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38594|回复: 96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

[复制链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2-26 06:12:0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砺炼华年》一书是由辽宁省抚顺市第一高级中学老三届知青们编撰的长篇回忆文集,该文集由田文昌同学倡议发起,共有七十七位同学撰写了长达五十七万字的一百二十七篇文章。这些文章用不同人的手笔、从不同的角度如实记载了文中主人公们的风雨历程,描绘了同学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中不懈努力、永不言败的风采。
  从即日起,将在此栏目进行本书的连载。为便于大家对全书内容的了解,特把书后边的《编后感言》提前发布,让大家对本书有个总体认识后再去通读,可能效果会好些。谢谢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发表于 2016-6-15 19:22:50 | 只看该作者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6-15 10:51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139

向明与我(三)

像一部章回小说,写的好,写的实在。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1912
推荐
发表于 2016-6-1 07:41:19 | 只看该作者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5-31 21:33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118

记忆中的碎片(三)

点名应答用口号,
窗外冰堆无奈笑,
书记上台乱用词,
暴跳如雷新解妙。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6-3-24 15:19:34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3-24 08:07
你们是先驱者!我在向你们学习!

先驱者怎么敢当,我们来到中知网是来向各位版主、元老和众位知友学习的。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6-3-11 16:59:32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十七

楹联伴我度晚年(二)


还有一副楹联是写给富玉冰的。富玉冰是我们班女生三杰之一——其他两位,一位是高桂玲,另一位是贾朋。富玉冰的父亲是小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初期,小学校长的地位虽然不能与民国时代相比,但也不是现在的人可以理解的。家学渊源,她写得一手漂亮的隶书。三十多年前她曾给我写过几幅,可惜多年辗转流离,尽皆散失了。我给她写的楹联是:
白雪留丹,笔走龙蛇悬玉腕;
青鸾愁黛,功成父子鉴冰心。
富玉冰喜欢在白纸上写红字,故说白雪留丹;青鸾,镜子。1999年前后,其家中诸多不顺,惹得很有担当的她一度愁眉紧锁。在种种逆境面前,犹未忘记对孩子的教育。其中,小儿子在小学四年级即拿到了由中国棋院院长陈祖德亲自颁发的业余六段证书,距离业余最高段位仅一步之遥——围棋业余段位最高是七段。现在他已借此获得了理想的工作。这所有的成功,都离不开富玉冰那颗纯洁的心——冰心。冰心,比喻心地清明纯洁,表里如一。说她心地清明纯洁,表里如一,还有一件事可以为证。1968年下乡到北镇县青堆子公社六屯大队不久,大队组织批判丁启明。多数人为了自保,不得不敷衍着说几句,也有个别人为了显示自己“革命觉悟”高,痛揭狠批。只有富玉冰坐在角落里一言不发,有人再三点到她的名字时,她始终保持沉默。而这在当时是要冒很大风险,需要很大勇气的。君子小人,高下立判。
说到另外一位女生三杰中的高桂玲,令我想起一件事。“文革”中我们班一位很注重形象的男同学,因为理发师理的发型不满意,索性剃成光头。但只有自己剃又心有不甘,便趁同学午睡的时候,在每个男同学的头上推了几剪子,大家醒来后不得不都剃成光头。算上始作俑者,一共有二十名男同学剃成了光头。一次高桂玲和我面对面坐着,她认真看了看,说:“你剃光头挺好看。”当时没有在意,后来皈依佛门,忽然想到我前生是否是僧人,因持戒不严,故又来轮回。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九年前到清原县青云寺给去世的小妹妹做超拔,当时写了一首诗:“瞻礼青云寺,超拔骨肉亲。晨钟惊宿鸟,暮鼓觉行人。渐悟佛经意,初聆梵呗音。西方非远路,全在净身心。”用的是新韵。当时自己对佛教是一窍不通,却能暗合佛家精神,不能不说是很奇妙,所以后来自己骑自行车到大伙房水库附近三慧寺皈依的时候,才说“单车三慧寺,双脚踩蹬疾。跋涉非嫌远,皈依但恨迟……”了。后来青云寺住持上宝下和老和尚世寿九十七的时候,自己无知者无畏,撰写一联托人带去表示祝贺:
三宝常住,九品池中,看大德白莲已达八千里;
六和永存,七世佛后,望高僧青云再度十万人。
联中嵌了宝和老和尚的法号和世寿,从意思上看真不错,所以受到好评。但从联律上讲,严重失律。不过自己才疏学浅,不能内容和形式二者兼顾,没有办法。三宝指的是佛、法、僧,六和全称六和敬,六和塔的名字即据此而来。
现在高桂玲随儿子就住在六和塔所在地的浙江杭州。高桂玲具有一种天生高贵的气质,但却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美人。她原来有两条粗粗的长过腰际的辫子,有一次我看见她将两条辫子盘在头上,不知道为什么一下子就把她与德国女作家安娜•西格斯那篇如梦如幻的小说《已故少女们的郊游》中的玛丽安娜联系起来。小说中是这样描写玛丽安娜的:“在跷跷板的另一头坐着玛丽安娜,我们班上最漂亮的姑娘。她那双细长的腿交叉地搁在木板上,她的棕褐色的辫子在头上盘成一圈。她的面容高贵而端正,就像中世纪玛尔堡地方教堂里的石雕的少女头像,脸上的表情是如此开朗和妩媚。人们看到她的时候很少会毫不动心或者冷淡地把她当作一朵画出来的鲜花而看待。”遗憾的是,“文革”中她第一次进北京的时候,就被剪掉了留了十几年的辫子。我想她当时一定是很痛苦的,但是这种痛苦是绝不敢在脸上表现出来的。后来她再也没有留过那么好看的辫子。高桂玲被剪掉了辫子,令我感到惊讶,但更大的惊讶还在后面。出了火车站——著名的北京站,便看见一群红卫兵押送着被剃了阴阳头——就是剃一半留一半——的人迎面而来。后来又听说烧书,烧字画,砸文物——“文革”期间毁损的文物比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毁损的不知要多多少倍。不久即听说老舍先生投湖自尽——后来又听说当年已经准备授予老舍先生诺贝尔文学奖。而诺贝尔奖是不授予死人的,评奖委员会到中国调查后确认死讯,便授予了日本的川端康成。由此看来,高桂玲只损失了两条辫子,这在当年真可以忽略不计。后来,高桂玲随兄长去了贵州的六盘水。现在她定居浙江海盐。一个儿子子承父业,做了医生;另一个儿子是教师,住在杭州。我为她撰写了:
一代佳人,怜卿远嫁六盘水;
三生宿愿,祝我早穿百衲衣。
出句写高桂玲,因六盘水所在的贵州当时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地方,所以用了一个“怜”字;卿,古代对人的敬称,见《词源》;对句写我,因她那句“光头好看”,勾起前世僧人之联想,然此生出家已晚,希望来世早早剃度,修行成佛。
贾朋也是女生三杰之一,她的父亲是一家大型国有煤矿副矿长,母亲也是医生。这在大多是工农家庭出身的我们看来,可以算作是贵族子女了。知识分子父母的熏陶,潜移默化地令她具有一种典雅脱俗的气质。虽然出身干部家庭,但她毫无矫揉造作之态,甚至比我们不少工农子女还朴素,这一点赢得了我们很多人的尊敬。因她的大家气质与才气,我曾把她比作民国时期的林徽因,送她的楹联是:
大家无俗态,少女有才情。
她的哥哥毕业于清华,姐姐也是名校毕业,如果没有十年浩劫,我想她距清华也不会太遥远。
当然,优秀的女同学并非仅富玉冰、高桂玲和贾朋三位,比如具有古典之美、如林黛玉的商秀芳,彼此接触较少;堪称才女的王雅洁,由于转到我们班较晚,当时了解不多;受到我们班长王绍福青眼相看的吕欣,我的同桌——过早凋谢的皮秀琴……都很优秀,挂一漏万,难免遗珠。
贾朋和我曾先后在同一所小学读书。另外还有一位徐伟也是小学校友。具有数理化天赋的徐伟在我们一年四班堪称佼佼者。这也许是继承了其父的基因吧——其父在20世纪曾是盘锦油田主要筹建者之一。徐伟后来也成了盘锦市一家企业的负责人。退休之后,许多单位还争相聘他去担任技术指导,最近又担当了给老年大学讲课的任务,所以他现在是退而不休。徐伟为人坦荡,既无防人之心,更无害人之意,我用十个字概括他:
少立青云志,老怀赤子心。
世上好人不少,但心地纯洁如徐伟这样的还不多见。
应征的楹联是因为名利,送给同学的楹联是因为感情,但也有少数楹联既非为了名利,也非为了感情,而是其他。
比如,怀念胡耀邦的一副楹联:
光耀家邦,一生为宦无城府;
泽施朝野,千载做人有楷模。
就是有感于胡耀邦伟大的人格而撰写的。他落实干部政策解放了多少老干部,摘掉了多少“右派分子”和地主、富农的帽子,平反了多少冤假错案,这也正是他至今还活在千千万万人民心中的原因。他是我们做人的楷模,如果大家都能像他一样,我们中国很多不如人意的事情都不会发生。我没有别的更好的方式来为他做些什么,只能以一副楹联作为他即将到来的百年诞辰的献祭。
楹联增加了我排遣寂寞的方式,给了我抒发感情的载体,让我的晚年生活丰富多彩,我喜欢楹联,今后还会继续写下去,但不会再为名利而写。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243

主题

2534

帖子

743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437
QQ
推荐
发表于 2016-3-10 21:34:44 | 只看该作者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3-10 13:05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十五

我经历的文革(二)

我和丁启明是同学。他写的是完全真实的故事。事情发生在同学之间,反映的是文革造成的罪孽。他很大度。他说写出这些只为“见证历史,并没有责怪同学的意思。”
张庆先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243

主题

2534

帖子

743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437
QQ
推荐
发表于 2016-3-11 21:17:00 | 只看该作者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3-11 16:59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十七

楹联伴我度晚年(二)

王庆敏的作品很多,在我校素有“小秀才”之美誉。他在楹联、骈赋、格律诗和古汉语方面都有一定造诣。
张庆先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1912
推荐
发表于 2016-3-15 08:21:49 | 只看该作者
乡间表哥善待妹,
却因出身命早归,
故乡群山仍旧在,
老村已作水库碑。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6-3-17 12:07:37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二十六

悠悠岁月(二)

冯民生

抚顺一高中,这个学校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可是当年我们考进这所学校的时候,它是辽宁省的重点高中,也是抚顺市最好的全日制独立高中。当时,全市最好的学生汇集到这里,准备去实现他们的梦想。但是,后来的一切都没有按着我们的预想进行,文化大革命彻底结束了我们的梦想。高中没有读完,1968年9月26日,充满青春梦幻的我们被送到北镇县青堆子公社六屯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那是苦难人生的开始。在一个遥远、陌生的地方,开始了我们漫长的农村生活。当时那个地方没有电,不通汽车,那个年代大多数农村都是如此。现在想来,那时候最苦的不只是生活的艰辛。比如,吃不饱,农活很累,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屋子结冰,要戴狗皮帽子睡觉……同时,没有任何娱乐,没有任何书看,没有精神生活。比这更痛苦的是,每天都要开没完没了的批判会,每天要没完没了地学习毛主席的最高指示,被没完没了地洗脑。说话稍一不慎,都有可能飞来横祸。每天都是在无聊、单调、劳累中度过。在看不到一丝希望的生活中生活,而且是战战兢兢的生活。即使这样的生活,你也可能享受不到,不知什么时候因为一句话、一个牢骚,你在没有精神自由的时候,又失去人身自由。就是在这种昏天黑地的时空交错中,我挨过了四年。后来有机会重新读书,开始新的梦想。

我曾在《上山下乡——1700万知青的梦魇》的一文中写道,在那样一场万劫不复的文化大革命灾难面前,这些人都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们中的多少人的命运由此而改变,并不可逆转。这次同学聚会,我有很深的感受,很多当年很优秀的同学,由于失去了考大学的机会,他们的聪慧、他们的活力都被时间吞噬掉了。当然这是历史的劫难,对于每个人的人生来说,人生的艰辛还有很多。恋爱、家庭、孩子、提职提薪、复杂的人际关系等都可能不尽如人意,甚至在这些方面遭受挫折,即使你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你有较好的工作,也还是有难以预料的困难等着你。所以,人生一路走来非常不容易。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沉沉浮浮,我的同学大多步入退休的年龄,回首往事,只有那些命运的幸运儿,虽然他们也有过挫折,但总的说来,他们得到的人生快乐多于人生的苦难。今天,看同学四十年风雨人生走得如何,可以很明显地看出,那些木讷、思想守旧、和社会脱节很多的,大多是境遇不太好的;那些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合拍的,则多是事业比较顺利的。风雨四旬,苦乐人生,回过头来看,一切皆是过眼云烟,时光如水东流,蓦然回首白头,多少青春梦幻,不如佳人美酒。
注:2008年9月26日,是我们下乡插队40周年。我们一年四班举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同学聚会,分散于全国各地的同学,能回来的都回来了,邀请了当年教过我们的高中老师。此文写于活动结束之后。
逍遥法内
同学田文昌几天前发来短信,告知我12月4日,央视CCTV1和CCTV12晚上播出感动中国十大法治人物颁奖,没有告诉我详细内容。我估计他可能是入选者。
田是我高中同学,他高我一届,在学校接触不多。接触时间最长的一次是下乡后,锦州女儿河修水库,我和他都是民工且住在一块儿,时间将近半年。那个时候,他就表现出了不一样的心机和聪明。我们是干最苦最累的活,他干最轻闲的活。每天晚上我们要步行两个多小时走山路回到驻地,已经疲惫不堪的我,总能看到他悠哉悠哉地在房东院子里拉小提琴。离开农村后就没有了联系,后来知道他恢复高考后考取了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再见面已经是十几年后,我在电视台做政法新闻采访的记者。一次抚顺中级法院审理一起当时引人关注的案子,开庭时,见到两个辩护律师,其中一个就是他。当时我无论如何想不到他会干起律师这个行当,因为他有些口吃。奇怪的是那次庭辩竟没有发现他口吃。庭审后,我们只是简单聊了聊案子。那起案子在抚顺影响很大,检察院负责办案的人曾对我说,被告至少应该判无期徒刑以上。结果后来判了12年,田又帮助上诉,最后好像判了7年。
从这以后,我们的联系就保持下来。后来知道,他研究生毕业后,到中国政法大学当老师,曾任法律系副主任、研究生导师,干得很好,有希望走仕途,但因为20世纪80年代末的那件事,他离开学校做了律师。塞翁失马,此举竟成全了他。这些年他办了许多在全国有影响的案子:天津大邱庄禹作敏案、沈阳刘勇案、云南省长李嘉廷案、荷兰籍华人杨斌案……抚顺的要人落马几乎都请他辩护。我因为爱看点法律方面的书,孩子在国内读书也学法律,所以我每次去北京都会和他见上一面,聊一聊,请教一些法律问题。
中国这些年立法频频,但远不是一个法治国家。在中国从事法律工作,无论是做法官还是当律师,发挥职业责任都是有限的。田能在此环境下,把律师的职业做得风生水起、游刃有余,不是很容易的。田现在是中国法学会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律协刑事业务委员会主任,美国刑事辩护律师协会终身名誉会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兼职教授。被誉为“中国刑辩第一人”。我曾就读的抚顺一高中,当年不乏优秀人才,最后做到在国内甚至国外都有影响的可能独此一人,不知道是不是命运的特别眷顾。北大法学教授贺卫方最近出了一本书《逍遥法外》,讲他法律外的生活感受,我建议田也写一本书,叫《逍遥法内》,讲他如何在法律的缝隙内穿行的,如果没有时间,可以找人捉刀。田告诉我,书写了几本,都是专业的,写那样的书,可写的东西很多,主要是没有时间,找人捉刀不如自己写好。
大智若愚及命
5年前的9月26号,是我们下乡40周年纪念日。一个从美国回来的同学极力提议搞一次活动,纪念这个日子。
9月25号,在外地工作的同学陆续到达抚顺。活动是在第二天,外地同学大都由我邀请,我作为主人和活动的策划者,这天晚上,请大家吃了点饭。同学闫某在其中。他和夫人是从北京自己开车过来的,因为机构合并,他当时在国家发改委工作。闫修桐是我高中同班同学,毕业后他较少与同学来往,我也与他只见过两次。我对他印象深,是读高中时,有一次他考我,冰岛的首都是哪里。初中我地理学得不好,所以答不上来。他告诉我是雷克雅未克。现在,北欧有些国家的首都,我还是叫不准,但是冰岛的首都,我是记得牢牢的了。那天晚上吃饭时,我问他住在什么地方,他说,住石化宾馆。我在此前两次见他,都是住友谊宾馆,就问他怎么没住友谊宾馆(友谊宾馆当时是抚顺最好的),他说,此次是同学聚会,不愿意惊动抚顺领导,自掏腰包省一点。吃饭时讲到少年离家老大回,都颇感慨,他说,我回来的虽然少,但对抚顺的贡献不少。这些年,先后给抚顺解决了18亿元的技术改造和城市建设资金。
听到这话,我想到1995年“7•29”洪水,正在防汛最紧张的时候,他来抚顺。当时的经委主任王庭辉请他吃饭,我应邀作陪。原因是,我和闫是同班同学,王庭辉是一个学校同学。那次,闫是带着比他小二十多岁的第二任妻子和一个还没有饭桌高的孩子及保姆来的。那次见面,有几件事印象很深。一是闫的打扮,闫脚穿一双黄胶鞋(念书时记得闫脚大,好像穿46码还是45码鞋),裤子肥且短,脚踝露在外面,上身穿一件旧的蓝色人民装。从衣着看,闫既不像工人、农民也不像知识分子,更不像国家工作人员。对闫的打扮,我有些不解。王说,别看闫衣着不讲究,权力大得很。他和市长去北京见闫,都要排队等候。那次吃饭,闫对王把其亲属调入公安局表示感谢。王说,那是市里主要领导要求公安局长办的,理由是闫对抚顺有重要贡献。
闫毕业于清华大学,是工农兵大学生。他原本学的是原子物理,曾在某研究所和能源部工作过。后来调入国家经委,负责全国大型企业的技术改造工作。在计划经济年代,应该是握有相当大的权力。闫在我们同学中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争议的焦点就是怎么看闫的聪明。闫念书时就比较另类,不合群,有时候显得有点木讷,时不时会做些一般同学做不出的事情。他下乡不久,就成为向贫下中农学习的最好典型,因为他不怕脏,每天给一个五保户老人倒尿盆。当年他被保送清华大学,不能说和这件事没有关系。闫和常人不同,一般人藏拙显富,闫是显拙藏富。衣着打扮不讲究,说话行动好像笨笨磕磕。不用说外人,就是我们同学,大多不知道他不仅工作上有权力,个人还有生意,北京有他自家的玉石珠宝店。9月26号,纪念活动当晚,我们同学都住在一个大房间里,他那天夜里很兴奋,说了不少话,其中谈得最多的是玉石珠宝,讲了宝石鉴定的不少知识。其中还谈到他到范增等许多名人家里去鉴定珠宝玉石的事情。纪念活动结束的第二天,和闫又吃了顿饭。分手时,他给了我一张名片。在这之前见过的两次面,他都没有给我过名片。名片上的头衔有: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经济顾问、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理事、中宝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世界收藏家联合会副秘书长、美国国际宝玉石学院宝石鉴定师、兼职教授……
闫在去年故去,他的葬礼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一家玉石珠宝报在头版全文发了悼词。他死后,人们发现,闫有相当数量的文物收藏和个人书法绘画作品。他的书法绘画颇得圈内人士好评。写到这里,我想到了“命”,当年抚顺一高中的同学中,不乏学业优异、踌躇满志者。几十年过来,不少人一时风光,后又销声匿迹;不少人由优而劣,一事无成。而当年不是最被看好的,却成就了一番事业。人生只有经过起起伏伏,且上了一把年纪,才知道什么是“命”。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6-3-1 21:47:09 | 只看该作者
雾梦 发表于 2016-2-29 23:32
令人感动的回忆。没有怨言,没有牢骚,有的是那种积极向上,奋起的风华正茂。雾梦感觉,人有了这种 ...

替老同学感谢版主的鼓励。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6-2-28 16:00:14 | 只看该作者
《砺炼华年》连载之二      师生情,永难忘
王利
原抚顺一高中一年一班学生,1968年插队到北镇县吴家公社姚家大队,1970年转至新宾县木奇公社东站大队第二小队。回抚顺以后在石化公司教育培训中心工作,现已退休。


    1965年我幸运地来到抚顺一高中学习,这里是青春追求的求知圣地,这里有我美好的记忆和怀念,这里有我可敬、可亲的老师们,这里有风华正茂,为理想孜孜以求的同学们。正值我们挥洒辛勤汗水、求知苦读之时,却迎来了文化大革命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双重风雨。无论如何评说,一高中期间我所经历的知青插队生活,特别是在农村执教当老师的日子,同样给我留下难以忘却的记忆和怀念。
    1970年我随父母从北镇县转到新宾县木奇公社东站二队插队后,被聘为东站小学的代课教师。说心里话,开始我不敢接班,认为自己从来未当过老师,怕不会讲课,也讲不好课。但接班后,突然有一种一定要在这里当老师的感觉。这里的教育水平滞后,这里的学生需要我,我应当尽我所能地去传授知识,培育精神。我担任四年级班主任,当时数学课学习的是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接班后我发现,这些学生连基本的面积公式都记不住。我心想这怎么行?记不住公式如何运用公式做题?为此我效仿当年我的老师的做法,找来笔墨,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的面积计算公式抄在一张大白纸上,贴在教室前面的黑板旁边,要求学生们早晨到校后先看一遍这张面积公式图表,早自习的时候也让同学们朗读一遍这些面积公式以增强记忆。在我认为是很正常的教学活动却招来非议,当时一位担任大队革委会委员的本校吴老师对我说:“教室的墙壁上只能张贴有革命思想的红色宣传品,不能张贴这张鼓励白专教育的面积公式表,把它摘下来。”闻此言,我愕然,解释说:“如果不能记牢和掌握这些面积公式,学生们将无法继续学习和计算做题,这是教学的需要,不能摘下来。”这位革委会的吴老师见说不动我,就找到学校的王校长,责令校长让我摘下这张公式表。当时王校长很为难,他也无力和社会现状抗争,但是王校长并没有让我摘下这张公式表,我想他是在默默地支持我。语文课上,很多学生对早已学过的汉语拼音仍然不会拼读。我就一边讲新课,一边复习旧知识,把学生们的成绩带上来。当年的学生们还是年幼的少年,也许他们不懂学就要学会的道理,而我的责任则是应该尽力把教授的知识让学生们真正扎实地学到手。
一天一位三年级的小女孩走进老师办公室,问她的老师:“小数加减法是小数点对齐还是末位数对齐?”她的老师答:“末位数对齐。”我听后立即更正:“应该是小数点对齐后计算。”这位小女孩愣愣地望着我,又望望她的老师,不知所措地默默离开教室。我多希望她的老师能告诉孩子,应该是小数点对齐计算,然而她没有这样做,我为这里的教育失真而难过。
      当年大山里的农村孩子,对大山之外的世界知之甚少,很多孩子没见过火车,没坐过汽车,他们渴求知识,渴求知道大山之外的新奇。因为贫困,他们之中很少有人能读到高中,宝贵的童年学习时光对他们而言尤为珍贵。面对可爱的孩子,我好想把我知道的全部有意义的知识和见闻都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在有限的童年时光,接受更多的教育,得到更多的社会认知。为此我利用当时农村晚上没有文化生活的空闲时间,来到孩子们中间和他们交流书本之外的知识。我给他们讲飞机、大炮、火车、汽车的形态,讲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等革命英雄的故事,讲首都北京、天安门,讲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讲毛主席、共产党的故事。这些平常故事,对大山里的孩子而言,非常新鲜,他们听得津津有味、百听不厌。无拘无束的孩子们也给我讲述他们的家庭情况,讲述他们熟知的大山、土地、猪鸡猫狗的趣闻等。记得我们班的班长吴孝顺是一个聪明、开朗、活泼、很有号召力的孩子,我很喜欢他。一天晚上我问他:“你长大后想做什么?”他说:“长大后想当解放军。”我说:“那好啊!现在你要为你的理想而努力学习,长大参军后你要争取考军校,学习更多的军事知识,为保卫祖国,打败帝国主义侵略做贡献。”我真心希望他能飞出大山,有所作为。有的孩子对我说:“长大后要当农民,在家种地。”我同样对他们说:“那好啊!当农民也要有知识,现在也要努力学习,长大后才会用知识想办法让土地多产粮食,支援国家建设。”我在努力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不要虚度年华,培育他们将来报效祖国的理想情操。每天晚上我们师生都在幸福愉快地交流着,孩子们在成长,社会知识也在扩展。家长们对我说:“孩子们都说王老师真好,愿意和王老师在一起,现在孩子每天晚上都催着家长早点做晚饭,吃饭后就急忙去找王老师,大改以前晚间无所事事的淘气状况。”面对家长的信任,虽然我牺牲了个人的晚间时光,很是辛苦,但仍然倍觉欣慰。
     1971年社员们推选我回城,孩子们得知此事,很是伤心地对我说:“王老师别走了,你还教我们吧!”我无法面对他们渴求而纯真的目光,有的家长也说:“王老师你把这些孩子们教到小学毕业再走   吧!”望着这些纯朴的农民家长,他们虽然没有文化,但他们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学到更多的真知识。面对孩子和家长的真诚挽留,我何尝不想留下,何尝不想用我的辛勤,让大山里飞出金凤凰!我很想留下来继续教育他们,我舍不得我的学生们。然而一道阴影让我无法面对,说不定哪天,我会被当做资产阶级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维护者,被批判、被驱逐出学校,同样不能和学生们在一起,我好害怕,最终还是选择回城。当学生们知道我真的要回城之后,好多天来,课上课下,学生们哭声一片,我也泪流满面,彼此难舍难分。学生们背着我,每人向家长要来两角钱,为我买了一个精美的日记本和钢笔留作纪念。孩子们的举动,让我意外和震惊。对于贫困的农村,当时的两角钱是很珍贵的,有的家长说:“家中无钱,从来没有过一次性给孩子两角钱的时候,但是挡不住孩子非要给老师送纪念品的心愿。”当时王校长同样感慨:“在东站小学,从未有过学生给老师送纪念品的先例,你是第一位。”此情此景,心灵的震撼,让我无法用语言表达我对孩子和家长们的敬重和感动之情。隆重的回报,让我无法承受。
回城上班开工资后的第一个月,我专程去了一趟沈阳,为孩子们买来田字格、算草本等学习用品送给他们,孩子们都很高兴,为他们能用上大城市沈阳的学习用品而兴奋。
      回首知青岁月,让我失去了读书的机会,但我却得到了农村执教的机会,目睹了山区教育的匮乏和欠缺,倍感如今国家号召大学毕业到偏远山区支农支教的伟大意义,读懂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含义,明白了责任的重要。从这点上讲,知青岁月让我的青春在这里闪光发热,难忘的师生情感让我品尝到了这之中的幸福快乐,值得我永远地怀念和记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2-26 06:27:53 | 只看该作者
                                                前言         
                                               田文昌
     近年来, 回忆“文革” 和知青生活的文章和书籍日渐增多, 都从不同角度再现
了“文革” 时期和知青岁月的历史。与其他作品相比, 这部书的特点在于, 它是集
中反映老三届高中生经历的作品, 而且, 又是集中反映同一所学校老三届高中生经
历的作品。而老三届高中生, 既是正值二十岁左右世界观刚刚形成的年龄, 又是中
学生中相对成熟的一批人, 其中的老高三与考大学只有一步之遥, 又是失落感最强
烈的一批人。
    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 我们这些年近古稀的“ 老三届”, 以回味人生的心境,
用我们曾经写过大批判文章和撸过锄杠的手, 重新拾起笔来, 记录一段历史, 留给
后人, 也留给自己。
    本书记述的“老三届”, 不只限于插队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苦难岁月,
还包括“文革” 前的学习生活, 参加“文革” 的经历, 和回城以后从社会最底层挣
扎上进的人生经历。从“文革” 前的中学生, 一直写到年老退休, 表现的是整整一
代人和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这是有别于其他知青作品的一大特色。
     四十九年前的1966 年, 我们这些人风华正茂、意气风发, 一场人类历史上所仅
见的、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把我们带进了无法自拔的漩涡之中。
     当时, 我们从一群涉世不深的热血青年似乎顿然间变成了拯救世界的英雄。我
们不仅批判国内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荡涤一切封、资、修的污泥浊水, 还立志要
去支援世界革命, 去拯救全世界三分之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
为此, 我们曾经视天下为己任, 将生死置之度外, 只为了一个坚信不移的崇高
理想。
     我们曾经冲动、狂热, 也曾经冷静、反思; 我们曾经陶醉、痴迷, 也曾经迷惘、
彷徨; 我们曾经受宠、自信, 也曾经失落、颓废; 我们曾经自以为是、藐视一切,
也曾经自惭形秽、被别人藐视。我们时而成为英雄, 时而成为狗熊; 时而是革命派,
时而又是反革命派, 时而又成为逍遥派。经历过多少回自以为是, 也经历过多少回
不知所措……直到今天, 我们才终于找回了自己, 也找回了世界。
     人们都说, “文革” 中老高中的老三届是最悲惨的一代人, 因为, 我们错过了
“高考” 的最佳时机, 先被投入“运动”, 后又被投入农村。我们在城市里与人奋斗
之后, 又到农村这个“广阔天地” 去战天斗地。下乡知青中, 插队知青所经历的是
地地道道的农民生活。在农村, 我们学会了基本的生产、生活技能, 磨出了双手上
的老茧, 也历尽了人间百态, 尝尽了世上的酸甜苦辣。
     回城后, 我们年龄大了, 机会也少了, 但我们生存的本领确实也增强了。我们
仍然在努力、在抗争, 每个人都在试图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但是, 除了做一
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我们别无选择, 绝大多数被拧在了并不适合自己的位置上。
如今, 我们已经年老力衰, 到了追忆往事的年龄, 唯独得以自慰的, 就是我们
的人生经历比别人更丰富。我们饱尝了那种痛并快乐的感受!
    十年动乱, 不堪回首。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 我们有责任把这段历史记录下
来, 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了解这段历史, 记住这段历史。让后人知道, 千万不要
重演这样的历史!
     唯一值得回味的是, 我们虽然是被耽误的一代人, 但也是被千锤百炼的一代人。
在那个极为罕见的特殊年代, 我们历尽人间沧桑, 经受了灵魂与肉体的洗礼。我们
的坚强、隐忍、深思熟虑和百折不挠, 尽可在我们苦涩的回忆中生动、自然、淋漓
尽致地体现出来, 是经验, 是教训, 是财富, 也是激励。
    我们曾是一群极富激情而志存高远的人, 我们曾是一群舍生忘死而忧国忧民的
人。但是,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 我们空怀忧国之心却未能对社会有所作为。
但愿, 我们的故事或许能够成为历史的镜子, 折射出我们内心中未能如愿的抱
负, 作为社会发展的借鉴。尽管那个时代愧对于我们, 但我们没有愧对那个时代,
更不愿愧对于后代!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1912
板凳
发表于 2016-2-26 07:33:32 | 只看该作者
一批高中老三届,
一同回忆集成篇,
一生蹉跎坎坷路,
如今论坛展示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2-26 13:16:25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2-26 07:33
一批高中老三届,
一同回忆集成篇,
一生蹉跎坎坷路,

多谢版主的支持与鼓励,我会努力坚持尽快连载。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5#
 楼主| 发表于 2016-2-26 20:48:50 | 只看该作者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2-26 13:16
多谢版主的支持与鼓励,我会努力坚持尽快连载。

目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6#
 楼主| 发表于 2016-2-26 21:29:58 | 只看该作者

目录

前言
一年一班
王  利        师生情,永难忘/
叶连春        难忘的知青岁月/
张文通        在广阔天地里/
人生的岁月像条河/
一年二班
张佑相        别样年华/
盖奎忠        难忘的一九六八/
故地游/
一年三班
张  义        青山夕阳几度红/
一年四班
丁启明        我经历的“文革”
——祸起三零二号寝室/
王庆敏        楹联伴我度晚年/
回忆阎修桐在农村的日子里/
《西北行》序/
王雅杰        我的表哥/
故乡的群山/
牛建春        怀念一高中/
白俊山        感悟红卫兵大串联/
冯民生        悠悠岁月/
张书翰        往事钩沉/
张春英        难忘的知青岁月/
北镇印象/
李官四日游/
退休真好/
一年六班
王力行        吴家中学是我工作过的地方/
台沟河上红旗飘/
难忘的月牙湾/
陈俊龙        寻找回来的岁月/
杨林昭        登上九磴山/
杨敏笙        网购/
二年一班
马惠云        青春无悔/
给高中同学的一封信/
给我的学生们的一封信/
王胜昌        翰墨意念的修炼,美术功底的夯实
——记我在青堆子公社的描图往事/
吴长厚        我的大学/
赴边之旅/
忘不掉的陆家窝棚
——插队生活追记/
《斗室文丛》选抄/
青春的祭奠/
我为老三届插队知青点赞/
张希伟        一行诗句引出的麻烦/
张荣清        我的七年知青生活/
秦世家        在1993年师生联谊会上的演讲(节选)/
同窗感怀
——67届1班同学50年纪念会致辞/
高国林        诗四首/
雷淑珍        难忘的鱼汤/
二年二班
王凤燕       尘封的记忆/
李英敏       “皇帝的新衣”新编三则/
祁静秋       致同学五十年/
孟祥文       奉献与历练/
张  军       动乱岁月中的二三事/
二年三班
王  男       十年知青生活回忆/
李凤鹏       一步跨越五十年
——献给原抚顺一高中二年三班全体同学/
苑铸锋       我爱东北红豆杉/
高  玲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记我们的几位老师/
为母校抒怀,为同学歌唱/
二•三“相识五十年同学会”上的致辞/
二年四班
丁熙莹       红高粱孕育了我的幸福/
谢  忠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二年五班
丁文超       登天揽月上山下乡/
丁宝志       难忘四海/
三十年后回四海/
一张四十八年前的大字报
—抚顺一高中的十年校庆盛典/
王  洪       我这一辈子/
苦恋之歌/
田文华       雨夜/
“土匪”消逝的日子/
田文昌       苦涩的回忆
——苦中寻乐的一高中“校歌”/

与张思之先生相识的历史机缘/
特殊年代的师生情谊
——忆我的三位人生导师/
抹不掉的记忆/
田兰惠两块钱的水/
亚侠梦中神游/
送菜漂流记/
任秀英        我与他/
苏长凡        记忆中的碎片/
逃票/
扛苇垛/
校园合影的浮想
——写在张抚生辞世10周年之际/
李丽娟        我的知青岁月/
知青组诗/
二年六班
王立生        致信天堂里的抚生/
汪义英       一段颇为奇特的“知青”经历
——忆我是如何成为省“活学活用”的知青典型的/
顾继志        向明与我/
行吟拾遗/
三年一班
任勉励        师恩难忘/
杨孟杰        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张桂林        奇迹总人为登高必自卑/
张淑荣        往事的沉淀/
我的长征/
三年二班
门广服        下乡时期的见闻轶事/
刘伯行        最难忘的一课/
陈济华        忆知青岁月/
周功煌        在新疆戈壁滩上的日子/
周振环        投稿的故事/
关于钟表的回忆/
列车门口的留影/
岁月午餐/
专栏特色及抒写知青岁月
——致《北大荒文学》杂志编辑的信/
焦焕文        岁月留痕/
霍灿琦       “文革”中的我没有资格“大串联”/
我的知青遭遇/
三年三班
牛丽华        匆匆逝去的青春/
王庭晖        那片草甸
——记忆的片段/
史彦斌       留痕的岁月/
沈洪流       萧瑟秋风今又是
——纪念“9•26”下乡四十六周年/
李建华       感怀知青岁月/
周  颖       记忆中的点点滴滴/
张长江       难忘的第二故乡/
张庆先       那个年代那些事儿/
三年四班
赵  青       那一年冬天/
我的回顾与思索/
张重辉      路在脚下/
三年五班
孙宝田      难忘的记忆/
李  响      我的大学梦/
陈德林      如歌岁月/
三年六班
王绍华      没有走完的长征路/
七律二首/
我从知青走上了农村工作岗位/
访乡友范桂艳夫妇/
王治中          诗三首/
艾静廉          我的高中生活情怀/
詹恒志          岁月放歌/

附  录          抚顺一高中历史沿革/
李丽娟          编后感言/
编辑小组        后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1912
7#
发表于 2016-2-27 07:42:20 | 只看该作者
连载不必赶太快,
一天一楼挺自在,
文章一天发一篇,
大伙看得了舒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8#
 楼主| 发表于 2016-2-27 15:19:11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2-27 07:42
连载不必赶太快,
一天一楼挺自在,
文章一天发一篇,

谢谢版主提醒,说得有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8927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2215
9#
发表于 2016-2-27 20:13:27 | 只看该作者

   小楼贴文篇篇观赏慢慢盖楼~ 往事回眸细细品读静静期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2-28 00:04:01 | 只看该作者
《砺炼华年》连载之一 编后感言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李丽娟
                               (第一部分)
    在《砺炼华年》的编辑过程中,我作为联络员,有幸在工作中反复通读了文集的全部作品。
    这部文集涵盖了从学生时代到1966年停课大串联、“文革”、下乡、回城、退休等所有时间段发生在抚顺一高中老三届同学身上的故事。同学们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真实再现了一群热血青年在苦乐间挣扎前行的人生经历。
    每通读一遍书中文章,我都会心情激荡——为同学们感人的故事,更为文中所反映出的主人公们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和终生不倦的学习精神。正是有了这两种精神的支撑,同学们才能在山重水复的境遇中奋力抗争,在艰苦的环境里顽强拼搏,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懈追求……,也正是这样,才成就了抚顺一高中老三届可圈可点、可歌可忆的历史。
    综观文集,从内容上可分为对母校和高中生活的怀念、参加文革、知青生活和回城拼搏四个部分。
一、对母校和高中生活的怀念
    抚顺一高中当时是全国194所重点中学之一,正如吴长厚在《我的大学》中所说,“一高中的学习生活健康活泼,科学严谨,紧张有序;一高中的教学方法高屋建瓴,鞭辟入里,启迪智慧;一高中的学生,英才荟萃,以报效祖国为己任,手不释卷,挥斥方遒”;又如秦世家在《在1993年师生联谊会上的演讲》中所说:一高中的老师有“呕心沥血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教学思想,诲人不倦的治学态度,为人师表的高贵品质”。所以同学们纷纷打开尘封的记忆,写下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章。如高玲的《为母校抒怀,为同学歌唱》、詹恒志的《岁月放歌》、马惠云的《青春无悔》、牛建春的《怀念一高中》、  张淑荣的《往事的沉淀》、周颖的《记忆中的点点滴滴》、艾静廉的《我的高中生活情怀》等。他们或讴歌母校,或感念恩师,或回忆怀揣梦想、刻苦攻读的美好时光,让人们看到当年莘莘学子的理想和情操。丁宝志的《一张四十八年前的大字报》则巧妙地用“文革”中一位老师批判学校教学路线的内容,从反面印证了一高中当年的辉煌。
    《师恩难忘》是任勉励回忆文章的题目,也是大家每当提起学生时代必谈的话题。田文昌在他的《特殊时代的师生情谊》中深情地写道:“有三位老师是深刻影响我一生的恩师,我每一步的成长和每一分成功,都离不开他们的身传言教和支持鼓励,他们是:我的小学老师李春田先生;中学老师唐永胜先生;研究生导师解士彬先生。这三位老师是影响和造就我一生的终生导师。”,“师生关系不仅仅是一种情谊,更是一种传承,人的成长与成功离不开老师的培养。”,“我们每个人都要记住自己的人生导师,没有传承,就没有历史,就没有社会的进步!”他的总结深刻精辟,代表了我们的心声。
    同学们在文集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在一高中的学习生活使我们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了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和终生不倦的学习精神。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一高中老三届日后的多彩人生。

二、参加文革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彻底改变了老三届的命运,绝大部分同学被卷入其中。一些同学在苦涩的回忆中写出自己在文革中的经历,如田文昌的《抹不掉的记忆》、白俊山的《感悟红卫兵大串联》、张希伟的《一行诗句引出的麻烦》、李英敏的《“皇帝的新衣”新编三则》、张军的《动乱岁月中的二三事》、霍灿琦的《“文革”中我没有资格“大串联”》、王绍华的《没有走完的长征路》、王雅杰的《我的表哥》等。
    历尽沧桑之后,同学们摒弃了当年的激情和狂热,取而代之的是平静的回忆和冷静的思考。如丁启明在《我经历的“文革”》中说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希望社会和谐,永远不要再发生那种于国无益,于民有害的事情。”赵青在《我的回顾与思索》中谈到对文革的评价和改革开放后的提干、下海等问题的看法,最后他说:“习总书记这个班子……有一个特征,在选举产生的二百零五名中央委员中有过知青经历的六十五人;在二十五名政治局委员中,有七人;在政治局常委中有四人。这段经历在磨练他们性格的同时,也塑造了他们的平民情怀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习近平拉开了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在文革中出现了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个承载着一大批青年学生理想和报负的赴边热潮。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是在反动血统论的巨大压力之下渴望寻找一块没有歧视、没有桎梏、能够尽情施展抱负、全身心报效祖国的乐土而踏上征程的。然而事实却如吴长厚在《赴边之旅》中所说:“大潮裹挟之下,几乎没有人能够抗拒历史潮流的滚滚东流。任何旨在去掉家庭出身标签的努力,都是徒劳的。不仅家庭出身不能改变,人生道路也不能自己选择,不管你走到哪里,即使你走到遥远的边疆,那个贴在脑门上的阶级标签,也注定是揭不掉的。幸运的是,胡耀邦、邓小平拨乱反正,重启国运,才给我的命运带来了沧桑之变。从此,我有了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的环境和条件;有了敢作敢为的个人平台 ……”,他的话真实、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是饱经沧桑之后的反思彻悟之语。
    周功煌的《在新疆戈壁滩上的日子》记录了他作为热血青年的豪情壮志,也记录了在艰难、迷惘中的执着与坚守。他用自己十二年的青春时光,从一个背着家庭出身包袱的串联学生到兵团的正式职工;从连做一名拖拉机手都没资格的人,到被选进深受重视的武装种子连,并于1978年成功考进新疆医科大学,退休前曾担任广东药学院药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等多项职务。周功煌的经历再一次体现了一高中学生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和终生不倦的学习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5 08:59 , Processed in 0.240014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