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知青淘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

[复制链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2-28 00:04:37 | 只看该作者
《砺炼华年》连载之一     编后感言(第二部分)
三、知青生活
“一代知青与中国广大农村和农民的最近距离接触和熔接在世界观、人生观上产生过的作用,以及知青作为一个整体,用泪水、血汗、青春对农村、农民乃至国家付出的贵于生命的代价都是不容置疑的。……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与我们的知青岁月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便是我们回忆知青岁月的意义所在。”这是周振环在《致〈北大荒文学〉杂志编辑的信》中所说的一段话,也正是我们在回忆知青生活时首先应该肯定的一点。
      在文集中,对知青岁月的回忆占据了大部分的篇幅,其中王男的《十年知青生活回忆》、张荣清的《我的七年知青生活》、李丽娟的《我的知青岁月》等长篇回忆录,从不同侧面完整地再现了从1968年9月26日到回城期间的插队知青生活史,他们把蹉跎岁月中的艰难与挫折、拼搏与坚守、有血有泪的奋斗经历生动再现,读之令人感慨万千。
      汪义英的《一段颇为奇特的“知青”经历》揭示了他是怎样从一个普通知青成为全省闻名的活学活用知青典型的。他诚恳地说:“‘文革’中,我们是被蒙骗的‘斗士’,干了不少错事。‘上山下乡’,我们是被驱赶的‘羔羊’,遭了不少罪。而‘讲用’,我们是被利用的棋子和工具,说了不少过头话。”“我真诚地希望,当代青年能够以史为鉴,以我们的这段经历为鉴,实实在在做人,扎扎实实做事。成为振兴中华、报效祖国和人民的栋梁之材。”其诚心可鉴,令人起敬。
      门广服的《下乡时期的见闻轶事》,是以知青和农村干部的双重身份来看待当时农村中普遍存在的吃大锅饭、三角债、生产队长撂挑等现象和当地农民的真实生活情况的。反映出当时已走上各级农村管理岗位的知识青年心系农村、关心广大农民疾苦的赤子之心。
      还有一些作品描写了插队期间发生的感人故事,如田兰惠的《送菜漂流记》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发大水期间,为解决队里的蔬菜运输问题,他们把几十个装满茄子的草袋子连成长龙,由两个人驾驭着,在急流险滩、黄水翻滚、旋涡处处的小黑鱼河里,拼博十多里地,终于把菜送到目的地的故事。在惊险的送菜过程中凸显知青为挽救集体财产不顾个人安危的忠心赤胆。
      田文昌的《抹不掉的记忆》之三“最脏的活、最苦的活”、 霍灿琦的《我的知青遭遇》、苏长凡的《扛苇垛》等篇章, 则代表性地演绎了知青在插队期间所遭遇的种种危难和几乎达到人体极限的超强度体力劳动,使人在心痛之余更深层次的了解了知青生活的全貌。
      张文通的《在广阔天地里》、王庭晖的《那片草甸》、叶连春的《难忘的知青岁月》、 盖奎忠的《难忘的一九六八》、冯民生的《悠悠岁月》、张书翰的《往事钩沉》、王凤燕的《尘封的记忆》、沈洪流的《萧瑟秋风今又是》、张长江的《难忘的第二故乡》、李建华的《感怀知青岁月》、 陈德林的《如歌岁月》、雷淑珍的《难忘的鱼汤》等,都从不同角度倾诉了知青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人们想起当年在辽西和辽东大地上拼搏的日日夜夜。
      在知青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先后被充实到乡村教师的岗位上,刘伯行的《最难忘的一课》、王利的《师生情,永难忘》、王力行的《吴家中学是我工作过的地方》、孟祥文的《奉献与历练》、杨孟杰的《倒退是没有出路的》、孙宝田的《难忘的记忆》等篇章,反映出他们或参与筹建学校,或主动帮助学校改进教学,或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学生身上,把贫困农村的孩子们培养成才,进而使他们所在的学校在当地小有名气,以至于当他们要离开时,贫困的学生们背着老师凑钱买礼物。情节之感人,令人动容。
      在长达三年、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知青生活中,知青们的情感生活是不能不提的。任秀英的《我与他》、丁熙莹的《红高粱孕育了我的幸福》则是众多的在知青岁月里收获了爱情的同学们情感经历的缩影。他们的爱情如一朵朵清新靓丽、沾满露珠的小花盛开在万绿丛中,给苦涩、单调的农村生活带来一缕欢喜。而王洪的《苦恋之歌》、张义的《青山几度夕阳红》则从另外的角度,展示了因种种原因,有情人不成眷属的悲哀。喜也好,悲也罢,都是一代青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的存在,使这部文集更完整、也更加充满生活气息。
      老三届共同的命运把大家紧紧地连在一起,多年的风雨同舟使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一些怀念同学的文章证实了这一点。王庆敏的《回忆阎修桐在农村的日子里》、田文华的《“土匪”消逝的日子》、苏长凡的《校园合影的浮想》、王立生的《致信天堂里的抚生》、张重辉的《路在脚下》中关于忆金峰和张凤舞的章节等,对已故同学浓浓的深情跃然纸上,联想到后来王立生等同学去给张抚生扫墓,他们拔去坟头杂草,栽上小树,摆上贡品,洒酒诉衷肠的情景,不禁潸然泪下。
      顾继志的《向明与我》一文是怀念好友丁向明的。他们亦师亦友,虽后来天各一方,但却心心相印。当顾继志生病做手术无人护理时,丁向明从深圳特地赶到洛阳,一向简朴的他手里只拿了一个矿泉水瓶子。顾继志塞给他钱他不要,但完成12天的护理任务离开时,他却把自己的钱留给了顾继志。这珍贵的情谊实在令人感动。
      这就是一高中老三届的情怀,
四、回城拼搏
      “知青们终于回城了。但知青的磨难并没有得以喘息。一个个新的考验又出现在他们面前:就业、成家、发展成为知青们新的生活目标。他们用自已逝去的青春继续拼搏,一切从头开始,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实现着自我价值。”丁文超在《登天揽月上山下乡》一文中所说的话切中知青的实情。
      文集中几个长篇回忆文章从不同侧面把知青们回城拼搏的情况清晰地展现了出来:张佑相在《别样年华》讲述了自己从一个普通工人、机关干部到团市委副书记的成长经历,在揭批“四人帮”的运动中因提拔太快而被批,他“自信正者不辨自清,理性面对一切,实事求是……坚持始终,赢得了大多数人的理解”。后来走上法官路,他坚持严格办案,成绩斐然。
      谢忠在《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中说道:“在农村插队时,我选择科学种田;参加工作后,我选择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学日语、学英语、念夜大、函大、在职研究生;进入21世纪五十来岁了,我选择自主科技创业,既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又能体现自身价值,工作年限得到无限期延长……选择了正确的人生路,发挥知识和科技的潜能,在普通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开辟出一片辉煌的新天地,他的终生不倦的学习精神溢于言表。”
      焦焕文的《岁月留痕》和史彦斌的《留痕的岁月》把他们多年的军旅生涯和转业后的经历生动细致地演绎了出来,让人们看到老三届中为数不多的艰苦且幸运的人生历程。
张庆先在《那个年代那些事》中说道:“我是那个年代平常人中的典型代表,或许通过我的一生遭遇,可以折射出整整一代人的命运轨迹。这里没有丝毫的凭空杜撰和虚构,全部是亲身经历的史实。”这也正是这部文集中所有文章的共同特点。
      张重辉的《路在脚下》则从知青生活和工厂生活两个方面描写了他从最底层开始的艰难奋斗历程。此外,还有杨林昭的《登上九磴山》及许多同学的这类文章,都以细腻的笔触、亦喜亦悲的情感,倾诉了短则七八年,长则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人生经历,或痛苦辗转,或坎坷相伴,或时来运转,或曙光初现,读后令人唏嘘感叹。
      回城拼搏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跋涉高考路。上大学是一高中所有同学的梦想,无奈梦碎1968。恢复高考后,同学们或肩负生活重担,或正值生育哺乳,或为健康状况所累……重登考场谈何容易!但  仍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还是顶风攀登,成为了佼佼者。同学们在上述回忆文章和牛丽华的《匆匆逝去的青春》、李响的《我的大学梦》等专题文章中都曾倾注笔墨,描写老三届回城后,或克服重重障碍参加高考,或通过电大、函授等途径曲线读书,终园大学梦的经历,把一高中老三届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和终生不倦的学习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值得一提的是,张桂林在《奇迹总人为登高必自卑》中说道:自己在读完北京师范大学本科后回到原单位教书,多年以后,他又重回北师大攻读博士课程,于花甲之年拿到博士结业证书。这种拼搏精神和学习精神堪称楷模,令人钦佩。
      终生不倦的学习精神还表现在老三届的晚年生活中。王庆敏的《楹联伴我度晚年》、张春英的《退休真好》、杨敏笙的《网购》、苑铸锋的《我爱东北红豆杉》,还有在文集彩页中展示的王胜昌、詹恒志、陈俊龙惟妙惟肖的国画,以及文集中吴长厚、顾继志、祁静秋、李凤鹏、高国林、陈济华、王治中等多位同学内容丰富、韵味俱佳的诗歌,充分反映出无论是楹联、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唱歌、跳舞、旅游,还是年轻人热衷的网购,都有我们同学的作品或踪迹,我们不但参与其中,而且做得很好,使人不得不赞叹一高中老三届的多才多艺和退休生活的多姿多彩。
       总之,同学们的文章不论篇幅长短、体裁如何,都是用心写成的。字里行间凝聚着老三届对十年动乱的控诉、对青春的礼赞和对人生的感悟。在文风上,同学们在回忆中审视,在眷恋中反思。如吴长厚、周振环、赵青等同学在他们的作品中长于思考,不怯于对历史的反思彻悟,以辨是非、知正误的求实求是的文风都是值得称道的。形象地说,这个文集是老三届文学创作的百花园;是展示老三届五彩斑斓人生经历的万花筒;是录入了老三届短暂青春、蹉跎岁月、多彩人生和美好情怀的U盘;是收藏老三届的诗情和才艺、智趣和理念、思辨和逻辑、人生感悟和社会练达的智库和思想库。
      手捧文集,感佩同学们历经磨难而不馁,年近古稀而不衰,永不言败,永葆青春,不禁想起毛泽东的诗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不正是抚顺一高中老三届风貌的写照吗?
      这一切,都是《砺炼华年》这部文集的价值所在,这种价值是这部书所独有的。
      当今,凡是书都有价值 ,而我们这部由一群古稀之年的插队知青写出的书,在我看来,却是无价的。
我期待着《砺炼华年》第二部的诞生。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1912
12#
发表于 2016-2-28 07:38:11 | 只看该作者
针对全书作介绍,
了解整体真面貌,
吸引众多读者心,
期盼早日能读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2-28 15:40:44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2-28 07:38
针对全书作介绍,
了解整体真面貌,
吸引众多读者心,

版主的支持是我把连载工作做好的动力,一定坚持做好。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2-28 16:00:14 | 只看该作者
《砺炼华年》连载之二      师生情,永难忘
王利
原抚顺一高中一年一班学生,1968年插队到北镇县吴家公社姚家大队,1970年转至新宾县木奇公社东站大队第二小队。回抚顺以后在石化公司教育培训中心工作,现已退休。


    1965年我幸运地来到抚顺一高中学习,这里是青春追求的求知圣地,这里有我美好的记忆和怀念,这里有我可敬、可亲的老师们,这里有风华正茂,为理想孜孜以求的同学们。正值我们挥洒辛勤汗水、求知苦读之时,却迎来了文化大革命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双重风雨。无论如何评说,一高中期间我所经历的知青插队生活,特别是在农村执教当老师的日子,同样给我留下难以忘却的记忆和怀念。
    1970年我随父母从北镇县转到新宾县木奇公社东站二队插队后,被聘为东站小学的代课教师。说心里话,开始我不敢接班,认为自己从来未当过老师,怕不会讲课,也讲不好课。但接班后,突然有一种一定要在这里当老师的感觉。这里的教育水平滞后,这里的学生需要我,我应当尽我所能地去传授知识,培育精神。我担任四年级班主任,当时数学课学习的是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接班后我发现,这些学生连基本的面积公式都记不住。我心想这怎么行?记不住公式如何运用公式做题?为此我效仿当年我的老师的做法,找来笔墨,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的面积计算公式抄在一张大白纸上,贴在教室前面的黑板旁边,要求学生们早晨到校后先看一遍这张面积公式图表,早自习的时候也让同学们朗读一遍这些面积公式以增强记忆。在我认为是很正常的教学活动却招来非议,当时一位担任大队革委会委员的本校吴老师对我说:“教室的墙壁上只能张贴有革命思想的红色宣传品,不能张贴这张鼓励白专教育的面积公式表,把它摘下来。”闻此言,我愕然,解释说:“如果不能记牢和掌握这些面积公式,学生们将无法继续学习和计算做题,这是教学的需要,不能摘下来。”这位革委会的吴老师见说不动我,就找到学校的王校长,责令校长让我摘下这张公式表。当时王校长很为难,他也无力和社会现状抗争,但是王校长并没有让我摘下这张公式表,我想他是在默默地支持我。语文课上,很多学生对早已学过的汉语拼音仍然不会拼读。我就一边讲新课,一边复习旧知识,把学生们的成绩带上来。当年的学生们还是年幼的少年,也许他们不懂学就要学会的道理,而我的责任则是应该尽力把教授的知识让学生们真正扎实地学到手。
一天一位三年级的小女孩走进老师办公室,问她的老师:“小数加减法是小数点对齐还是末位数对齐?”她的老师答:“末位数对齐。”我听后立即更正:“应该是小数点对齐后计算。”这位小女孩愣愣地望着我,又望望她的老师,不知所措地默默离开教室。我多希望她的老师能告诉孩子,应该是小数点对齐计算,然而她没有这样做,我为这里的教育失真而难过。
      当年大山里的农村孩子,对大山之外的世界知之甚少,很多孩子没见过火车,没坐过汽车,他们渴求知识,渴求知道大山之外的新奇。因为贫困,他们之中很少有人能读到高中,宝贵的童年学习时光对他们而言尤为珍贵。面对可爱的孩子,我好想把我知道的全部有意义的知识和见闻都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在有限的童年时光,接受更多的教育,得到更多的社会认知。为此我利用当时农村晚上没有文化生活的空闲时间,来到孩子们中间和他们交流书本之外的知识。我给他们讲飞机、大炮、火车、汽车的形态,讲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等革命英雄的故事,讲首都北京、天安门,讲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讲毛主席、共产党的故事。这些平常故事,对大山里的孩子而言,非常新鲜,他们听得津津有味、百听不厌。无拘无束的孩子们也给我讲述他们的家庭情况,讲述他们熟知的大山、土地、猪鸡猫狗的趣闻等。记得我们班的班长吴孝顺是一个聪明、开朗、活泼、很有号召力的孩子,我很喜欢他。一天晚上我问他:“你长大后想做什么?”他说:“长大后想当解放军。”我说:“那好啊!现在你要为你的理想而努力学习,长大参军后你要争取考军校,学习更多的军事知识,为保卫祖国,打败帝国主义侵略做贡献。”我真心希望他能飞出大山,有所作为。有的孩子对我说:“长大后要当农民,在家种地。”我同样对他们说:“那好啊!当农民也要有知识,现在也要努力学习,长大后才会用知识想办法让土地多产粮食,支援国家建设。”我在努力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不要虚度年华,培育他们将来报效祖国的理想情操。每天晚上我们师生都在幸福愉快地交流着,孩子们在成长,社会知识也在扩展。家长们对我说:“孩子们都说王老师真好,愿意和王老师在一起,现在孩子每天晚上都催着家长早点做晚饭,吃饭后就急忙去找王老师,大改以前晚间无所事事的淘气状况。”面对家长的信任,虽然我牺牲了个人的晚间时光,很是辛苦,但仍然倍觉欣慰。
     1971年社员们推选我回城,孩子们得知此事,很是伤心地对我说:“王老师别走了,你还教我们吧!”我无法面对他们渴求而纯真的目光,有的家长也说:“王老师你把这些孩子们教到小学毕业再走   吧!”望着这些纯朴的农民家长,他们虽然没有文化,但他们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学到更多的真知识。面对孩子和家长的真诚挽留,我何尝不想留下,何尝不想用我的辛勤,让大山里飞出金凤凰!我很想留下来继续教育他们,我舍不得我的学生们。然而一道阴影让我无法面对,说不定哪天,我会被当做资产阶级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维护者,被批判、被驱逐出学校,同样不能和学生们在一起,我好害怕,最终还是选择回城。当学生们知道我真的要回城之后,好多天来,课上课下,学生们哭声一片,我也泪流满面,彼此难舍难分。学生们背着我,每人向家长要来两角钱,为我买了一个精美的日记本和钢笔留作纪念。孩子们的举动,让我意外和震惊。对于贫困的农村,当时的两角钱是很珍贵的,有的家长说:“家中无钱,从来没有过一次性给孩子两角钱的时候,但是挡不住孩子非要给老师送纪念品的心愿。”当时王校长同样感慨:“在东站小学,从未有过学生给老师送纪念品的先例,你是第一位。”此情此景,心灵的震撼,让我无法用语言表达我对孩子和家长们的敬重和感动之情。隆重的回报,让我无法承受。
回城上班开工资后的第一个月,我专程去了一趟沈阳,为孩子们买来田字格、算草本等学习用品送给他们,孩子们都很高兴,为他们能用上大城市沈阳的学习用品而兴奋。
      回首知青岁月,让我失去了读书的机会,但我却得到了农村执教的机会,目睹了山区教育的匮乏和欠缺,倍感如今国家号召大学毕业到偏远山区支农支教的伟大意义,读懂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含义,明白了责任的重要。从这点上讲,知青岁月让我的青春在这里闪光发热,难忘的师生情感让我品尝到了这之中的幸福快乐,值得我永远地怀念和记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1912
15#
发表于 2016-2-29 07:58:35 | 只看该作者
命运被抛下山乡,
有幸执教育幼秧,
辛勤耕耘受尊重,
师生情深回报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16#
 楼主| 发表于 2016-2-29 16:58:57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2-29 07:58
命运被抛下山乡,
有幸执教育幼秧,
辛勤耕耘受尊重,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学生们的纯真感情是对老师最好的回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17#
 楼主| 发表于 2016-2-29 21:43:37 | 只看该作者
《砺炼华年》连载之三    难忘的知青岁月
叶连春
原抚顺一高中一年一班学生。1972年9月回城到新抚钢厂工作,历任基建副处长、审计处长、能源处长、招标办主任等职务。在任审计处长期间,同时担任中国冶金审计学会理事、辽宁省审计学会理事和抚顺市审计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2007年退休后,在市会计师事务所供职至今。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不知不觉已经六十有八了。回首一望,真是人生如梦,弹指一挥间。感慨之余,一些陈年往事不免浮现在眼前。
人生都有幸福快乐的往事,也会有令人难以忘怀的回忆。而有些往事却使我记忆犹新,并魂牵梦萦地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当我回首一些往事的时候,记忆最深刻的当属知青的四年。在那里,刻下了我们年轻的履痕,记录了我们弥足珍贵的回忆。
1968年9月26日是我永生难忘的日子,也是我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我和同学们上山下乡的日子,也是告别学生时代,走向生活的开始。
      那天下午,抚顺城火车站(现抚顺北站)前广场挤满了下乡的知青和送行的亲人们。我们满载着亲人的嘱托,踏上了西行的火车。列车徐徐开动,我的心绪万千,告别了学习生涯,即将投入新的农村知青生活。经过4个多小时的旅途,到傍晚时分,火车停在了青堆子火车站。车站不大,一排青砖站房,站前不大的广场上聚满了欢迎的人群。他们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热情地欢迎来自抚顺的知青。随后,我们乘上来接我们的马车,去往分配好的公社大队。我们一年一班被分配到吴家公社姚家大队,离青堆子车站仅八里路。到了大队部的时候已是掌灯时分,当时农村还没有接电灯,点的是油灯。社员们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吃过晚饭后,我和我们班的五名男生、两名女生被分到第三生产队的两户社员家居住。第二天,我们就随社员参加了紧张的秋收劳动。当时队里没有水田,旱田种的多是高粱、玉米,还有少量的大豆、棉花、芝麻等。农村对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学生来说,一切都得从头学起。虽然我们在校期间也曾参加过短期的下乡劳动,但那时干的都是轻巧活,根本没有想到从今以后要从事繁重的农村体力劳动。这将是对我们毅力和体能的严峻考验。在与社员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在他们言传身教的带领下,我们不仅学会了收割的技能,还逐渐学会了播种、锄草、插秧、收获等基本农活,初步尝到了劳动的甜头。我们小队在七个小队中属于最好的一个,分值一毛多。一年下来,我们分到了工钱。随后的三年多时间里,我先后被社员选为农业技术员,负责小队的“晋杂5”、“忻杂7”、“分枝大红穗”高粱的育种工作。在部分旱田改水田后,还承担了水稻育苗工作。为了使秧苗长得茁壮,我每天早上不辞辛苦地到社员家收尿,也全然不顾及自己的面子。在我的辛勤努力下,我们小队的水稻育苗工作受到大队和公社的好评,曾组织相关人员到我们队参观学习。我又被选为水稻技术员,从插秧到收割,每天早出晚归,适时放水、施肥,使我们队的水稻获得好收成。看到自己辛勤劳动换来的丰硕成果,心里感到由衷的高兴。在大队成立集中青年点后,我和14中的王忠武同学被推举当炊事员。在当炊事员期间,尽管条件艰苦,缺粮少菜,但我们每天都把水缸挑得满满的,供同学们洗漱和洗衣服用。厨房收拾得干干净净,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出适合同学们吃的可口饭菜,让同学们吃得干净放心。在一年的时间里,为了改善伙食,我们还不辞辛苦地养了一头猪,在春节回家之前把猪杀了,让同学们吃上了我们自己养的猪,心里感到特别欣慰。
      1972年9月,我被大队推举选送回城。通过四年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使我深受锻炼和提高。贫下中农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四年的知青生活,使我对农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艰苦的生活和繁重的劳动锻炼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使我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更强的适应能力。从这点来说,知青生活给了我许多人生不易得到的知识和能力。我在那片土地上度过了我的一段青春年华。四年的知青生活是我人生最浓的一笔,也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值得回忆和最值得怀念的岁月。
      1998年9月26日,是我们下乡30周年纪念日。这天,我和我们班的几个同学驱车回到了阔别30年的姚家大队。旧地重游,今非昔比。这里不再是当年的荒凉大地,处处显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稻田地,一望无际金黄色的稻穗沉甸甸地垂下了头;田野里布满了一座座蔬菜大棚;昔日乡间的泥泞小路已经变成了宽阔的柏油大道;许多人家都盖起了漂亮的砖瓦房,有的人家还盖起了楼房。社员们见了我们就像见到久别的亲人一样,紧紧地拉着我们的手,我的心里顿时感到有一股暖流涌过。我们住在社员家里,吃着农家饭,唠着家常嗑,述说衷情,总觉得有说不完的话,一直到很晚才睡下。第二天,我们依依惜别,告别了乡亲,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如今,每当我乘火车路过青堆子车站的时候,我都格外关注车外的瞬间,试图多看一眼让我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的地方。望着远去的火车站和广袤无垠的姚家大地,我心绪万千,久久难以平静。这里是我一生无法忘却的地方,这里留下了我的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8927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2215
18#
发表于 2016-2-29 23:30:54 | 只看该作者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2-28 16:00
《砺炼华年》连载之二      师生情,永难忘
王利
原抚顺一高中一年一班学生,1968年插队到北镇县吴家公社姚 ...

      一位称职的好老师,用自己青春年华为学生们授业解惑,为孩子们点亮希望之光,值得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8927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2215
19#
发表于 2016-2-29 23:32:24 | 只看该作者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2-29 21:43
《砺炼华年》连载之三    难忘的知青岁月
叶连春
原抚顺一高中一年一班学生。1972年9月回城到新抚钢厂工作 ...

      令人感动的回忆。没有怨言,没有牢骚,有的是那种积极向上,奋起的风华正茂。雾梦感觉,人有了这种精神就会充满感恩,充满快乐~ 点赞,并向作者学长致以深深的敬意~  谢谢您的回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1912
20#
发表于 2016-3-1 07:42:20 | 只看该作者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2-29 21:43
《砺炼华年》连载之三    难忘的知青岁月
叶连春
原抚顺一高中一年一班学生。1972年9月回城到新抚钢厂工作 ...

青春年华献乡村,
吃苦耐劳技术增,
四载博得社员赞,
一致保送得回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5 11:01 , Processed in 0.423024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