,说将来他们两地分居会有诸多不便,并提出分手。丽文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全身心投入的爱情,会是这样的结果,心中有种已被掏空的感觉。她大病一场,不吃不喝,也不说话,在床上足足躺了三天。病好后她虽然仍像往日一样工作,却时常发呆,再也听不到她爽朗的笑声。
       招工的来了,分场领导把名额给了她。返城后丽文经人介绍,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并很快结婚。一年后儿子出世了,娘家人很高兴,以为她已从失恋中走出来了。虽知半年后,丽文却突然思想紊乱,胡言乱语,生活不能自理,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孩子只由婆婆照顾。
        十几年后我在街上碰到了丽文,她还认识我,两手紧紧的握着我的手,微笑着问这问那,十分热情。可是不一会,她的两眼开始发直,看了让人害怕。我的眼圈湿了,心中怜悯她,但又怨她,我说不清楚,为什么会是那种心态。

                                                   ()

        老蔫是上海知青,黑龙江的兵团战士。七四年冬,当他感到家无望时也找了个对象,女朋友不是知青,是当地人,前年毕业的中学生。风英身高近一米六,五官端正,长着一双笑眼。她人善良、单纯、勤快、能干。七七年元旦他们结婚了,连里分给他们一套去年倒出的土房。
      知青们陆续返城了,七九年当老蔫带着风英风尘仆仆的回到上海,他长长的舒了一口气。那时住房紧张,他们只好和父母,妹妹们挤在一起。面对这个土里土气的媳妇,婆婆说话总是凶巴巴的,不带好气,洋气的小姑子们更是不拿正眼看她。老蔫没正式安排工作,找了份临时工,每天回来都比较晚。他原本话就不多,这种情况两人话更少了,通常是吃完饭就去睡觉了。偶尔风英会对他说些家事,抱怨婆婆和小姑子。老蔫有时默不做声,有时责怪她不该斤斤计较。他不知道既便结了婚,也需要相互交流,这样才能彼此感知。风英没户口,没特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好在家里做家务。到外面她听不懂别人说话,无法交流。在家里没人和她说话,孤独寂寞。
        这样的日子过了二年多,一天因一件小事,小姑子又和她大来。事后风英越想越气,两年来的委屈一下子都涌上来,她没留下一句话,用自杀结束了自己年青的生命。
      听说此事后,我沉默很久,脑中浮现出她扎着两个小辩,眼是带笑的模样。不知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否想到了,黑土地的亲人们?是否想到了,凝结他们爱情的那间小屋?
                                 
                                          (三)

         北京知青杨洋和周秀丽,从小就住在同一所大学的家属楼里。小学、中学在一个班,下乡时又在一个团。可算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不知什么时候起,他们相爱了,返城一年多后,两人走在了一起。
      婚后他们挤在一间十几平米的小房里,生活虽过的苦些,日子却是快乐的。特别是儿子降生后,小屋里时常传出一阵阵笑声。几年后旧房动迁了,长工资了,提干了,买车了,儿子上大学了,每年都有新的变化,好事一件接着一件。
      不知从何时起,他们开始闹别扭了。从抱怨对方,到无端的猜忌。从最初的争吵,到后来的无话可说,夫妻之间已没有语言交流。那个被称之为可以遮风避雨的港湾,再也听不到笑声,也没了往日的温暖。杨洋不再期待下班,而是害怕下班,大家都走了他还在磨蹭,走在路上尽量把脚步放缓,他实在不愿再回到那个枯燥乏味,冰冷的家。杨洋去意已决,分手成为必然。持续几年的冷战,在儿子大学毕业之际,终于结束了。
      曾经爱的那么真,那么深,现在不爱了,人生真是变化无常。
                                               
                                                          ()

       这是一对恩爱的夫妻,看了让人羡慕。大白话是天津知青,大个是北京知青。都在团机关工作,不在一个部门,但在一个机关食堂就餐。大白话性格开朗,爱说爱闹,有时还爱臭贫,排队吃饭那么一会儿嘴也闲不住。大个性格温和,话语不多,做事稳重。他们认识两年多后恋爱了,团机关的人很奇怪,这样两种性格的人,怎么会在一起了?
      返城后大白话随大个去了北京,结婚时没有房子,只好借住在亲戚家的一处空房里。那会工作忙,他们又要强,晚上常挑灯夜读,三年多后双双考入成人大学。毕业后大个被分到公司人事科,大白话进了销售科,女儿也已四岁了。
     那时公司的政策好,规定销售过百万,就可按比例提成。大白话舍不得休一天,东奔西走,把他负责的几个县市,工作做的有声有色。年底他成为公司里唯一销售过百万的人,被评为销售冠军,并得了一个大大的红包。四年后他们搬进了公司分给的新房。
      三十年过去了,他们没吵过,没闹过,两人互敬互爱,有事共同商量。说是商量,其实大多是大个做主,大白话去执行。问起秘诀,大个说:“也没什么,就是彼此理解、包容、信任,遇事换位思考。无论是钱还是什么,都给各自留有空间,也就打不起来了。”
            如今女儿在国内一家大公司工作,他们都已退休。于是一起去市场买菜,一起去公园锻炼身体,一起去各地旅游。有时到网上看看,来了兴致还跟跟帖子,尽情享受幸福的晚年。祝福你们,模范夫妻!
     
                                       (五)
   
        小说《围城》有段被称为经典的话,“围在城里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他们走在一起是邻居的热心帮忙, 冯小光和沈洁都是齐齐哈尔的知青,下乡时分别在黑龙江兵团的四师和五师。返城回来时两人岁数都不小了,认识后相处半年多,他们就匆匆结婚了。
       婚后不久双方的缺点,便逐步暴露出来。两人的矛盾也渐渐显现。小光朋友多,又好喝两口,下班后经常和一些朋友聚在一起抽烟,喝酒。有时在家里,有时在外面。海阔天空的聊,直到很晚回家。沈洁原本脾气就急躁,见家务活都扔给了自己,起初埋怨几句,常了两人开始吵架。     
       女儿出世后,家里的活多了不少,小光有所收敛。可孩子大一点后,他依旧我行我素。她曾想过离婚,但又舍不得孩子,怕跟自己受苦,怕跟他受屈,必竟那时挣的少,必竟那时孩子小。就这样他们三天两头的吵,竟然吵了一辈子。虽然彼此再没提离婚,却也和离了差不多。女儿结婚后,倒出了一个屋子,于是他们各住各屋,各干各的,从不多说一句话,家里死气沉沉,就像一个无声的世界。一个没有爱的家,就象一个空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242
88#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1:31: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20-8-13 17:47 编辑

                          六十九知青楷模-----杨七芝
      
       元旦前七芝姐来了短信,除了充满诗意,热情洋溢的祝福外,还告诉我一个好消息,她把出的新书《艺海慈航通彼岸》送给我一本。昨天终于收到了从江西寄来的书,十分高兴。回家后脱下羽绒服,我就迫不及待的打开包装,坐在沙发上认真的读起来。
         杨七芝是上海知青,一九六八年她写下血书,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設兵团一师。她多才多艺,命运坎坷,是个有才的奇女子。十六岁她就考上了美校,可是赶上文革,学校停办。在团宣传队被称为神笛手,让沈阳军区文工团乐队选中,正要调动,却得了传染性甲肝。到江西转插后,参加工农兵大学考试,被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录取,又被乡办主任的女儿掉包。还有婚姻的失败,面对一个个沉重的打击,让她痛不欲生,不能自拔。曾想归依灵岩寺,也曾几次想到轻生,后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开导下,终于猛醒,决心走出伤心地,开始新的生活。33岁那年她拿起画笔,没有画案就钉在墙上画。五十二岁那年,她又拜名家为师,学起了古琴。十几年前她放弃提升的机会,提前五年内退,毅然告别条件优越,生活舒适的上海,来到江西三清山。潜心国画的创作和文学创作,免费教大山的穷孩子们学书画,从此一发不可收且收获喜人。经过她多年不懈的努力,创作,画出近百幅作品,写出了近三十万字的文学作品。她的事迹和作品被编入,《文化部---共和国书画艺术名家作品博览》《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当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等,国家出版社还刊登了她的近20篇文章。有的文章还获了奖。去年又被授予“2013中国艺术大师”。画家谢稚柳先生在她的画选中写道:七芝之画“风驰云奔、木石灵动”。一位老诗人曾为她写了这样一首诗,“七芝女史善丹青,水水山山总是情;泼墨挥毫成极品,才华横溢冠群英”。
       可喜的还有,杨七芝在三清找到了她生命中的另一半,上海知青刘鹏飞老师。他们相敬如宾,谈古论今,并共同创办了三清山书画院,其国画、诗文、摄影佳作不断。由于他们的努力和宣传,一座不为人知的仙峰,成了旅游之地,给当地的老百姓带来了机遇,使不少人因此脱贫致富。她的经历,她的收获,让我惊叹。连连称奇,不可思议。
       杨七芝与人为善,待人真诚、谦虚,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不畏艰难,不怕困难的知青精神。新的一年开始了,我遥祝七芝姐和刘老师健康快乐!为祖国和人民献上更多更好的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242
8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1:32: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20-8-13 17:47 编辑

                          七十友情     
                                        
       彩萍和艳霞是同班同学,插队时两人在一个大队,她们同吃、 同住、同劳动,互相帮助,成了好朋友。艳霞的父亲去世了,母亲没工作,靠糊纸盒过日子,收入微薄,生活拮据。插队的地方离市区不远,艳霞为了节省几角车钱,有时过节都不回家。彩萍便生拉硬拽的把艳霞带到自己家,住上一宿再回大队。一晃五年过去了,知青们纷纷挖窗户,找门子返城,她们也随大家相继以各种理由回家了。
       光阴似箭,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艳霞和丈夫经过多年奋斗,终于有了自己的近十家企业。彩萍则退了休,只是丈夫四年前患了胃癌,儿子上高中时因学习压力大,得了抑郁症而被迫休学。第一次知青聚会,餐桌前没有彩萍,艳霞忙向同学打听,菜包子介绍了她的情况。听后她心急如焚,匆匆吃过饭,便开着大奔来到彩萍家。
      重逢的喜悦,自不必说。见他们一家三口居住在仅有二十一平米的一居室里,艳霞一阵心酸。几天后她开车拉着彩萍夫妇,说是帮她看房。那房子有五十多米,地点、朝向、格式、楼层都不错,见她们满意,艳霞说她要把这房子买下来送给他们。彩萍夫妇哪能接受这么大的礼物,于是开始挑毛病,房子自然没买成。过了一段时间,艳霞听说表弟要卖房,那处房子有三十多米,便强买强卖,硬是压了三万元的价,把房卖给了彩萍。她们钱不够,要把的房子卖掉。艳霞不让,她说一来房子出租能有笔收入,二来孩子大了也要有个房子,差的二万元艳霞给垫上了。彩萍起早贪黑的出早市,夜市,终于赚够了钱。两年后去还欠款。艳霞却生气的把那厚厚的一沓钱,扔的满地都是,死活不肯要这笔钱。
      彩萍对我说,自从和艳霞联系上后,她每个月都要送些西,大米、白面、水果,有时还会拿些蔬菜。这几年在艳的帮助下,丈夫的病情已稳定,孩子的病也基本痊愈了。时我看见了她眼中闪烁的泪花。
      只因那段知青情,只因插队时多次被拉到朋友家的感动,我想起了那句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就是我们知青,不嫌朋友贫困,尽力送去温暖。发达不忘朋友,帮助不计金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242
90#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1:45: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20-8-13 17:48 编辑

                        七十一继母

       小学教师老何,三十八岁那年,丈夫意外去世了,她领着三个儿子艰难的生活。曾有热心的亲友,为她张罗介绍对象,可是高不攀低不就的都没成,后来何老师索性一一婉言谢绝,不再相亲。
       二十多年后,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一天又有一个朋友上门提亲,对方是五十年代的大学生,工程师,人品不错。老伴一年前病故了,家中四个孩子,还有一个老儿子没结婚。何老师第一次犹豫了,考虑再三后答应见面。两人谈的很好,最后老孟不好意思的说:“就怕我的孩子和你处理不好关系。”何老师说:“我摆弄了一辈子孩子,没问题。”
      半年后,两人在饭店简单举办了婚礼,老孟的孩子却一个都没来。回家后两人大吃一惊,只见屋子里空荡荡的,仅剩下老孟出国时带回的皮箱,还有那二套新被褥。客厅的墙上挂上了老孟亡妻的照片,足有一尺多大,四个孩子阴沉着脸站在一边。老孟见了火冒三丈,大喊起来。何老师见状忙上前说;“老孟,你看孩子们多好,他们没有忘记妈妈。”几个孩原本是憋着劲想吵架的,见此情景,一个个象泻了气的皮球,竟没吱声,灰溜溜的走了。几天后何老师和老孟商量:“大姐活着时你们攒的钱,你和孩子们平分了吧,我们从头再来。”起初老孟不同意,但经不住何老师再三劝说,只得同意了。
      那年冬天市里流行织的围脖,何老师买了好几样线,给老孟的两个女儿和大儿媳每人织了一条。老孟的二姑娘和姑爷上班远,何老师就对她说:“你们到家太晚了,下班就到家里吃吧。”当他们两口子来后,何老师又给拿上几个馒头,说年青人贪睡,有馒头你们做点菜就行了。老孟的大儿媳因与原来的婆婆不和,已经三年没登门了。一天何老师对老孟说要去他大儿子家串个门,老孟不同意,说我是老的怎么能去看小的。何老师说:“不要还是那些老观念,去看看小孙子他们有什么不好,难道你不想他们。”老孟听了只好和何老师来到了大儿子家。大儿媳开门后,却没请他们进屋。何老师说:“我们是初次见面,你叫阿姨也好,当朋友也行。老孟想你们了,我们过来看看。”大儿媳不好意思了,便请他们进屋。闲聊了一会,何老师从包里掏出二百元钱说:“我老了,眼光不行,这点钱不多,你和小孙子买件衣服吧。”大儿媳听了,呆呆的望着何老师竟一时无语。又过了二年,老孟的老儿子要结婚了,何老师给他准备了被褥,毛毯,衣物等,一应俱全,什么都不缺。结婚那天,邻居,老孟的同事连连称赞。老孟的几个子女看了也都很满意。大女儿说:“我妈有病,她活着也不能准备这么全。”
      几年来经过何老师的努力,孩子们又象从前一样经常回家了。当何老师的子女来时,老孟的儿女都抢着去给做饭。何老师用爱心组建了一个温馨,和睦的大家庭,谱写了又一曲爱的赞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1 02:11 , Processed in 0.220012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