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永柱 于 2023-1-6 10:54 编辑
四 我历来坚信,设计“奉献”这个闪光的汉语词汇,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它很庄重很崇高,同时也浸润着艰难。 谈及奉献,应该拿在阳光下谈。《报人琐记》只是李廷志报人生涯的浓缩版,读后我与他聊起“琐记”中未能尽述的诸多史事。当年我们以奉献和担当为己任,干最苦最累的活,很少考虑个人的荣辱得失。做工作做到最先进的份,评先进却都“闪身”了,我记得我只评过一次“先进”,而廷志兄竟然一次都没“沾边”!有怨言吗?没有;有失落感吗?没有,成天乐呵呵的。当然我们这种精神情操只有我们自己能够破解。 以我们的所历所为,完全可以无愧地说我们是奉献的一代,是知恩图报的一代,是尊重劳动者的一代。下县市采访,通讯员们导游似的领我们风里来雨里去,走乡转村辛苦备至,我们每次写完稿件总要把他们的名字署在前面,有时索性只署他们,隐去自己。这些在我们眼里都是平凡小事,但它向美而行,感动了不少通讯员,我们自己亦心安理得。 翻过这一页,众芳摇落。退休后精力旺盛的廷志兄被晚报请去“帮工”。纠正一下,“帮工”亦是他自我调侃的幽默语言,雅词表述应叫“奉献余热”,当时有一句励志口号:献了青春献终生。 2000年6月22日是恩施历史上的悲惨一页,下年4时许飞往武汉的运七客机在武汉市郊坠毁,无一人生还。 惊悉空难的《恩施日报・晚报版》旋即进入“一级战备”,作出部署:一路记者赶往恩施航站核实遇难者人数和身份,了解失事飞机起飞前后的状况;一路记者乘当晚班车前往武汉,采访恩施籍遇难者善后工作、飞机失事原因的初步结论。空难的碎片信息一时间弥漫山城,搅动着市民的心。次日的晚报一版,以庄重素净的版面呈现在读者眼前:飞机坠毁的权威消息,坠毁现场的目击新闻,打捞飞机残骸的照片,失事飞机在始发站的前后状况,飞机失事的初步原因与恶劣天气有关,报眼上刊登本报向遇难者沉痛哀悼、向亲属的深切慰问,在醒目位置公布了人们关注的42名空难者名单和身份。紧接着两期晚报一版,仍是以庄重素净的版面刊登读者关心的新闻。这次报道,体现了李廷志和晚报一班人,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是新闻工作者的第一生命,行动迅速,事实准确,公开透明,社会上一些谣传随之烟消云散。 在《报人琐记》中,我读到一篇《图片风波》。审阅副刊稿件时他看到一张人物艺术照,一位身穿中式对襟衣的老者胡须飘逸,精神矍铄,面带喜色凝视远方……标题为《无题》。他对编辑说“不觉得此类标题素然无味吗?”皱眉琢磨,他想到时下的流行歌曲《小芳》,一个别致的标题闪出脑海——《我心中的姑娘叫小芳》。编辑小周赞许道“有新意。激活了人物灵魂,拓展了欣赏空间。”但没想到会在见报的当天受到非议,上面一位领导认为很低俗,让写个情况说明。其实该图片非新闻图片,属于艺术范畴,这里的“小芳”是一个美好的青春代言。再到后来,“情况说明”送上去后也就渺无音讯了。 从《报人琐记》大致可以判断,廷志兄退休后卸去领导的繁杂事务,返归职业报人生活,有一种被重新照亮的感觉。2007年恩施日报邀约他为《视点周刊》的“视点时评”撰稿人。“视点时评”大都是以见诸报端的新闻事实或者日常所见所闻引发的联想而生发议论。《生活作风绝非小事》一文,从国家原统计局局长落马说起,披露案情不遮不掩,抨击力度入木三分。贪腐官员无不是从生活作风细节失守,一步步走向腐败堕落的深渊。该文结尾发出为官者要“养浩然正气,树良好官德”的警示,无异瓦釜之声。《孝在清明?》蕴含传统礼仪,敬畏乌鸦反哺,理直气壮地倡导孝道风气,弘扬中华美德;《门前石狮与信鬼信仰》鞭笞“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信组织信个人”的人身依附,烛烛之笔,刀刀见血;《“开洋荤”:自掏腰包多舒坦》从恩施州一离休干部自掏腰包到大洋彼岸万里探亲,联想到某些官员公费“考察”,引伸触类发人深思:某国奶牛养得好,吾国官员经常跑去参观,人家说“中国人就爱学习,连我们的奶牛都认识某些官员了!”《报人琐记》中“视点时评”,李廷志只选载了17篇,虽难窥全豹,列其三五亦可见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新闻时评观。 重操新闻业务,可谓如鱼得水。李廷志还受聘于州委宣传部报纸阅评员,一干就是七年时间,写了80多篇阅评。报纸阅评工作是州委加强新闻舆论宏观管理,掌握正确舆论导向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保障报纸质量的关键,干系重大。它要求阅评人员不仅要有强烈的政治敏感,还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从政治维度来说,大到党的方针政策,小到一言一句的准确表达;就新闻业务来说,从标题制作到编排技巧,从内容到形式,包括文章的新意、特色、个性等,无不在评审之中。用他自己的话说每一篇都是思考,是建言,或褒或贬,中肯,直率,甚至有些锋芒,都表达一个美好愿望——祝《恩施日报》《恩施晚报》越办越好!他的回忆录里收进了50篇,这里赏析一二,与读者诸君分享。 首篇《标题制作务必准确达意》就很吸引眼球。有篇文章的三行标题为《一个语言不通 一个风俗不同(引题)/两巴东人诉请解除跨海婚烟(主题)/文书送达还要惊动外交部》。看了这条标题,还以为两个巴东人诉请的都是跨国离婚案。实际上文中说的两起离婚案,一起是中国公民与日本国民的离婚案,一起是中国大陆居民与台湾地区居民的离婚案。但制作标题时却把这两起不同的离婚案归纳成“跨海婚姻”,并标上“文书送达还要惊动外交部”副题,这就给读者造成错觉。发生这种差错主要是忽视了新闻标题准确达意的根本原则。说起标题制作,李廷志经常引用老同志讲的50年代本报两个标题的故事:一是《鹤峰召开保长会议》,二是《全地区召开生猪会议》,两个标题都是用词不当,表述不准;前者应该是“召集保长训话”,后者应为“召开生猪生产会议”。廷志兄以此告诫年轻同志,标题是作品的眼睛,看人先看眼,看文先看题。 再看“报纸阅评”,这是《报人琐记》中的厚重一笔。其中《运用典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高度评价建国60周年恩施日报的系列根道,从在“峰火岁月”中诞生的新恩施到保卫新政权的的歼敌英雄,从把荒山变成“花果山”的史代富到徒步考察鄂西数十日的“布衣省长”张体学,从大型水利工程“百里长渠”到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泉口精神”,从五里客栈的“好管家”刘巧月到开山筑路的养路英雄王长山……重温这一串串闪光的名字,回忆这一件件重大的事情,我们再一次为他们的英雄壮举而感动。读到这里我觉得很“提神”,我们已经好多年不懂得何为“英雄”了,健忘和麻木是一个民族的悲哀。由此我想起2013年习总书记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说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今天我们看到群星灿烂,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都在这里了。”李廷志对民族脊梁、时代先锋的评赞,反映了一个老报人的新闻敏感,道出了一代人的思想先声。 “报纸阅评”始终关注新闻报道的责任与担当。2009年12月15日,打开新华网等网站,均能看到“恩施州原州委常委xxx受贿630余万受审”的新闻;紧接着的17日,恩施晚报和各大网站纷纷登载了“湖北省恩施市粮食局长出差嫖娼被开除党籍”的新闻,不少读者期盼次日的恩施日报转载时,却大失所望,找不到这两条新闻的只言片语。这两条热点新闻,均出自恩施州,恩施日报却如此沉默,是漏登还是拒登,都令人费解。李廷志在《报纸对这类热点新闻不能哑声》中写道:及时刊登这两条新闻,应该看作是给党委帮忙,而绝不是添乱。如果因为某种原因,我们的报纸“不便”刊登这类新闻,以为读者就不可能获取相关信息,那是自欺欺人。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中国社会與论的形成机制、传播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遇到重大事件热点新闻时,我们报纸必须及时刊登、及时发声,如果我们的报纸不讲话(登新闻稿),而别人在说话(传播信息),那么人民群众就会听不到我们的声音。在纷纭复杂的與论场,仅仅有导向的正确性,而没有导向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我们秉承的“主流话语”的党报,就面临着被边缘化和空壳化的危险。 可以说“报纸阅评”是李廷志晚年新闻作品的字号招牌,涉及面广,穿透力强,有对汶川大地震深情关注的《大灾面前,方显出媒体社会责任》,有就高考分数线信息未放在醒目位置而生发的《事关百姓大事要做足做好》,有亲近生活的百姓情怀《民生新闻坐上晚报“上席”》,有倡导“要闻版”改进文风的《文风:应从“脸面”改起》,有既尊重民俗又不能盲目误导的《介绍民俗须防传播迷信》,有遏制低俗之风的《娱乐新闻应摒弃“八卦绯闻”》,有针对因“官本位”思想作祟,凡是领导讲话都要冠以“重要讲话”的《慎用“重要讲话”》,有评说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千人一面”“千会一面”的《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改革势在必行》;还有呼吁党报《把握與论导向 提高宜传效果》《务必重视“八项规定”的宣传》和《宣传报道要留余地》等很多精彩篇章。“报纸阅评”,宏观到微观事无巨细,廷志兄每天要阅读大量报刊,为奉献了自己一生的一家党报听诊拿脉,建言献策。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切切实实感悟到一个老报人的工匠精神! 所以我读《报人琐记》,深知来之不易。这七年,廷志兄“休”而不闲,是继续奉献的七年,又是继续充盈自己的七年。
|