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知青淘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

[复制链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2-29 17: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峰 发表于 2016-2-29 11:41
同为知青,希望尽快看到此书。

谢谢知青朋友的鼓励,已经开始连载了,一定会坚持到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2-29 21:4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雾梦 于 2016-2-29 23:11 编辑

               《砺炼华年》连载之三               
难忘的知青岁月
                                             —叶连春
    原抚顺一高中一年一班学生。1972年9月回城到新抚钢厂工作,历任基建副处长、审计处长、能源处长、招标办主任等职务。在任审计处长期间,同时担任中国冶金审计学会理事、辽宁省审计学会理事和抚顺市审计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2007年退休后,在市会计师事务所供职至今。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不知不觉已经六十有八了。回首一望,真是人生如梦,弹指一挥间。感慨之余,一些陈年往事不免浮现在眼前。
    人生都有幸福快乐的往事,也会有令人难以忘怀的回忆。而有些往事却使我记忆犹新,并魂牵梦萦地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当我回首一些往事的时候,记忆最深刻的当属知青的四年。在那里,刻下了我们年轻的履痕,记录了我们弥足珍贵的回忆。
    1968年9月26日是我永生难忘的日子,也是我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我和同学们上山下乡的日子,也是告别学生时代,走向生活的开始。
    那天下午,抚顺城火车站(现抚顺北站)前广场挤满了下乡的知青和送行的亲人们。我们满载着亲人的嘱托,踏上了西行的火车。列车徐徐开动,我的心绪万千,告别了学习生涯,即将投入新的农村知青生活。

    经过4个多小时的旅途,到傍晚时分,火车停在了青堆子火车站。车站不大,一排青砖站房,站前不大的广场上聚满了欢迎的人群。他们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热情地欢迎来自抚顺的知青。随后,我们乘上来接我们的马车,去往分配好的公社大队。我们一年一班被分配到吴家公社姚家大队,离青堆子车站仅八里路。到了大队部的时候已是掌灯时分,当时农村还没有接电灯,点的是油灯。社员们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吃过晚饭后,我和我们班的五名男生、两名女生被分到第三生产队的两户社员家居住。
    第二天,我们就随社员参加了紧张的秋收劳动。当时队里没有水田,旱田种的多是高粱、玉米,还有少量的大豆、棉花、芝麻等。农村对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学生来说,一切都得从头学起。虽然我们在校期间也曾参加过短期的下乡劳动,但那时干的都是轻巧活,根本没有想到从今以后要从事繁重的农村体力劳动。这将是对我们毅力和体能的严峻考验。在与社员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在他们言传身教的带领下,我们不仅学会了收割的技能,还逐渐学会了播种、锄草、插秧、收获等基本农活,初步尝到了劳动的甜头。我们小队在七个小队中属于最好的一个,分值一毛多。一年下来,我们分到了工钱。
    随后的三年多时间里,我先后被社员选为农业技术员,负责小队“晋杂5”、“忻杂7”、“分枝大红穗”高粱的育种工作。在部分旱田改水田后,还承担了水稻育苗工作。为了使秧苗长得茁壮,我每天早上不辞辛苦地到社员家收尿,也全然不顾及自己的面子。在我的辛勤努力下,我们小队的水稻育苗工作受到大队和公社的好评,曾组织相关人员到我们队参观学习。我又被选为水稻技术员,从插秧到收割,每天早出晚归,适时放水、施肥,使我们队的水稻获得好收成。看到自己辛勤劳动换来的丰硕成果,心里感到由衷的高兴。在大队成立集中青年点后,我和14中的王忠武同学被推举当炊事员。在当炊事员期间,尽管条件艰苦,缺粮少菜,但我们每天都把水缸挑得满满的,供同学们洗漱和洗衣服用。厨房收拾得干干净净,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出适合同学们吃的可口饭菜,让同学们吃得干净放心。在一年的时间里,为了改善伙食,我们还不辞辛苦地养了一头猪,在春节回家之前把猪杀了,让同学们吃上了我们自己养的猪,心里感到特别欣慰。
    1972年9月,我被大队推举选送回城。通过四年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使我深受锻炼和提高。贫下中农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四年的知青生活,使我对农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艰苦的生活和繁重的劳动锻炼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使我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更强的适应能力。从这点来说,知青生活给了我许多人生不易得到的知识和能力。我在那片土地上度过了我的一段青春年华。四年的知青生活是我人生最浓的一笔,也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值得回忆和最值得怀念的岁月。
    1998年9月26日,是我们下乡30周年纪念日。这天,我和我们班的几个同学驱车回到了阔别30年的姚家大队。旧地重游,今非昔比。这里不再是当年的荒凉大地,处处显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稻田地,一望无际金黄色的稻穗沉甸甸地垂下了头;田野里布满了一座座蔬菜大棚;昔日乡间的泥泞小路已经变成了宽阔的柏油大道;许多人家都盖起了漂亮的砖瓦房,有的人家还盖起了楼房。社员们见了我们就像见到久别的亲人一样,紧紧地拉着我们的手,我的心里顿时感到有一股暖流涌过。我们住在社员家里,吃着农家饭,唠着家常嗑,述说衷情,总觉得有说不完的话,一直到很晚才睡下。第二天,我们依依惜别,告别了乡亲,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如今,每当我乘火车路过青堆子车站的时候,我都格外关注车外的瞬间,试图多看一眼让我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的地方。望着远去的火车站和广袤无垠的姚家大地,我心绪万千,久久难以平静。这里是我一生无法忘却的地方,这里留下了我的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3-1 15:4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雾梦 发表于 2016-2-29 23:16
令人感动的回忆。没有怨言,没有牢骚,有的是那种积极向上,奋起的风华正茂。雾梦感觉,人有了这种 ...

多谢版主点赞,替我的老同学谢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3-1 15:4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3-1 10:12
下乡四载当知青,
肯干吃苦特认真,
当年经历堪自豪,

知青岁月的点点滴滴都终身难忘,谢谢版主的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3-1 22: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砺炼华年》连载之四          在广阔天地里

张文通
原抚顺一高中一年一班学生。1968年9月下乡到北镇县吴家公社姚家六队,1970年冬转到新宾县汤图公社石棚子四队。1972年3月调到汤图中学任教。1985年3月调到南杂木中学。1990年10月调到南杂木镇党委做宣传工作。2009年9月退休。


在广阔天地里
1968年9月,我来到北镇县吴家公社姚家六队插队落户。下乡后的第一次农活儿是割地。割苞米时还能跟上趟,到割高粱时就望尘莫及了。因为这个地方以烧秸秆为主,高粱茬子留得特别高。在捆捆时一不小心就扎了手。贫农孙大爷、常大爷就手把手地教我们。孙大爷还给我们做示范表演。只见他在手拿镰刀的情况下,把高粱捆得整整齐齐。我们还没看清是怎么回事呢,孙大爷已经捆完了。他那熟练的动作,就像变魔术一般。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
过了霜降就是立冬。这时我还穿着单衣。贫农老大爷常宝仁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他就和生产队长说:“我看他怪冷的,家里又挺困难,队里先给他做一套棉衣吧。这孩子挺能干的,冻坏了咋整啊!”就这样队里给我做了棉袄棉裤。当我穿上这套崭新的棉衣时,眼里含着泪花,不知说些什么好,这是贫下中农对我的一片真情啊!真是穿在身上暖在心里。年末分红时虽然扣了我的工资,但我为有这样好的贫下中农以及同他们在心灵上的沟通,感到无限的欣慰和自豪。
那时候不知道什么叫累,总觉得有股使不完的劲儿。一秋下来,不仅学会了割地、掐高粱、扬场、簸簸箕,还学会了捋草、喂牲口、赶车。白天下地干活儿,晚上我就到马号去。看饲养员怎样给牲口拌草加料,不懂就问。时间一长,不仅学会了喂牲口,而且还掌握了其习性。有一次拉茬子,我把车装完后身旁的社员就问:“也没见你装过车,怎么装得这样好,是怎么学会的?”我说:“是跟车时看会的。”当我赶着装满茬子的大车行走在回家路上的时候,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贫下中农对我们的关心不是父母胜似父母。为了让我们过上一个愉快的春节,下乡不久就抓了一头猪给我们饲养。常大妈又教我们怎样喂猪,并时常给我们照看。在她的指导下,这头猪春节前长到130多斤。常保和大爷前来给我们杀猪,趁这机会我又向他请教,由此又学会了一门手艺。
下乡后的第一个春节,只有我们六队青年点杀了猪,并和常大爷、常大妈一家在一起过了年。那时不知道什么是想家,只觉得和贫下中农在一起就像在自己的家里一样。
1970年冬,我转到了新宾县汤图公社石棚子四队。第四生产队是一个自然屯,名叫新立屯,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来到新立屯的第二天,我就跟着社员一起上山捞木头去了。这捞木头可不是一般的活,既累又危险,稍不留神,就会被木头撞到脚后跟。人必须根据木头出溜的快慢来决定自己的脚步。有时候木头出溜的很快,你就得捞着它一溜烟地跑下山。没捞几趟,我已气喘吁吁了。
歇气时,有的社员问我:“你到这山夹缝来干什么,出门都碰鼻子,多憋屈。”我说:“这离家近点儿,来回方便些。”那个时候队里很穷,挣了一年的工分也分不到几个钱,在往返抚顺的路上经常逃票,连4元2角的车票都买不起,列车员也很同情我们,有时睁一眼闭一眼就过去了。
新立屯地处山区,地里的石头很多,无论是刨埯还是铲地,都不比姚家那边轻松。种地的季节到了,男劳力刨埯,女劳力滤种、抓粪、埋埯。我和宋英杰、王巧珍,还有一名社员一组。我生怕被别人落下,使劲儿往前刨,一不小心刨在了石头上,只觉得两臂一震,石头上冒出点点火星,把人累够呛还赶不上趟。后来我发现老社员在下镐时,头两下比较轻,然后再重重地刨两下,埯就刨好了。原来他的头两下是在试探有没有石头,我很快就学会了。宋英杰跟在后面滤种,我刚刨好一埯,她立即把种子放了进去,一点喘息的机会都没有。于是我就对她说:“你滤得慢一点儿,让我喘口气。”她说:“你一喘气儿,就被别人落下了,到喘气儿的时候一块喘吧。”我只好弯着腰继续向前刨去。
歇气儿的时候老队长来到我们身边,问王巧珍:“你抓粪嫌不嫌乎?”王巧珍看看自己那黄呼呼的手说:“嫌乎我就不抓了。”她显得有些激动。是啊!没有粪肥臭,哪有五谷香啊。
高粱红脸笑,谷穗迎风摇,秋收的季节到了。这一天秋风送爽,天高云淡。老队长领着我们来到一片高粱地前,分完垄之后,大家就你追我赶地干了起来。只听见地里一片“咔嚓咔嚓”的响声。这边割高粱又不同于姚家那边割高粱。姚家那边是茬子留矮了不行,这边是茬子留高了不行。虽然茬子留矮了好割,但是稍不小心刀刃就会割到石头上。开始时我并不习惯,看到很多人都割到我前边去了,心里很着急。后来我就观察老社员的动作,原来他们在下刀时,刀背顶着地面,刀刃向上倾斜,这样就刮不到石头了。我很快适应了这种割法,很多人又被我甩在了身后。
月末评工分,在社员大会上有两名青年社员被评为二等工分,心里很不服气,要和我比高低。当时我并未在场,但知识青年、“五七”战士子女,还有很多社员都向着我说话。他们说:“你俩和他比,背苞米时谁有他装得满背得快?你背两趟,他已背完三趟。割高粱时虽然茬子高点,但你俩谁也没有他割得快。他是放下扫帚就是簸箕,从来不偷懒,你们行吗?”这两名社员被说得哑口无言。

就在这年我当上了生产队副队长,负责思想政治工作。还有一位退伍军人也当上副队长,管生产。
割豆子时已经过了霜降。有一天早上我们去割豆子,虽然天气晴朗,但还是觉得有点寒气逼人。豆秸上结了一层厚厚的霜,割起来既扎手又拔手。我也没有手套,猫着腰就和社员们一起干了起来。那个退伍军人副队长一边干一边嘟囔:“这活怎么干?”没干几下竟嘟囔着回家了。老队长非常生气地说:“连这点苦都吃不了,还能有什么出息呢!”
也就是在这一年我被选为汤图公社团委委员,负责宣传思想工作。那个时候的宣传思想工作不像现在不被重视。那时人们都在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毛主席语录,学习“老三篇”,狠斗“私”字一闪念,都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人很单纯,思想好统一。时过不久,我的工作很有起色。党委书记秦万章对我说:“你要虚心不要骄傲呦,将来会有出息的。”我心情激动地说:“请您放心,我一定好好干。”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离开了新立屯,来到汤图中学当老师。当时秦书记是不愿意让我到中学当老师的,他希望我能继续留在生产队,为公社培养后备力量。可我觉得这个机会不能错过,在秦书记不情愿的情况下我离开了新立屯。临走那天,老队长紧紧握着我的手语重心长地说:“我真舍不得让你走,我离不开你,生产队离不开你,社员们也离不开你,但又怕误了你的前程,没办法呀,走就走吧”。我的心绪也上下翻飞、感慨万千。这些年来我和他们朝夕相处亲如一家,老队长对我更是疼爱有加。这里山好水好空气好人更好,我的心好像被一根割舍不断的情丝牵动着,真是难舍难分。我含着泪花对老队长说:“我不会忘记这深厚的阶级感情,不会忘记乡亲们的亲情,更不会忘记您对我的培养。”
春暖花开,微风习习,泉水叮咚,小鸟歌唱。乡亲们目送我走向远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16#
 楼主| 发表于 2016-3-2 09:4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3-2 09:44
小伙干活善观察,
掌握技术人人夸,
时间不长成长快,

多谢版主的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17#
 楼主| 发表于 2016-3-2 14:2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五     人生的岁月像条河(第一部分)
张文通
(人生的岁月像条河本文以第三人称写成,文中的“他”即作者张文通本人)
“青春的岁月像条河/岁月的河啊!汇成歌,汇成歌,汇成歌/一支歌,一支深情的歌/一支拨动人们心弦的歌/一支歌,一支深情的歌/幸福和欢乐是那么多/一支歌,一支难以忘怀的歌……”每当他听到这首动人的歌词和优美的旋律就眼噙泪花、感慨万千,情不自禁地随着那拨动的心弦,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

那是1962年9月,他从葛布二校考入抚顺七中。从那时起,他就怀揣着一个上大学念大书的梦。在七中他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平时同学们有不会做的题都愿意问他,上自习课时他为同学们作辅导,俨然一位“小老师”。
转眼间到了1965年,每个同学都面临着升学和就业的抉择。在第一志愿栏内,他毫不犹豫地填上了“抚顺市第一高级中学”;第二志愿以后填报的都是中专。班主任老师对他说:“你还是报考抚顺七中的高中部吧,这里的教学质量也不错。”他说:“考高中就报抚顺一高中,考不上就去读中专。”虽经班主任老师的几次劝说,都没能动摇他报考抚顺一高中的决心。因为他是奔着上大学念大书的梦想而去的。不久,录取通知书寄来了。上面写着:“×××同学,你已被我校录取……”下面盖有抚顺市第一高级中学的印章。在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他兴奋不已。因为抚顺一高中是当时抚顺的最高学府,省重点高中,也是抚顺唯一的全国学联委员单位。当时的团委书记丛树青和学生会主席秦世家,都曾在学代会期间,受到过刘少奇主席的接见。更重要的是他为上大学念大书的梦想迈出了重要一步。
他父亲在抚顺石油一厂工作,当年大庆石油学校也在石油一厂招收职工子弟的应届毕业生,父亲给他报了名。在接到抚顺一高中录取通知书后,车间主任还问他父亲,你儿子还上不上大庆油校了。父亲把这件事告诉了他,他坚定地说:“咱家祖祖辈辈没有念大书的,我要上高中,考大学,念大书。”
1965年9月1日,他无比兴奋地走进了抚顺一高中的校园。那个时候的人头脑简单、思想单纯、情感淳朴,毛主席让干啥就干啥,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毛主席说要解放全人类,他就时刻想着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受苦人。毛主席号召学雷锋,他就在校园里打扫卫生、修厕所,自己还备上了针线包,坐公共汽车主动让座。他要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不管把他拧在哪里,他都会在那里闪闪发光。其实,那时的人们都在这样做,大家心里都装着世界革命。1960年挨饿,人们以野菜代食品充饥,以树叶、杏条面度日,但没有一个人去偷去抢,这和现在形成了明显的对比。现在是腐败成风、盗贼横行,“黄赌毒”屡打不败,坑蒙拐骗屡见不鲜。
进入抚顺一高中后,他被分到一(1)班,是俄语快班。抚顺一高中的学习氛围很浓,不用老师督促同学们都能主动自觉地学习。抚顺一高中地处劳动公园东侧,同学们都喜欢到公园里去读书。尤其是夏日的清晨,这里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一派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景象。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考一所理想的大学,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做一个对祖国有贡献的人。
可是好景不长,没等一年级念完,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使平静的校园喧闹起来。运动一开始,他如堕五里雾中,全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尽管这样,他还是被卷入了这股激流和漩涡。“516通知”发表后,他才知道文化大革命是毛主席亲自领导和发动的,是为了反修防修,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出于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信仰和崇拜,当时又不知发动“文革”是错误的,所以他义无反顾、满腔热情地投身到这场运动中来了。
毛主席“炮打司令部”的大字报发表后,在校园内掀起了一股写大字报的浪潮。起初大字报的内容都是表决心的,如怎么听毛主席的话,积极投入到文化大革命中来,决不让资本主义复辟等等。6月3日,三(4)班一名同学贴出了一张很有影响的大字报,把矛头指向校党支部。那时候给党支部写大字报可被认为是反党啊,所以校党支部马上组织学生干部开会,要求大家注意阶级斗争的新动向。会后学生干部们回去做工作,就成了“保皇派”。6月20日,二(5)班的同学为写第一张大字报的同学被打成反革命鸣不平,在政治课上与老师发生激烈辩论,又被打成“反革命黑窝”。对于这种“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大无畏精神,他表示由衷的敬佩和支持。
那个年代全国人民都热爱毛主席,听党的话,“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哪里艰苦哪安家”。他从小受毛泽东思想教育,脑海里深深打上了毛泽东思想的烙印。早在小学的时候,他就和同学们抬着小黑板在路口宣传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凡过往行人都要停下来念一遍总路线的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能念下来的就可以走了;念不下来的要停留一下,教他们念,直到念会为止。现在听说有人要反对毛主席,搞修正主义,他怎么能袖手旁观呢?他一定要站出来,打倒这一小撮钻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63”事件后不久,又有两名高三同学站出来,在大字报中对上述两起革命行动表示支持,并指名道姓地批判校党支部不支持学生搞文化大革命,阻挠压制学生运动的问题。至此,在校园内又掀起一股猛批“走资派”和“保皇派”的“红色风暴”。同学们都向这两位同学投去敬佩的目光,他也认为这两名同学真敢干,是好样的。
与此同时,有些同学成立了抚顺一高中第一个文化大革命学生组织“红学会”,同学们都纷纷围前观看。他心里犯嘀咕,这学生组织是谁说成立就可以成立的吗?于是他写了一张“不走群众路线的学生组织——‘红学会’”的大字报贴了出去,受到同学们的啧啧称赞。
文化大革命初期,同学们个个都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满腔热血、激情四射。人人都积极主动,不甘落后。由于他出身好,表现好,1966年8月被推选到抚顺市文化大革命宣传队。在这期间,白天他和宣传队员们一起,坐着卡车,敲锣打鼓,到全市各区散发传单、煽风点火。晚上回来吃住在市委党校,写文章、印传单,第二天又早早出去宣传了。宣传队员饱满的革命精神,十足的革命干劲鼓舞着他。他和大家没日没夜地干,经常是从清晨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他的《让革命的烈火越烧越旺》的宣传文章得到宣传队长的好评。
1966年8月18日,毛主席在天安门接见红卫兵,就此掀起革命大串联的高潮,火车上已人满为患。10月,《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关于红卫兵长征串联的通讯,深深打动了他。他开始打点行囊准备出发。有一天,他碰到了三(3)班的张长江,向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他俩一拍即合,很快就组成了一支长征队。成员有:张长江、王庭晖、宋伟勤、孙振起、马骏、李杰、周世杰、金锋、柴国斌、徐思群、魏永泽、王佩官和他,共13人。长征队的队名定为“革命长征队”,路线是从抚顺出发到延安,再从延安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到瑞金。10月22日,这13人面对革命长征队队旗向毛主席宣誓:“我们革命长征队队员向您老人家保证,要以顽强的革命斗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走红军的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宣誓过后,李杰打着大旗,每人手拿着一杆红缨枪,背着行李,迈着坚定的步伐向延安走去。
经过25天的长途跋涉,他们到了北京,在北京住了一个多月。这期间,他曾两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第一次是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红卫兵挥手,虽然距离很远,但还是能够看清毛主席的脸庞。第二次是在西长安街,毛主席站在敞篷吉普车上,这次看得非常清楚。毛主席红光满面、神采奕奕,不停地向红卫兵招手。“毛主席万岁!”“我们要见毛主席!”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是他感到无比兴奋和自豪的时刻,他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是啊,还有什么比见到毛主席更激动更幸福呢?那个年代全国人民和毛主席的感情最深,“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您的光辉思想永远照我心!”
长征路上,每次出发前他都打前站,他从不抄近道但走得比谁都快,这让有的队员很生气。队长张长江组织大家急行军、夜行军、连续行军。有一次连续行军240里,队员们边走边睡觉,真可谓是走着睡、睡着走。还有一次走到良乡已近半夜,没有住的地方了。队员们只好住在草棚里,地上铺上草,倒在草上就呼呼睡着了,这可是冬天哪。
1967年1月,长征队翻越太行山来到山西广阳,在这里休整时,传来了“要复课闹革命”的最高指示,于是,他们从太原坐上了返程的列车。“走红军的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誓言就此中断,革命长征队宣布解散。长征一路走来,不仅磨砺了他的意志品质,还练就了一双铁脚板儿、好身体。
1967年3月,他和本班同学石新明、葛启敏等5人成立了“虎山行造反团”。至于怎么造反,造谁的反他并不清楚。5月,与“井冈山”等革命造反组织联合在一起,成立了抚顺一高中“井冈山兵团”。这时派性斗争已经开始,抚顺市分为两派,一派以“抚联”为代表,另一派以“红工联”为代表。“井冈山”是站在“红工联”这一边的。
派性斗争一开始是唇枪舌剑的口水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都不服谁。在市人委(市政府)门前双方展开激烈的辩论,广播车大喇叭震天响。虽然他不能冷静辨别是与非,但是他觉得站在工人阶级这一边是没有错的。殊不知人家“抚联”那一边也是工人阶级,参加“抚联”也是没有错的,派性斗争实际上是自家人互相掐起来。打倒“沈、苏、陈、蔡”成为革命造反派的主要目标。双方都认为自己是革命造反派,都要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辩论达到白热化,甚至是攻击和谩骂。“沈、苏、陈、蔡”究竟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打倒他们,双方并说不清楚,只要打当权派就行。
1967年7月,派性斗争进一步升级,特别是江青提出“文攻武卫”的口号以后,给双方以口实。双方都打着“文攻武卫”的旗号去弄枪、抢枪,并以兵刃相见,哪还有什么“文攻”。两派各自占据着自己的“地盘”,有时双方还攻抢对方的“地盘”。市区弥漫着火药味儿,居民们都提心吊胆不得安宁。江青是造成全国武斗的罪魁祸首,是她把派性斗争变得更加剧烈,是她把人们引向了派性斗争的深渊。武斗是极端错误的,文攻也是非常不对的,你攻谁呢?双方都是工人阶级,这不是挑动群众斗群众搞窝里斗吗?是江青把全国形势搞得一片混乱,她好在乱中篡权当女皇。她还恬不知耻地说什么,文化大革命乱了敌人,锻炼了群众,纯属一派胡言。
1968年金秋,随着西去列车汽笛的一声长鸣,他远离了希望和梦想,青春岁月的河不知该流向何方?

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他从来不认命,但命总是和他开玩笑。他家里很穷,从小在苦水中长大。他盼着有一天能买个糖发面吃,盼着有一天能买根冰棍舔,然而连这最起码的期盼都难以做到。于是他发奋读书,想上大学、念大书,借以改变这种困窘。然而正当他踌躇满志,满怀信心,充满希望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爆发了,什么志向、希望都化成了泡影。他想解放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受苦人,然而连他自己的日子都不好过,何谈救人。
下乡以后,他想这下可完了,这一辈子就交代给农村了。怎么办呢?面对现实吧!要干就得干出个样来,让那些人看看,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学会了赶车、扶犁、掐高粱、铲地、扬场、簸簸箕。他认为自己还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不能就这样窝囊一辈子,将来还大有希望。
197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广阔天地走进校园,从莳弄禾苗到培育“花朵”,实现了他人生的一个转折。参加教育工作后,每个寒暑假都要办学习班,对照“两个基本估计”认真检查自己,是不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资产阶级世界观。他对“两个基本估计”非常反感。怎么能说解放17年来我们的学校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呢?又凭什么说我们的教师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呢?他认为自己是在毛泽东思想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是党一手培养出来的,怎么可能成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呢,他的观点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
  管理
回复 编辑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18#
 楼主| 发表于 2016-3-3 22:4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雾梦 发表于 2016-3-3 22:32
字里行间倾诉的的是对乡亲们的深情厚谊。立冬送寒衣的描述真实感人,让我们再次回味起那时候,在我 ...

替我的老同学感谢雾梦版主的理解和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19#
 楼主| 发表于 2016-3-3 22:4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六     青春的岁月像条河(第二部分)
张文通
1974年出现了一个“白卷先生”,紧接着在社会上刮起一股“反潮流”歪风。革命小将造老师的反,他也被学生造了反,说他压制学生进步。校长问他:“为什么不让那个造反学生入团?”他说:“那个学生根本不够入团条件。”校长执意要他同意那个造反学生入团。他说:“同意只能是违心的同意。”校长说:“违心不行,必须真心同意。”他说:“违心怎么不行,毛主席不是也违心同意林彪了吗?”校长无言以对。但趋于压力,校长还是给那个造反学生入了团。他感到自己的命被人捉弄得够呛。
初到乡镇工作时,党委书记很器重他,认为他有文化、有能力、有水平,是块好料。这使他很欣喜,庆幸自己遇到了知音,遇到了伯乐。心想这回终于可以驰骋千里,大干一场了。没想到他刚刚骑上“马鞍”,党委书记就调走了,就此他也掉到了地上。这真是,可算遇个识君人,不料半路两离分。纵有能力使不出,还有谁人能识君?命运又和他开了个玩笑。
他曾经想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曾经要为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他还曾经要去解放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受苦人。看了《群书治要》后他才知道,这些事情不是说到就能做到的。他悔恨,悔恨自己生不逢时,悔恨不该参加文化大革命,他甚至想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我该多好。他曾经迷惘、彷徨、失落过,但是从来没有颓废过。他始终坚持在这个世界上不管走到什么地方、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凭本事吃饭的信念,没有本事和能耐就无法立足。他憋着一股劲儿,要把失去的找回来。
他的“一根筋”,害了他的命;他的太较真,毁了他的程。他不认命,但是又不善于造命,所以只能是今天这样的命。

在他看来,高中“老三届”同学都是文化大革命的受害者、牺牲品。文化大革命毁掉的不仅是他们这一代人,而是毁掉了好几代人。坑了干部,害了群众,大家都跟着遭殃。经过文化大革命的风风雨雨,经过广阔天地的战天斗地,经过在校园里的呕心沥血,经过在乡镇工作中的磨砺,他才从梦中醒来,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熟,然而这时他已到了耳顺之年。在40年的工作中一直没有机会施展才华,成为他一生中的最大遗憾。但是,每当想起讲党课时台下那热烈的掌声,听到百姓对他为官清廉的称赞,他又多了一丝欣慰。
他最看不上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他不畏权势、不走后门,从不表白自己。人家是说了再做,他是做了再说;人家是说了也不一定做,他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他至今还住在40平方米的平房里。对此,他并不后悔,因为“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正是他应有的品质。当警笛拉响时,他会“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绝不会像有些人那样惶恐不安、战战兢兢。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民众大会上自豪地说,我们共产党人做到了“十没有”。可见那时候是多么的风清气正。现在不仅没有了“十没有”,而且还增添了很多“有”。过去是阶级斗争,斗、斗、斗,斗过了头,人人自危,好人受害,生活虽苦,良心尚在;现在是经济建设,和、和、和,和过了劲,风气低下,堕落腐败,生活虽好,良心变坏。早在三十年前,胡耀邦就曾提出“在五年内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可他未竟先逝。党也多次提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三十多年过去了,社会风气非但没有实现根本好转,反而是屡教不改、屡禁不止、屡刹不住、屡纠不正,不是问题的问题也成了问题。难道这不是问题吗?近圣贤,远奸佞,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要逼“宋慈辞官”,不要做《女人一辈子》里的大兰子。党能不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人们的精神面貌能不能做到朝气蓬勃、奋发向上,是他最关心的两件事。他多么希望不该发生的不再发生,不该出现的不再出现,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不再成为问题呀,他多么希望自己的祖国变成一个繁荣昌盛、生机勃勃的“桃花源”呀!

开始退休生活后,他读了很多书,如《中国的修养》、《中国天机》、《活在当下》、《看得开放得下》、《群书治要十讲》、《菜根谭》等。他认为自己已经到了“看开世事世无事,放下以往惜今朝”的岁月了。他要把蹉跎岁月找回来,要把握今日,做好今日。他在《说今日》中写道:

今日不管明日事,做好今日最现实。
明日到来是今日,还得做好今日事。
总把今日寄明日,不知耽误多少事。
舍弃今日待明日,蹉跎一生尽憾事。
今日不管明日事,做好今日是正事。
失去今日无今日,最可把握是今日。
悔不当初不顶事,现在开始也不迟。
努力做好今日事,不负光阴成就事。
他要握住快乐的钥匙,不要把它再交到别人手上,不要再和自己过不去。他在《说自己》中写道:
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不要和自己过不去。
不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更不要淹没在悔恨里。
把时间花在过去上,人生啥时能如意?

太阳每天都升起,新的一天更美丽。
快乐生活在当下,现有条件要珍惜。
忘却八九想二一,人生哪能不如意?
他的退休生活是“采药种地寻悠然,读书练字写诗篇”。他要让自己的人生不再有懊悔,多一些壮美。
人生的岁月像条河,弯弯曲曲波浪多;人生的道路像个坡,高低不平有坎坷;人生的旅程像挂车,风风雨雨有颠簸。你要问他怎么说,他会说:趟过河,爬上坡,坐稳车,有啥比这更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20#
 楼主| 发表于 2016-3-3 23:2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雾梦 发表于 2016-3-3 22:48
“看开世事世无事,放下以往惜今朝”雾梦为张文通学长的这种人生态度点个大大的赞 ...

赞同雾梦版主的点评,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18 23:49 , Processed in 0.209012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